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哪里居民区最多?

2024-05-09 23:41

1. 上海哪里居民区最多?

上海哪里都是人!
每个区都差不多,不知道你要问来干吗,用途不一样回答当然也不一样啦!
虹口也很多

上海哪里居民区最多?

2. 2010上海市人口数量是多少?谢谢!

东方网11月1日消息: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表明,将上海的常住人口和来往于上海并在上海短期停留一天以上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一并计算,全市现有实际人口总量为1696.94万人。从人口规模来看,上海已成为仅次于东京、墨西哥、圣保罗和纽约的世界第五大城市。

上海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和外来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据统计,1990年上海户籍人口为1283.35万人,2000年上升为1321.63万人,户籍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人口净迁入。从1991年到2000年,本市共出生75.48万人,死亡94.73万人,出生和死亡相抵,累计净减少19.25万人;同期,由于落实知青子女返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引进人才等原因而迁入121.90万人,迁出58.09万人。机械增长进出相抵,累计净迁入63.81万人。

另据统计,上海的外来流动人口从1988年的106万人,迅速上升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387.1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成为上海人口总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如今,上海已经成为全国三大省际人口流动中心之一。

3. 2006年上海各区街道人口数

  ● 地理区位:

  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354.7万人。

  武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介于南京、上海之间。1995年撤县建市,2002年撤市设区,成为常州市武进区。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县级区域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 经济发展:

  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人口众多,工业领先全国,是长三角的领袖,GDP绝对值大,人均GDP也位居全国前列。这决定了江苏省的社会消费能力绝对总量的庞大,商机潜能十分强大。而常州在江苏省的经济格局中亦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常州历年来多次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强”,其综合经济实力可跟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相媲美。

  本项目的具体所在地武进,一向是全国强县(区),工业化水平始终领先全国,经济发展强劲稳健。武进工业基础雄厚,是苏南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已形成机械、纺织、冶金、化工、轻工、电子、建材和粮油食品等八大骨干产业,民营经济加速崛起,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在历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武进均名列前10位,是“中国明星(市)”、“中国首批小康县(市)”之一。2006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这个数字,超过内陆省份绝大多数单个地级市的产值总和,武进区湖塘镇在2006年的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内陆省份一个发达县或县级市的财政收入,可见,武进的经济发展足以支撑大型的商业、办公、娱乐产业的发展。这样的宏观经济发展现状,显然有利于本项目的持续经营与拓展。

  ● 人口规划

  人口规模有序增长,消费群体稳步扩大。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54.7万人,比上年增长0.9%,其中市区总人口222.5万人,增长0.8%。外来暂住人口142.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0‰,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1.9‰。

  ● 消费水平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1元,增长14.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


  ● 项目位置

  本项目位于武进广电中路和花园街的交汇处,项目南面有武进区人民政府。

  ● 项目情况和现状

  该地段由于具备政治标志性意义,周边整体环境状况因此获得提升,有很高的潜在地段挖掘价值。

  项目周边已经具备基本成型的的商业形态,有乐购购物中心、小商品市场、电器城、纺织城、家具城、装饰市场、等商业群体,本项目的加入,可以在原有的业态基础上提升该地区的商业运营档次和水准。

  项目
  基本情况

  地理

  概况
  【自然地理环境】

  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354.7万人。

  主城区形成“一体两翼”分散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一体:即中心城区,范围为北至沪宁高速公路,东、南至联三高速公路,西至西绕城高速公路,为常州城市的本体,其主要功能为生活居住、公共服务、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包括中心、高新、城西、湖塘、城东五个组团。不夜城属于湖塘组团


  面

  积


  人

  口
  【人口环境】

  全市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354.7万人。

  其中常州主城区人口:
  2001年为121万人;

  2010年达155万人左右;

  2020年达180万人左右。

  远景(2050年)将达到220-250万人。


  据抽样调查,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01元,增长14.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


  交

  通

  状

  况

  构筑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智能型综合交通系统。
  建设“小时交通圈”,即“一小时交通圈”,覆盖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北翼主要城市及周边相邻城市;“两小时交通圈”,覆盖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南翼主要城市。实现“1530”目标,即市区主要节点15分钟内驶入高速公路,市域乡镇30分钟内到达中心城市。形成“两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


  商业规

  划
  按照常州市十一五零售商业的总体规划,常州市区商业网点分为市级商业中心(一主)和市级商业副中心(二副);区域商业中心(七次);社区、中心镇商业(七片)三个层面,同时建设改造若干个商业特色街区。的格局。按城区“拓展南北,提升中心”的空间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武进区、新北区的二个市级商业副中心,以及新建住宅区的社区商业中心和中心镇商业。


  ◆ 项目优势与机会

  ● 项目优势

  (一)项目所处区域情况

  项目处在常州主城区湖塘组团中心城区:花园街和广电路交叉口;属于规划市级副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域,和一街之隔的茂业—泰复城构成市级副商业中心的核心商业地标;是武进商业经济圈核心增长极和都市风貌展示区。核心商圈范围约150公顷;消费人口35万人,依据规划2010年将达到50万人,东至常武路,西至武宜路,南至沿江高速公路,北至人民路以北,是目前武进区最繁华的地区。

  该商业副中心在规划结构方面,以现有网点为依托,以建设市级商业副中心为契机,逐步调整武进老城商业业态布局,以点带面,构筑以广电路和花园街交叉口为主节点,乐购超市、人民商场、人民路与花园街交叉口、定安路与花园街交叉口等处为次节点,定安路、花园街、常武路为商业发展轴的规划结构。

  (二)商业发展概况:
  1、武进中心城区商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现正进入快速成长期,商业形态也在同步升级,从历史情况来看,2005年以前,武进中心城区商业形态以大型超市、大型专业市场为主。商品构成主要集中在市民日用品方面,包括食品、副食品、餐饮、休闲、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家居等,中高档商品和非生活耐用品销售规模有限。消费流失严重。主要消费目的地在南大街商圈。

  2、2006年后,武进中心城区商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快速成长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商业规模的扩张和商业形态的升级。从商业形态而言,武进中心城区一批新的商业卖场投入市场运营,以沃尔玛、茂业百货,大润发,乐购入驻,知名百货和大型超市为主力的一站式购物中心业态开始出现,并成为市场消费的主体,以新天地●不夜城,茂业泰富城,又一城,莱蒙城,为代表的区域购物中心蓄势待发,花园街商圈即将成型。这种情形标志着武进中心城区商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

  目前武进中心城区零售商业在地理分布上呈现沿花园街高度集中的局面,花园街商圈现有和在建商业总体量超过100万平方的大商业圈格局将形成。


  (三)新天地不夜城基本情况

  表十九

  区域性质
  地理位置
  广电路和花园街交叉口

  区域性质
  常州市中心城区副商业中心花园街商圈

  公交路数
  11条,规划城市轻轨1号线

  门前道路宽度
  40M,

  楼盘概况
  面积
  总建28万平方商业面积15万方

  层数
  地面4层地下一层

  层高
  4.5M—7M

  可见性
  优

  楼盘性质
  纯商业物业

  门前广场
  超过2万平方

  停车位
  现有1600个;自行车位超过10000个

  目前状况
  9月26日动工预计于09年底试营业。

  报价条件
  提供设备
  中央空调,消防,观光电梯,扶梯,货梯,三排,自备电源等

  装修程度


  月租金


  租金递增


  免租期


  周边环境
  该片区住宅楼盘密集,新城南都、阳湖名城、天隽峰、大学城等大型住宅区座落在该项目周边。该片区在建楼盘较多,人口密度大,居民人均消费能力很高。


  (四)项目规划合理,分成七个主题街区,

  七大主题街区,纷炫业态聚焦夺目:

  日落大道:汇聚好莱坞主题商业品牌,再现经典电影永恒魅力。

  金银岛:美式主题旗舰店进驻,沿袭拉斯维加的极致奢华。

  美约河:来自奥兰多的创意之城,让创意生活于梦想中翱翔。

  香榭里:汇聚欧洲品牌名店,来自欧洲谷的全景体验购物之旅。

  东西坊:融合中西文化精髓的世界美馔餮宴之地,再创铜锣湾风尚。

  斑斓汇:来自六本木的日式风情,更是国际顶尖品牌直销中心。

  欢乐谷:迪士尼特许授权品牌专区,体验童话精灵的美好世界。

2006年上海各区街道人口数

4. 上海哪几个板块(社区)居住人口最多

上海人口分布变化与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
上海人口分布变化与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 

发布日期:2003-04-07 16:35:35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高级工程师汤志平 

一、上海市(市区及郊区)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变化 

1、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①人口的分布及密度现状 

——人口密度自中心区向远郊区呈递减且级差明显 

根据对市域内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这三个地域层次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半年以上)人口资料分析,中心区人口密度是近郊区的7.6倍,是远郊区的26.4倍。从人口密度可以看出,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呈递减状态,且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远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 

2、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的区内及区间变化 

(1)中心区人口变化 

·中心区户籍人口不断下降,外来流动人口成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海中心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636.6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628.24万人。而"五普"资料显示出中心区的常住人口规模高于户籍统计人口,达到693.03万人。这表明中心区的户籍人口在不断向外疏解,户籍人口数量下降,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成为中心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中心区的核心区人口数量迅速下降 

处于城市核心位置且区域面积较小的黄浦(含原南市)、卢湾、静安区的户籍人口数量下降了19.13万人,年平均递减率达到了25.7‰。而"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又减少16.7万人,其中减少最多的黄浦区达到8.73万人。 

· 中心区外围区人口仍属增长态势 

中心区内地域面积较大且处于外围的区,其人口数量变化较缓慢,如长宁区等。1995-2000年间该四区的户籍人口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年均增长率为0.46‰。"五普"常住人口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52.8万人。 

(2)近郊区人口变化 

· 近郊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迅速提高 

近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20.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60.13万人,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1810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2036人/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增加的程度远高于其它各区。"五普"统计近郊区常住人口为560.07万人,人口密度为3167人/平方公里,其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指标均远远高于户籍人口的统计指标。 

· 近郊区内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人口增长显著,嘉定区人口变化甚微 

对近郊区人口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外来流动人口。仅以"五普"统计常住人口与同期户籍统计人口的变化来看,近郊区"五普"统计常住人口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199.94万人,达到了户籍统计人口的56%。其中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分别增加了75.1万人、56.3万人和41.9万人,而嘉定区则仅增加26.7万人。 

(3)远郊区人口变化 

· 远郊区户籍人口总体上呈现出向区外流动 

远郊区的户籍总人口由1995年的344.9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33.26万人,年平均人口综合增长率为-6.84‰,人口密度由1995年的805人/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778人/平方公里,相对于中心区和近郊区而言变化不大。总体上呈现出远郊区户籍人口向区外的流动。 

· 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总体上常住人口的增加 

远郊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又导致了外来流动人口的注入。"五普"数据显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远郊区常住人口的增加,远郊区"五普"常住人口达到387.67万人,比同期户籍统计人口增加了54.4万人。 

3、人口变化的流向特征 

(1)市域户籍人口的流向特征 

· 中心区中黄浦、卢湾、静安区是人口主要导出区 

全市户籍人口和"五普"人口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说明了中心区人口的外迁趋势。全市平均人户分离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为17.67%,而中心区静安、黄浦、卢湾三区的比重均高于30%,说明这几个区的人口流出情况最为明显。 

· 近郊区中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和中心区中的杨浦、普陀、徐汇区是主要的人口导入区 

从市域内人口流动的导入方向来看,近郊区中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以及中心区的杨浦、普陀、徐汇区是市域内人口流入的主要区域,其中浦东新区的市域内流入人口达到近40万人,其次为闵行区,达23万人。 

(2)市域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向特征 

· 对外交通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产生直接影响 

上海市的西向是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因此,与江苏、浙江的交通联系通道也成为了外来流动人口进入的主要通道。市区的西南部成为外来流动人口导入的第一站。根据"五普"的统计,全市流动人口超过2万人的57个街道和城镇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位于市区西南部,其中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为七宝镇(7万人)、三林镇(6.77万人)和新泾镇(6.13万人)。 

· 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因素决定了外来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 

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离市区较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浦东新区。2000年浦东新区27个街道、镇的外来流动人口均超过1万人,其中17个街道、镇超过2万人;近郊区闵行、宝山、嘉定区和远郊区松江和青浦区,外来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在离市区较近、经济相对发达的街道和城镇,如闵行区的七宝和莘庄镇,宝山区的大场和杨行镇,嘉定区的真新街道和南翔镇,松江区的九亭和新桥镇,青浦区的徐泾和赵镇等 

·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呈环形集中分布在内外环线之间的区域 

上海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呈环形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内外环线间的区域内。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外来流动人口分别为130.7万人、184.22万人和72.83万人,分别占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33.6%、47.6%和18.8%。 

(3)市域人口流动的总特征 

综上所述,上海市各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人口流动的流向和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 

中心区内的核心区域人口在向外迁移,其流向主要为近郊区以及中心区内的外围区域。远郊区的人口发展呈现两种不同的流动方向。一种是跨区的人口流动,其人口呈现向区外的流动;另一种则较多地出现人口在区内的流动,即人口从农村向中心城镇的流动。 

从城市人口空间流动的特征看,中心区人口的向外迁移主要表现为一种由内向外蔓延式的迁移方式。到目前为止,上海市人口的空间迁移变化还未出现跨区域的跳跃式空间流动,沿交通线的轴线式人口空间扩散现象也不明显。 

二、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化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相互关系 

(1)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联动 

城市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间的联动,是城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直接诱导因素。随着中心区的核心区(黄浦、卢湾、静安区)旧区改造速度的明显加快,旧房拆迁、土地批租、道路拓宽和市政动迁等项目不断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城市土地使用的退二进三,近郊区和中心区的边缘区域(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区)住宅小区建设发展飞快,大批居民由中心区内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大规模新建居住小区。1995年至2000年间,中心区的核心区域户籍人口的递减以及居住地已迁移但户籍仍在原地的人口共为63.7万人,显示出中心区的核心区人口在不断向外疏解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影响 

· 轨道交通对城市人口向外疏解的作用明显 

以上海的地铁1号线为例,随着地铁1号线及其延伸段的建设、开通,地铁沿线地区人口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以"四普"和"五普"人口数据的比较,十年间该地区的人口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受到地铁直接影响的莘庄镇和梅陇镇,分别从1990年的1.58万人和2.8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1.6万人和9.63万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和13%。 

· 高速公路对人口集聚有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 

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对区域的产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对人口导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影响作用更多集中在有高速公路下口的城镇地区,对其它城镇地区的影响则明显减弱。比较"四普"和"五普"人口统计数据,1990-2000年间,沪宁高速公路沿线人口增幅最快的是江桥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8.2%,其它城镇如华新镇、安亭镇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4.2%和2.7%,没有高速公路下口的沿线城镇其人口增幅则更加缓慢。沪嘉高速公路沿线人口增幅最大的城镇为拥有高速公路下口的马陆镇,1990-2000年间其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5%。 

由此可见,全封闭式的高速公路对城镇人口导入的作用方式是跳跃式的,即只对有高速公路开口的城镇具有较明显作用,且其影响程度远低于轨道交通。 

2、近郊区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近郊区由于其产业发展、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发展政策等各方面的差异,其人口的集聚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近郊区内浦东新区、闵行、宝山区的人口吸聚能力较强。而嘉定区由于不具备其它区所具有的独特发展条件,如浦东新区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闵行区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宝山区强大的产业支撑在人口吸聚能力方面难有大的作为。 

三、上海市人口布局战略目标 

1、上海人口规模规划总目标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所确定的城市人口发展目标,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16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85%。 

2、现状人口分布情况与国际城市的比较分析 

将"五普"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统一到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则上海中心城(外环线以内)的现状常住人口为915万人,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 

上海市现状人口密度情况表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情况如下: 
国际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情况比较 


由此可见,与世界其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市中心区平均3.0万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人过于稠密,尤其是浦西部分的旧区。 

3、上海市人口分布规划方案及控制目标 

至2020年规划期内,中心城将要向郊区疏解人口约115万人。参照世界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标准,并结合上海市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试图分解确定不同地域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动方向的具体控制目标。 

规划人口疏解方向:上海市人口疏解的重点在旧区,向外疏解的方向一部分在内外环线之间,但重点是向中心城以外的郊区疏解。 

人口疏解特征转变:突破"八五"、"九五"期间,城市人口由旧区向内外环线之间蔓延式发展的方式,逐步转向和部分实现旧区人口向外环线以外的郊区城镇跳跃式发展的方式。 

上海市中心城人口疏解分地区控制目标(至2020年) 


注:人口单位为万人,人口密度单位为万人/平方公里; 

疏解人口数字为负数时,表示该地区增加人口数量 

综上所述,中心城规划向郊区疏解约115万人,其中旧区人口降至2万人/平方公里,需疏解人口150万,其中大部分疏解至郊区,小部分疏解至内外环线之间,除旧区外的中心城其他地区人口可适度增加,但要严格控制在一定的人口密度范围内。 

因此,如何突破"八五"、"九五"期间,城市人口由旧区向内外环线之间蔓延式发展的方式,逐步转向和部分实现旧区人口向外环线以外的郊区城镇跳跃式发展的方式,将是中心城人口疏解的关键。 

四、实施上海人口布局战略的主要对策 

要实现中心城人口向郊区疏解的战略目标,特别是逐步转向由旧区向郊区跳跃式发展的疏解方式,如何从上海市域整体宏观角度,加强整体规划引导与控制力度,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1、控制中心城住宅供应总量,降低旧城改造开发强度,实施旧区与郊区联动发展的搭桥政策。 

(1)市政府控制中心城住宅用地年度投放量,一方面可作为城市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用地及备用地;另一方面也为城市未来功能发展留有余地。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城市土地价值及房产价值,从而拉大中心城与郊区的土地及房产级差,促进郊区房地产吸引力的加大,吸引人口外迁。 

(2)控制中心城居住建筑容积率,一方面改善居住环境,减小中心城交通市政设施配套及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减少了住宅总量的提供,控制了中心城居住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将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而逐步减少,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心城的整体环境质量。旧区内住宅开发净容积率应控制在2.5以下,中心城其他地区住宅开发净容积率应控制在1.5以下. 

(3)推进中心区与郊区的联动发展与搭桥开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中心城旧城改造与郊区新区开发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但是,按照目前就地平衡的开发模式,旧城改造要降低开发强度是十分困难的。采取重点人口导入区域与中心城人口导出区域的搭桥政策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这同时也是实现旧区人口向郊区城镇跳跃式疏解的有效方法,以避免旧区人口的一再梯度疏解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实施中心城大型环城绿带建设,控制中心城继续蔓延式发展。 

根据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为避免城市进一步无限制蔓延所带来的弊病,在外环线周围划定了5公里地区为建设敏感区,要求严格控制建设敏感区内的各项开发活动,保持原生态环境,不能形成新的集中成片的城市化地区。 

3、加速郊区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轴向组团式发展,政策聚焦重点城镇。 

(1)最有效支撑人口疏解的交通方式为轨道交通,这已为上海地铁建设与沿线人口发展的事例所证明。以地铁一号线为例,地铁沿线区域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左右。 

(2)通过加速郊区快速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线的建设来引导城市按轴向发展,并形成城市发展轴,是大城市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 

(3)在城市发展轴中选取重点城镇,作为发展核,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避免带状无序发展给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城市景观所产生的多种不良后果。 

4、重点城镇优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选址,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增强郊区城镇综合实力。 

(1)产业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及商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和外来流动人口的聚集。新建大规模产业园区,应优先考虑重点城镇作为新兴产业的选址地点,使得城镇获得强有利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2)相对于轨道交通而言,高速公路对于人口吸引的力度是有限的,但对于物流及产业的支撑确实明显的。高速公路线建设,应在重点城镇处建设全互通立交出入口,在产业区增加高速公路出口,以此加快物流、促进产业区的发展与规模,从而带动人口的发展。 

(3)给重点城镇以土地优先供应政策,变平均供应方式为集中重点供应,通过土地供给量的投放,控制非重点城镇发展的局部恶性竞争,使重点城镇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发展成为中等规模的城市、远期成为大城市,形成与中心城特大城市相抗衡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综合功能城市。 

5、提高郊区城镇规划与建设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提升城镇生活环境整体水平,吸引中心城及农村人口落户城镇。 

(1)加快郊区住宅建设,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2)加强城镇环境景观建设 

(3)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社区服务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影响人口布局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当复杂的。以上五大主要对策是针对上海市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市政府可以通过对上述政策的整合与聚焦,一方面控制中心城人口的动态发展,另一方面形成具有突破性和强大导向力的郊区城镇发展轴线与重点,实现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5. 在上海市区的居民区可以作为办公室吗

原则上不可以,但是事实很多居民区里都有办公的

在上海市区的居民区可以作为办公室吗

6. 上海的社区和街道有什么不同

街道是一条街,以街道排命名,而社区是以一些住家的一栋栋房或一个大的片区组成。“社区”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一般理解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我国,习惯上把街道和居委会辖区统称为“城市社区”。根据形势发展需求,目前杭州市正根据社区的特性和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以现有居民区为基础,以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逐步对原居民区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社区。 社区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识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而,变成了社会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我国社会学界在研究和实践中使用“社区”这一概念,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具有四个基本要素:(1)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地域;(2)居住着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区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生活人群;(3)有共同利益和管理组织;(4)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7. 株洲最大的社区是哪里?就是人口多的街道小区那些!要老点的街道小区.人口多的那种!谢谢

90年代老的,河西有铁路小区和滨江一村很具有代表性,小区大且各项生活设施俱全
成片区的有331南华片区
清石广场冶炼厂生活片区

2000年以后的片区有湘银小区、海创明珠片区
珠江花园、珠江丽园片区

株洲最大的社区是哪里?就是人口多的街道小区那些!要老点的街道小区.人口多的那种!谢谢

8. 上海人口数量

最新的数据还没有公布,只有以前的: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