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2024-05-08 04:28

1. 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课程之一。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民办高校各科类专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本课程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成绩是对这些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同时也是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检测的重要依据。本课程考试大纲是依据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本课程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其及格标准为应用性、职业型大学专科专业的合格标准。
一、考核目标
本课程考试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分为“识记”、“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识记:能对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定义进行准确说明和解释。
掌握:能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经济规律进行正确说明和分析。
运用:能正确认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经济规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评价。
二、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理论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理论知识。
(一)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商品和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二)资本主义部分
3.剩余价值的生产
(1)货币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的生产。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剩余价值率。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基本形式。
(6)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4.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2)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和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的来源。
(6)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股票价格。
(7)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5.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战后的进一步发展。
(3)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和竞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新殖民主义。
(4)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
6.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的特点。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历史过渡性。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
(三)社会主义部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4)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市场机制及其主要特点。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其内涵,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4)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5)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方式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6)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9.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0.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3)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5.试卷内容比例: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约20%,资本主义部分约40%,社会主义部分约40%。
6.题型比例: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含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约60%。
四、推荐教材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政治经济学的重点知识是什么

2.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

其实我们春秋时期的 赵国国君早就用上了 他当时下了一道命令 要求赵国的大臣 必须穿丝制品的衣服 而且要求赵国的农民 不许重伤养蚕 只准种粮食 搞个丝绸的价格是越来越贵 于是邻近的鲁国梁国 这些国家 有大量的重伤养蚕 经济效益肯定是很好的 但

3. 什么叫政治经济学?

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什么叫政治经济学?

4.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经济解释的理论基础,是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在社会规律中的地位不同,但总体上社会经济规律是他们合力的结果。只有对不同的阶级在社会经济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定位、公正的评价,才能真正正确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作为“阶级的真理”的政治经济学,因为都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虽然都能对本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反映,因而也从某个侧面反映社会经济规律,但从总体上不能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具体和抽象的关系。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政治经济学,并不等于经济学只能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完全可以从中提升出一般的理论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理论经济学。只有这样的经济学,才能作为经济解释的出发点。[1]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庚寅年)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

5.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一、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
1、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源于希腊文,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
2、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称为家庭经济管理。
3、“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城邦、国家以及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二、政治经济学一门科学的产生。
1、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无产阶级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经济学。
3、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与自然科学相比,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的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经济学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需要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1、实践性。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说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人文性。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除了表现为某种阶级性之外,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理论经济学人文性的另一种内涵,便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6.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89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最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例如,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作为研究对象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福利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由于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它们总是撇开财富的社会形式去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辩证地运动着的。“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但是,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经济科学门类众多,除政治经济学外,还存在着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科学、边缘经济学等。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他学科也只有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应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从而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7. 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求解?

第一节 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范围的经济学,我国现在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学。
(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界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后又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因格斯创立闻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节 政经济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经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的来说是社会产生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人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四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要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必须了解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作用。
(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
劳动过程有三个简单要素。生产要素的内容。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
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考察社会生产力必须衡量生产力的状况,即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还需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四)分工与协作
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性质和旧社会分工。简单协作与复杂协作。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生产关系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第四节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背诵钱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
第五节 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四)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一)生产向再生产
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再生产过程。
(二)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酅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
(一)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在社会化生产的国民经济整体中,存在着复杂的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制约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比例关系。
(二)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内容和类。狭义的和广义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增长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经济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特点是质量的变化。
(二)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衡量经济增长率的主要指标。
(三)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经济增长速度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第一节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自经自足的劳动联系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形式的特点。
(三)产品交换经济
产品交 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表式。产品经济作为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特点。
第二节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交换产品的必要
(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第三节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第四节 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一)商品价值的形式
形成商品价值的因素。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所构成。
(二)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创造商品新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劳动。创造价会下的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包括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五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商品和价值都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 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这个矛盾的表现。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第六节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商品价格。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第七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的条件。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过程。
第二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途径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本质。
(二)资本的本质(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四)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工作日长度的确定。
(二)树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剩余额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四)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动化。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原因。
(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五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件工资。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概念。影响实际工资变动的因素。资本主义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
第六节 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些重要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在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
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听形式。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袝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日益尖锐化。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顺序经历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三)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必顺具备两个条件:并存性和继起性。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万死一生中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必须不断运动。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和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关系。
(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资本转转速度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智囊产。资本周转速度还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和折旧。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资本周转与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年剩余价经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扩在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能过三个方面的交换而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
(四)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规律。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形成和影响。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规律。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额 利润。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具有重大革命意义。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的条件。商业资本的独立存在,具有重要作用。
(二)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来源和形成的具体途径。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三)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获得补偿。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的扣除面获得补偿。
(四)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商业资本家通过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
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的本质。
(二)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本质,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率的决定。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时而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存在两种趋势的原因。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趋势始终并存,交替占优势。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垄断资产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
第三节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
(一)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历史过程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的并存局面,使它们之间即存在矛盾与斗争,又要彼此和平共处。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 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途径。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二)我国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和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其意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科学性和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消灭剥削必须消灭私有建立公有制。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私有制经济和剥削。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第十三章 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具有必然性。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基础。
(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第二节 公有制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一)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我国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而且应当适当分离。
2.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万分和集体万分属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一定的所有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取 相同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三节 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必要性。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二)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在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四节 非公有制经济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三)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四)外资独营经济
外资独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五)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外合营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三资企业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原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二)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反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高低过分悬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生产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有其特点。
(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货币工资形式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分配方式。我国的工资制改革。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因。这种分配结构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的原因和意义。
(三)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除按分配外,还有其他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求解?

8. 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有哪些?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揭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矛盾的途径。学习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了解经济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并认识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个分析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为学习其它理论奠定基础。 
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多、概念多、规律多,较之其它课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政治经济学应当采用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方法,就是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归纳、概括、总结,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然后将其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的内容提炼出来,加以理解和记忆。如,导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开始;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离不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学习本章应掌握各个范畴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关系;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学习本章必须把各类原理加以区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加以区分;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类型的特点加以区分。通过对内容的归纳,即掌握了知识体系脉络,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学习这门课应当采取的第二个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和研究实际问题。经济知识本来就原于经济实践,是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及价值规律作用问题,只要看一下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怎样使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怎样使价格上升;或者反过来,价格上升时怎样使供给增加,价格下降时又怎样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减少,就容易理解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受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原理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只要观察一下厂家和商家怎样为追逐利益而行动,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就很清楚了,所以,学习时联系社会经济实际思考问题,不仅是进行有效学习的良好方法,而且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