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与月亮的有关故事

2024-05-16 15:24

1. 中国文人与月亮的有关故事

唐代诗人李白与月亮的故事
有一种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中国文人与月亮的有关故事

2. 中国文人与月亮的有关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3. 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哪些情感?

月: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哪些情感?

4. 古代文人的月亮情怀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江淮子》等古籍中。关于月亮也流传着很多传说和神话故事;文人骚客在他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情仇,历经千年,无法遗忘,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看到月亮都会产生自己的情感,但情感并不是亘古不变的。仰望星空,我总会想到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古代文人不吝于自己的笔墨,大肆描绘月,但在不同的诗词之中,他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尽相同。
一、文人借助月亮表达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友人的怀念,,他通常寄托着恋人之间的相思之情。在《诗经陈风中》中月亮就被用来寄托作者对于没人的相思之情,夜月的晚上,偶遇,但她的容颜令作者久久不能忘怀,她婀娜多姿和绝美的容颜。因为有了月亮下的美好,也自然就有了对美女的追念之情,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很多爱情诗,如他的《无题》中“晓静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女主人公在等待,但青春容颜会消失。男人晚上长吟不寐,冷风侵人心,相爱的人不能相守,风光寒人,引发了主人公的无限愁怅。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明的诗句,一下击中了读者的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到作者是由于看到了月亮而引起了他的思念之情。
“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虽语句简短,但却是思乡的经典之作。身处他乡,仰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从“明月”而引出“故乡”,很容易看出,文人通过月亮儿想到远在故乡的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中秋望月,对弟弟苏辙思念之情。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望着玉盘般的明月,想起独在异乡的亲人,希望能在月下团圆,而客居他乡的游子,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尝不在思念家乡的一切。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相同的月亮,千年悬挂在天空,可作者却道是月是故乡明,可见文人已经把月亮赋予感情,只有是故乡的月亮,才是最美好的。
二、文人爱情中的月亮情结   
人生中,爱情是每个人都盼望得到的。古今文人在诗词歌赋中,爱情也是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中,借月亮之美衬托少女的柔美姿态,“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三个感叹句开头,更显作者思念之惆怅。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想起作者的心上人,感觉似乎就近在咫尺,但是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遥不可及。作者从月亮想起心上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古诗十九首》中第十八首《明月何皎皎》也是思人之作。“见月起思,一出一入,情景入画”,明月照床,主人公忧愁不能入睡,起床穿衣,可是依旧没人能能听主人公的愁思。最后还是得独回房间,泪洒衫衣。这首诗以月照床帏起头,诉说着作者对爱人的相思,使得久久不能入睡。欧阳修《生查子》中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青衫袖。”相同的月亮,但是相隔一年,去年约好的人,今年却没有出现。通过说月亮还是那一个,但物是人非,她却不在,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纵观中国的文学作品,月亮一直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情结。而对于亲人,友人,爱人的思念之情,更是通过这千年的月光,感染着每一个人。月印万川,独照我心,文人的内心深处独有一方净土,承载着月亮,承载着思念。

5. 古代文学中月亮的形象

您好。
月亮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心象。这种原始心象的形成,与古中国的文明形态及原始思维密切相关。"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是月亮原型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月亮的形象

6. 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月亮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杂曲二首 
王筠 
鸟还夜已逼, 
虫飞晓尚赊。 
桂月徒留影, 
兰灯空结花。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中 秋 月 
李 峤 
圆 魂 上 寒 空, 
皆 言 四 海 同, 
安 知 千 里 外, . 
不 有 雨 兼 风? 

峨 眉 山 月 歌 
李 白 
峨 眉 山 月 半 轮 秋, 
影 入 平 羌 江 水 流。 
夜 发 清 溪 向 三 峡, 
思 君 不 见 下 渝 州。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春月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名我忘记了)李白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李商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7. 什么是中国的月亮文化?

到底是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如此关注月亮呢?


大概从西汉起,月亮开始成为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怀的载体。《卉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以及“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都是明月烘托出一种幽静寂寥的环境氛围。


正是因为月亮能寄托相思,于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更是意义非凡。每年的中秋之际正应该举家团圆,家家户户有欢声笑语,华夏大地一片祥和。可是古人们,经常会面临着人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与亲人间常常会聚少离多,因此他们面对月亮的时候,有相思更有离愁。

什么是中国的月亮文化?

8. 什么是中国的月亮文化?

到底是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如此关注月亮呢?
大概从西汉起,月亮开始成为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怀的载体。《卉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以及“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都是明月烘托出一种幽静寂寥的环境氛围。
正是因为月亮能寄托相思,于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更是意义非凡。每年的中秋之际正应该举家团圆,家家户户有欢声笑语,华夏大地一片祥和。可是古人们,经常会面临着人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与亲人间常常会聚少离多,因此他们面对月亮的时候,有相思更有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