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

2024-05-14 02:10

1. 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

旁观者效应:
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结论性的、权威的证据证明旁观者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 :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例如: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此外还有投射效应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定势效应 等等。

望大家能描述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例如从众效应啊,等等~~谢谢!!!

2. 心理学的人士:请问有没有这样一种心理的效应呢?

楼主的表达,真的是……
我不知道有没有看明白,就说我的理解吧。

一个人做坏事有很多种理由,如果知道他骗钱是为了给老妈治病,的确不会太生气……
最生气的,大概就是这个人做坏事是因为他讨厌你,就是针对你的。
除了乱七八糟的社会因素以外,也有一种人是天生的坏人,他们有心理变态 psychopathy。
社会上有0.6%的人是这样,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感,没有羞耻感。这是一种病,他们看到血腥恐怖的镜头不会害怕,看到别人受痛苦不会嘘唏。
当然这种人是很少的,就算有人天生没同情心,只要教育得当,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掩盖本性,比如说做血腥的工作,当格斗运动员等。
如果教育不当,心理变态就变成反社会人格,蹲监狱的人25%有心理变态。

还有一种不如心理变态严重的,反社会人格。3%的男人和1%的女人有反社会人格。
特点就是不与别人合作,暴力、自私。
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养成的。他们做坏事没有针对性,就是人格腐坏而已。

如果知道欺负你的人是心理变态,或者反社会人格,会比较不生气吗?
反正我还是一样生气。
除了人格病态外,大多数人做坏事是环境因素,今天偷窃,明天可能就变好了。

3. 从众效应的心理研究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心理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谈判中的陷阱——从众效应旅鼠是愚蠢的动物。在群体迁徙中,当一只受到惊吓的旅鼠跳下悬崖时,其他的旅鼠也会盲目地跟着它跳下去。这就是从众效应。人往往会被身旁多数人的行为,心情感染,在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从众;在遇到危机的时候,迷茫了也会从众。举个例子来说,有的人在交易过程中也很可能为房子、画作和公司开出越来越高的价格,仅仅因为其他人—大多数是他们没见过的陌生人—愿意开出类似的价格。要融入集体或随大流的心态是导致这种行为的强大因素。这种心态在告诉你,别想了,跟着大家做就行了。只有聪明的谈判者才不会上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对任何“热点”都持冷静态度,做好热门交易都极有可能迅速变“冷”的心理准备,迅速设立停损位,一旦热点变冷,接近停损位,立即出手。在我们进行一笔大交易之前要有耐心,花点时间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实地考察和分析工作。抵制迅速达成交易的诱惑。 然后,对于热点我们要关注长期利益,警惕那些基于“早进场,早得利”理念的交易。这种交易的高风险可谓是名声在外。最后,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 赶潮流的人通常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要逆潮流而动,挖掘从长远来看有很大发展潜力而当下还不流行的机会。这是针对“热点”,相反针对冷点呢,危险中有机会,也不要从众。就像股票,我一个朋友在上证A股指1296的时候卖房子卖车子,二百多万投进去,已经有将近23倍的利润。而在半个月前,他已经彻底退出股市,连基金都不买了,到内地大城市去买房子。那么我们怎样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呢?首先要他们慢慢认定一个趋势。然后他们才会从怀疑到相信,从相信到信任,从信任到信赖,从信赖到狂热。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呢?每一个阶段都让他们获利,但是让他们为了获得更多,投入更多,最后就是我们收获时间。

从众效应的心理研究

4. 影响心理效应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会对公众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从中可以获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心理健康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心理变量有大量研究,例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与此同时,研究也已证明许多心理疾患,都存在遗传因素的作用。
除了个体因素外,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9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的六个影响因素,这里做简要介绍,希望能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01自然环境
人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压力的风险,精神病、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例如,抑郁的发生与光照和季节有联系。“冬季抑郁症”主要是由日照缺乏引发,在光照少的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而在春夏季节症状缓解。
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一致显示,居住在绿化更好的区域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的压力更低、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幸福感也更强。
02社会环境
1、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在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发生时,这些时期人们抑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经济衰退对于就业有着直接、强烈且持久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而受到影响,压力增大,造成更多的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导致更高的自杀率。
2、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关于情绪表达以及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媒体的报道方式,常常牵动着社会大众的情绪,报道人的观点也常常左右着民意的走向。
例如,在媒体中特别是广告中对于女性形象苗条身材的推崇,导致女性更容易对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满,而对自己身材不满意的女性更易出现低自尊、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问题。
03受教育水平
无论国内或国外的研究,均发现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资源。
拥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意味着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分析信息以解决问题,因此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调查研究发现,学历越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父母的学历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平均来说也越高。
04工作环境
工作带来的心理收益,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发现,工作实际上为人们提供了获得自尊、效能感和自我整合的机会。
人们付出努力是期望回报的,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回报甚微时,比如得到的薪水、晋升或心理上的价值感都不令人满意时,就会成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极大风险。
05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家庭对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1、家庭经济状况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上的问题,如缺少财产、工资收入低,都与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有关。
2、家庭结构
完整幸福的家庭,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维护作用。而家庭不完整,往往是造成家庭成员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3、家庭关系
婚姻关系是最重要的亲密人际关系之一,也是形成家庭的基础。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已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未婚群体。
婚姻关系质量不仅对夫妻双方本身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父母之间不良的婚姻质量,会对养育行为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
06健康生活方式
身体和心理的关系密切,身体或生理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而心理问题也会引发和促成某些生理问题、疾病或躯体的反应。
1、睡眠
睡眠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时,往往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又会让人们感到疲倦、精力不足,情绪更糟。
睡眠问题与情绪问题之间的关联,存在大量的实证证据。睡眠过多或过少是抑郁症的重要症状之一,而睡眠问题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症状。
2、休闲运动
休闲不仅可消除身体上的疲劳,也可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研究发现,休闲时间过少(每周平均少于两小时),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体育运动不仅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影响着心理健康。即使是单次的体育运动也能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而规律性地坚持体育锻炼,更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生理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都具有保护作用。当身体患疾病,特别是一些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时,心理健康往往面临进一步挑战。
研究表明在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关节炎、溃疡、心脏病、慢性疼痛的病人,抑郁和焦虑问题要高于一般人群,同时出现两种以上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大。
心理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人体的结果。
这篇文章虽然读起来枯燥,但是可以开阔你的视野,让你对心理健康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样你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5.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属于什么效应?

      首先,不可否认的的是这的确是一个社会学的话题,即社会学与心理学交集最多的一种效应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是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竞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囚徒困境”。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
       其次,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卷这个概念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甚至有不少同学在大一期间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提前为以后保研做好准备,每天扎堆在图书馆里面,我不是不提倡这种生活态度,而是想要说明一下学习效率高的同学知道什么时候劳逸结合,适当的放松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效率,不要被别人卷我也要卷下去的想法给洗脑,从而被无形中固化住了。
       最后,资源是有限的,而竞争是无限的,所以不可否认内卷的是“非理性”的,但却是人性的必然,不管怎么样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卷并不等于盲目地撞得头破血流。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属于什么效应?

6. 一些心理学效应 1

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发生的概率为p(p>0),则在n次实验(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P=1-(1-p)n。由此可见,当实验次数n趋向于无穷时,Pn会越来越趋于1,即成为必然事件。
  
 这一结论被爱德华·墨菲应用于安全管理,他指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也就是说,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的。
  
 墨菲定律应用到很多地方,最常见是用于各种设计里面的防呆设计,人们会常听到:“防傻不防呆。” 是因为真的会有人暴力使用某些物件导致损坏。
  
 和墨菲定律有关
   猴子通过纯纯随机打字总可能打出莎士比亚的文章。
   猴子的概念常常出现在许多地方,例如猴子排序,猴子表示随机的模型,纯纯随机。
  
 巴纳姆效应也称之为福勒效应。(都是纪念老外而起的名字)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于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给别人进行评估时,带着“有时候”会让被评估者较大概率认可评估。
  
 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会对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却推卸自己的责任。
   简单地说,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
   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其阴暗的一面。
  
 例如:
   当一个人的奖金高于平均水平时,他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应得,那是他工作努力,很有成绩;而当奖金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时,他往往觉得自己工作努力却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很少人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实不如人,并想办法改变,他们更多地选择怨天尤人,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回声室效应,意指网络技术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人们打造出一个封闭的、高度同质化的“回声室”。研究者将这种效应归纳为:在网络空间内,人们经常接触相对同质化的人群和信息,听到相似的评论,倾向于将其当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觉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走向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
  
 相关的概念就是信息茧房。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相反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反安慰剂效应指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恶化。

7. 一些心理学效应

这是清风君从他处读到的,之前遇到过类似情况,挺有意思,分享给各位:
  
 1、登门槛效应
  
  
 你:能借支笔给我用下吗?
  
 学霸:哦,给。
  
 你:打扰了,顺便问一下,这道题怎么解?
  
 学霸:这个简单,这样…
  
 想让别人答应你一个较为困难的请求,不妨先让他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后再告之真实请求。为使自己保有前后一致的印象,且帮人帮到底,他们答应帮忙的概率会更大。
  
  
 2、沉默效应
  
  
 希望别人对你说实话,在他说话时看着他的眼睛并保持沉默,此时相对安静的空间,会让有所隐瞒的他,感觉到压力,不自觉地对你说出实话。
  
  
 3、镜像效应
  
  
 当你在表达观点时,微微地点头,向他人发出一些积极的信号。你会发现,他们不知不觉地被你的意识同化,加强了赞同你的心理。
  
  
 4、强迫选择原则
  
  
 让一个人做一件事,不要给他是非题,要给他选择题。
  
  
 把“你周末有空吗?”改为“周末要一起去逛街还是看电影?”来减少对方说不的机会,增加事情的成功率。
  
  
 5、固定行为模式
  
  
 请求别人帮忙时,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听到“因为”二字,哪怕理由微不足道,人们就会认为你是有理由的。即绝大多数人在非紧急情况下,都愿意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是大脑做出的自然反应。
  
  
 举个栗子:我想请大家给这篇回答点赞,因为我想你随时可以在动态里看到这篇干货,在人际交往中,用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来保护自己。
  
 6、暴露缺点效应
  
  
 买了车子,要说分期还贷压力山大,车位费用太高、油价一涨钱包就缩水。
  
  
 升职加薪,要说责任重大经常熬夜加班,秃头脱发健康堪忧。
  
  
 你的小缺点会让你更受欢迎。人天生会对完美人格产生敬畏感及嫉妒心,他们更愿意靠近那些不完美的人,甚至产生同情心。

一些心理学效应

8. 03: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心理学中,人们将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按照暗示的方法活动的现象成为暗示效应。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巴普洛夫认为:只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是自己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让情绪意志发生变化。他暗示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启示:
  
 又称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与判断,是根据个人的好恶而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你发现自己深爱对方的时候,会特别的关注,迷恋欣赏对方应了一句话,情里眼里出西施,这对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身上的缺点也会被被当成优点来欣赏。连他身边的人你都会喜欢,也就是人家说的爱屋及乌。
  
 贝尔效应指的是希望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只要有了成功的信心,那么成功就了一半的把握,这就是美国布道家贝尔提出来的。
  
 一匹非常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他就会精神抖擞,快速加泡,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这种能使员工像马儿一样欢跑起来的因素,就是极一政策,也就是著名的马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与对方相同,就能够比较容易是对方找到相互之间的相似性。
  
 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由于人们服用或注射安定剂药物,从而引起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出现积极改变种现象,坐在健康心理学应用的比较广泛。
  
  
 首因效应就是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张名片,往往表现的只是一个片面的现象,不能以偏概全,真正的想象还需要在以后的相处中慢慢体现出来。
  
 人们经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可以,非常准确的揭示自己的特点,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但他只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进行概括的了解,这种归类实际上并不符合该群体的实际特点,非常容易让人从课文的影响进一步转化,一种偏激的看法,它只是一种片面的概括。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