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简介

2024-05-16 12:34

1. 高更简介

  高更简介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73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内(Manet)、雷诺瓦(Renoir)、莫内(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选巴黎沙龙;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渐渐地,高更越来越专注于艺术创作,他参加了最后四届印象派画展。
    高更的早期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毕沙罗的作品。1880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赋予画面颤动的韵律特质,色彩略见后来发展的迹象,但仍很拘谨。他把颜色做块面处理,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例如以鲜亮的蓝色画阴影,以红色画屋顶,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1888年二月,他前往不列塔尼的阿凡桥,结识了贝纳(Bernard)。贝纳的一些观念受到高更修正和润饰,而形成今日为人所知的「综合主义」(syntheti *** )运动的理论基础。贝纳排拒库尔贝(Courbet)的写实方式,主张拓展印象主义领域,乃朝着另一新的方向探索。贝纳与高更双双寻求新的表现力量。他们主张艺术应具备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征,以舍弃细节及特征,并经过压缩的感觉,强烈而集中地表现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高更于是走出了印象派画家那种琐碎的光影、固定短暂景象的意图、以及对文学借喻的逃避。
    1889他年前往勒普底,在勒普底时,他的画呈现最简洁的形式,色彩强烈,背景简化成节奏起伏的形态。此种现象可见于「黄色基督」(The Yellow Christ)。高更对于热带乐土的怀想,致使他于西元1891年在巴黎拍卖其画作以筹款,并于6月抵达大溪地,他在那里停留到1893年。该地的美与神秘,令他深深着迷。他非但舍不得离开,更去探寻那片原始、未开发的纯真。他把「野蛮人」理想化,认为是受本能引导、接近自然的人,是真正创作的泉源。此时,高更已不再使用补色。他变得喜欢并用红色与橘红色、蓝色与绿色、紫色与暗褐色,将靛蓝当作黑色使用。尽管此时画作在色调上比起他早期的作品来得阴沉些,但是在构图上却变得更为直接而大胆。这些作品同时具有壁画的风格与份量。
   
    1901前往马贵斯群岛。尽管一时极端的消极,高更却在此段期间完成了他一些最活泼鲜明、最富想像力的作品。
   

高更简介

2. 高更简介 高更的简介

1、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 
 
 2、高更的作品趋向于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高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3. 画家高更是谁?有什么著作?

保罗·高更 ( Gauguin, (Eugene-Henri-)Paul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1889高更自画板画现藏华盛顿美国国家画廊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塔西提,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1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编辑本段]爱情 英国艺术批评家瓦尔德马·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对高更的生平以及他离开法国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高更一直说他离开法国的原因是要去寻找“狂喜、平静和艺术。”但根据雅努茨扎克的研究,高更此举实际上是一次自我放逐,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不爱他的女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成就了高更,使他得以跻身20世纪最有影响的画家之列,因为他在玻利尼西亚找到了艺术灵感,画出了一批杰作。  当曾是交易所经纪人的高更刚刚开始把作画当正事来干的时候,他疯狂地爱上了17岁的美丽少女马德琳·伯纳德(Madeleine Bernard)。1888年夏天,高更经人介绍在朋厄温(Pont-Aven)认识了马德琳。朋厄温是一个小镇,自1860年以来,许多画家在那里聚居。  马德琳是高更的朋友、艺术家埃米尔·伯纳德(Emile Bernard)的妹妹,她甚至曾为埃米尔和高更当过裸体模特。格勒诺布尔博物馆中至今还收藏着高更所画的《马德琳·伯纳德肖像》。按照雅努茨扎克的看法,高更对马德琳情深一往,但她对此却无动于衷。  雅努茨扎克说:“高更喜欢她,但是又得不到她。在他的画中,马德琳长着尖尖的耳朵和眼睛,就像是一个魔鬼或是恶魔般的情人。” 1891年,心伤肠断的高更终于远走玻利尼西亚群岛的塔希

画家高更是谁?有什么著作?

4. 高更传奇的一生和他的画作

高更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中年时的他为什么会突然离开证券市场,离开他的妻子和孩子,远渡重洋,到塔希堤去画画,并成为世界史上最有名的一个能够把原始的情感,画到最淋漓尽致的画家,让我们听蒋勋给我们一一道来!
                                          
  1 高更的家庭背景 
  
 高更的父亲是一位法国记者,当时的法国总统想要称帝,要把共和改成帝制,于是他的父亲就写社论抨击,但是其他记者都在拍执政者的马屁,他的父亲因此变得很孤立,政府的军队因此就要抓他。到了1849年,高更一岁时,他的父亲为了逃避政治的灾难,举家坐船到秘鲁(因为高更的母亲以前曾住在秘鲁),因路途遥远,他的父亲死在了路上。高更跟着母亲到了秘鲁,在那里生活到六岁时,她的母亲又把他带回到法国上学,但这时,他早已习惯了亚洲人的皮肤和长相,所以一下子到了法国,他觉得白种人长的好丑。
  到十六岁左右时,由于不适应法国的教会教学制度,经常逃学。十七岁左右就在船上做类似船员的工作,大概做了六年时间,由于他的母亲过世,所以他又回到了法国。然后在他母亲的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股票、证券行业,赚了很多钱,娶了丹麦一个女人,生了五个孩子。但十年后的一天,四十几岁的他突然想要逃离。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放弃了高薪的职位,幸福的家庭,走向了孤独的塔希提?
  蒋勋说: 人,可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出生的故乡,另一个是精神的、心灵的故乡。 高更出生的故乡虽然在法国,但由于他的生活经历等原因,他的精神故乡在秘鲁,在南美洲。高更的逃离可能是他童年的岁月在呼唤他。当他在证券市场上赚了很多钱,他忽然觉得所谓的都会的文明,原来这么虚假,里面充满了一种不真实的东西,他反而觉得在荒野当中,土著人们当中里面有一种真正生命的奢华,他想捕捉这种东西。在高更的画里,他用他的画在对抗当时充满物欲的欧洲文明。
  
  2   逃离文明 不断寻找自己 
  
 高更辞职后,去了法国的布列塔尼,那里有着和都市截然相反的生活环境,民风纯朴,人们过着很朴素的生活。1890年,也就是他以前的好朋友梵高去世的那一年,他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要去塔希堤,当时从法国到塔希堤距离很远,坐船要坐很久,还很可能会遇到海难之类的。
                                          
 他在塔希堤画了很多当地人物画像,那里的人们经常裸露上半身,下半身只围着一块大花布,他自己也经常是这样的装扮。他看到他们身上的布就是他们自己用植物染的,布上的花纹就是开在他们身边的花朵的样子,甚至和她们头上戴的花朵一样。
                                          
 他的画大多只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具有很高的颜色饱和度和对比度,后来发展的野兽派就是受高更的画影响。高更仿佛用他的画在告诉我们:美是什么?美有可能是回归到最原始的大自然。
  
 他还写了一本《Noa Noa》的书,Noa Noa 是香味的意思,比如花的芳香,但高更写的《Noa Noa》的意思是说:生命原始的气味。比如树叶、树干可以释放出香味,海水会释放出很特别的生命的气味,甚至太阳在升起的时候草原都会有草原的气味。在都市里的人好像都没有Noa Noa了,只有后天添加进去的香水或者是香精的气味,而没有了原始的气味。
  
 1892年他画了一张《亡灵窥探》,画里的主人公是他在塔希堤的第一个配偶,只有13岁。
  
 他在新婚的夜晚画了这个女孩的裸体爬在床上,可是她眼睛里却透露出很惊慌的表情,因为画的后方有一个侧面的男子好像在偷看这个女孩,而这幅画的名字叫亡灵窥探。这幅画很神秘,也是高更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作品。对于当地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亡灵来了,表示亡灵找你来了。这幅画里的女孩这么年轻,这么青春,为什么亡灵会来找她?
  
 1893-1894年他回巴黎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完全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塔希堤的生活已经彻底把他变成了一个野蛮人。其间他和一个奇怪的街头的女人谈恋爱并同居,但后来,她把高更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洗劫一空。之后高更又回来塔希堤,1897年,他又娶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并且画了一张《Never More》,同样,画面中也有一个女人躺在床上。
                                          
 3  高更晚年画作 
  
 1897年,高更49岁时画了一幅油画,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的尺寸很大,141*377cm,现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号其实是人类最根本的三个议题,有着非常深的哲学意涵。
  
 这幅画中有很多个人物,他们都是毛利人,原住民。画面中间有一个站立的裸体的男子,下身围着一块小小的白布,正举起手在摘树上的果子,从他的手到他的脚,刚好把这幅画分割成了两部分,所以他等于是中间顶天立地的支柱一样,因此,这个男性好像是画的一个中点,他像是生命到了一个巅峰,人到壮年的时刻。如果以他为中轴线的话,画的两边有一个对比。
  
 左下角有一个老人,满头白发,蹲坐在那个地方,很孤独的感觉,好像生命已经到了最后,将要面临死亡,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那种哀伤、忧伤。正如画名中的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
                                          
 画面中的右下角有一个躺在草地上的婴儿,天真、烂漫、无邪,对他来说生命刚刚开始。因此,右下角和左下角的图像是对称的,诞生和死亡,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其实是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答案。
                                          
 中间当然就是:我们是什么?
  
 画面上有一些青少年在地上捡起果子在吃,旁边有狗在围着他玩,有一些夫妇在聊天、抽烟或者唱歌,远远的,我们看到一个木雕的神像。
  对高更来讲,我们是什么?好像是在寻找一个信仰。在画面中有神,有信仰,信仰对高更来讲是你自己在生存的过程里面,你找到的一个赖以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假设。
  高更在这幅画里传达出很文学性的叙事性的内容,甚至有很深的哲学性思考的内容。就像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画派,他把很多思想性的东西带到画面。高更的画比较具有神秘感,有哲学内涵在里面。(他的画作,如果不看解析,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以上大部分内容整理自《蒋勋聊艺术大师——蒋勋看高更》音频
  
 高更的逃离,我想每个人都曾想过,人们都会对长期单调、平淡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但无奈因为家庭、责任、孩子、生活等原因,不得不继续这样的生活。我们不敢做的,高更做了!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当然,他的选择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议论和唾骂,毕竟他是一个丈夫,还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他从一个中产家庭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十分坎坷,最后他到了塔希堤,过着他想要的单纯的生活,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像蒋勋说的:如今的人们每天都对着电脑日复一日的工作,很多人心里也都有过逃离的念头。但我们不鼓励大家都像高更那样,彻底的离开家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期离开城市,去过一种和平常不一样的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多样性,这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相关文章推荐:
   梵高的一生和他画的画 
   梵高的故事 
   达芬奇的一生和他画的画 
   听不一样的达芬奇 学习如何欣赏名画 
   米开朗基罗: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可能 
   米开朗基罗壁画《最后的审判》中的故事和内涵

5. 谁能解释一下高更的这幅画画的是谁?表达什么

《带光环的自画像》,高更作,1889年,油画,88× 57厘米,华盛顿,国立艺术馆藏。
  在后印象主义画家中,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绘画以其原始性与象征性的倾向,以及所谓“综合主义”的画风,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高更早年当过水手,做过商人。他起初迷恋印象主义画风,参加过几次印象派的画展,后来由于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驱使,而离开印象主义,并走上了与之相反的艺术道路。 
  高更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客观再现自然的艺术追求。他在1888年写道: “艺术是一种抽象,它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而较少考虑自然。” (休·昂纳、约翰·弗莱明著(世界美术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532页)他把绘画视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认为绘画应表现“思想的神秘核心”,表现“跟人的激情相似的某种强有力的东西” (贡布里奇语)。他崇尚原始精神,厌恶西方文明。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与人类的感情脱节,把人卷入一种缺乏道德和精神的生活,使人只为了物质拼命,而忘却心灵世界的需求。因而他多次离开巴黎,长期生活在单纯质朴的农民及土人中间。他试图在异乡找寻他梦想的那种未受西方文明腐蚀的原始和纯真,并且在画中将其描绘出来。高更这种强调主观表现及追求原始纯真的艺术思想,导致了其独特画风的形成。他以象征主义笔调,画那些充满原始情调的生活,把自然与幻想、现实与象征紧密地揉合,在一幅幅作品中,表现了宗教的情感和原始的诗意。

谁能解释一下高更的这幅画画的是谁?表达什么

6. 高更以前为什么是一个业余的画家?

高更(1848年—1903年),1848年生于巴黎。早年曾当过海员。后在海军服役,1871年到了巴黎当上股票经纪人,成为一个富裕的银行家。但是由于他喜欢绘画,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搞美术,因而成为一个业余画家。1883年后他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银行职业,全身心投入了绘画事业。

7. 《高更GAUGUIN》:从业余画家到后印象派巨匠

                                                  思衣谷
  
  
  
 以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为代表的印象派绘画,因为其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自然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那再然后呢?是的,在印象派之后我们看到的西方绘画中进入了后印象派时代,其中后印象派三大巨匠文森特•梵高、塞尚和保罗•高更便是其中的代表。而这里就是要介绍高更的绘画作品。那就是由香港高色调出版有限公司编着的《高更GAUGUIN》了。
  
  
  
 说到高更之前,我们是有必要先了解后印象派画风的,后印象派与印象派的本质区别是,后印象派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后印象派不满足于刻板而片面的追求光和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开始尝试色彩及形体的表现性。简而言之,即使色彩+形态感的表现。
  
  
  
 一般而言,艺术家是很讲究天赋的。而这里,介绍的高更侧重点去说明后天因素也是可以成就以为伟大的画家的。在《高更GAUGUIN》这本书中的第一章不务正业的股票经纪人中,,我们读到了他8岁的时候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一度还想离家出走,幸好被肉店老板抓了回来,由此可见高更的人设并不是学霸,说不定还是学渣,起码是一个叛逆的家伙。但他还是在母亲的看管下,进入了奥尔良天主教修道院学习,因此他学到了哲学和神学的知识,也就大大培养了他对人精神的世界的敏锐感觉,而之后对他将绘画作用于主观思想的表达,是很有启发性的,如他后期的成熟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黄色基督》等就是了。
  
  
  
 之后,他还当过船员和海军,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从军的苦闷军旅生活,他是不务正业地搞素描,这是可以大大锻炼了他以后学习会绘画的基本功的。之后他在23岁做了股票经纪人,但也不放弃对绘画的热爱,一直都是不务正业的状态。自从1873年11月22日,他和梅特—索菲•迦德结婚,就正式学习绘画,开始了他业余画画的时期。后来他遇到贵人毕沙罗,在毕沙罗的帮助下,也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画画,而参加独立画家展,第五、六届印象派画展。
  
  
  
 与很多画家的成长之路一样,在第五届印象派联展上,他的作品《雪下的花园》被批评与毕沙罗的《雪中的蓬图瓦兹兔场》是十分相似的。这使得高更自尊心大受打击,但这没有打垮高更,反而让他越挫越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为证明自己是专业画家而努力,在他学画时期诚然是写实的描绘风景,在学习毕沙罗,塞尚等前辈后印象派画风的画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尝试了创新,慢慢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正如你看到的一样,他做到了,而且做到非常出色,成为巨匠。
  
  
  
 此书的亮点在于编者收录了关于高更的书信和艺术评论,这就更为立体地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有血肉的高更,从而颠覆了读者对高更的刻板印象。如在他任职股票经纪人时期的书信,就表达了他与妻子的美好爱情历程,也抒发了对孩子出生的喜悦之情,家庭的美好生活,也自然影响了高更爱家庭生活的绘画思想。如《圣克卢森林内景》系列,就体现愉快的气氛,也是高更妻子珍藏一生的作品,有着她与高更的幸福回忆。
  
  
  
 而在艺术评论中,作者就收录了《现代艺术》的文章《评德加雕塑《年轻舞者》和高更油画《裸体习作》(节选)》,就说明了高更对画女性的不同其它画家的特色,因为在高更的女性画作,更为写实,因为高更一反常态,侧重画出了女性的赘肉,因为器官下压而出现的皮肤皱褶等这些细节,这样的人体模样是描绘着石膏模样的身体,这无疑是一种现代艺术启蒙之作
  
  
  
 在这个时期,他还是学习塞尚的画作,如在《樱桃和焦糖》,就体现了他学习塞尚那种使用稍微倾斜 的笔触来描绘水果的景物。而体现高更创新之作的是《杨树风景画》了,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那种与传统风景画不同的地方在于不对称,不平衡的构图,这就体现了高更对扭曲形态的特殊迷恋,这种创新的画法,无疑是后印象派艺术的风格。
  
  
  
 后来来到第二章四处漂泊的实验画家,则说明了因为有着四处漂泊的经历,使得他的作品是糅合了很多元素的。有了厚积薄发的经历,在1882-1887年是属于他的探索时期,这里面就体现了他追求情感交织的色彩好作品。这个时期,他摆脱了印象派的风格,而产生了对原始种族的兴趣,为他今后的艺术方面指明了道路。这个里的个人情感就是家庭,正如上文提到高更是热爱家庭生活的,因为家庭元素的情感在作品中会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这就提到了《睡着的克洛维斯》就画了他小儿子在家里熟睡的场景,这幅画展现了平凡又陌生,既真实有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十分有作者的思想色彩的,那就是对20世纪的展望。当然也为他第第一儿子做了雕塑,体现了他出色的雕塑水平。
  
  
  
 在探索时期,他的《马提尼克来回的行人》就说明了他追求原始种族生活的写实兴趣。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他开始利用条状色块来装饰画面,如白色的树与白色的羊,红色的泥路和穿红色衣服的水果搬运工,这样的色彩搭配,特出的一种非常好的装饰性。这也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追求,在尝试成功后,他就一发不可收地关注了这种原始种族的画风。
  
  
  
 这自然在此书的第三章内容中,体现了风格自成一派的艺术家先锋。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图案和以平面色块,蓝黑色的轮廓线为基础的装饰性风格,成为了高更的油画的重要标志。而大洋洲塔希提岛充满原始气息的热带风景,为他的画作增添了独具魅力的多彩作品。其中的代表作就有《带光环的自画像》,这幅画侧重的是以漫画元素而去展现了高更艺术优越性的作品增添了讽刺、挑衅和傲视群雄的个人主义色彩。
  
  
  
 另外在其代表作之一的《黄色的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我们是可以看到高更将耶稣的形象作为画面的分割线索,布列塔尼的秋天景色衬在后面。整幅画在明朗柔和的黄色基调中渗透出一种凝重忧郁的情绪。三位虔诚的农妇神情木然呆滞。画家想借基督受难来比喻自己为艺术殉道的悲壮情怀,同时也在《有黄色基督的自画像》则表达了高更以坚定的眼光对画画的信仰忠贞不二,同时以展开双手的耶稣是可以保护他的形象出现。
  
  
  
 而来到关于塔希提的画作,其中《在露兜树下》画中,高更就以下陷的红褐色土壤上掉落着黄色与红色交织的棕榈叶,塑造了一种炎热的感觉。当然《黑猪》《餐食(香蕉)》等也是可以反映塔希提充满原始气息的热带风景。
  
  
  
 而第四章就说到了成熟时期的作品,他就古老的神话、神秘的宗教和丰乳肥臀的妇女呈现在一幅幅色彩浓郁的优化中,也在木刻画上继续发展这种风格的绘画。其中有名的代表作就是《阿雷奥依会的胚芽》就说明高更以明亮、扁平和非自然色彩的运用,以及对还原纯粹的主题的兴趣,把塔希提买描绘成了一个前现代的悠闲之地。当然还有《午休》《国王的妻子》等。
  
  
  
 而第五章就说到了高更有着逃离现代文明的不羁灵魂。这是他晚期的作品,都是透露出一种多元宗教的哲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是高更画过的尺寸最大,最负盛名的作品,这是一幅富有神秘色彩的,富有哲学性的画,尤其表现在最左的老妇,昭示着她是这个故事的终极者。这幅画是非常有《福音书》的味道的。
  
  
  
 本书再现了后印象派巨匠、现代艺术启蒙大师——高更,充满争议的艺术人生。内文划分高更五个人生阶段,精选私人书信、珍贵访谈和评论文章,搭配人生足迹地图、朋友圈,完整呈现高更的创作历程。收录200多幅高清油画、木刻版画、草图和多部雕塑、陶艺作品,配套70张9色色谱,感受高更伟大的艺术力量。
  
  
  
 画家高更一路来都是主张艺术家不仅要表现客观自然,而且还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内心。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形式美感以及音乐性、节奏感的平面化艺术魅力,有着我们看到的强烈地追求“综合主义”的的色彩装饰感魅力,以及对原始自然神秘主义有着原始性与神秘感,还有多元宗教哲学象征性特点,如此形成了一个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从业余画家到后印象派巨匠了。

《高更GAUGUIN》:从业余画家到后印象派巨匠

8. 高更的绘画风格和主要作品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期把虚构和象征置入画作。
代表作《裸体习作》,《布列塔尼的猪倌》,《雅各与天使搏斗》,《黄色的基督》,《美丽的恩琪拉》,《塔希提的年轻姑娘》等。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知觉经验中的东西。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他对南太平洋热带岛屿的风土人情极为痴迷,这似乎要从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经历中追根溯源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经历为蓝本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其中虽然对高更的生平与人格多有歪曲,但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高更出众的才华与过人的勇气得到世人关注,而高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画作所体现出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