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铝收购力拓失败中谈谈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问题

2024-05-10 20:15

1. 从中铝收购力拓失败中谈谈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问题

你这问题的答案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我只说一些关键的吧。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战略,但从更深的层面看这是行业问题,而且其中包含政治因素。
一.为什么要收购力拓?原因有三:1.中国的铁矿石极少需要大量进口。2.力拓是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其它两家是必和必拓、淡水河谷)。3.在前几年经济向好时这3家巨头对中国采购商不断的大幅涨价(幅度一般都在45%-100%)这使中国钢企无法忍受但又不得不接受。
二.为什么要在这时收购?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力拓的经营出现问题,这是乘虚而入的最好时机,
三.为什么要让中铝来收购而不让大型钢企来收购呢?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反垄断调查。因为这两家公司是不同行业的,所以不存在垄断问题。
要说中国企业如何进行国际战略布局,这其实是很复杂的而且在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看法。而本人的看法与龙永图的看法相近,就是支持收购资源性企业和拥有高新技术专利的企业,不支持收购金融企业。

从中铝收购力拓失败中谈谈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问题

2. 中铝收购力拓澳大利亚子公司需要考虑哪些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因素?

表面上看要收购力拓(RIO)其实也就2个部分是中铝需要担心以及考虑的因素,第一就是澳洲政府,也就是国会,因为这样牵涉到澳洲政府利益的收购必须得到国会同意,很明显现在国会没有同意,而且国会议员当时非常煽情的说“绝对不能卖掉澳大利亚的财富来源”,第二要考虑的就是澳洲的境外投资委员会,简称FIRB。只要澳洲政府同意,FIRB这里也不难得到同意。
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澳洲最大资源公司,也是世界三大铁矿石集团之一的必和必拓(BHP),深入澳洲资源股的人都知道BHP和RIO他们里面有70%的股东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就算中国要用任何方式来买RIO,BHP也会用尽任何方式来阻止这次的交易,所以上面你看到的国会议员这么煽情的讲话你也不用觉得奇怪了,是BHP雇佣每小时400的说客去政府部门游说的结果。
说的简单点,中国在资源需求这么庞大的现在是不可能收购成功力拓的。

3. 企业并购在中国失败和成功的例子?

  数据编号:EE-C02130032887 中国产权交易所网
  中国最新的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9月初,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601857)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然而,这只是中国海外并购失败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中国大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就如潮水般涌出。

  中国企业无论是怀着难以控制的膨胀情绪,还是很多企业家本着一心想在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实力的内心冲动,但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就如同一个刚成年的孩子,父母允许他走更远的路,但当独自走进森林时,发现森林并不是他之前想像的那么有趣。

  在走出去的路途上,无论“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上汽5亿美元完败双龙”,还是“中海油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向中国企业诉说着外面的世界除了精彩还有为利益的伪善、无原因的毁约及无法逾越又若隐若现的国家利益。同时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折射出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摒弃收购前的“金钱万能”的资本自傲论,另一方面需要审慎对待收购后的管理文化融合。国际并购之路上,有时是笔生意,有时体现的是交易,这就要看谁更有控制局面的能力与筹码。

  “金钱不是万能的”

  能源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最重要领域,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豪举令世界都大吃一惊,而出手阔绰者皆为几大央企。

  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泪水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2009年,中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中石油斥巨资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据悉,中海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一系列事实表明,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之年,2009年俨然成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年。

  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然而,在近日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泼了盆冷水,他说,国有企业应该对海外并购持谨慎态度,避免在未来的战略收购中出现决策失误。

  今年上半年约有150家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寻求并购机会,李荣融却建议这些企业未来保持谨慎,因为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李荣融还称,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并购都是不妥当的。

  中国能源企业近几年的行动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遇到的阻力也显然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心。

  例如9月初,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田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回应中称,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按照利比亚政府的意愿,将公司折价出售给该国一家当地的投资基金。

  “中石油、中石化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白。当中石油表明要收购利比亚、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一下子把收购价拍了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国内某媒体刊载的专家观点如此认为。

  该专家同时发布的观点是,中国能源巨头非常有实力,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

  资本诱惑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决

  尽管中石油、中石化等近期收购海外油田资源的行动不时受阻,但毕竟中国能源巨头们也时常成功地进行了收购行动,而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股权的合作则几乎完全以遗憾告终。

  “除了中铝,都是赢家”、“北京再见,必和必拓你好!”今年6月6日,澳大利亚报纸对力拓中止与中铝合作一事都作了大篇幅的报道,而上述两个标题代表了大多数澳媒的立场,它们欢迎力拓的决定。

  中铝被忽悠了,这在国人面前是一件尴尬的事,估计多年之后再总结中国企业国际化,都会把中铝这次事件当成案例来讲,但这实际上也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一种危机感。表面上看起来此事是由于力拓股东反对,而实际上是因澳大利亚政府干预最后以失败告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并购的艺术、策略,还需要我们动点脑筋。人家总认为你是国有企业,是国家控股的。所以能不能国有和民营企业一块出去,甚至能不能民营企业出去,政府给予并购贷款支持?比如,我们在香港成立一个收购股权基金PE,用这样的形式出去收购,对于挡住金融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相对可能要好一些。

  中外管理文化的冲突

  发生在IT通讯、汽车领域的海外并购虽然没有能源、重工业那样惊心动魄,而且都实现了国际化,但收购后的结局也令人深思。

  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已与阿尔卡特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组建一家公司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该消息出炉后,引发的雀跃无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收购海外著名品牌的部分业务。

  然而,没过一年,裁员、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TCL。结果是TCL通讯乃至TCL集团都于2006年陷入大幅亏损,李东生不停地对外宣称要反思。

  远比收购阿尔卡特惨淡的结局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上汽借此巩固了其世界500强地位。这是国内车企第一次以控股方身份兼并国外龙头汽车公司。这一汽车业最大的海外并购事件,被看做是中国汽车业跨国经营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这意味着双龙的大股东上汽集团永远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在并购双龙的5年时间里,上汽累计砸进42亿元人民币之多,目前已损失大半。

  实际上,TCL海外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是忽视了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把握。而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在上汽身上则又演变成了一出“败局”。

  本来,双龙并非是值得上汽如此期待的强势品牌,上汽过高估计了收购后的收益;另一方面低估了收购后整合的难度。其实上汽早在2002年就收购了双龙的一条生产线,但两年之后仍没有看清楚双龙的真实价值,这就很难用准备不足作为失败的理由了。

  中国企业缺少并购整合的经历或成功经验,对于并购企业的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并购对象的规模和复杂度超过控制能力是常见问题。这导致了并购后的无所作为或手忙脚乱,最后以被并购企业无法脱离困境而黯然收场,甚至并购者自己的业绩也被大幅拖累。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途虽不平坦,但这也成为一个让中国企业迅速成熟的好方法。同样是上汽,有百年历史的罗孚汽车于2005年4月8日因负债14亿英镑而倒闭,上汽于2004年6月与其达成合作意向,但在充分考虑到负债风险之后,上汽于2005年4月中断了合资行为。这显然是明智之举。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这么多年一个历史必经的过程,也是我们有一天回顾历史无法越过的一页,现在只能算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失败失策失手时有发生,进步的是现在相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审视和思考国内企业国际化。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日前达沃斯论坛上的一番话很有道理,当时,他说:“一是企业并购动机要单纯,不能因为贪便宜或是手中有钱就并购。二是应做好充分准备,不要超出自己的整合能力。”

  而中国铝业(601600)总经理熊维平也感叹说:“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管理团队,经验积累不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企业并购在中国失败和成功的例子?

4. 跪求中铝收购力拓中事件及其失败原因

  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因力拓毁约宣告失败。中铝公司昨天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今年2月12日宣布的195亿美元交易的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而最近爆出的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则遭到了不少质疑。
  一个想收购海外优质资产,却被无情拒绝;另一个则可能拿来不良资产,两个例子差不多同时发生,似乎表明,中国企业眼下进行的海外并购之路并不顺利。

  想买的资产,对方不卖了

  今年2月12日,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

  这笔一直被外界称为收购海外优质矿业资产的巨额交易,从一开始就存在太多变数。中国方面,除了在该交易开始时短暂占据主动外,其它时候大都是完全被动的,也一直在承受包括力拓股东、澳大利亚政府以及国外舆论的压力。而最大的转折点开始于5月初,关于中铝调整收购协议的说法渐渐四处蔓延。

  对此,中铝总经理熊维平昨天也承认,自交易协议签署以来,中铝在坚定维护我方利益的前提下,保持最大的灵活性,以建设性的态度与力拓集团协商,积极地对2月份宣布的交易方案条款做适当修改。但显然协商终告失败。

  不良的资产,买了不放心

  而另外一方面,几天前美国通用和腾中重工就出售悍马品牌达成了谅解备忘录。这似乎是一件双方“情投意合”的事情,可是外界对这次海外并购并不太看好。

  6月3日,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中国民企收购悍马的‘不可行性’分析”,称“从降低收购风险的角度出发,收购方应当认真地进行收购悍马的‘不可行性’分析,在收购中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做好应对准备。”6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买‘马’容易养‘马’难”,称“我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时间短,国际化经营起步晚,在资金实力、市场渠道、管理经验等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并购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悍马与我国政府鼓励小型车和电动技术等新型节能技术不相符,品牌价值和市场前景不乐观。由于这笔交易要到第三季度才完成,最终走向还有待观察。

  一分为二看,并购路漫漫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遇到的各种麻烦,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看。

  一方面,中铝结盟力拓,是中国多年以前就拟定的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这种战略并非中国独有,其它国家也是这么做的。不少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矿产资源短缺问题,不仅立足本国资源,而且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因此,某些人戴着有色眼镜,对中国的不少正常商业举动进行过度解读,这是不妥的。

  另外一方面,陈宪说,联系到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失败的案例,说明在国外,担忧中国收购威胁本国安全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外国人眼里,中铝和中海油既是大企业又是大政府,他们的企业决策机制、收购融资的成本、收购之后的发展战略等等,都容易引发质疑。而由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出面收购,也面临着同样的信任问题。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依然漫长。

  最后补充一句,谈判底价都被对方知道了还谈毛啊

5. 必和必拓公司的关系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收购竞争对手力拓公司的交易终于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澳大利亚公平竞争监管部门已经批准了必和必拓公司的收购计划,允许后者以1010亿美元的天价完成对力拓公司的收购。市场认为,来自澳大利亚政府的支持很可能将催生矿业史上最大一桩并购交易的完成。并购计划通过澳大利亚政府审核的消息极大的振幅了投资者的信心,必和必拓公司及力拓公司的股价都出现大涨。截止澳大利亚时间下午2点53分,必和必拓公司的股价在悉尼证券交易所中的交易价格上涨了6.3%,至每股32.96澳元;力拓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1.7%,至每股94.90澳元。而在之前一段时期,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剧了市场对于经济萧条的担忧,全球原材料价格一路走低,而必和必拓及力拓等矿业巨头的股价也遭受了重挫。 2009年6月9日,力拓集团公司和必和必拓签署了一份非约束性协议,决定成立包括两公司在西澳大利亚州全部铁矿资产的合资生产公司。这一公司将负责现有及未来开采出的西澳大利亚州铁矿资源和债务,其股份将由两公司按50:50的比例持有。合资公司将使两公司重叠的、世界一流的资源价值得到释放。两家公司都认为由特殊生产和发展增值作用创造的净值可高达100亿美元(这是在百分之百的基础上)。如此显著的增值效果主要来自:将分散的相邻铁矿合并成统一运作的矿藏;通过缩短铁路运输距离和提高港口的分配效率,来削减成本;抓住机遇,将产品回收最大化和提高未来运作效率结合起来。

必和必拓公司的关系

6. 中国铝业并购力拓公司失败有美国因素么?

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的因素,首先,摩根大通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双面人的角色,特别是力拓的配股是余额包销的融资方案,为力拓的毁约提供了坚定的支持。其次,在那段时间,刚好是美国拉澳,搞美日印澳共同防卫(新闻有澳出台的700亿军购应对中国等)。再次,德对美的不买帐,批准中铝的收购,而美英一体有干涉的可能。最后,很多发达国家对担忧中国大举进军海外原材料市场有大量的报道,国内的网上有也大量的喉舌。这一点肯定少不了美国的因素。

7. 中国铝业收购力拓

铁矿等矿山类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中国最想收购的是石油资源!

对资源类公司的收购不光是为了赚钱的问题,是将来工业发张的必要保障。

另外,好像还达不到绝对控股的。

由于一直反对中铝入股的力拓候任董事长吉姆·棱宣布辞职。随后,中铝于2月12日宣布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交易完成后,中铝可能持有力拓股份最多前的9.3%上升至18%而已啦~

力拓现在自己需要现金流了,力拓也有自己的打算。

不过这次注资的不是一般公司,澳洲政府就 出来干预了

中国铝业收购力拓

8. 洛铜集团和中铝洛铜什么关系?

中铝洛铜是中铝收购洛阳铜同加工厂的部分部门分组成的公司,洛铜集团是剩下未收购的部门组成的公司。
2005年12月,原洛铜集团实施了战略重组,铜加工、铝加工、机电设备及动力厂等主业被中国铝业公司收购,成立了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其余的,由铜加工技工学校、洛铜房产开发公司、洛铜金像公司等组合成洛铜集团。
中铝洛铜用承债的方式受让了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主体经营性资产。公司现有总资产34亿人民币,拥有铜精炼、铜及铜合金加工、铝镁材加工、有色加工设备制造等生产系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重有色金属检测试验中心等研发检测机构。

扩展资料:中铝洛铜的产品被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是我国铜材高技术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中铝洛铜是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现阶段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中铝洛铜承担着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所需的铜及铜合金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中铝洛阳铜业主要产品有铜及铜合金板、带、箔、管、棒、型、线材、铝镁板带材、电解铜等。可生产有色加工材合金牌号170余个,品种760余个,规格上万种。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铝洛铜
百度百科-洛铜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