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到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等方面分析并试举具体实例表述

2024-05-18 06:37

1. 2009年到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等方面分析并试举具体实例表述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除开舆论导向和政府直接干预外,其主要、有效地途径是从紧缩银根入手的,也就是利用后壁政策来调控股市的,就此问题论述如下:
一、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1)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控;

(2)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

(3)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07年度下半年国内面临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的危机,其原因是: 
1、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
2、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国内这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RMB投放过多; 
5、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08年度国家采用的货币政策,在治理物价上涨主要表现在: 
1、通过信贷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农业 尤其是集约型农业 提高农产品产量 加强信贷支持三农的力度; 
坚决执行节能减排 限制“两高”行业的发展 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 以减少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 发展绿色信贷;减少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抑制楼市的涨幅过快,使其健康稳定发展,防止经济泡沫; 
2、控制信贷规模 加强额度管理 控制流动性。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正在执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利息、发行央票等等,回收流动性优化信贷结构,多向中小企业、新兴行业企业倾斜,以消化掉相对过剩的流动性; 
3、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以及汇率手段来改善国际贸易失衡局面,如降低出口退税率,升值人民币等,改变巨额顺差的局面,减少外汇占款,改善流动性过剩局面;
08年度通过这些财政政策的调控,物价的膨胀得到较好的抑制,楼盘的价格也有大幅度回落,虽然调控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股市大跌、中小企业贷款困难,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对应通货膨胀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以上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2009年到2010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等方面分析并试举具体实例表述

2. 2010年末中国货币政策对明年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政策取向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其实这里不是“适度宽松”而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个月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错误政策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四万亿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无管制、按揭贷款利率过度优惠等。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是银行信贷增长近11万亿;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的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36亿元)。从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个月M2和M1增长分别达到27.7%、32.4%和19.3%、22.1%。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高度。
  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207936亿元(其中1998年-2002年为67069亿;2003年-2007年为140867亿),年均增长2万亿左右,仅及非常时期的2009-2010年的九分之二。2009年以来,M2增长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最高时达到29.7%,并持续一年(2009年3月-2010年2月)保持在25%以上。2010年10月M2和M1分别为19.3%和22.1%,分别高于稳健货币政策同期平均水平3.34%和6.32%。如果从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的情况来看,近两年的M2增长高于GDP与CPI之和的增长13个百分,比前十年的平均水平扩大10个百分点。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到,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尽管这种政策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比如,2009年以来,泛滥的流动性不仅推高了国内资产的价格,也推高了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最后这个过高的物价水平传导到农产品时,国内CPI上涨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了民生,也在积累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证银行体系向市场流动性释放适度(如M2增长维持在15%水平),而且要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就是让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实施了近两年的“适度宽松”(实际上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步入常态管理,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它也是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尤其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有效的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中国经济不仅走出经济复苏的困境也开始步入快速增长上行轨道,而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产价格泡沫过大(主要是房地产泡沫)及通货膨胀过高。当前过大的房地产泡沫不仅扭曲了整个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及收入分配关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而且正在积累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影响绝大多数人的民生等,而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向则是挤出房地产泡沫最为有效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让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回归常态及理性。
  对于泛滥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影响,中央政府在年初就看到问题所在,并希望信贷政策调整来遏制房地产泡沫。但是,在货币政策没有转向的情况下,不仅这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无法改变,而且也给各商业银行过度使用(或过度放款)这个体系提供政策上的依据,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都在竞争性突破对其信贷规模扩张的限制。比如,今年的信贷增长表面上会在规划有75000亿左右,但是国内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把信贷扩张移到表外。今年银行信贷扩张不会小于2009年。2010年我到过不少地方并与一些银行管理层交谈过,他们纷纷地抱怨,如果不是信贷规模管制,其贷款扩张规模与速度要比现在大得多。这也就是当前国内房地产泡沫无法挤出,物价水平全面上升的根源所在。因此,货币政策转向就是要改变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无限信贷扩张的正当性。
  总之,“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涵义就是要让非常时期的非常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非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如1998年-2007年)。既要管理好泛滥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及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括了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汇率制度)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

3. 用经济学分析2012年中国执行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什么

2012年由于之前抑制通胀引起经济有陷入衰退的风险,所以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整体是适当宽松。
以下是复制的: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2012年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年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2012年国家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用经济学分析2012年中国执行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什么

4. 分析2010年至今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证劵市场产生的影响

中国股市可以说就是政策市,每次涨涨跌跌都是政策导向引起的。 回顾2010年的股市行情,股指整体上表现出探底反弹的走势。年初的点位成为全年的最高点,震荡探底之后出现了两拨反弹行情。但是在年末再次受到货币政策而出现回落,未能收复失地。深入分析,行情的每次拐点对于政策的出台有关。虽然相关的政策都不是针对股市,但是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过度敏感而使得“政策市”的意味更浓重了。 1月13日突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4月14日股指期货上市的前一天,在国务院公布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定,使得投资者感到了政策调控的压力。股市展开了为期3个多月的中级调整。使得股市下跌了近30%,直至7月初农业银行上市,还展开了2010年的最后一跌。 7月初,随着汇金公司明确表态参与三大行的配股再融资,总理表态确保全年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央行下半年继续适度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保增长的预期使得投资者信心恢复,重拾信心的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波估值修复的反弹行情。 9月30日,房地产调控再出五道金牌,但是房地产板块低开之后反而出现大幅度上涨。 十一长假之后,在美元走弱,人民币升值,以及热钱的涌入,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煤炭板块、有色金属板块等强周期的板块出现了快速上涨的逼空行情,但是快速上涨的周期股股票的估值修复行情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11月11日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隔日10月CPI公布达4.4创25个月新高,市场对于货币的收紧的预期高涨,恐慌性抛盘随之出现,在短短的四个交易日内股指大跌10%,使得市场再度陷入弱势震荡的走势。 纵观全年的股指走势,政策的变化的的确确成为了股指转折的导火索,超预期的紧缩利空或者宏观调控对于股市的打击多次显现,但也有有时利空出尽变利好。例如农业银行的上市发行价确定之后成为了市场的最后一跌,十一之前的房地产政策五道金牌点燃了周期股的修复行情。 但深入分析,利空变利好、股指转强的辅助条件是潜在利好显现。例如:7月初的反弹是由保增长的政策定调决定的。而10月份的美元走弱,大宗商品的飙升和热钱的涌入预期是10月份周期股快速逼空行情的动力。 因此,深入分析国内政策的变化,寻找市场预期与实际利空的差距,就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中国股市的股指运行规律·,而做到心中有数。

满意请采纳

5. 汇率政策的变动对证券市场价格有何影响,汇率政策的

汇率政策阻碍中国抗击通胀。中国的汇率制度如今开始显得更像是政治信条而不是完善的政策。缺乏弹性的政策有可能打破保增长与抗通胀之间的微妙平衡。
中国年度消费价格涨幅牢牢保持在5%以上,而且还在不断上升。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食品价格在以每年超过11%的速度上涨。非食品价格涨幅依然保持在约3%的适度水平。
不过,非食品价格的涨幅较小并不能让人感到丝毫的安心。平均来看,食品支出占了中国家庭总消费支出的约三分之一。这意味着食品价格上涨将很快影响工资需求,进而推高总体通货膨胀。
此外,与中产阶级家庭相比,食品支出在贫困者的总支出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对穷人的冲击要大的多。城市贫民面临着双重打击。他们无法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益,同时控制通胀的措施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就业前景。
高通胀能够助长社会不稳定,特别是在对黯淡的就业前景和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强烈不满的城市地区。飙升的食品价格可能使不满演变为反抗,而这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地区更难以控制的。



扩展资料
汇率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种选择:稳定性目标和竞争性目标。稳定性目标是指将汇率视为稳定国内物价的工具,通过货币升值趋势来保障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竞争性目标是指将汇率视为提高对外竞争力的工具,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并由此带动经济增长。
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面临两难选择,因为两种目标具有不相容性。稳定性目标有利于价格的稳定,但损害经济增长速度;竞争性目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依据中国宏观经济整体目标和经济成长阶段,在两难中做出选择,人民币汇率政策对现在起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该坚持稳定中求增长的原则,即通过适应性调整,在不过度冲击国内物价的前提下,维持出口商品的对外竞争力,保持经济增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币汇率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的变动对证券市场价格有何影响,汇率政策的

6. 2012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答案】①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3分)
②加大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分)
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3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财政的作用,体现类试题,考生结合该知识点的内容做答即可,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考点:财政的作用
点评:财政的作用是考试的重点问题,考生要注意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本题难度一般。

7. 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可以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但是,如果过度使用财政赤字政策,在财政支出出现巨额赤字时,虽然进一步扩大了需求,但却进而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加剧,物价上涨,有可能使得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不乐观反而造成股价下跌。
(2)税收主通过企业和消费者这两方面影响证券市场。
1、如果一国的税负增加,将会影响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投资热情,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2、如果一国的税负减少,直接引起证券市场价格上涨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又会拉动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增加又反过来刺激投资需求,从而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利润增加,又将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利润总额,从而促进股票价格上涨。
因此,税收政策的制定需要在这些影响之间寻求平衡。政府应该充分衡量财政收入与企业消费者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3)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
另外,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债是证券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券种,国债发行规模的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从而对证券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发生影响,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证券市场上扬。
(4)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要创新企业筹资方式,重视吸收知识资本,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分配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资本所占的份额,对收益进行合理分配,设置有关知识资本的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知识资本绩效进行准确评价。
加大对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支持投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快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在分析政策措施将会产生的影响时,不能一味的按照理论阐述,而是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性,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的特征。

扩展资料
(1)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
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产生影响,财政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其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2)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
1,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这将会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而推动股价的上涨。
2,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
这将会直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改善经营业绩;同时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趋于上涨。
3,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
国债发行规模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将导致更多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
4,增加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增加,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推动股价上扬。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将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于调控经济过热,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价的影响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相反。
(3)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证券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或抑制经济过热,或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国有成分比重较大、行政干预相对较多、阶段性波动较大、投机性偏高、机构投资者力量不够强大等,由此导致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8. 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调控的目标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看一般认为有四个
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2、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充分就业。
宏观调控的主要方法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巨大的影响。
1、财政支出政策: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以适应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变动,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一是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就业,避免经济衰退;二是减少政府支出,以压缩社会总需求,阻止通货膨胀。
2、财政收入政策: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调整税收成为他们使用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手段。税收是国家宏观财政政策的基础,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发行权,这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基础;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制定和惯彻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服从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货币政策不可能同到达到这四个目标,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在其运用中会受到自身矛盾的限制。因此在运用货币政策上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二个目标作为优先目标。
1、控制指标的选择:在运用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利息率和货币供应量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两个中心控制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都把利息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心控制指标,70年代以后,英国等国家先后发现利息率并不是理想的控制目标,而转向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
2、调节手段: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就必须使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有经常、及时和稳定的性质。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它直接涉及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比率调低,可使银行扩大信贷和投资能力;比率调高,会使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从而必须减小放货规模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使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央行惯彻货币政策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种是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帖现率。它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利息率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市场利息率,它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可缺少的手段。第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政策措施。以上三种手段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的扩大或收缩,其次效果太过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从而使它有了固定化倾向。贴现率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何时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有更好的筹资渠道,它就完全可以不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同时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公开市场业务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第二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应具有弹性操纵权力,即中央银行有权根据客观经济需要和政策目标来自主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机等,不应受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预;第三是金融市场要相对发达、完善,而且要具有全国性,这样才有利于中央银行的意图迅速在全国的传播;第四,金融市场上的证券数量要足够庞大,种类要齐全,结构要合理;第五必须要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