文言文年羹尧幼时焚屋券

2024-05-16 02:15

1. 文言文年羹尧幼时焚屋券

年羹尧幼时焚屋券
【原文】
大将军年羹尧家赀巨万,父遐龄长于心计,持筹握算,纤屑靡遗,羹尧颇不善之。十二岁,自塾逃学归,散步郊原,见一老妪倚树根坐而哭,目尽肿。询所苦,妪乃曰:“所居离年家仅十数武,老而寡。有子四人,皆浮薄,不治家人生产业,日与里中无赖博。博屡负,鬻所居屋偿之,已署券矣。屋主促让屋,无宁晷。让屋不难,如无家何?”羹尧恻然。问屋主为谁,即羹尧之父也。
羹尧大喜曰:“子无虑,屋主即我父,容归谋之,必有以处子。”因挟妪归,白于父,请返其券,父有难色。羹尧索券于母,取火焚之,令妪跪谢父,即挥之去,父亦无如之何也。
【译文】
大将军年羹尧家财万贯,他的父亲年父遐龄工于心计,手持算筹理财经商,一丝一毫的利益都不放过,年羹尧很不喜欢这样。他12岁的时候,从私塾逃学回家,到郊外散步,见到一位老太太靠着树根坐着哭,眼都哭肿了。就上前询问她为何难过,老太太就说:“我所住的地方距离年家只有不到十步,我年老寡居。有四个儿子,都是浮浪不靠谱的人,不管家人生计,每日与乡里的无赖赌博。赌博屡次输,就卖了我所所住的房子来还赌债,已经签署协议了。屋主催促我搬家,没有安宁的时间。我搬家不难,但是我无处住怎么办呢?”年羹尧很可怜她。就问屋主是谁,知道就是自己的父亲。
年羹尧大喜说:“您不必担心,屋主就是我的父亲,容我回去跟他商量一下,一定有办法帮您。”于是就带着那位老妇人回家,向他父亲禀报了这件事,请求父亲返还那张卖房券,父亲面露难色。年羹尧就向母亲索要来,点火烧掉了,并让老妇人跪下感谢父亲,然后即刻挥手让老妇人离开了,父亲也无可奈何了。
【注释】
1、家赀:即“家资”“家訾”。 赀:通“资”。家中的财产。《汉书·杜周传》:“始周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颜师古注:“訾与赀同。”《后汉书·朱晖传》:“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晋干宝《搜神记》卷四:“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家赀巨万。”唐韩愈《郑群赠簟》诗:“日暮归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晋人所谓见何次道,令人欲倾家酿,犹云欲倾竭家赀以酿酒饮之也。”清李渔《奈何天·焚券》:“我想主人的家赀,已过百万,也富到极处了,还要钱财何用?”郭沫若《行路难》五:“拢总只有四五百块钱的家资,吃不上两三个月不是便要讨口了吗?”
2、巨万:也作“钜万”。极言数目之多。《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巨万之军者,其国危。”《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巨万,今万万。”唐王勃《梓州郪县灵瑞寺浮图碑》:“思弘法愿,重缉奇功,党且千家,集惟巨万。”《红楼梦》第119回:“内有个极富的人家姓周,家财巨万,良田千顷。”
3、持筹握算:手持算筹。多指理财或经商。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讵可持筹算,谁能以理言。”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历法·算学》:“其在外司民社者,亦持筹不知纵横,任其下为溪壑,皆坐算学不讲之故。”筹算:也说“筹筭”“算筹”。 古时刻有数字的竹筹。《汉书·货殖传》:“致之临卭,大憙,即铁山鼓铸,运筹算。”晋葛洪《抱朴子·杂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占风气,布筹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筭。虽无情,运之者有情。’”
4、纤屑:细微;琐屑。唐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饮酒甚少,而工于纠谪。谣舞击咢,纤屑促密,皆曲中节度,而终身不以酒气加人。”《明史·孙应奎传》:“议行二十九事,益纤屑伤大体。”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惟萧子显作《齐书》,为其父豫章王嶷立传,姚思廉修《陈书》,为其父吏部尚书察立传,凡生平行事,及朝廷之优礼,名流之褒奖,无一不纤屑叙入。”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流弊所至,将使文化之纯粹者,精神益趋于固陋,颓波日逝,纤屑靡存焉。”
5、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6、浮薄:轻薄,不朴实。《后汉书·公孙瓒传》:“(袁绍)性本淫乱,情行浮薄。”唐孟郊《吊元鲁山》诗之七:“谁能嗣教化,以此洗浮薄。”《明史·詹同传》:“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他不过是个浮薄的浪子罢了。”
7、署券:签署协议。
8、晷:比喻光阴;时间。晋·潘正叔《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寸晷惟宝,岂无玙璠(美玉)。”方苞《狱中杂记》:“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9、恻然:哀怜貌;悲伤貌。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今天子……恻然动仁,欲使余氓被惠。”明张居正《乞宥言官疏》:“臣观台疏中,尚有垂白父母在家,臣实恻然怜之。”朱自清《儿女》:“下车时,看着他的害怕与累赘,很觉恻然。”
10、有以:有办法。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孙子·九变》:“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宋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自古立国,未尝不有以处之也;无以处之,则地为弃地而国谁与共守!”严复《原强》:“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

文言文年羹尧幼时焚屋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