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2024-05-05 17:06

1.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导语:在银行做好操作风险内部把关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监管。商业银行应确保本行能够及时应对操作风险,其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定期报告操作风险及管理情况,并严格履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篇1     1、建设智能防控系统,强化案件防控体系 
    通过一体化平台连通所有的场景,提高整体管控的效率。通过防护舱的远程管理,保护用户的用卡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舱内是否有人、舱门是否上锁等状态,如发生门异常未锁,会第一时间进行安全提示,保障客户安全。同时,可以实现系统远程控制,针对小孩误入的情况,远程协助开门;发生损坏ATM机紧急情况,远程锁闭防护舱,阻止罪犯逃脱;多人进舱操作,进行信息上报。
     2、加强安全风险提示,提高客户防范意识 
    通过系统智能远程语音投放,制定投放计划,定期重点针对行内安全风险、案例分享、规章制度等进行语音提示。一方面,不断强化银行和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日常业务操作中。
     3、强化监控中心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大脑中枢”作用 
    主要体现在智能报警管理、智能运维管理、数据统计三方面。以数据统计为例,监控中心通过全行安防信息的汇总呈现,可以从基础设备数据、业务数据(报警处理、设备故障)等不同维度进行报表统计和数据分析。寻找系统隐患风险,开展预测性运维防范工作。比如,向金融企业提供包括银行营业厅、自助银行、银行金库、监控中心联网、理财风险管控、远程查勘定损在内的多种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应用于银行大厅、金库、理财部门、保险公司远程定损等不同的金融业务场景,同时通过一体化平台连通所有场景,提高整体管控效率。预测老旧设备运行年限,进行老旧设备的提前更新换代预警,避免老旧设备大面积宕机。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篇2     专业能力 
    风险管理序列从业者既要掌握相关授信业务知识和审批政策,也要了解宏观经济、相关行业趋势,以及必要的财务和法律知识。在审批的过程中不是刻板地硬套规则,而是能够根据项目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授信条件,从而化解风险,为银行赢得利润。对于高级从业者来说还需要具有引领业务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制定科学的授信政策,进行有效的信贷资源配置,指引业务发展方向,为业务发展创造有利的竞争机会。因此风险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广泛学习各类知识、快速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洞察力 
    风险管理从业者需要有能力通过对关键信息的把握和对细微环节的觉察,判断企业的发展潜力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现金流、企业家素质、企业的某个重大的经营决策、行业相关的某个突发事件、发起该项目的客户经理的个人品质等都能成为风险管理从业者做出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优秀的风险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财务报表中的蛛丝马迹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再通过深入地佐证分析确认企业经营漏洞,从而主动采取措施,避免授信风险。因此对风险的敏锐洞察力是风险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要求。
     责任心 
    每个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责任心,风险管理工作强调从业者要使用好手中的权利,不能利用手中权利去谋取个人私利;同时也要能够为组织的长远发展负责,为了组织的终极利益,敢于冒风险,敢于承担个人责任。风险管理从业者不能过多的考虑个人风险,将个人风险凌驾于组织风险之上。在相关政策指引下因地制宜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模棱两可的地方,这时既需要风险管理从业者的专业判断,也需要有一种为了全行的业务发展负责的'精神,果断做出决策,而不是将问题上交或在等待中失去机会。
     独立性 
    风险管理工作与很多人的利益相关,某些人甚至是领导,会通过个人权力对风险管理从业者施加压力,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坚持组织利益第一的原则,即使受到暗示、阻挠、甚至诽谤,也不改变初衷,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当然,这种独立性也需要从业者能够主动吸收他人的合理建议,但是不受其左右。以往大量事实证明,正是风险管理人员具备了这种独立性,在关键的时刻避免了业务风险,维护了组织利益。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篇3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会计部位风险点的形成一般说都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上是由业务发展与人员配置、人员素质不适应导致的制度把握不透、管理不到位形成的;主观原因是由于网点负责人或管理部门管理不严、监控不力,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违规违章操作,思想道德滑坡而形成。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检查不到位,监控不严 
    一是网点、管理部门的管理检查不到位或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查出或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检查的内容、方式方法、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对检查存在问题整改不彻底;三是网点无专职风险主管,由网点负责人或业务主管兼职造成的管理不严、制度执行不力、监控不严。
     (二)业务推广与人员配置和业务素质的不协调 
    业务品种的推出与人员配置和部分柜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业务处理风险增大。一是网点过分强调业务的发展而忽视了业务人员的配备,容易造成操作人员一人多岗、串岗、混岗等违章现象,潜藏着风险隐患。二是前台人员变动频繁,对新业务培训不足,业务不熟练,造成的操作风险。
     (三)新业务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 
    新业务的推出,由于配套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等的不配套,或者制度执行人、管理者对新业务掌握不透、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存在的风险。综合客户服务系统上线后,由于操作系统的变化较大,也可能存在一些管理不到位衍生的风险点。如前台操作程序变化,库包、业务印章个数增多,单证管理分散,现场监管难度较大;网络运行故障影响前台营业,后台操作失误导致前台业务处理错误。
     (四)工作责任心不强,劳动强度大,思想教育不到位,道德滑坡 
    一些营业网点由于业务量大,表现出普遍的心理焦虑问题,潜藏着会计失误的风险隐患。在营销指标和各种“数字”下网点也没有什么时间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的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一些员工对内控管理掉以轻心,有章不依,有规不循,不加重视,放纵自行。
     二、建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在充分认识会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如何以新巴塞尔协议提供的操作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管的架构以及国外银行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管理获得强劲的原动力。其次,进一步强化会计集中管理,实现与总行的数据大集中。科学合理界定前后台业务办理范围,规范营业网点交易与后台核算分离模式。再次,不断完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要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审视制度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使各项制度在责任上有明确划分,使各项规章相互配套,相互协调。最后,各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严格推行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主管委派制、会计督导员、稽核员委派制度等办法,将风险管理人员与会计管理人员相对独立,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防范、化解“选手与裁判”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 
    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首先,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制定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和各个岗位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通过各环节设置相互制约的职能岗位,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其次,严密程序,强化管理。要按照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对所有岗位都要制订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再次,明确责任,奖罚分明。要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会计岗位责任制作出明确规定,把会计任务和工作职责具体分解到各个柜组和岗位,落实到具体经办人员。
     (三)建立会计流程监督体系 
    创新管理控制手段,应充分发挥高科技在会计管理方面的作用,在目前情况下,会计核算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应减少人为的控制操作,不断实现“人控”向“机控”的转变。首先,建立预警系统,对异常的资金活动,系统自动进行预警提示,复杂业务以及需要当时作出会计估计、判断的事项,应及时产生相应的报告信息。其次,建立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会计稽核模式。通过研究当前会计风险的特点、近期出现的共性问题确定专项稽核主题,制定稽核预案,明确各阶段稽核重心和稽核方法。再次、建立长效、系统、有序的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测试制度。二是建立各项制度评估机制。三是建立、落实会计工作问责制度。四是要建立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及柜台员工风险防控能力评价制度。
     (四)以人为本,构建会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首先,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不仅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事情,也是基层行负责人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基层行的负责人及会计人员要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头戏。
    其次,要充分发挥委派制会计主管在基层行会计管理的中坚力量,一是理顺委派制会计主管的责、权、利关系。二是要明确委派制会计主管的具体目标和责任,让委派制会计主管从繁杂的各项事务中解脱出来,做好该做的事,管好该管的人。三是将会计主管在人事、工资等方面从基层行中独立出来,以确保监督主体身份以及监督行为的中立性。
    再次,开拓会计队伍建设思路,全面增强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基层行的会计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行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技能熟练的业务操作队伍。通过业务培训和有计划、有步骤的岗位定期轮换,有意识地培养若干业务骨干,将有防范意识的高素质人员选配到会计队伍,特别是会计的重要岗位。最大限度地为会计人员拓宽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

2. 如何做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一、进一步深化内控体制建设 
  (一)完善岗位体系,实行岗位牵制与监督 
  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为基本原则,完善内部岗位体系,把各项业务进行细致的过程与责权划分,然后针对性的设立作业岗位,同时还要从记账、审查、付款、监督等角度出发,设立相关的督管性岗位,严防所谓的“一手清”工作模式出现。通过这样的岗位细化与分离,使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得以明确与落实,并起到岗位牵制与监督的作用效果。后台监督的岗位人员要核查好非实时性的预警信息,保证每笔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还要查找出其中的违规、差错。审计岗位的人员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跟踪调查、重点监测、抽样调查等措施,对银行风险进行监控。 
  (二)增强对业务创新与扩展风险薄弱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形势,业务的创新与扩展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是银行管理运营的风险薄弱环节。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在进行业务创新与扩展的时候,还要配套性的健全、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以及补救制度,以弥补在创新之初因操作不规范带来风险。 
  (三)强化对银行风险的分析力度,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要想最为有效的对银行管理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起到控制作用,一方面是要对监督检查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定期做好总结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对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下行通报制度,向各个网点、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通报,使所有人员都能够受其震慑,进而规范操作;第二,从风险暴露水平、风险度以及风险率三个方向出发,对各个网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然后按月、按季度的进行下行通报,提高各网点与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 
  (四)保证银行内控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首先,要合理的调配内部控制资源,根据银行经营业务的变化,指定相应的财务控制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管理的抵御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整合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利用现代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使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得到共享,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最后,要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五)系统性的开展内控合规教育,增强各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 
  不断强化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警示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坚决杜绝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以信任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从经营理念、全面风险控制、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二、对银行的业务运营过程加强监控力度 
  (一)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银行自身的业务运营特征以及相关规定,确定各级财会风险监控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使整个银行内部都能够自上而下的形成一套监控体系,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其履职能力。要通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来增强银行自身的财会核算质量,规范业务运营操作,使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以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充分发挥银行风险监控系统时效性 
  第一,要最大限度将风险监控系统的时效性优点发挥出来,以有效的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要遵循监控系统的提示,规范化的进行业务操作,最后就是要求各个网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预警信息复查、确认以及回复,并迅速进行补救,纠正错误操作;第二,对预警的风险点进行跟踪监督与整改,并对各网点进行通报,引起所有人员的注意,确保风险不会第二次出现。 
  (三)增强对银行重点风险因素的监督与控制 
  预警监控员一是要重点对“柜员未签退”、“超营业时间的柜员”、“柜员多次查询同一账户”等风险点实施监控;二是要面通过调阅风险监控报告,确定重点监督网点、柜员以及风险点,进一步使检查督导工作有的放矢,经过连续、动态分析判断,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同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四)实行并落实风险预警例会制度 
  首先,要根据每周、每月以及每季度的风险监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对各岗位人员起到不间断的警示作用;其次,对风险监测情况的分析工作,应当交由实际的业务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如果如果由管理性质的部门人员进行分析,可能会使分析结果流于表面;最后,针对分析结果与风险薄弱点,进一步加大业务运营过程风险监督、控制力度

3.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风险管理是根本问题,综观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凡是风险管理不利的银行发展肯定不会顺利。可见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为您分享了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欢迎阅读!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篇1     (一)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培育先进风险管理理念 
    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积极倡导风险管理文化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管理者与执行者应良性互动,将合规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全行员工。营造合规和风险管理文化,要求每个机构的每位员工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积极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努力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使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习惯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采取多种形式灌输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传授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员工在风险管理知识方面不断得到强化。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清晰界定董事会、经营层和监事会的职责,协调统一推进银行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健康发展。董事会应当加强对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和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前瞻性地制订好较为科学的战略规划并严格考核、推动执行;经营层应当加强战略宣导,建立工作机制坚决执行战略规划;监事会加强检查监督;三位一体确保战略执行到位。董事会应当着眼宏观、指导微观,授权明确、放权到位;经营层应当放手发展、大胆开拓;监事会应当保驾护航、适时纠偏。在最高层面建立起重点突出、权责对等、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为银行中层和基层做好表率。
     (三)完善组织架构建设,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理论上讲,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可以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业条线管理相关风险的目前大多数银行沿用的“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二是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三是由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成立各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管理各类风险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各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管理能力和发展阶段,审慎选择采用何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适时进行重新评估和主动调整,确保不因模式选择制约业务发展。目前来看,第三种模式相对而言成本低、效率高,但信息共享、组织协调的要求也最高。
     (四)约束到位激励相容,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在高管层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理念引导下,风险管理考核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应当清晰,定性指标应当可衡量,定量指标应当有信息支撑并可准确计量;目标一经确定,应当有一定的连续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资产质量、业务发展等多个维度。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考核和激励,其考核应当与业务发展等重要业绩指标挂钩,并在对风险管理岗位和人员的考核中明确业务发展和机构实现利润两项指标所占权重,并应当占有显著比例(一般不应低于20%)。风险管理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奖惩制度。正向激励应当关注正确理念传导、业务创新和技术进步等,反向激励即约束机制建设要明确追究理念偏差、行动片面、技术和业绩落后的部门和人员。并以考核的严肃性、激励和约束的到位来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度,推动合规文化的形成,从而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贯彻落实。
     (五)推动风险管理技术进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风险计量、风险缓释技术则差距不小。随着金融理论、统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技术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缓释技术运用的主要缺陷在于:法制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缺位、缺乏信托精神;产品体系不完善、业务创新层次较低;金融管制较多、创新业务发展缓慢;违约事件频发、社会交易成本过高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监管理念的大解放,法制精神、契约精神的再塑造,并以此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切实放开股权结构、资产证券化、债转股、混业经营等方面的限制,充分提高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缓释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六)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既是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市场和外界对银行业监督的需要,也有利于银行间加强沟通和交流,促进信息共享,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披露应当积极主动、合规有序、协调统一,推动品牌建设,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文化。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篇2     (一)强化审慎经营意识,防范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 
    风险近期,不少新闻媒体都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情况进行过报导,实际状况确实令人忧虑。主要是受“亲经济周期”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不景气所导致的企业效益下滑而使贷款违约率上升,近十年来大力发展的表外业务(也称“影子银行”业务)成为风险重灾区。多年来超常规发展,大干快上对风险控制有所忽视,欠下的债到了该还的时候了。今年年初的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将“影子银行”业务置于严管范围。商业银行重新回归合规经营、稳健发展,提高审慎经营意识,必须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加强合规监控,防范操作风险 
    与信用风险普遍可以追索相应对手不一样,操作风险的特点是:与流程违规、控制失当相关,突发性强,不好预防;发生损失概率大,损失金额高;操作失控,经常衍变为案件;通常是内部人作案,或是内外勾结作案,防范难度大。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危害要求银行:一是要高度重视合规教育,弘扬合规创造价值理念,全面提高全员合规意识。二是要全面完善制度。三是要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力。四是要建立基于检查监督的合规监控和后评价机制。五是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员工行为排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三)强化流程控制,防范法律和合规风险 
    违规问题和合规风险的发生,归根到底在于合规风险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力,流程控制不严。为此,国内商业银行要认真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营造审慎合规经营的氛围,努力构建合规文化,形成风险管理和流程控制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头寸管理和资产配置,防范流动性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调度和头寸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流动性的结构失衡上:人民币存贷款增长不匹配,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不平衡,外汇贷款增长不断加快和外汇存款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流动性管理,要注重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要主动做好本外币、长短期、预算和监督考核、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等多方面统筹。
     (五)建立并落实盯市制度,防范市场风险和国别风险 
    建立并落实逐日盯市制度,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风险资产计量的原则要求。特别是在金融脱媒加剧,传统业务受到巨大冲击,银行业表外业务迅速增长、“影子银行”业务膨胀的背景下,为防止金融体系其他参与者和非金融部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逐日盯市更为重要。逐日盯市制度要做到:对所有账户的交易及头寸按不同国别、不同品种、不同月份的合约分别进行结算,保证每一交易账户的盈亏都能得到及时的、具体的、真实的反映,为及时调整账户资金、控制风险提供依据,确保将市场风险和国别风险的敞口控制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六)加大投入力度,防范信息科技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不足,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的量化、模型化增添了困难。信息科技风险是声誉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科技是商业银行的第一生产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IT技术应用水平;重视信息收集和整理,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提高学习能力,掌握风险管理先进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自动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七)完善战略规划并强化监督执行,防范策略风险 
    全面市场调研,找准市场定位,科学制订战略,是战略布局的常规路径;而全面细化规划,逐步有序推进,强化监督考核,是确保执行到位的不二法门。战略问题,差异化是关键,科学性是灵魂,坚持执行是第一要义。
     (八)加强全面风险控制,切实防范声誉风险 
    随着社会信息化、银行公众公司化的发展,声誉风险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步涵盖其他重大业务风险和业务事件。防范声誉风险,首先重点要做好信贷、理财业务、代理保险、基金、债券等业务的规范销售、客户投诉处理、舆情跟踪监测等敏感度高的各相关环节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客户投诉管理,改进客户服务,建立声誉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最后要信访维稳关口前移,变被动接访为主动沟通交流,融洽关系,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银行风险部岗位职责 
    (1)负责上报各类报表;
    (2)承担分理处上报的票据业务审查工作;
    (3)审核信贷控管工作;
    (4)信贷管理系统管理工作;
    (5)企业征信系统工作;
    (6)风险分析、预警提示工作;
    (7)做好对分理处或前台部门申报的信贷事项(含五级分类、评级授信等)审查工作,提交上级审议;
    (8)做好本级权限内或需上报上级备案审查贷款资料的登记工作;
    (9)对贷款审查委员会及决策人决策后的意见,及时将已批复的贷款资料转交申报社;
    (10)负责部门文件处理;
    (11)负责支行不良贷款的清收,及时向领导汇报清收进度;
    (12)协助各分理处做好不良贷款清收盘活计划的落实工作,做好不良贷款的管理、考核、奖罚执行工作;
    (13)做好抵债资产变现计划的落实工作,指导各分理处做好抵债资产的管理;
    (14)对符合不良贷款条件的贷款审查确认及责任人的责任审核工作;
    (15)建立不良贷款、抵债资产监测台账,定期进行分析;
    (16)指导分理处五级分类工作,对分类工作提出建议,对级次调整的及时报上级审批,按季建立支行五级分类台帐,为支行提供决策;
    (17)指导各社完成非信贷资产日常工作,负责完成全区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统计、汇总;

银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4. 如何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5.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防控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银行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建议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句话叫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任何单位,假如没有完善成套的规章制度,要想去做好各项工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做好工作之前,必须要先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制度作为参考,用制度去管人,才能做到有章可循。
培养职工的风险防控意识。银行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建议要培养职工的风险防控意识。银行的工作人员,工作很特殊,天天都和金钱打交道,假如没有极强的意识,就很容易犯错误,所以银行一定要特别注重去培养职工的风险防控意识,要求职工认真做好本职,认真去履行风险防控要求。
提升职工的工作技能。银行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建议要提升职工的工作技能。职工的工作技能直接关系到工作的业务水平,假如工作技能不够,那办理的业务估计也很难得到称许,所以银行要采取各种途径,去提升职工们的业务水平,把水平提上去,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招录政治过硬的职工。银行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建议要招录政治过硬的职工。职工的背景干不干净,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水平和工作技能,银行在招录职工的时候,就要把好人员关,招录一些政治过硬的职工,招录一些背景清白的职工,把某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的状态。
做好事后监督工作。银行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建议要做好事后监督工作。也就是要着重去弄好事后监督,每一项工作都设置一定的监督机制,前面的人做了。后面的人再检查,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筛选,争取把问题找出来,并加以改正,不让坏的结果扩散出去,影响工作口碑。
做好自身的内控管理。银行要想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建议要做好自身的内控管理。别人说的外防内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银行很特殊,是和钱打交道的直接部门,在金钱的诱惑面前,假如不能管好自己,就很容易触碰纪律的红线,也就是内控工作做不好,就容易出现风险。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防控

6. 如何管理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

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金融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虽然我国的经济贸易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是机遇,更多的还是挑战。我国的市场和国际市场目前实现了接轨,中国的自主商品能够及时投入到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但是金融方面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特别明显的一点就是国际市场由于需求量变化、价格调整等问题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我国自身存在的经济梯子问题。其次是国际市场上带来的影响。从上述问题来看,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整,例如:根据相关的标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组成,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元素。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金融市场逐渐朝着规范化、国际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在金融风险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市场架构,市场规模扩大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衍生品创造了一个风险管理的市场,其意义在于补充和完善了金融市场的所需,大大加快了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的更新与发展。

  (二)建设金融工程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风险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必将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21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将我国的发展对象和目标转移到金融工程中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是一次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中国如果想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应该把投资重点放在金融业上,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金融竞争力,积极参与到国际上的金融竞争过程中去,通过采取:放开金融价格、消除金融压制、鼓励金融创新等相关措施来积极参与到新世界金融业工程中去。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中国金融工程进步的同时,需要以一个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应该把眼光放长、放大,这样才会发现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措施的选择提供真实的资料来源。

  目前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这是因为金融工程能够代表现代金融高科技的运用情况,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实现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有着深远的促进意义。国家或者政府需要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抉择,对于金融技术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金融工程技术的效率,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在发展金融工程的时候,需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是以金融风险管理为中心,实现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的改进,目前,造成中国金融体系风险配置功能不完善的实际表现形式为,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配置,且没有足够的市场工具。中国在发展金融工程技术的时候,需要给予金融工程足够的重视。弄清金融工程技术先进性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工程技术来发展自己,特别是在完善金融体系风险配置功能,提高金融机构管理决策水平等方面开展金融管理工作。对于金融工程,我们也应当深刻认识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管理,防止出现照搬照抄国外的产品和模型。对于金融工程的管理作用,我们可以使用金融工程技术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对于金融工程的局限性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三)实施金融监管

  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有着必然性和紧迫性,这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管理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资本流动需要。尽管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世界市场仍是资本主义市场为主,并且形成了跨国联系,造成各国资金流动跨国界。资金的跨国流动能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经济危机。一旦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问题,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第二,我国金融市场的需要。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更是显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成绩。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出现了很多金融违规事件,使得金融风险的概率加大。

  以上的问题均表明在我国加强金融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分析总结了加强金融管理的具体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1)弄清风险承受能力。金融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行业,出现问题后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应该弄清自己的风险应对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设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避免因风险能力薄弱而带来的问题,对于风险承受力的范围更加需要控制,否则将出现经营危机;阻碍了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加强风险管理力度。风险管理力度的增强,主要是经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其重点在于做好以下工作,例如:风险的识别、衡量、管理方法、控制、监察等不同的环节。目前人们对于风险的衡量已经积累了很多测试方法,并且对风险控制系统检查,形成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3)保持信息反馈。保持信息反馈的意义重大,除了可以满足市场有效前提的存在,保证各个资金投资者的合理流动,促进国内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保持金融信息的反馈,应该积极发挥“两会一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作用,通过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使得内部关系和谐发展。(4)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能够对金融风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法的裁决,也是约束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但是当前我国对于金融业的法律还比较少,这就不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国家应该召集大量既熟悉国际惯例又了解国情的人才,进行构建监管法律体系的工作。(5)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自律的根本是在倡导企业实施自我管理,如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方法是行业自律进行金融监管。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辅相成,只有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律作用。

7. 如何有效管理金融风险

   面对多重金融风险,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无疑要提高警惕,做好相应的准备,应对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金融机构要加快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适当提高资产拨备率、资产充足率等方式增强应对风险能力。
     如何有效管理金融风险1 
     第一、时间控制 
    在金融市场中,不管你交易的品种风险的大小,只要你没进入交易,那么"空仓"是没有任何风险.而只要你入场交易,那么时刻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所以控制你入场交易的时间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想想,在一分钟内,黄金价格上升10美元或者下降10美元的概率大不大?答案肯定是:不大!至少在正常的交易中,几乎很少出现。除非是遇上一些突发事件,概率极低的。那么我们再想想,如果是在1个小时内,上升10美元或者下降10美元呢?我想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我们的持仓时间越短,面临的风险就越小;而持仓的时间越长,那么面临的风险也就是越大。要减小风险,那么要缩短持仓的时间,当你持仓时间缩短,随之你的获利目标也必须缩短。
     第二、仓位控制 
    一旦发现方向错了,要严格止损;趋势已经很明朗,短线重仓以60%-70%的仓位进场,快进快出)经常有人在问:什么样的仓位才算是合理的?很多专业人士给出的答案是三分之一。就是假设你的帐户里面拥有的总资金量是300万,那么则运用100万的资金建仓,剩下的200万作为后备资金。特别是在保证金交易中,这是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交易中,由于各个投资者的资金量和交易情况各不一样,如果都按三分之一仓位,墨守成规的话,显然不太合理。凯裕金银认为,因为每个人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程度不同,所以对仓位的控制也应不同。如果是有丰富交易经验的人,在趋势已经很明朗,胜算比较高的时候,那么短线重仓以60%-70%的仓位进场,问题并不大,而且可能快速获利很多。但是这个前提是,并且一旦发现方向错了,要严格止损。、(要结合个人情况,很多客户是玩模拟仓后做实仓的,但实仓与模拟是完全不一样的',新近投资的客户建议持仓量不要超过2手)
     第三、技术控制 
    技术的控制指的是运用技术分析工具,对行情进行综合的研判后,设置科学的止损对风险进行控制。止损的目标,也就是要把每次的最大亏损锁定在一个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产生重大亏损。在交易市场中,任何专业的分析人士都可能会有判断错的时候,因为人毕竟不是神,不可能对未来进行百分百精确的预测。所以一旦发现方向判断错的时候,那么就应该及时平掉原来下错的单,虽然这样是亏损出局,但是至少不会再继续亏损,最后导致大幅亏损。这个市场不怕犯错,最怕拖!断臂很痛,但是命还在啊!特别是新手,下完单之后一定要养成跟着下止损的习惯。
     如何有效管理金融风险2 
     (一)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金融稳定机制建设。 
    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尽快完善国家层面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手段,为基层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建设提供参照和标准,以此来统一和规范各协调主体不同层级的履职行为,增强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执行力,同时实现不同层级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纵向协调。
     (二)完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积极构筑“防火墙”。 
    以维护金融稳定为体系单独立法,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内涵、组织领导、参与部门、职责分工、责任追究等进行总体设计,规范金融监督管理者,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部门的法律规章逐一修订,细化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与金融稳定总体法律保持衔接;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强化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防范实体经济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非正规金融风险向金融体系蔓延,实现各部门、各层级金融稳定工作的统一性、主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做到及时跟踪,及时预警。 
    应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根据金融体系金融主要参数,如信贷增长、资产价格、杠杆率等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判断系统性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政策,平抑风险波动。同时,也应从微观着手,从机构自身角度出发构建风险防范的“内力”,如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
     (四)推进风险补偿制度建设。 
    要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风险补偿机制是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有利于防止金融风险在全社会的传递和蔓延,减少风险的破坏性和冲击力。
     分析形成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金融企业内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第四、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很少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考察。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根据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风防范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第二,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会的工作机制,控制决策风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目标。在优化董事会的前提下 ,建立比较有效的决策机制 , 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 ,主要是 :(1)、请专家进董事会,帮助董事会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2)、建立有效的决策咨询机构;(3)、建立重大决策委员会制度等等 。
    2、加强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系的建设。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监事会的监督权是法定的,代表全体股东来行使,监事会既独立于董事会又独立于经理层。监事会有较广的职权范围 ,发挥好监事会的职责,在科学的监事会运作机制下完成的使命 ,提高公司法人运行的质量。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
    4、 培育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参加内部控制,使金融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和文化。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对风险很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在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语和行为中。
    第三、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鉴定和评估体系。
    1、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2、应用以风险价值(VAR)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进行日常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3、要及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适时修改有关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第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操作系统,建立业务经营管理的“三道监控防线”。
    1、第一道防线:业务一线岗位实行双人、双职、双责操作,对于因业务需要而单人单岗处理业务的,必须有后续监督机制。
    2、第二道防线:以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为主。
    3、第三道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使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管理流程相匹配。
    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改善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难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关性: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
    (3)高杠杆性:金融企业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大,导致负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随高度金融风险。
    (4)传染性: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了原始借贷的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的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有可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发生行业的、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
    表现
    何谓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金融经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制金融风险隐患。
    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等,但在我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包括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再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不规范的经营扰乱了正常的秩序,一直存在大量违法违规现象,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牟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
    加入WTO后,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完全开放的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监管带来更多难题。

如何有效管理金融风险

8. 银行风险管理的技巧

      导语: 可以预见,未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越早因势而动,就越能在瞬息万变的发展大潮中赢得先机。报告指出,到2025年,银行风险管理模式需进行彻底变革,其变革程度要比过去十年更加猛烈,如果商业银行不立即行动,做好长期改革准备,在面对新的客户和市场需求时,它们将无所适从。
           银行风险管理的技巧          趋势一:监管广度与深度将持续扩大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公众和政府对银行的种种“失败”已越发不能容忍,“巧”用纳税人的钱来拯救银行的各种策略也在大众的口诛笔伐中无处遁形。麦肯锡报告认为,未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发生显著变化。
         政府正不断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以期制定能同时满足国内和国际的监管标准。政府需要的是全球性的优秀商业银行,而非仅符合国内标准的普通商业银行。同时,政府对非法及有失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美国政府要求商业银行要与其共同防止金融犯罪行为。
         此外,随着大众对商业银行提高客户待遇及遵守职业操守的期待越来越高,有关商业银行对客户服务理念的监管也将出现大幅变化。要知道在过去的150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银行保护少数有权势地位人群的行为表示不满。
          趋势二:用户期望不断变化 
         麦肯锡报告预计,未来十年,客户期望与科学技术的转变将在银行内部引起大规模变革,并为银行未来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到那时,运用高科技手段为用户服务将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即使是年龄超过40岁的客户也将乐于接受这些转变,银行亦能从这部分人群的财产管理中获得丰厚利润。
         过去两年里,创新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普遍策略之一,它正影响着这条价值链上的每一环。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对财经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正显著增加,这使得该类企业开始成为银行未来的直接竞争对手。实际上,财经科技企业并不想成为银行,而是想直接“接管”银行拥有的客户关系,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链。
         因此,未来商业银行要想仍保有自己的客户资源,在竞争中不“损兵折将”,就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功夫。例如,让客户能在任何地点和设备上管理自己的账户,并保证安全性等。
          趋势三:前沿数据分析技术助力风险管理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银行用户的需求,还改变着银行风险管理者的管理策略和基本工具,特别是在数据分析方面。麦肯锡报告指出,前沿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将提供更加廉价、快捷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功能,从而支持管理者作出更好的决策。未来十年,三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关键改变——
         大数据。时至今日,银行已能接触到大量的.客户数据,大数据手段将有助于其得到更利于风险管理的有价值信息。比如,用户支付习惯、消费行为、社交媒体参与度以及网站浏览活动等。
         机器学习。在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机器学习能识别复杂的非线性数据集合,并生成更精准的风险模型。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开始“试水”,用机器学习进行信用卡诈骗探测。
         众包。它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即通过网络做产品开发需求调研,以用户真实的使用感受为出发点。
          趋势四:附加风险类型的出现 
         过去20年来,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近年来随着其他风险类型,特别是非金融风险的不断出现,使得商业银行在罚金、损害赔偿及法务方面的支出大量增加,这迫使银行开始关注这些类型的风险管理。报告提出,目前主要的非金融风险类型包括——
         危机扩散风险。金融和宏观经济的连通性使市场经济、企业和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加脆弱。市场不景气的“气氛”很容易就会扩散至银行并引起银行经营环境的改变。同时,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这种“气氛”还会跨越国界“传染”,成为全球性危机。
         模式风险。银行对成熟模式的依赖性,要求风险管理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大量数据和计算机的使用扩大了各种模式的使用范围,然而,一旦模式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决策的失败。一些银行事实上已经尝到了苦头,只是并未公开而已。
         黑客攻击。大部分银行已将网络安全置于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这是十分明智的决定,因为黑客攻击导致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报告认为,未来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银行在上述风险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必将随之提高。
          趋势五:通过消除偏见获得更好的风险决策 
         过去的30年中,人们已经在理解人类经济行为及活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认识到,当人类试图理性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其决策往往并不是最优的,这源于人们种种有意或无意识的偏见——有时人们会过度自信,而有时又变得畏首畏尾。
         报告认为,如果决策者不能认识到自己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偏见,他很可能要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而未来“去偏见化”(de-biasing)技术手段的使用,将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偏见识别技术,这类技术将首先评估银行决策,重点是那些受制于偏见的决策,然后通过建立的模型在以后的决策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偏见,并提醒决策者进行修正。
          趋势六:竭尽全力节约成本 
         事实上,当前银行系统已开始遭受常态性的利润下滑,决策者们正在竭尽全力阻止这一趋势。尽管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但麦肯锡的报告指出,这种下行压力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而且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将加快下行速度。为此,报告建议所有商业银行都应重新考量自己的运营成本和投入,开始运用零基预算法、附加值分析及外包等多种方式,削减运行成本,以求在低成本运行情况下取得相对多的价值回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