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含义

2024-05-09 06:21

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含义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形容人在少年时,什么事都是真实的,没有欺瞒,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形容人到中年,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形容人们步入老年,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能更真实的看到自己的人生,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也更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扩展资料:
从哲学上看,人们的认识,有待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深化。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过程,所以,看山不是山。
还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秩序。是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含义

2.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什么意思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过程,所以,看山不是山。
还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秩序。是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
人生也是一样,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家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为了解得太肤浅,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刚开始的心态,而开始小心谨慎,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我们开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3.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三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4.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解析

这是辩证法的一种说法。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是说看到的山就是山,看到的水就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说看到的山不是山,看到的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就是说初看之下看到的山就是山,看到的水就是水,再看之下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一就是水。
这是在说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的辩证统一:山和水是客观存在的,但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形成“看山是山”或“看山不是山”或“看山还是山”这就是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反应。

5. 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都是啥意思呢?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

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都是啥意思呢?

6.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人生有三重境界可以用这三句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觉得是什么,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第一重境界.随着年龄渐长,经历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有理寸步难行,无理走遍天下,好人无好报,恶人得意猖獗.进入这个阶段,人的感情自然而然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因而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见那山高,不停地攀比,争强好胜,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还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仿佛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时候悟出了真正的为人处世,一切都释然.

7.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本人认为:参禅前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执有”;参禅时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为执无;参禅后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为“不执”。  古德论修学佛道,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  第一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指初修,不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则执“看”为实有,执“山”为实有;看水,则执“看”为实有,执“水”为实有。此乃执能“看”的能,执“山”“水”被看的所,亦即执能,执所均为实有。然此实非世界万物,万法,万相之本性实体。故引致,颠倒梦想。因旧善业,旧恶业遇境逢缘,生喜怒哀乐;又因昧受喜怒哀乐之果相,此果相又转为新善业,新恶业。旧因缘果报死,新因缘果报生,生死业海相续不断,无始无终,求出无期。  第二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乃指体悟深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万法万相皆为因缘果报之相续相(诸行无常)。看山,能“看”之能是相续相,“山”所是相续相;看水,能“看”之能是相续相,“水”所是相续相;能,所无一法可得。万法因缘起,故当下显现空性体,相无断生断灭,只在空性中流转相续。实非如第一句所指执为实有的“看”,“山”,“水”。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然因执“空性”故,如执“色有”落色有边,则落入“空性”边。此“空性”与“色有”分居两头,对立矛盾,非究竟圆满。如乘舟船木筏从河此岸到彼岸后,仍执意身上携带那些舟船木筏,心有挂碍,不得解脱。  第三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之“看”能,以及“山”“水”被能之所,已非第一句执为实有的“看”,“山”,“水”,亦非第二句执为空性的“看”,“山”,“水”。乃是不执色有,不执空性,即不落两头之“看”,“山”,“水”。亦是能所园融不二,或心(能)与物(所)之园融不二;亦是“山”,“水”(色有)与空性园融不二。  即园融,则断贪,嗔,痴之恶业恶缘;即园融,亦断非贪,非嗔,非痴之善业善缘。随缘消旧的善业恶业,随缘不令新的善业恶业生。不生不灭,心无内外,无丝毫善恶攀缘,一心通达,当下如如。如金刚经云,即“应无所(对立,攀缘) 住,而生其(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或曰,因此(清净,平等,包容,园融,慈悲,般若菠萝蜜,解脱)心之无所(对立,攀缘)住,故无所不住,此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借用金刚经中,“如来所说一法相,非一法相,非非一法相,是名一法相”之句型义趣。曰:如来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一句所指,非众生执为实有),非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非第二句所指,非众生执为空性),是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第三句所指,乃佛之能所,色空园融)。 可参见愚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d8a59a01007ytk.html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8.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说的是人的一生经历的三重境界、

人的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痛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都懵懵懂懂,却固执的相信所见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就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者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一定是真实,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的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份理性与思考,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


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在眼里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