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分为哪两个历,比如农历还有一个是什么?

2024-05-16 03:16

1. 日历分为哪两个历,比如农历还有一个是什么?

另一个是阳历。
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扩展资料
中华农历是阴阳合历,月亮历(阴历)论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由纪日开始。干支纪日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纪月,而十二辰加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
西汉末至今,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
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又称为节气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月。
在节气历中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而与太阴月相无关。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是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所以它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大部分万年历、历书中,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历

日历分为哪两个历,比如农历还有一个是什么?

2. 日历中的农历是怎么区分季节的?

这个是根据24节气来区分季节的
 
24节气表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表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两天
其它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24节气简介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3. 日历是怎么分的

1 关于农历的知识(ZT)   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日历是怎么分的

4. 为什么要有两个日历

因为阴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阳历以立春为一年之始,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一个新的轮回,阴历由月亮的相对位置而确定,阳历以太阳绕地球公转的位置而确定,以十二天干地支为月份,以二十四节气为物候时令,阴阳合历,是华夏社会的历史铸就的,也是古代农耕社会生活的需要。
  
 公历,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的名称,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

5. 中国农历日历是怎么制定的,有什么规律吗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西元2016),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既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中华万年历

中国农历日历是怎么制定的,有什么规律吗

6. 农历和日历怎么分

农历是我国日常所说的阴历,是以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日期的,日历则是阳历,是以太阳的周期来计算的;
 
 阴历是我国发明的,现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用的阴历日期,比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等,阳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我们现在家里面挂的日历一般使用的就是阳历,一般日历上小写的数字写的就是阳历的日期,而用大写数字写的则是阴历的日期。

7. 日历分农历和什么历

日历分农历和阳历。
阳历也就是公历,公历称为“阳历”。公元,即公历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
农历指的是阴历,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华历、夏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和阳历的区别
1、时间不同:农历是平年十二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而阳历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2、天数不同: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来确定农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而阳历是大月31天,小月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叫法不同:阴历俗称农历,通常的称呼是月初为某月初几,如:九月初八、初九、初十;月中为:九月十五、十六;月末为九月三十,称呼后面不加“日”字。而阳历又称公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如:三月十二日,四月二十日,五月三十一日,时间必跟“日”字。

日历分农历和什么历

8. 日历为什么要分农历和阴历呢

怎么区分农历和阳历?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