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运动的影响

2024-05-18 09:13

1. 新村运动的影响

 指导思路上的差异建国以来,如何确保农产品稳定、有效供给一直是我国政府制定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供给,把农村问题简化为农业问题,简化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很少考虑生产农产品的主体—农民的实际需求。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产品价格、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减免农业税赋、实施种粮直补政策等等无不沿袭着这样的政策思维。单一的思维使我们的农村政策越走越窄,政府对农业生产调控能力越来越弱。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表明,解决农业问题,重点是解决农民的问题,通过实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设,让农民安居乐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关心他们享受的福利水平,他们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农民参与程度的差异农民的参与程度低是我国各项惠农政策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程度低。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部门和专家为主体,农民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长期养成了依赖和漠不关心的习惯,各项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少政策承担载体。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组织化不断弱化,税费改革后,农民的分散化加快,农村出现管理真空,出现了“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尴尬现状;三是乡村政权改革滞后。乡镇政府职能取向错误,承担了过多的经济管理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强化了对乡村的控制,民间力量得不到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以村为单位实施各项政策,并推行竞争机制,真正让农民成为政府惠农政策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建设家乡和热情。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用在协调、管理、监督方面,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管理体制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后,虽进行了修修补补,但总体格局未作大的变革。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差,缺少统一协调管理的权威部门,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互封锁、争权夺利现象突出。支农政策和资金由各个部门组织实施,部门利益难以打破,出现了农业管理官僚集团,财政支农中的重复建设、盲目投资、效益低下问题突出。  韩国政府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成立了新村运动“协议会”这一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全国新村运动的各项工作,为新村运动有序、高效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

新村运动的影响

2. 新村运动的依据

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搞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有载体,否则大家只能空谈而不会有实际行动。“新村运动”便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确,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一是国民的科技水平;二是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1945年韩国光复后,韩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的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互相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上世纪60年 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加上社会不断动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 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 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 进步。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 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社会伦理道德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面临着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从1970年起,韩国政府开始正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简称新村运动),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运动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再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这些做法对我们目前研究“三农”问题不无借鉴意义——韩国“新村运动”的启迪: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工农差距 。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实践。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韩国农业与我国一样,同属东亚小农生产,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

3. 新村运动的主要问题

新村运动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其中,果农、菜农占较大比重的汉城市郊和济州岛的农民收入最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  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  。  这些都无非是城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尽管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资金投入、科技教育、民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但是农民通过新村运动树立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仍鼓舞着韩国农民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新村运动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在法制政治体制下,不可能发生群众性政治运动),而是在农业萎缩、农村衰退、社会颓废的大背景下,农民得到政府、学界和城市居民有组织的支持和呼应而发起的自助、致富活动,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成功尝试和具体实践。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有些国家的总统、各部部长亲自带领考察团组学习、考察。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绿色证书培训、科教兴村活动、农村科教扶贫、农村综合开发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邀请李秉东、李质铉等韩国大学教授来华指导,据2002年4月统计,在全国开展科教兴村活动的村庄已有3000多个。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与我国遇到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韩国的新村运动发起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都会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新村运动的主要问题

4. 新村运动的背景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隔海相望,其国土面积约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万左右,韩国山多,但其国内可耕种面积少,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22%     。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因此韩国政府及时开展了“新村运动”,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与工农差距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农业对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2.5%点扩大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8%,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村运动出台了 。

5. 新村运动的历史

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1970年4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 “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 。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行政领导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单位自发组成了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并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自发修筑乡村公路、整治村庄环境、帮助邻里修建房屋、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在这期间,韩国为“新村运动”立了法,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和资金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还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并在各直辖市和道(相当于省)成立“新村运动指导部”,在各市和郡(相当于县)成立救持会,健全了“新村运动”指导网络。 30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新村运动”曾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 。 韩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实现经济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在这期间,“新村运动”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新村运动”从农村发端,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同时逐渐进入城市社区。随着产业化的发展,韩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离农”现象,即大批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谋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转移,城市社会文化走向繁荣。随着人口和产业转移,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逐渐向城市扩展,帮助城市解决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在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农村先行开展的“新村运动”在向城市扩展过程中,又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道德和文化素质较好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进城就业引发城市出现过多的社会问题 。韩国在长期开展“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勤勉”“自助”“协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要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众中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疏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以促进社会和谐。

新村运动的历史

6. 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

韩国曾经是世界上最穷的农业社会,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城乡关系和地区差异问题,从1962年至2002年的40年中,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国民总收入由1962年的2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770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由87美元增加到10013美元,取得了令世人称道的“汉江奇迹”,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971-1975年间,韩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万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在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设施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实施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农民协同组织等多种措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农村中百户拥有彩电率123.6%、电冰箱105%、汽车20.9%、煤气炉100.4 %、电话99.9%、计算计6.7%,新村运动在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首先是改善农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全国实现了村村通车。不少农民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第二是改善住房条件。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的是盖着稻草的茅草屋,但到1977年,全国所有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的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主动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三是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上世纪60年代末,在韩国农村只有20%的农户有电灯。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装上了电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电气化。第四是改善农民饮水条件。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80年代,普遍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第五是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推广"统一系"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发展阶段。水土条件相近的10至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提高了全国农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新村运动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韩国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韩国农民收入的急剧提高,得益于如下几个因素:(1)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新品种;(2)政府为保护水稻新品种的价格,给予财政补贴;(3)部分农户改种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4)政府以新村运动的名义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此外,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也是“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开展新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村民会馆还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蓝图。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实践能力 。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协调和推进的使命,于是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然而,农业本身的比较效益低,仍需政府的保护和扶持。1994年6月,由当时的金泳三总统主持召开的"推动农渔村及农政改革会议",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农渔村发展的14项40条政策措施,力争在20世纪末,使农民年均收入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21世纪初实现农村现代化 。

7. 新村运动的介绍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摆脱贫穷与落后,跨进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

新村运动的介绍

8. "新村运动"是哪个国家发起的

新村运动是韩国发起的

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1970年4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在“新村运动”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万个行政里(行政村)和居民区无偿提供水泥,用以修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韩国政府又筛选出1.6万个村庄作为“新村运动”样板,带动全国农民主动创造美好家园。[1] “新村运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并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新村运动”由此逐步演变为自发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