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衡量各地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2024-05-05 18:04

1. 什么是衡量各地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我国目前已有很多省市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金融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推进各地经济中心建设就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部署。但各地经济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功能定位多有雷同,实际工作中又往往以简单粗放的招商竞争模式吸引外资或外地企业及金融机构落户来增强经济金融总量和区域辐射力,求大求全的现象非常明显,并未能从各地经济金融的本质特征提出适宜的发展路径。
  在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大金融中心及各省市经济金融结构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发现各地以存款结构为特征的金融资金分布形态和以产业结构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形态对当地的金融、经济发展规模、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北京、上海、深圳三大经济金融中心均体现出了企业存款超过居民储蓄存款的金融资金分布形态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较大的经济发展形态,且三地的两方面指标在全国各地排名中名列榜首,天津、浙江、江苏则名列其后。可见,建设区域性经济金融中心必须促进金融资金分布形态和经济发展形态两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经济金融结构调整。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是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企业资金集聚效应明显,因此企业存款占比较高;上海、深圳是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地,当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有着较为便利的途径,同时也是较多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总部,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所以企业存款占比也较高。这些优势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能够提升企业存款占比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的可行途径,以促进金融资金分布形态和经济发展形态优化,从而加速经济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什么是衡量各地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2. 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为 多选

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 : 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 GDP 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 /GDP 、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 / 短期外债、贸易差额 / 外债总额、 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 / 外债、经常项目 /GDO 、贸易差额 /GDP 、外汇储备 /GDP 、外债总额 /GDP 、短期资本流入 /GDP 、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 / 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

3. 金融发展是指什么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变化,金融发展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方面是指交易量和交易范围的扩大;质量方面是指让交易更快、交易成本更低,资源配置更准更优越。
 
 
 
 金融发展的力量源泉可以从需求、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需求方来说,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增长,公司、个人、政府的融资等金融需求,总体上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是经济也并非金融需求的唯一影响因素。例如,法律影响金融需求的制度基础(主要是提供产权及契约的界定与保护),行政管制直接影响金融需求能否成为现实需求(比如证券业的开户限制)。
 
 
 
 从供给方来说,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要素数量、质量的提升,以及制度环境(例如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程度)、要素组织形式等的改善。金融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金(含金融机构的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劳动力、技术工具、金融中介的声誉(受资本实力、隐性担保等因素影响)等。
 
 
 
 对国家来说,金融体系尤其是金融中介的发展水平,必然受其金融生产要素禀赋的影响和制约,对具体的地区、部门或企业集团等来说,其金融能力受要素禀赋(和要素潜力)的影响更为直接。

金融发展是指什么

4. 判断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形成的重要指标分析有哪些

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投资转化率。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并存的现象存在,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  其二是M2/GDP指标。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这里面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和绩效可以说代表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绩效。但是,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财务数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资产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绩效排名则分别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之时,外资银行将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全面竞争,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形势是何等之严峻。  第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从国内金融市场整体融资结构来看,2003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规模约为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85%,而同期股票、国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5340亿元,只占融资总量的15%。再进一步具体化,从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分别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间接融资占有绝对比重,融资结构严重失衡。  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第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额的数十倍。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2年末,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为35000亿元,相当于GDP的35%。其中,企业债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偿额不到1000亿,占GDP总额的比重不足1%。  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自1991年开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4万多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36%。股票市场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在调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这一比重达到了4.8%。  二是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特种金融债和企业债四大类。从1994年开始中国国债发行规模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近7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发行总额也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总额已达到429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仅次于国债的券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10余年来,在多数年份中,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都不超过500亿元。从2004年的情况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五分之一。二、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实体经济背景。   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它还更多地依赖于金融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国有企业的效率。国有企业承担的过重的政策性负担,使之在愈来愈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无论如何,融入市场,加快自身的市场化步伐是国有企业的唯一选择。  因此可以说,国有企业攻坚战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站在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患难与共,祸福同享。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攻坚战步伐,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条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化进程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完善我国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要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允许各种投资主体投资金融产业,实现金融主体成分的多元化。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产权主体控制金融,都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负责,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经营失败成本转嫁,即真正实现金融产权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机构转嫁失败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才是真正内在化的完全成本,预算约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约束。  目前的一个着力点是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权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约束的内部治理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还原为真正的金融企业,使其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真正以利润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同时,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也有利于强化外部监督,促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  目前,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关键,是尽快出台2000年以来一直加紧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放松一级市场管制。一是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逐渐进步到注册制。二是打破对发债主体的限制。三是放宽所募资金使用限制。四是实行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五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风险

5. 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1 、金融相关比率( FIR ):在某一时刻,一个国家的所有未清偿金融工具余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 FIR 的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上层金融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在金融相关比率的数值上有所体现, FIR 越高,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  
   2 、新发行总比率( ANIR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金融工具的发行净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从发行者来看 , 金融工具的发行可分为非金融部门发行、金融机构发行及国外发行,与此相对应的三个发行比率分别为δ、ψ、ξ , 共同形成 ANIR 值。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   、金融发展能够促进资本集聚,进而实现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2  、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资产储蓄,从而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3   、经济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在理财与金融投资方面,公众的需求程度也有所上升;    
   4   、经济发展催生大企业集团的形成,为了适应大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的需求量也相应提高。    

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6. 影响金融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是

  影响金融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是宏观经济因素。

  行业发展状况、企业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形势等因素可以暂时改变金融市场的中期和短期走势,但改变不了金融市场的长期走势。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7. 结合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及其发展趋势,论述目前我国发展金融市场的现实意义

(1)动员社会闲散资金,丰富金融资产品种。
      (2)促进资金的灵活运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完善利率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4)反映市场信息,加强宏观调控,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 
     (5)促进银行资金的调拨与营运,加快地区或国际间的资金流动与转移。
     (6)管理和配置风险,使金融交易的融资和风险负担得以分离。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机制和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日渐成熟;正式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金融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但是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体现在:金融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金融深化程度不够,金融市场产品单一,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结合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及其发展趋势,论述目前我国发展金融市场的现实意义

8. 简答题简述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首先,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币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它的运行表现为价值流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

其次,金融是现代经济中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现代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而金融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它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千上万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时,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主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适时地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资金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财富,成为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现代一切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货币资金运动。从国内看,金融连接着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生产经营,联系每个社会成员和千家万户,成为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从国际看,金融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实现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的纽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