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地方最具老北京特色

2024-05-12 02:13

1. 北京什么地方最具老北京特色

胡同北京最长的胡同:交民巷(东西都算上)(东城、西城)
北京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宣武)
北京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西城)
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宣武)、高莜胡同(崇文)、小喇叭胡同(宣武)
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三庙街(辽代就有了)(宣武)
北京拐弯最多的胡同:九弯胡同(宣武)

其他有名的胡同:

砖塔胡同:建于元代(西城)
礼士胡同:清代高级官员聚居的地方(东城)
海柏胡同:清代会馆云集的地方(宣武)
锣鼓巷:外国人游胡同必去的地方(东城)
上斜街:北京最古老的斜街(宣武)
鲍家街:醇王府南府所在地,也是溥仪的出生地(西城)
大栅栏街: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宣武)

北京什么地方最具老北京特色

2. 请问下,北京什么地方最有老北京的特色呢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茶汤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炒肝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铺面者首推前门外的会仙居。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豆汁 

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 
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灌肠 

北京独特的风味小吃。明刘若愚《明宫史》中就有所记载。灌肠的色泽粉红,鲜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风味 
清光绪福兴居的灌肠很有名气,人称普掌柜的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西太后所喜。 
各大庙会所卖灌肠是用淀粉加红曲所制。据说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后来由于猪小肠与淀粉不相合,就用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但保持了灌肠的名称。再后也不用绿豆粉了,颜色也不象以前的好看。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焦圈 
北京风味小吃。本品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老北京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焦圈是种古老的食品。 
南来顺饭庄里曾有个“焦圈俊王”,他的技艺无人能及,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样,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北京护国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制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姜酥排岔 

姜酥排岔又叫姜汁排岔,蜜排岔,是北京茶菜的一种。姜酥排岔色泽浅黄,光亮而不黏,精巧别致酥脆香甜,回味悠长。 
北京南来顺饭庄制作的姜酥排岔,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三鲜烧麦 

烧麦是北京久负盛名的小吃之一。烧麦出现于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烧麦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区别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明代称烧麦为纱帽,清代称之为鬼蓬头。清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钝列满盘”的说法。 
以前烧卖的馅分四季而有所不同: 
春以青韭为主,夏以羊肉西葫芦为优,秋以蟹肉馅最为应时,冬季以三鲜为当令。三鲜烧麦皮薄剔透,色泽光洁入口香醇鲜美。北京经营烧卖的餐馆不少,以都一处最有名。而都一处的烧卖则以三鲜和蟹肉烧卖最为人喜爱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古名为“环饼”、“寒具”,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环饼据说远在战国时代就有,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北京地安门小吃店制作的馓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豌豆黄 

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宫里吃的时候通常装在精致的盒子里,还点缀以金糕。红黄相间。据说慈禧喜食。而沿街叫卖的通常加小枣,整块出售。吆喝“豌豆黄儿哎----大块的!”豌豆黄颜色浅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北京听鹂馆饭庄制作的豌豆黄,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芸豆卷 

芸豆卷是民间小吃,后流传入清宫

3. 北京的特色是什么

北京的特色: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共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与其他幽默表演不同,相声强调说唱,与八旗文化一脉相承,连阔如曾说:“相声这种艺术就是由‘八角鼓’产生的。
扩展资料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的特色是什么

4. 最具特色的老北京美食?

说起来真不少,最具特色的有:
第一,便宜坊焖炉烤鸭(一提烤鸭,人们都说全聚德,殊不知这便宜坊的焖炉烤鸭也是相当正宗的,焖炉烤鸭是明代由江南传入北京的。便宜房家除了烤鸭,家常菜也应有尽有。);
第二,全聚德烤鸭(真是有名,历史悠久自不必说,单说吃烤鸭的讲究就多了去了:比如大小的选择、杀法、烤法、片法,以及品尝它吃的季节等。除了烤鸭,全聚德还有很多家常菜);
第三,卤煮之王——小肠陈(小肠陈是京城卤煮第一家,正宗、干净、实惠。像炸灌肠、麻豆腐、焖酥鱼等诸多老北京特色小吃都有。特色炒菜成系列,各色菜品达100多种。讲究、精致。);
第四,庆丰包子(可是京城最有名的包子铺了,历史悠久,包子个儿大馅多,鲜美无比。不过近几年搞了很多加盟店,味道不尽相同,也不全那么正宗了。)
第五,老北京炸酱面(“来了,您呐,爷,里边请!”单是这句吆喝,北京味儿就足了。面、菜码儿、酱都地道。炸酱面是北京人的当家饭,暑天吃炸酱面,便利、开胃。北京有无数家炸酱面饭馆,大部分味道还可以。)

5. 老北京特色菜有哪些

老北京特色菜有北京烤鸭、涮羊肉、老北京炸酱面、京酱肉丝、卤煮火烧等等。
1、北京烤鸭: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载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
2、涮羊肉:采用铜锅炭火,清汤锅底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羊肉的鲜美,吃起来是羊肉最鲜嫩的味道。
3、老北京杂酱面:一道北京传统小吃,该菜品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4、京酱肉丝:在制作时选用猪瘦肉为主料,辅以甜面酱、葱、姜及其它调料,用北方特有烹调技法“六爆”之一的“酱爆”烹制而成。成菜后,咸甜适中,酱香浓郁,风味独特。
5、卤煮火烧: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现在的卤煮火烧。

老北京特色菜有哪些

6. 老北京特色小吃的特点

 你好!
  北京小吃特点很独特,与其它地区小吃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来自民间以外,另有部分取自民间,后又被皇家选中,作为宫廷小吃,然后,又从宫廷散落到民间, 这个过程很独特。
  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长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赞北京是13世纪“最富庶的都市”,“城内人户繁多……皆有华屋巨室……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
  还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
  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人北京。
  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
  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
  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
  《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
  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杯茶。”原注:“奶茶铺所卖惟乳酪可食,其余以奶为茶,曰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曰面茶。
  熬茶曰喀拉茶,喀拉为蒙古语也。”还有一种用汤煮糙米为饭的茶叫孩儿茶,“其法始自蒙古,而士人仿为之”。
  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
  后来为 *** 所借鉴,移植于 *** *** 小吃,成为特有 *** 食品。
  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
  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
  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说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 *** *** 小吃。
  据居住在北京牛街、对 *** 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马静女士称,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个 *** 使者到唐都长安会见唐高宗为标记, *** 教传入中国,后大批商人到中国做生意,经营珠宝药材,还带来饮食调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促进饮食调味品的丰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的内涵。
  北京的 *** 信徒随着元代成吉思汗大举西征的结果,数十万 *** 人、波斯人被迫东迁,在中国入户,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户地点之一。
   *** *** 食品也随之传到北京,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收编了大量的 *** 食品,就是证明。
   *** 同胞勤劳智慧,充满创造力。
  在形成自己民族饮食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兄弟民族烹饪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别于其它民族的 *** 饮食文化,小吃就是其中的瑰宝。
  清朝廷实行对 *** 的歧视政策,形成牛街 *** 贫穷和缺少文化的落后现象,为了糊口,也形成了 *** “两把刀、八根绳”的职业特点。
  但为了生计,手艺越来越精巧,经营也越来越精明,出现标新立异、争奇斗艳的优特小吃品种。
  由于世代相传,也出现了以品种名在前姓氏在后的北京小吃特有现象,如“羊头马”、“豆汁张”、“爆肚石”、“切糕杨”等。
   *** 小吃极大地丰富了北京小吃,并形成了北京风味小吃以 *** 小吃为主的格局。
  当然北京小吃中也有其它民族小吃的精品。
  如汉族小吃中的炒肝、卤煮小肠、猪油年糕等,也很有特色。
  还有些小吃品种与北京成为科举会考地点有关,例如汤羊肉,是咸丰年间进京会考的一位绍兴客,因不弟孝廉,就以家传秘方泡制的汤羊肉,在前门外深沟南口外路北开设珍珠斋,供应汤羊肉。
  类似汤羊肉进京的汉族食品,还有王致和臭豆腐。
  这种北京特有现象是其它城市没有的。
  改革开放以来,八方风味聚京华已成为趋势。
  例如傣族的风情饮食,藏族的高原风味食品,西域新疆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朝鲜族古老的烧烤食品,都已出现在北京的街头小巷,成为北京风味小吃的组成部分。
  北京小吃各族风味食品荟萃,与其说是烹饪本身的发展,需要社会交流的频繁活动来促成,不如说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各民族风味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团结的表现,56个民族情系北京,是北京民族小吃发展的内在原因。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
  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
  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
  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
  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饺。
  立春要用热水烫面加香油烙成双合饼,吃时两片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
  饼菜很有讲究,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
  碧绿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饼称“咬春”。
  正月吃年糕,以讨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中也说:“二月初二,各家采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
  三月十八东岳庙进香之日,吃烧笋鸡,吃凉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旧京遗事》中记载:“京朝官端午赐食粽,重阳赐食糕。”同治三年(1864),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载王嘉诚咏月饼和花糕词曰:“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京城。”“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还有书记载说:“腊月初八前,捶红枣破皮泡汤,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为‘腊八粥’。”上述资料提供了北京什么节日吃什么小吃的情景,应了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有关饮食“不时不食”的论述。
  这种“不时不食”的习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现,据张江载先生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中记载:“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卖之杏仁茶、豆腐浆、茶汤、切糕、豆腐脑,下午所叫卖之豆渣儿糕、蒸云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间叫卖之硬面饽饽、茶鸡子、炒豆腐之类,其制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独有耳。”其实“惟此土所独有”的品种还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锅,也是此种。
  光绪十八年(1892),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写的《忆京都词》中,就将涮羊肉与南方进行对比:“忆京都冬窗不透风,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又嫌樱火毒。”他在这里把亲朋团聚在密封小屋内吃火锅的情趣写了出来。
  涮羊肉火锅发展到现在,其原料品种已不限羊肉,也不限于只有冬天才吃了。
  火锅也有很大改进,在涮的基础上,增加了集涮烤于一体的喷泉火锅,并风靡京城,说明烹饪炊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前发展,推动了小吃烹饪文化的进步。
  涮火锅受青睐,也成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祭祀活动和婚丧嫁娶过程中,吃食习俗也不相同。
  如蒙族祭祖供品,要用牛油炒黄米,用桦木浅碗盛储,叫“拉拉儿”;满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还要用黄米面和江米粉分别做成黄、白“顶针饽饽”; *** 婚丧接待要吃用面炸出的油香,婚用油香是甜的,个儿要小一点,丧用油香个儿大,是加盐油炸的。
  总之北京小吃以民情习俗应运而生,体现了它特有的地方性。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还表现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后,讲补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
  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铁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时一只脚立地,一只脚蹬在长凳上,表现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
  《都门杂咏》记载:“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
  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烧刀”为酒名。
  )据金受申先生称,大酒缸以前卖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马蹄碗,颇有诗意古味。
  《故都食物百咏》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浓烟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颜。
  盘满生膻凭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蛮。”真可谓形容尽致,语无虚设了。
  北京小吃的叫卖文化也与北京小吃文化一样,富有北京地方性。
  做小吃买卖的人,为赶快把自己制作的小吃卖出去,不少品种都一边制作一边吆喝,韵腔很美。
  如深夜出售硬面饽饽的沿街叫卖,透过冬夜的寒风,送到居民院内。
  有人形容它的叫卖声是:“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北京街头小巷,卖包子的小吃摊店甚多,他们一边揭着笼盖,一边吆喝着:“刚出锅——热的吃——”透过热气腾腾的烟雾,把刚出锅的信息传入过路人的耳中,吸引顾客购买,也有人把此情景写入诗中:“包儿种类最繁多,新屉声声现出锅。
  荤素甜咸别回汉,尝来几个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卖声运腔自如,韵调优美,勾起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和对故土特有的思念,激发人们对北京的热爱,但因时代的不同、销售方式的改变,叫卖吆喝声已成为稀有的历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独到技艺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还表现在制作小吃的技艺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烧饼是大众化食品,香脆可口,多少年来深得群众喜爱。
  它的制作要求很高,例如面与麻酱的比例要合适,麻酱多了发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据不同季节酵面发到什么程度都有讲究。
  符合要求的烧饼外表整齐,色泽黄爽,口感香脆,切开后内中要有二十几层,才算合格。
  因此无技艺和经验是做不好的,烧饼制作技艺是长期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烹饪文化沉积的过程。
  再如北京的白水羊头,选料十分讲究,当年出售羊头肉的“羊头马”,每天仅出售20个。
  他亲自到屠宰场选出必须是白毛的羊头,羊龄要求严格,在一岁半左右。
  回来后,里外洗涤,要把羊舌抻出来,用刷子刷过,根据老嫩程度下锅。
  椒盐配制要用丁香、花椒、大盐等精制,炒黄后,碾成细末,装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制成的容器内。
  出售时,用一把大弯片刀削羊头肉,每片肉都要带皮。
  出售羊头肉时,围观者甚众,竞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艺。
  羊头肉口味极佳,赢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赞赏。
  《燕京小食品杂咏》中记载:“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
  盐花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与纸同。”这要求极高的技艺,据小吃行家,北京翔达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连生(原南来顺经理)讲,此技艺目前已无人能继承,是很可惜的。
  无独有偶,北京汉民中的猪头肉是经煮后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称猪头肉,而称熏鱼。
  其切片技艺也十分高超,有诗为证:“猪头不叫叫熏鱼,巧手切来片如纸。
  夹得火烧堪大嚼,夕阳红柜走街衢。”因卖此小吃的制作人每天夕阳时,身负红柜,嘴喊熏鱼,走街串巷,故有“夕阳红柜走街衢”之说。
  《故都食物百咏》中有一首写馅饼的诗:“居处长安未足忧,平民食物尽堪求。
  至今煤市街前过,犹有当年馅饼周。”说的是制作馅饼出名的前门外煤市街上开设的同聚馆,掌柜周小亭,因馅饼出色,被人尊称为“馅饼周”。
  原来“馅饼周”的馅饼的投料要求极严格,要用鲜牛肉的鲜嫩部分,和纯葱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制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里往下溜。
  用这样稀的面团包出直径在2寸、高1寸许的圆形馅饼,上铛煎出,呈金黄色。
  薄皮大馅的馅饼,皮不破,馅不漏,咬一口,汁鲜肉香,外皮焦酥,确实不可多得,故成为一绝,享誉北京。
  汉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杨静亭在《都门杂咏》中,曾写过致美斋的馄饨、福兴居的鸡面、小有余芳的蟹肉烧麦,称赞说:“包得馄饨味胜常,……咽后方知滋味长。”鸡面是“面白如银细若丝,煮来鸡汁味偏滋”;写烧麦是“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
  把这几个品种的味形都写得令人垂涎了。
  若无高超烹饪制作技艺是不可能的。
  这种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烹饪的色、香、味、形、滋(质地)、养(养生)和以味为核心的特色。
  它不单是个人制作技艺的表现,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饮食烹饪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北京小吃以它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了人们联系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有世界性这一真理。
  谢谢!
   

7. 老北京特色美食

老北京炸酱面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老北京地地道道的特色 美食 ,是全国各地来 旅游 的人都会品尝的一道 美食 。做法很简单,就是将黄瓜、豆芽等一些配菜切好备用,然后将面条下水煮熟,最最重要的就是酱汁,使用肉丁和姜末一起烹炒,加入豆瓣酱做成灵魂酱汁,一般酱汁多偏向于甜口,因为加了甜面酱,老北京的炸酱面属海碗居、一碗居等饭店比较正宗。因为老北京人非常喜欢吃炸酱面,所以在民间流传了一个这样的顺口溜:“青豆嘴儿、香椿芽儿, 焯韭菜切成段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 狗牙蒜要掰两瓣儿;豆芽菜,去掉根儿, 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心里美,切几批儿, 焯江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 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 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生动的描写了炸酱面的做法,还有表达出了老北京人对它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豌豆黄,北京的传统小吃13绝之一,做法比较复杂,将豌豆经过磨碎,煮熟,然后用糖炒,最后凝结成块,再将它切成一块块精致的小块才算是制作完成了,成品呈现浅黄色,香甜可口,清爽宜人,清朝年间深受慈溪太后的喜爱。
     
 
  
  
 驴打滚更不用说了吧?非常有名的小吃,其实它还有一个别名叫豆面糕,真正起源于东北地区。驴打滚据说是一位御厨用江米粉裹着豆沙而成的一道新菜,刚做好便被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不小心碰倒在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但是当时时间来不及了,只好呈了上去,慈溪当时吃的时候觉得还不赖,问这道菜是什么名字,于是御厨就想到了是小驴儿惹的祸,就把这道菜命名为驴打滚。成品呈现红,白,黄三个颜色,光是看外表,就想让人多吃几块。表面撒上一层黄豆面,吃起来爽口而不腻,金黄色的驴打滚馅多豆香,入口即化,别具特色,这道 美食 需要细细品,感受嘴里余香的快乐,非常受小孩子的喜爱。
     
 
  
  
 卤煮火烧,卤煮火烧作为北京传统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北京城南的一条名叫南横街的地方,光绪年间的五花肉非常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相对于便宜的猪头肉和猪下水取而代之,经过烹饪之后,味道非常特别,深受大家喜欢,所以流传了下来,变成了至今的卤煮火烧,卤煮火烧就是将猪肠、猪肺、猪心、猪肝这些猪下水一起煮,辅以卤汁豆腐汁蒜汁等调料,用重口味的调料来掩盖原材料的味道,让人吃起来回味无穷,赞不绝口。
     
 你还想了解哪些北京的 美食 呢?或者是你有哪些喜欢的北京 美食 呢?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老北京特色美食

8.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北京是有着千年历史的着名文化古城,而北京在历史中有很多特色都是世界知名的,北京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而北京也是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的枢纽。下面的 北京文化 给大家带来老北京的特色历史文化,一起和我来看看吧。
     
     北京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颐和园是北京着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我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园中山青水绿,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万园之园”。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内有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现代发掘的明定陵,规模浩大,极为壮观。
      庙宇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着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中国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宛署杂记》(明)、《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国外友人众多,胡同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和各式各样的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