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

2024-05-09 04:16

1. 如何推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

大力矫正过往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逐步降低“两高一剩”'僵尸企业”这些落后行业和过剩产能对于信贷资源的占用,大力支持产业升级和并购重组;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加大对于新兴产业、居民生活服务、创业群体、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助力经济转型,优化资产结构。
深度挖掘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产业融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要求银行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加速从注重单一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和有形服务,向提供适应产业跨界竞争的顾问式、融智式、互联网式的解决方案转变,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客户的全资产负债管理、财富管理、资本运作、创新孵化、产业链组织和交易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咨询与撮合、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高层次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在技术层面,银行需要拥抱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和商业逻辑革命,全面建设和提升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在商业模式上,银行应当建立“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建设综合金融、产业协作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提供具备行业针对性和客户适配性的高级解决方案,深度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链分工与协作,并通过科技支撑以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
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前线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强大的协同能力和支持保障体系,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质效提升。银行需要对过往简单基于业务本位的条线或矩阵管理进行优化,探索建设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具备灵活机制和协作能力的管理架构,实现对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效应;需要储备具有专业素质和跨界视野的行业金融解决方案人才,优化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强大专业的规划引领机制、正向引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素质过硬的支持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使行业生产关系满足解放生产力的要求,提质增效,充分释放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
持续提升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竞争力,在策略管理、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内控管理、技术运用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银行与监管标准接轨,实现银行业本身的产业升级。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对内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融入全球竞争、实现高水平双向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国际接轨都是应有之义,要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再分工中的发展需求、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都需要持续提升银行的现代化竞争力,使金融供给和管理水平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如何推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

2. 供给侧改革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影响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增加供给方面的有效性,即提供有效供给。
  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信贷投向将有所改变,应逐步退出过剩行业,围绕政府“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导向,支持新兴产业。但说句实话,这类产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相比传统产业会更高。现阶段唯一的投向只能是名单外的一般债务平台企业,即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将可能拉动内需,改变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储蓄率将有所下降,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将被挤压,不过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现实是,社会福利事业如果未有突破,政府再推动也无济于事,内需依然会不足,所以,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未来的走向,一是普惠金融,二是混业经营,三是被兼并重组,而破产只是一个极端方式。

3. 供给侧改革给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伴随产业经济、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

  当前,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银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经济红利减弱。整体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实体经济景气程度降低;持续多年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模式遭遇产能过剩、债务高企的瓶颈,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二是制度红利消失。在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完成股改上市之后,基于公司治理的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主体动能基本释放完毕。随着民营银行获批速度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逐渐放开,原有的牌照红利不复存在。三是成本优势不再。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往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面临瓦解,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系统开发等其他成本刚性上升,成本端面临系统性压力。
  传统模式的终结,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加快自身的“产能出清”。在商业银行原有的需求侧被动经营模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过剩必然导致低效资产过剩,这就要求银行加快调整,及时出清。同时,要有效降低成本。在利润增长趋缓的前提下,向成本管理要效益成为必然选择。再者,是效率提升和模式改变。跟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将失去空间,商业银行将难以通过更多的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带来管理效率上的再提升。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经济的变化。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业链分工面临调整,新的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点尚待形成。建立在过往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下,以扩张产能为主要动力的投资拉动型、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将逐步被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全生产要素效率提升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取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导向、金融模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金融环境的变化。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性金融市场格局日渐形成。民间金融、产业资本、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跨界竞争正在加剧形成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银行一方面需要搭建新的竞合关系,探索新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度介入产业链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找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三是技术创新的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变了金融的渠道和工具。“中国制造2025”与信息化融合、国家信息化等发展规划的紧密实施,以工业4.0、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商业模式与竞争方式。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

供给侧改革给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4.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央银行的改革的政策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