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王安石推行富国政策怎么看

2024-05-16 01:47

1. 你对王安石推行富国政策怎么看

王安石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推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王朝的积贫状况。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有个人的富裕和安危。但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受到以太后和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恶意阻扰和反对,因为新法触犯了他们的利益。王安石的靠山宋神宗则显得决心不够坚定,使得王安石两次被罢相,改革一波三折,最终司马光上台,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改革失败。
这说明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呼声,统治者的要求,更取决于革新势力和守旧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家自身的素质和最高统治者改革的决心程度。如果王安石能遇到像秦孝公那样坚定的君主,严厉惩罚守旧势力,那么新法改革应该不成问题,遗憾的是王安石没有遇到这样的君主。

你对王安石推行富国政策怎么看

2. 比较汉武帝财经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富国政策的区别?

首先就说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吧。他们的相同一: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二: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三: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四:变法者的下场基本相同(没有善终)。五: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下面说不同点,一: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是,也就是背景不同啦。二:根本目的不同(注意:直接目的不同于根本目的)商鞅变法是要从根本上废除就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是要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三: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进入封建社会)而老王的变法是针对封建社会的内部矛盾进行的局部生产关系调整改革。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嘛~相同点一:都是统治这支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孝文帝以身作则)也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二:都使国家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政权得以巩固(鲜卑族作为一个小数民族政权,巩固统治的重要性你应该知道)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个游牧民族来说,它的生产力是无法与汉人的小农经济可比的。所以要汉化,适应生产力)。不同嘛。孝文帝改革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是小数民族政权可以稳定下来,前两个都是社会统治阶级基础很深的了~OK,讲完了,本人之见,希望帮到你。

3. 王安石变法前百姓不敢求富,变法后贫富差距扩大,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是一次失败的变革,这是有历史公论的。变法的理论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君子构思变法却由小人执行,最终的结果是流弊横生,百姓惨遭盘剥。
变法的政策很理想,实施的过程很狼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在财政制度和军队制度。首先推行的就是青苗法,王安石发现民间老百姓在夏收和秋收之前的青黄不接时最无以为继,百姓此时穷困家中无粮,所以会向富户借贷用以渡日,待到秋收再还贷,而富户往往为富不仁强迫穷苦百姓付高额利息。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在穷苦百姓青黄不接时由政府提供贷款收取合理地利息,从而使穷苦百姓免于高利贷的盘剥,而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传统士大夫认为政府不能干这件事,这是典型的与民争利,司马光更是认为政府放债收利官员容易产生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情况。
青苗法付诸实施时果然就像司马光说的那样,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中央政府分配的放贷指标,强行向不需要贷款的富户、一般农户放贷,强迫还不起利息的贫农贷款,甚至向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放贷,王安石规定的“取民情愿”的原则被践踏一空。为了使放出的贷款能有收回的保证,地方政府强令富户为贫户担保,被强行摊派的贫户还不上贷款只能举家逃亡,而逃亡的贫户又连累富户破产。

为了强兵,王安石又接连实行保甲法、保马法,政策的制定想法都很丰满,但依然是实施起来很凄惨。宋代军队为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一入军队就如同有了编制,人老了也依然是士兵,成了老弱病残。这样的士兵主要是为了钱为了混饭吃,战斗力差不能打仗。这样的军队全靠国家供养,每年的花销很大且没有多大用处。王安石想改为兵农合一的制度,从而提出了保甲制,十家为一保,一保之内适龄的男丁二丁取一,授以弓弩,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训练。从而达到全民皆兵增强部队战斗力,节省政府开支的目的。
保甲法实施时也是一地鸡毛,说好的授以弓弩,地方政府却责成百姓自己购买,有的人为了买弓箭甚至把衣物都典当了换钱。训练时间也变成了每五天训练一次,后来民怨沸腾改为了一月训练三天,大都是走走过场,根本训练不出来什么战斗能力。本来在王安石的时代宋朝土地兼并严重,高官权贵占地无限,失去土地的百姓就变成了流民,政府将流民收容编入军队供给衣食减少了社会动乱,所以当时的军队保卫国家的责任少,社会救济的作用大。而保甲法使这些百姓失去生路,这些人只能流为盗贼打家劫舍。

王安石个性偏执,变法所用非人王安石这个人学问极好耿介自重,但这个人的心胸却有待商榷,而且一旦执政听不进别的声音,被虚与委蛇的小人蒙蔽,喜欢听好话对批评的声音一概排斥,说变法好的就升官,这就造成了王安石的新法由一群小人在推动。王安石变法之初朝中大臣对他的理想寄予厚望,钦佩他任劳任怨的政治勇气,不幸的是他自视过高,个性极偏执,满朝上下在他眼里不是奸臣就是庸人,独行其是。御史中丞吕诲说他“好学而泥古,不通世务”,参政知事唐介说他“难当大任”,侍读孙固认为他“狷狭少容”。而王安石对与他政见不一致的人一概污之为“流俗之见”。

王安石这样的性格就造成了直言不讳的君子被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扶摇直上,王安石推行新政期间耿介之臣都遭到外放,小人却得高位。王安石下野后,他曾经的左右手吕惠卿无所不用其极的诬陷王安石,以提防他东山再起。秀州军事判官孙觉自地方赴京师任职对王安石说:青苗法甚好,人民称便,皆大欢喜。王安石大喜,立即引荐他去见皇帝,不久就得到高升。大文豪苏轼屡屡指出变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上书皇帝最后指出现在的形势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危池”。王安石看后大怒,不久苏轼被外放,本来以苏轼的资历被外放做知州是足够的,但是王安石认为不可,拟为颍州通判,后来神宗皇帝特批为杭州通判,杭州富庶时为东南第一城。王安石当政时凡此种小人得势君子遭污的事情数不胜数,终至变法失败。
王安石的变法是有高瞻远瞩的,他原本想要一个抑制兼并、上下富足的社会,一个兵农合一、武装自卫的社会,一个开明合理、教育普及的社会,都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但操之过急流弊横生,变法的内容都是好的,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所用非人,君子不愿与他合作,小人趁虚而入,将原本正确的变法道路执行的一塌糊涂。

王安石变法前百姓不敢求富,变法后贫富差距扩大,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4. 王安石变法中有没有富国强兵的建议

不会,王安石代表的也是大地主的阶级角度,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对原有制度的的改良,虽然对宋朝的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兴修水利,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变法中的极端措施,刚愎自用,发展下去也会造成巨大损失,存在脱离现实的问题,比如新法的“敛财”,青苗法执行的难处等等。但是至少是恢复了一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力量。个人看法觉得北宋的破灭已经被推迟了。

5. 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许多人极力反对?

双方政治立场不同,分属不同派系,一方提出要改革,必然会涉及另外一方的利益。王安石变法,涉及了许多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且变法太过激烈,那些保守派自然会反对。


王安石之所以要变法,是为了强国强军。当时的宋朝,失去幽云十六州,王安石对此深有触动,为了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王安石才决心要变法。王安石为了变法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三方面:富国、强兵、取士。其中,富国的方法与百姓生活最为息息相关,包括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好方法,但是在普及的过程中操作出现了问题,实际与条文不符合。所以导致了一些列问题。

不仅如此,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由于太过激进,在很多方面触及了很多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就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司马光对于王安石的变法非常不满,即使被贬到陕西依然上奏责骂王安石。并且还称陕西的百姓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搞得民不聊生,但是,那个时候陕西还没有实行变法,所以宋神宗对此非常生气。

苏轼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但苏轼并不是保守派,也不是王安石的激进派,而是处在两者之间。苏轼反对是他觉得王安石的变法太快,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为了百姓着想。但是,政治就是这样,一方采取一些行动,总会有反对的声音。

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许多人极力反对?

6. 王安石变法和现行经济政策有啥联系

个人见解,王安石的变法本质上是改良,并非改革,他的措施是建立在修补现有规定以权衡贵族阶级与普通大众利益的基础上,从这点来看,王安石是伟大的,身居高位,却一心想为民减轻负担,所以要割权贵的肉来回馈大众,怎奈王安石的派别力量薄弱,在权贵头上东土如同蚍蜉撼大树,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些权贵,自己在利用对各种政策的方便大肆敛财,明明已经很有钱了,却是宁可自己挥霍掉,也不愿意救济一下广大劳苦百姓,但凡有人出来反对,必然要联合起来,将其扼杀。
历史是极其的相似,让我不得不怀疑历史真的在轮回,一切都未曾改变。你看现在中国的情况,经济政策,很多制度的改革,为何迟迟推行不下去,为何原因在上一段。。。
联系就是现行经济政策有漏洞,很多未完善的地方,有人想完善,但是阻力很大,与当初王安石变法一样,想法是好的,但是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到。

7. 王安石变法财政收入从哪来,有什么特点?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扩展资料: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财政收入从哪来,有什么特点?

8. 1.王安石变法特点2.张居正改革主要背景,从增加国家财富的角度比较王张变法相同点.

王安石的改革主要就是加税,然后政府拿钱大兴工程.特点:1.王安石的变法是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的大改革;2.改革符合最高统治阶级利益,但是触及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改革主持者十分有魄力“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张居正所处万历朝是是明代社会危机深化的一个时期.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封建王朝中后期面临的问题——严重的土地兼并,简单说就是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地主手中,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地主们为维护自我利益,瞒报、谎报土地亩数,造成税收不足,政府财政严重困难,常年赤字.而政府各种种目繁多的税种被中下层官吏利用,往往私自加税,造成底层矛盾尖锐.实际上当时明朝税收相当低,平均不到4%(理论,不考虑私自摊加),政府没钱,皇帝想加税大臣们旧纷纷反对,最后皇帝也没办法.张居正主要针对上诉两个社会问题进行改革,一是清丈土地,二是实行一条鞭法,就是把所有税一次收,税率清楚,小官吏旧难以做文章了.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在经济改革层面,军事方面主要依靠人事调整.
 
 二者的相同点:一、背景相同,都是存在严重的财政危机;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改善财政状况(你如果是答题可以加上缓和阶级矛盾之类坑爹的东西);三、结果相同——都最后失败了.这个就很复杂了,你要深入了解得查很多资料,但是答题就一句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