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张学良逝世,临终前选择将遗产全部捐献,而不是留给子女

2024-05-18 01:58

1. 2001年张学良逝世,临终前选择将遗产全部捐献,而不是留给子女

 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留下无数“回忆”。张学良“遗产”众多,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他本人的珍藏、财富,以及难以估算价值的 历史 资料。
   这些“遗产”该归于何处,张学良的选择令世人惊诧:  全部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40年,43岁的于凤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离开张学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国治病,陪在张学良身边的独剩赵一荻。
   于凤至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大粮商于文斗,嫁到张学良后也过着殷实的生活。但来到异国他乡,于凤至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节省开支,于凤至选择在纽约郊区的一家机会医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读书、生活都需要钱,于凤至陷入窘境。
   她到英国伦敦找到张学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张学良前往意大利考察军事时,将一笔私人钱财交给伊雅格,让他帮忙代管。张学良交待伊雅格,将来孩子读书时,实在需要这笔钱就拿出来。
   于凤至经济困难,伊雅格便将英国渣打银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属于张学良的钱款交到于凤至的手中。
      于凤至用这笔钱买了房子,余下的钱款她用来炒股。于凤至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笔钱早晚要花完的,在这异国他乡,她必须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也为了给中华民族、中国妇女争气。
   华尔街上的证券交易所人头攒动,十分火热,于凤至推门走了进去,驻足凝望许久,又与和她年纪相仿的人交谈许久,买了一些资料,回家细细研究。
   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于凤至冷静睿智、下手果断,很快就赚了第一笔金。不过,她并未在股市里多做停留,而是将目光瞄准刚刚兴起的房地产。
   她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去房地产中介公司与客户交流,充实忙碌的生活甚至让她忘记了患病带来的痛苦。
    她慢慢积累了财富,在好莱坞的山顶买了两栋别墅,按照张学良喜欢的房子风格装修好。于凤至想着,这两栋房子一栋给自己,一栋给张学良,他日张学良恢复自由,她要将张学良、赵一荻接过来共同生活。 
      当于凤至心怀盼头,一心赚钱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但张学良却没有迎来自由。她就奔走相告,控告蒋介石的阴谋,呼吁还给张学良的自由。
   于凤至没有等待张学良释放,等来的是她不得不与张学良离婚的消息。尽管于凤至万分不舍,还是选择答应了与张学良离婚。
   1964年,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同年,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结婚,赵一荻这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张学良的妻子。
   彼时,在于凤至的心中,她依然觉得张学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她决心,好好照料身体,等着张学良自由的那天。于凤至时常对孩子们说:
   她好好经营事业,每天锻炼,保持好的心情,在与癌症抗争的情况下,于凤至活到了93岁。
      1990年3月,于凤至突发重症,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可眼神却一直盯着墙上的照片,那是她和张学良的合照,这时她的心中依旧牵挂着张学良。
   孩子们围绕在她的身边,于凤至就这样静静地闭上双眼,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多年来在美国打拼的财富,于凤至全都留给了思念半生的爱人张学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与张学良合葬。  
   当张学良得知于凤至逝世的消息,整个人惊诧不已,一言未发,眼泪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先我而去了呢。”
   一旁的赵一荻捂着脸,喊着“大姐,大姐”,当夜幕降临,两个人满是悲伤地坐在屋子里,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于凤至逝世的这一年,张学良、赵一荻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许多牵挂不已的亲人,以前都是赵一荻去美国看孩子们,如今张学良也想去美国看看。
   终于在1991年,张学良、赵一荻一同前往美国探亲,三个月后再返回台湾,重新回归他们宁静、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机构、或者教会都想邀请张学良口述 历史 ,但张学良鲜少见他们,只是与贝夫人蒋士云、还有老朋友吕正操见过几面,以及在贝夫人的介绍下,见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 历史 、文化的研究生,与他们浅谈了一些 历史 记忆。
      1993年,张学良、赵一荻再次前往美国探亲,此后又来到夏威夷,张学良、赵一荻年纪大了,风景宜人的夏威夷实在适合他们休养。
   起初,他们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这里的弟弟张学森家中,后来担心给弟弟添麻烦,张学良就租下了一套住房,房子靠近海边,他与赵一荻都很喜欢,此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久。
   几十年来,张学良收藏了不少字画,在夏威夷居住之后,张学良还委托美国的拍卖行,帮忙拍卖他收场的字画,七百余件藏品曲全都拍卖出,成交额超亿元。
   年迈的张学良与赵一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他喜欢打麻将、唱京剧、说笑话,邻居们也只觉得他是个生活简单的老人,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
       2000年,张学良迎来生活上的一大变化,因为陪伴他多年的赵一荻因病逝世。 早前赵一荻就查出了疾病,尽管张学良对这件事做了心理准备,但当医生宣布赵一荻死亡时,张学良依旧没能承受这个巨大的打击。
   他静静握着赵一荻逐渐冰凉的手,整整一个小时都没有松开。赵一荻的追悼会上,张学良轮椅,久久凝望,情绪突然爆发之际,他朝着赵一荻的遗体大喊了一声,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却能感受到他在告别。
    被推出殡仪馆时,张学良准备上车,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壮年男子,跑到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杆,向张学良敬军礼。 
   刹那间,张学良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于凤至、赵一荻都离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里的,是无尽的思念,还有那些留给后人评说的 历史 记忆。
   他时常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阳台前,发呆的望着天空,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的孤独。
   有时候张学良甚至会忘记赵一荻已经离开他的事实,当旁人询问询问他是否要去做礼拜时,张学良会脱口而出:“问我太太去。”
   可是赵一荻再也不会出现了。
      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史料图书馆里,张学良出资设立了一个书斋,起名为“毅荻书斋”,顾名思义,是由张学良的号“毅庵”、赵一荻名字中的“荻"一同组成,可见赵一荻对于张学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们提到,张学良第一次赴美国探亲时,面见了几位哥伦比亚的研究生,那时赵一荻还在世,张学良赵一荻多次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口述 历史 ”创始地,曾经对李宗仁、陈立夫、顾维钧等人都进行过 历史 采访。
   或许张学良也觉得自己该为后世留下什么,他竟然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这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兴。
   张学良只提出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所有的资料,要在2002年后才能公布。 
      据资料分析,张学良如此选择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自己年事已高,好友张群活了102岁,他思索着自己余后的生命,选择在2002年,那时他已经长命百岁。
   第二,事关张学良的过往,必然要提及蒋介石,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尚且在世,他不希望这些往事对宋美龄产生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方面自然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漫漫 历史 长河,有多少东西要细细讲述,所以从1991年开始,张之炳教授时常采访张学良,这条采访的“战线”长达五年。
   大约在1996年的时候,这项“口述 历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张学良将自己一生所珍藏的文献手稿,都赠给哥伦比亚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张学良珍藏的善本图书、以及研读书籍时的手记。
   为了保存好这些资料,张学良自己出资建了那个“毅荻书斋”,书斋设计为八卦形,里面放置着张学良东北老家、西安事变、幽禁岁月等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门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查阅资料,大学是十分欢迎的,连张学良本人也乐于接受。
      张学良的晚年在回忆与孤独中度过,到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身体不适,患上肺炎被送进医院,此后一直在医院治疗,儿子张闾琳、女儿张闾瑛等亲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张学良的公祭活动在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见的老友,也有当地的百姓,还有许多外国友人,人们自觉排队进入正门。
   吕振超、宋美龄等老友们都送来花圈,在众人的悲戚中,送别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虽然于凤至、赵一荻逝世前都被张学良留了墓地,但张学良终选择了与陪伴了几十年的赵一荻相伴长眠。
      值得一提的是,当张学良逝世的消息传来,杨虎城的孙子哀婉叹息:  “那一个时代结束了,完全结束了,毛、蒋、周、张,俱往矣!”  
   人们每每提及西安事变时,总会提起张学良、杨虎城。他们毅然兵谏,改变了之后的 历史 。只可惜,杨虎城早逝,张学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一生都让人颇为惋惜。
   毛主席、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 历史 永远不会遗忘名字,诚如杨虎城之孙所言,“俱往矣”。但后人决不会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 历史 !
      张学良逝世后,留给了很多“财富”,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多年来他的珍藏、拍卖所得、以及无法估量价值的 历史 资料。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世界上众人纷纷,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毕竟在大家的预想中,有三种可能,一种是给子女,一种是给故乡,一种是给台湾。
      偏偏,张学良哪一种都没有选择。我们浅析一下:
    何以不留给子女? 
   在之前的采访中,张学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孩子们。他的儿女大多都是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于故乡的 历史 、文化了解甚少。
   而他的财产中大多东西都富有 历史 价值,孩子们能否保护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况,这也给过着安宁生活的孩子们增添一些负担。
   还有一点,张学良也清楚自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一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却又身背“不抵抗将军”的名号,一旦那些 历史 资料交给孩子们,他们被卷入舆论中心,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给故乡? 
   我们都知道,张学良晚年时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1990年,他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1993年,张学良见到东北老乡、小品演员黄宏,倾诉思乡之情:“我非常想念咱们东北的老少爷们。”
   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曾返回家乡,拜谒大帅府,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将回到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父亲,张学良内心十分激动。
   要说他不思念故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直至去世,他都没能回到故乡。
   对于故乡,他有着别样的 情感 ,一方面是思念,一方面又满是愧疚。再加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乡旧识又当如何,他也无法预料。
   退一步讲,即使他打算将“财产”给故乡,又该交到什么人的手里?综合各种因素,他没有将“遗产”留给故乡也算是情有可原。
       何以没留给台湾? 
   众所周知,张学良在台湾生活了很多年,这里几乎有他半生的回忆,可这些回忆大多是不快乐的。
   他被幽禁,失去自由,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又有着多年恩怨,提起这个他和赵一荻生活多年的地方,张学良身心俱疲。
   那些关于蒋介石的资料,他该如何留在这个地方?
      在张学良晚年的生命里,与哥伦比亚大学有着深刻的交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张学良与张之炳教授深切交谈,甚至还同意他们携带摄影器材。
   而且,在张学良未逝世前,他与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个“2002年才公布资料”的约定。
   哥伦比亚大学里已经有他出资建设的“毅荻书斋”,这是为存放关于他的资料而设,可以说,这里已经算是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就会归于此处,哥伦比亚大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 历史 的研究又十分细致,对张学良而言,大概交到他们手里,是放心又客观的。
   或许这也为后人创造了一种方便,关于张学良的资料不必四散各地,人们对他的过往、他的选择、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他的人生绝唱已经拉上帷幕,而那些迷雾重重的 历史 也逐渐被廓清......

2001年张学良逝世,临终前选择将遗产全部捐献,而不是留给子女

2. 张学良为什么不给子女留遗产,也不捐给中国,而给了美国?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少帅张学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手握30万东北军却不抵抗,很快东三省就沦陷了。当然他也曾选择“东北易帜”,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教科书中,他是一名爱国将领。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就被软禁了,一直到老了才恢复了自由,移居到了美国,再也没回东北老家、没踏上中国土地,直到101岁时去世。张学良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责怪他手底下有30万东北军,为什么听老蒋的话选择不抵抗。甚至他临死前做出的一个决定也让人们难以理解,他临死前既没有将自己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捐给中国,而是给了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张学良的遗产并不是钱财、房产等物质财富,而是一些日记、照片、字画、信件等东西,张学良作为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创造者,他的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
   
  
  不过,张学良并没有将这些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们,因为他一生大起大落,他曾经是高高在上东北少帅,东三省一度姓“张”,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后,年纪轻轻的张学良成为了手握雄兵的少帅,东北易帜后和蒋介石平起平坐、称兄道弟。然而,西安事变后,他风光不再,失去了自由。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平平安安、平平淡淡过日子,于是便没将这些遗物留给他们。
  
  他原打算将这些东西交给东北博物馆,但由于他离开故土太久了,不知道目前中国的情况,于是他决定不把这些遗产捐给中国,而是交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因为这所大学是专门研究近代历史人物的学校,交给这所学校,这些东西可以更好地保存下去,更好地发挥历史价值。
  
   
   

3.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去世,为何将遗产赠予美国,背后原因令人哗然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因 西安事变 ,被囚禁长达半世纪,恢复自由身时已是鲐背之年。
   他在后续采访中曾坦言:“怎么也想不到我还能活到90岁。”
   张学良以为自己会在囚禁中死去,未曾想还能有重见天日的那天。
   张学良晚年的剩余时光,都在美国夏威夷度过。
   等到其去世后,竟将全部身家都捐赠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引起外界哗然。
   为何不将家产留给子女,或是捐赠给生养他的祖国呢?
      张学良出生于上世纪初1901年,其父是威名赫赫的张作霖。
   但在张作霖未发家之前,张学良一直跟随母亲在家乡,童年生活也是在贫苦中度过。
   等到1912年,其父张作霖逐渐闯出了名堂,张学良的生活才慢慢好了起来。
   他也从家乡的小县城,走到了省城奉天,过上了和从前截然不同的富裕生活。
   来到省城后,张学良在父亲的安排下,接受到了极好的教育。
   眼看着儿子日渐长大,张作霖还安排其在自己军中服役。
   张作霖想要好好锻炼下儿子,不能让他一味沉浸在富家子弟的生活中。
   在军队服役两年,张学良表现得十分良好,一点没有富家子弟的骄纵。
   两年后,张学良考上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军校期间表现优异,最终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
      毕业后张学良开始带兵打仗,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是一路升为 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其父张作霖此时已是“东北王”,日本人早已对东北三省虎视眈眈,提出了要和张作霖合作。 
    张作霖岂能做此卖国行径,毅然拒绝了日本人,怀恨在心的日本人便想刺杀张作霖。 
    最终,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重伤不治身亡。 
    张学良得知父亲为日本人所害,悲痛不已。 
    但此时他必须振作起来,接过父亲肩上的担子,成为了东北省保安总司令。 
       彼时张学良才28岁,被外界称呼为少帅,这也是对他军事能力的一种认可,子承父业的张学良没有辜负各方的期望。 
    张学良在父亲去世后,在国家大义面前不含糊的他,选择向蒋介石发去电报,他选择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这一决策,也使中国走向了形式上的统一。 
    归顺南京政府后,张学良被任命为 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随后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各方军阀都想要挑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 
    在这次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中,张学良的态度尤为重要。 
       各方军阀都想要拉拢张学良,为己所用,张学良思虑再三,选择了对外称病暂避葫芦岛。 
    等到中原大战进行到差不多的时候,张学良选择加入战局,支援国民政府。 
    此时,战局胜败已定,张学良也成了此次战役中最大赢家。 
    在帮助蒋介石赢得此次战役后,张学良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一时之间两人的关系亲如兄弟。 
       等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日军故意炸毁铁路,栽赃嫁祸给中方。 
    并借此向沈阳发动了袭击,还逐渐侵占了东北三省等地。 
    此时的张学良因为不作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骂名。 
    张学良也由从前风光无限的少帅,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 
    对此,张学良是心里有苦说不出,他早已多次请示蒋介石,商量应对政策。 
    然而,那时的蒋介石满心满眼,都是抵御我党的军队,心思根本没放在抵御外敌上。 
    每次张学良请示的结果,蒋介石回复的都是:   切勿抵抗日军。  
    张学良没有接受到命令,只好按兵不动,也因此错失了抵御日军的最佳时机。 
       正是蒋介石的鼠目寸光,大事面前分不清孰轻孰重,才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随着日军不断侵袭我国土地,多方都开始倡议,先停止内战。 
    然而,蒋介石冥顽不灵,始终坚持   “襄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眼看着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张学良多次进谏,停止内战,共同抵御日军,然而都遭到了蒋介石的训斥。 
    面对蒋介石下达的剿灭红军的命令,张学良愈发抵触,他实在无法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自己人打自己人。 
       张学良开始和我党联系,在得知我党愿意暂停斗争后,他决定和我党开展合作。 
    张学良与周总理在延安会面,经过和谐的洽谈后,达成共同抗敌等协议。 
    但当前最棘手的,就是蒋介石不配合的问题,张学良思前想后联系了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将军和张学良一样,也一直在主张积极抗日的问题,最终两人达成一致,做下了一个重要决定。 
    这个决定,也直接影响了两人的一生,一个被囚禁多年,一个被残忍杀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手杨虎城,策划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 
    在12月11日,蒋介石抵达西安,他早已看出张学良等人,消极应对剿灭红军的事。 
    蒋介石当众宣布由中央军接替东北军,继续朝红军发动进攻。 
    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刻联系部下高级将领,将于第二天进行兵谏。 
       等到第二天清晨五点,蒋介石还在熟睡之时,东北军便冲进蒋介石的卧室之中,想要捉拿蒋介石。 
    然而,蒋介石早已提前收到通知,赶紧跳窗逃跑。 
    蒋介石在跳窗时还摔伤了后背,但此时已顾不得只得拼命狂奔,最终还是被东北军捉拿。 
    等到蒋介石看到张学良和杨虎城,大骂两人狼子野心,意图谋反。 
    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表示,只是希望蒋介石大敌当前,能放下“襄外必先安内”的决策,联合我党一起抵抗日军。 
    此时的蒋介石,纵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为了保住性命,只得答应了这一要求。 
    被挟持的蒋介石,只得签署了多项协议,对外宣称:“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 
       宋美龄在南京得知了此事,立刻联系多方势力致电张学良,要求张学良尽快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在进行了长达十几日的交涉下,张学良迫于各方压力,只得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张学良带着蒋介石上了回南京的飞机。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一去,就失去了半辈子的自由,从风华正茂被囚禁至风烛残年。 
    12月26日蒋介石刚到达南京,立即命人将张学良扣押,并开始了软禁。 
    眼看着抗日战争打响,张学良却被囚禁起来,根本无法上阵杀敌,内心十分愁苦。 
    张学良的原配于凤至得知丈夫被囚禁,多次请求释放张学良,始终没有成功。 
    在宋美龄的帮助下,于凤至陪在了丈夫身边,但最终因为患病不得不赴美看病。 
    而此时,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赵四小姐来到了他身边,一陪就是几十年。 
       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军全面投降,外敌已除,蒋介石又开始与我党开始了斗争。 
    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式微,眼看新中国成立在即,蒋介石败退台湾。 
    本以为蒋介石去了台湾,张学良就能重见天日。 
    可蒋介石却下令把张学良一起带走,继续囚禁,可见是恨毒了张学良当年的所作所为。 
    张学良随着国民党去往台湾,远离了大陆,并且此生未再踏足大陆。 
    在台湾张学良继续过着囚禁的日子,还好身边有赵四小姐的陪伴照料他的起居。 
    等到1975年4月,蒋介石因为心脏出现问题,已进入弥留之际,他喊来了儿子蒋经国交代后事。 
    在说到张学良的时候,交代了一句:   “切记不可放虎归山。”  
    蒋介石死后,其子蒋经国接任父亲职位,并遵循了父亲的临终遗言,继续囚禁张学良。 
    此时,张学良已经被囚禁将近三十年。 
    他知道恐怕有生之年,都无法重获自由身,余生都是一只笼中鸟。 
       然而,让张学良没想到的是,蒋经国居然走在了他前头,蒋经国于1988年病逝。 
    随后上任的并不是蒋家人,而是李登辉。 
    1990年,张学良终于恢复了自由身,此时的他已达90岁高龄,他从没想到自己还能活到这一天。 
    在张学良被囚禁的这些年,他为了于凤至着想,已和于凤至离婚,与赵四小姐结为夫妻。 
    然而,于凤至却始终没有放弃张学良,她在美国治好了病后,便开始经商打拼。 
    于凤至经商积累了千万身家,这一切都是为张学良做准备,多年来她从没放弃解救张学良。 
    等得知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后,病重的于凤至迫切地想要见他一面。 
    但最终,于凤至还是没有等到这个思念了几十年的男子,在美国遗憾死去。 
    于凤至死前,将千万美元的遗产都留给了张学良,遗愿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张学良合葬。 
       张学良站在于凤至的坟前,于凤至的墓碑上还是刻着  “张于凤至”。 
    于凤至始终认为自己是张学良的妻子,  纵使两人已经离婚多年。 
    张学良面对这个被自己辜负的前妻,内心充满了愧疚,在墓前忍不住垂泪。 
    张学良重获自由后,不愿再生活在困住了他几十年的台湾,也无法回到家乡东北。 
    他的子孙后代都在美国长大生活,张学良也前往美国度过余生。 
    因为于凤至给他留下的千万美元遗产,加上张作霖留下来的家产,张学良在美国生活得很好。 
    然后,张学良生前的最后一个决定震惊了国内外。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选择捐赠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当时外界得知此消息无不哗然,张学良为何不将遗产留给子孙后代。 
    据说,是因为张学良的子孙后代,从小都在外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 
    张学良的遗产大多是有 历史 价值的藏品,子孙后代并不懂得东方文化,恐怕不会珍惜。 
    张学良这一生跌宕起伏,被囚禁半世纪之久,他深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不希望子孙步自己后尘,只希望他们过平淡安定的生活。 
       对此,外界还有看法,既然不留给子女,为何不选择捐赠给国家呢。 
    其实在美国的那些年,张学良不是没有想过回国,再回到东北老家。 
    但因他当年的“不抵抗”导致东北丢失,他一直心怀愧疚,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这种煎熬当中。 
    重获自由的生日会上,面对外界采访,张学良曾当着众多媒体的面说:“   自己是罪人   ”。 
    张学良还曾说出当年东北沦陷后,日军曾将他的家产还给张学良。 
    张学良则当众拒绝:“要还就还我们东北三省,东北三省比你们日本三岛还大。” 
    他表示这是日军在羞辱自己,回忆起来,只有无尽的痛恨。 
    张学良深知有罪,自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他的心中一直放不下东北,但却再也不能回到东北了。 
       之所以选择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可能还有一方面原因。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们曾对中国近代史很感兴趣,多次采访过张学良。 
    张学良在采访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诚意,等到后期,哥伦比亚大学还提出要为张学良设立展馆。 
    张学良一直对手中藏品安置所操心,得知哥伦比亚能够妥善安排这些藏品,便选择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 
    等到了2001年,这时的张学良已经是百岁老人,身体越来越虚弱。 
    在一次卧病治疗后,张学良自感大限将至,便喊来家人立下遗嘱,将名下所有遗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 
    自小接受西方教育的子孙后代,也没有反对,安然接受。 
    在2001年10月14日,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去世。 
    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帅,为了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毅然选择兵谏。 
    从而导致被囚禁54年,最辉煌的时候,都囿于一方天地中度过,再见天日也是行将就木。 
    张学良为国家所作出的奉献,值得我们铭记。 
    无论何时,都应该牢记: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   。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去世,为何将遗产赠予美国,背后原因令人哗然

4. 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给子女留遗产,也不捐给中国,而给了美国?


5. 张学良去世时把财产和资料都留在了美国,为何没有留给祖国?

张学良是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在张作霖去世之后,张学良接手了东北军,所以被人们称为少帅。
张学良在我国的口碑也是褒贬不一,有一部分认为是他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对日本军放弃了抵抗,才导致日本军队占领了东北,从东北打开缺口,迅速侵入我国。

但是,实际上张学良当年做出不抵抗的决定,也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的东北军已经在遭遇了几场战争之后元气大伤。就算真的和日本军正面硬拼,也没有获胜的可能。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以张学良决定保存实力,日后再战。
后来在“西安事变”当中,张学良兑现了他的承诺。也是因为“西安事变”,张学良一辈子都被蒋介石囚禁在台湾。直到蒋介石去世之后,他才获得自由,搬到了夏威夷和赵四小姐度过余生。

张学良在美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他去世之前他都没有回到祖国。他去世之后,生前的一些财产和资料全都留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因此,很多人疑惑,张学良为什么不把遗产和资料留给祖国呢?
有一部分人认为,张学良被囚禁了50多年,一直对国内的情况不了解。所以他不敢贸然的将资料和财务次给当时的中国。


另一个观点则认为,张学良有可能是不知道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身后之物捐献给国家。所以,经过权衡之后决定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张学良去世时把财产和资料都留在了美国,为何没有留给祖国?

6. 被囚50多年,哪来的亿万家财,张学良为何遗产全捐了美国?

   张学良被囚50多年,  
     从哪里得来亿万家财,  
     死后遗产为何全捐了美国?  
    2001年10月14日 ,享年101岁的抗日爱国名将张学良因病在美国檀香山去世。
   他去世前将自己的亿万家财全部捐给美国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
   而他亿万家财的来历,以及他自“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监禁的生活也令人好奇。
        1901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占北平后沙俄刚刚占领东北   。 
   嚣张的沙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顿时陷入了马贼霍乱、盗贼遍野的境地。一时之间,官商自危、民不聊生。
   6月3日,一辆载着一位孕妇的马车刚刚驶入台安境内,便传来婴儿的啼哭声,雄霸一方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妻在马车上为其诞下了第一个男婴。
   张作霖喜出望外,对这个出生于马背上的孩子寄予厚爱,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将来有所建树。于是取张良的“良”字为长子取名张学良,意为学习张良,智勇双全。
   众所周知“一代谋圣”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最信任的总参谋长。刘邦创建西汉,张良可谓是功不可没。
   熟读 历史 的张作霖十分崇敬张良,对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略胆识钦佩不已。“学良”二字是张作霖和冯德麟寄予张学良的厚望,也是对这个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
   后来,吴佩孚得知张学良没有字。便提议,既然学习张良,张良是汉朝臣子,不如给张学良取字汉卿。张作霖听罢连忙称好。
      张学良的同胞弟弟学铭、学曾及四弟学思,便依次从汉卿开始取字西卿、远卿、述卿。甚至张学良当年在从事地下工作时,还曾用张述卿做化名。
   张学良乳名喜字、小六子,幼年的张学良随母亲生活在辽宁台安的桑树林子乡张家窝堡。在母亲和邻里的呵护下,张学良的幼年自由而幸福。
   母亲去世后,7岁的张学良来到父亲身边生活。此时的张作霖经过多年的打拼,已成为东北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家也随之迁入奉天。
   张作霖保守的封建思想,旧式家长作风,使生性好动的张学良感到异常的压抑。这座声威显赫、朱门豪宅对张学良来讲就像是一个金丝鸟笼。
   压力达到临界点的张学良便以奇制胜,屡屡突破张府的家法戒律来丰富自己的童年生活,挑战张作霖的底线。
   张作霖一生有8个儿子,6个女儿。在张学良的带领下,挑战私塾先生旧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兄弟姊妹在张府躲猫猫;甚至于路见不平,敢于以自己的方式教训在中国飞扬跋扈的日本人。
      张府沉闷的氛围,因张学良渴望“ 自由呼吸 ”的做法,而充满了自由、自信的气息。张作霖虽然头疼张学良,但是对张学良骨子里的那份刚毅和果敢,内心却是十分的欣赏。
   张学良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在带领兄弟姊妹们挑战父亲的权威方面发挥到了极致,以致于张作霖一度怀疑张学良是自己前世的冤家。
   在东北风云莫测、战事频繁的特殊年代,张作霖一方面不断平息战乱,另一方面有意培养张学良从军。甚至不惜扼杀张学良学医的念头,阻止张学良赴美留学的想法。
   所谓“虎父无犬子”,在父亲的栽培下,张学良汲取了西方文化的养分,更是结交了一些思想开明的有志之士,逐渐成长成一位思想独立、智勇双全、笃信和平、包容善良的新时代青年。
        1920年   ,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于东北省陆军讲武堂的张学良担任了奉系军中要职 。
   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内形势,以及日本侵略者日渐凸显的扩张野心,张作霖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坚守底线拒绝为日本提供任何利益相关的好处的行为,激怒了日本人。日本人设计埋伏炸死了张作霖,引发了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不仅使张学良进一步看清了日本人的邪恶嘴脸,更是激发出了这位爱国名将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坚定了张学良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遵守三民主义,一致抗日的决心。
   1928年12月,时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在痛定思痛中决定改旗易帜,并同时降下东北各省北洋军阀的五色旗,升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结束了北洋军阀多年的混战局面。
      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下,以及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停止了与红军的内战。一向主张“安内攘外”的蒋介石赶到西安督促张学良进攻陕北的红军。而19岁便加入内战的张学良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父亲的离去,深知内战的危害。便同杨虎城一起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蒋介石固执己见,坚持“安内攘外”的决策和张学良“攘外安内”的主张相冲突。劝谏无果后,一向不愿受人操控的张学良和杨虎城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明确表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战,我们仍然拥护他作领袖。”
   西安事变有利的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结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有利的扭转了中国 历史 的进程。
   西安事变也使蒋介石认识到联合抗日是人心所向,在正视 历史 发展趋势的同时,蒋介石顺势而为,答应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坚持护送蒋介石安全回到南京。在此之前蒋介石和张学良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兄弟。
   西安事变使蒋介石感受到了人心向背,在到达南京后。张学良即遭到了蒋介石长达54年的监禁。
       1975年,弥留之际的蒋介石一再告诫蒋经国“此笼中虎,不可放也!”而此时的张学良已被蒋介石囚禁了39年。 
     蒋介石究竟何以惧怕张学良,而口出此言呢!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的考量 :
     一.  是张学良在蒋介石一生的成败中举足轻重,东北军在当时的威望根深蒂固,一旦张学良解禁,其影响力将无法预估;
    二. 是张学良逼迫蒋介石接受“攘外安内”主张,扭转了 历史 进程,却伤透了蒋介石的心。而张学良被囚禁的内幕一旦被揭露将影响蒋介石的形象;
    三. 是张学良虽然在武力政绩方面并没有出色的造诣,但是其在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守底线的行为有目共睹,其影响力使蒋经国未必能够驾驭张学良。
      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不止体现在对自己的好兄弟身上。在对待父亲张作霖留下的巨额财产方面也有一定的体现。
   1931年,占领沈阳的日军从张学良府邸搜出黄金256万两,市值2.6亿银元。当时的国民财政收入是7亿多,也就是说光是从大帅府搜出的黄金就占当时国民政府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曾任张作霖军事顾问的本庄繁、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把从大帅府搜刮来的全部家当,包括两车皮古玩字画从奉天运到北京,美其名曰为还给张学良。
   张学良得知后,托人给本庄繁带话说“要说还的话,你应该把东北还给我们!”
   本庄繁后来把这些黄金全部运回了日本,张作霖一生的巨额财富就此被瓜分。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张学良被随之带往台湾 。在张学良被囚禁的日子里,鉴于宋美龄和小舅子宋子文的压力,蒋介石并没有停止张学良的俸禄。
   另外,作为“东北虎”张作霖的后代,虽然一部分家财在日本占据东三省时流失。但是,张学良收藏古董字画的习惯使他名下的名贵收藏品诸多。
   由于张学良对自己当年将东北拱手相让的事件抱憾终身,在其获得自由后,便决定去美国养老生活。其仅在去美国之前拍卖的郑板桥真迹等,便得到大约三千万人民币。
   张学良的发妻于凤至对张学良用情至深。在张学良被软禁期间,不仅通过各路人脉、金钱解救他,更是在美国经营房地产、炒股,为张学良打下了一定的基业。
      在张学良的上亿遗产中,不仅有古董字画、现金、股票、房产,还有一部分是东北军及蒋介石的绝密资料,这部分文献对汉学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国际顶级大学,不仅拥有一个汉学系,其对文献的保存、汉学的研究在当时都颇为深入。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张学良最终将自己的遗产捐赠给了它。
       历史 均事实分析,如有错误麻烦指出,我们积极改正 谢谢!!!

7. 张学良唯一美国籍儿子,64岁时回国帮父亲完成了什么遗愿?

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赵一荻的旷世爱情,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赵四小姐比张学良小十一岁。当初,赵四小姐追求千里,只为和张学良在一起。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被幽禁在浙江溪口。在此期间,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
1930年11月28日,赵四小姐生了和张学良二人的独子张闾琳。张闾琳是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


赵一荻与儿子
1940年,由母亲赵一荻安排,张闾琳被送往在美国旧金山的好友伊雅格和埃娜夫妇处代为抚养。
伊雅格20世纪20年代曾到过中国东北,在张学良的父亲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当过军需官。张学良年幼之时,就与伊雅格多有交往,感情深笃。当张学良代父执掌东北三省军政大权以后,更加重用这个老军需官伊雅格。
当赵一荻将儿子张闾琳交给他们照看时,伊雅格夫妇欣然接受了。临行前,赵一荻叮嘱伊雅格夫妇,不要让孩子与外界多接触,以防止有人加害于孩子。
母子分别时,年幼的张闾琳哭得十分伤心,并哭喊着要跟妈妈一块去见爸爸,还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腿不放。
此时的赵一荻也是泪流满面,忍着内心的无比痛苦告别了年幼的孩子,来到丈夫张学良的身边。


张学良与儿子张闾琳、儿媳陈淑贞
张闾琳在旧金山读完小学之后,就迁居到洛杉矶定居,成为了美国人。
中学毕业之后,张闾琳就考取了加州大学,就读航天专业,由于他天资聪慧,学习努力,后成美国航天专家,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供职于美国太空署。
张闾琳在加州大学期间,结识粤系军阀陈济棠侄女陈淑贞,二人结为夫妇,婚后育有二子。
直到1955年,张闾琳才在多方联系下,与身处监禁状态的父母亲联系上,并于1956年去台湾与父母相见。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张闾琳64岁的时候,完成了父亲张学良的遗愿,原来张学良很想回东北老家看上一看,并祭拜其父张作霖。
1994年5月,张闾琳和妻子陈淑贞第一次经香港、北京回到沈阳。当他们夫妇来到北京以后,坚持要以非官方的身份,即以华裔旅美航天专家的身份进行探亲访问。
最后,张闾琳到了沈阳,祭拜了张作霖的坟墓。张闾琳因多年未接触中文,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但是此次他专门学了一句中国话:
“我代表您儿子来看您!”
说完这9个字,张闾琳算是了了父亲一个心愿。
之后张闾琳又多次回到东北探亲,这或许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许是让自己时刻记住自己也是中国人。
张闾琳现是张学良唯一在世的儿子。

张学良唯一美国籍儿子,64岁时回国帮父亲完成了什么遗愿?

8. 张学良死在美国后还有多少钱?多少遗产?不包括文物。

张学良被软禁了几十年,没有多少遗产。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