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觉醒年代》有感

2024-05-20 04:25

1. 看《觉醒年代》有感

        六月底的时候,因为要参加单位的建党百年演讲比赛,我需要出一份千字左右的稿子,我这人素来散漫,对政治对国事向来不怎么关心,是个觉悟很低的人。但是觉悟虽低,对于稿子的事情,我却从不马虎,每次接到任务,我都是先大概写几百字出来,再细心打磨润色,绝不用别人的稿子,也绝不搞声情并茂动作夸张的把式,只说自己想说的话,稿子里古诗和一堆诺贝尔文学作品的名字横行也是常有的事,说到底还是有些文艺青年的假清高。
  
          谁知百年大庆这样的主题,却真的让我有些发难,平日里都无非是写些爱岗敬业的稿子,有生活有经验,信手拈来。这样大的主题确实很少接触,更何况自己又是个政治觉悟极低的人,写来写去写了几稿都不满意,不是浮泛无趣就是空洞无骨,总之觉得有失水准,迟迟不能定稿。后来各种网页间翻来覆去找素材的时候,发觉有部叫做《觉醒年代》的剧被数次提起,评价极高,我心一横,反正着急也写不出东西,索性打开网站,从第一集看起。
  
           我家里没有电视,所以好几年都不曾坐在电视机前,一是觉得浪费时间,二是觉得现在网络发达各种终端上随时可看没有必要。于是连着两个晚上,我都搬出笔记本,坐在餐厅的餐桌前,一杯开水,一包盐炒花生,开启了追剧之路。我没想到的是,这追剧之路如此坦荡开阔,短短两天,我已看完近三分之二剧情,心中感触颇深又不能一言概之,只好将满腹触动写在纸上,稿子随即定下,这时距离比赛只有不到两天的时间。两天后比赛结束,我拿着第二名的证书回来 ,继续看剩下的剧集。没有了之前要写稿子的紧迫感,我细细品读, 生怕漏掉一个镜头,生怕看的太快而汲取太浅。 
  
         如果说前半部分是豪迈的,是文人风骨的激荡和传承,那后半部分则是痛彻心扉的无奈和悲壮。一壶花雕,从陶然亭下由棉被包裹的热烈醇香,到南下避难时由朋友之手捂热而送行的清冽激越,不过两三年时光,新文化运动若已然唤醒部分民众之觉悟。北风呼啸的河堤上,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堂堂七尺男儿恸哭不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听闻山东主权丧失,爱国学生一夜白头,家国情怀悲愤沉郁含泪而终。刑场上的青春少年风华正茂,满面血污满眼星光,回首含笑一别永生。痛是我的第一知觉,接下来便是无限的悔恨与自责,我恨自己念书时没有好好领悟渗透,只顾着念经一般背诵各个要事时间表,我自责自己历经了一百年人类基因的组合和优化,却仍无百年前你们万分之一的勇气和毅力。
  
        时光穿行百年,吾辈早已丢弃先辈的气节和风骨,一切快消,娱乐至上,可若此剧能唤醒哪怕吾辈青年一点点当代之觉醒,也是意义非凡。

看《觉醒年代》有感

2.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1     适逢建党百年,中央1套隆重推出了《觉醒年代》,详细介绍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中华民族新派从反封建到求共产的转化,在影视题材里第一次正面大张旗鼓的树立了陈独秀先生独立思考、个性张扬、奋发有为的形象。
     从流亡日本反思国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被愚忠派当做汉奸,到回国创立新青年杂志,再到入京任教将新青年转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从北京返沪,陈独秀先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振聋发聩,一时风头无两,激励国人。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勋亲贵胄的君主立宪,有封疆大吏的东南互保,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农民起义的捻军,有不明真相的义和团,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为国,时代精英和盲流们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当那之时,知识分子的苦闷,不可为不大,竟连周树人,也无奈的沉迷故纸堆,考据金石,以古封今,麻痹自己!
     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风雷激荡,大变革的年代,自然是新旧交替。胡适之先生留美返国,一方面作为新青年的导师,首倡白话文、白话师,誓与旧文化旧文坛决裂并一战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脚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钊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厂,与长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面对家中一字不识事实上的童养媳宠爱有加;辜鸿铭留着辫子养着奴才,却娶了日本女人,说着流利的几国外语,驰名欧美;周树人一方面抨击着吃人的礼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违母命,和发妻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却不同床……凡此种种的纠结与扭捏,是时代的注脚!
     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文和小说,事实上降低了文化门槛和思想表达门槛,扩展了文化和文明的覆盖面,有效降低了学习成本,将文化逐步的推向大众甚至结合工农识字班推向工农。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经的有闲阶级专享。
     当代人说,风起时,猪都能飞上天。潮流来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总要团结奋进,战旧战古战当局,但潮流滚滚中,对于将来,同袍亦会有分歧。在倡导新文化反封建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甚至吴稚晖都能同仇敌忾,法国派、俄国派、美国派、无政府主义等等,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在反封建的下一步发展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从思想到行动上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最早发掘并激励了工人的力量,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认真思考了中国工人阶级弱小需要同盟的问题,陈独秀在武汉演讲中公然抛出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选择。一代人的集体智慧,逐渐凝结,慢慢滴灌中华大地。
     经过了理论传播与思考、学习与讨论、学生与工人运动结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成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嘉兴的游船上,一个小规模的秘密社团建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此,经历28年风霜雪雨,中国共产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觉醒年代》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为劳工、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观看此剧,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数次热泪盈眶!我为是这个伟大组织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愿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肝脑涂地!
     此致我亲爱的党!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2     古今多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之水深火热。——题记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3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4     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题记
     看完老师布置的12集《觉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笔来,想在此写写自己对这部影视剧的评价。觉醒年代是由于和伟,张桐,张晚意等一批没有流量的老戏骨主演的,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没有营销,没有热搜,没有词条,就是这么低调的,过了十多天,没有说教,没有无聊,没有为了献礼而拍摄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5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段历史展开的叙述。
     这段时间是一个动荡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艰难时世,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混乱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无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图复辟帝制,同时也有一大批青年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哄动,让在国外留学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钊等人愤愤不平,他们纷纷回国寻求一条救国之路。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革命观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北京大学”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随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编辑部”。此时北京大学的一些顽固的保皇党也与新青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进化。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这部剧中也有很多风云人物,他们的服饰习惯也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繁杂和混乱。比如留着长辫子端着烟袋讲国学的辜鸿铭教授。张勋的辫子军领兵复辟及海外留学回来,西装革履的胡适等人,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观众眼帘。而且他们的人物特点也十分鲜明。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也让我们过目不忘。他们让我们看到当时那个时代有一批爱国人士正在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寻找成功之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年代》为我们展演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以深刻的历史意义揭示了这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同时赞扬了觉醒年代时期一批共产主义者的一颗颗爱国之心。
     这部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众望。
     观看《觉醒年代》的观后感6     2021年的寒假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3. 观《觉醒年代》有感

 观《觉醒年代》有感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观《觉醒年代》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觉醒年代》有感1      为什么是陈独秀?不是其他的人物不“香”,只是这他实在是一枝独秀,让人挪不开眼。
    历史中真实的陈独秀——一张黑白照片,且不论,咱们只来说说这《觉醒年代》中让我感动的陈独秀。
    陈独秀一出场,便是趁爱国知识分子激烈讨论中国存亡问题时,偷了一碗盒饭,旁若无人得解决温饱问题。这哪有一点大家的样子?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只道一句:“这样的国,无可救药。”之后能怎么样?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只得落荒而逃。滑稽,但不可否认,他,是清醒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山石和卵石的辩题,便立马想到陈独秀,他无疑是一块山石,他兼具“锋芒外露,舍我其谁”的感性及“时不我待,逆流而上”的批判性。一面,人们仰慕他一身傲气,另一面,人们担忧他锐气伤人。
    他这块“山石”总是爬上屋顶,批评指点四方的风景。他那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对家人,对学生,对同人,叫人又爱又恨。尤其是面对两个已然有自己的想法的儿子,他一面与他们说教,维护他家长的形象,一面又小心翼翼地,不动声色地待他们好。对与自己有不同信仰的胡适,他既欣赏又爱护,可也不影响他痛斥在关键时刻建议将北大迁到上海的胡适,“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我要的是中国的生机盎然,不辩、不争,不可以。生机盎然不是等来的,适之,是要斗争来的,不破不立!此时的中国需要勇士和斗士。”你以为他们崩了,可他又会在两人唾沫星子互飚之际,感到抱歉,说出“改天请你喝酒”之类的话。
    “面对问题,直抒胸臆;包容不同,但立场坚定;即便针锋相对,也能把酒言欢。”这是陈独秀,一块不折不扣的“山石”。
    如此硬朗的个性,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能不碰壁吗?在他看来不过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所以他能在研究室做学问,也能在监狱里读书看报写文章。
    陈独秀是那个昏昏沉沉的时代的觉醒之人,是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的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真是在这部剧里见识和体会了。这不只是陈独秀与李大钊之间的友谊,这更是他与千千万万民众反抗压迫,并肩作战的精神。
    “我必须要跟他们(陈独秀的学生)在一起去战斗,因为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更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觉得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着。”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我愿意奋斗终身。”
    使中国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都是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千千万劳动人民所反抗,所不肯承担的逆缘和逆境。
  观《觉醒年代》有感2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觉醒年代》
    在暑假期间,我观看了《觉醒年代》这一部电视剧,这部剧同其他剧不一样,它没有一帧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一个人物和台词是多余的,它将历史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实的了解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这部剧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期间的故事。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中大多人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每个人都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等人。他们本可以选择衣食无忧,而他们为了让中国不再受到列强和本国的封建势力的挤压,选择放弃轻松且滋润的日子,转而选择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对抗,无论多么困难,也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唤起中国人的精神,让沉睡的中国和中国人觉醒,让中国重新受到世界尊重。
    当时的他们有着满腔的热血和随时愿意为祖国捐躯的心,但他们不知道中国最后会不会胜利,他们牺牲的时候也不知道这对中国的胜利有没有意义,他们靠着满怀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坚持到了最后,他们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人。
    看这部剧对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青春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对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来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学习,我们需要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去奋斗,让自己的未来变得万丈光芒,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以后能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是李大钊在《青春》中为我们青年发出的呐喊。
    前辈们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绝不屈服的精神,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及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最后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观《觉醒年代》有感3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和烈士们挺身而出,他们心向阳光,他们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觉醒,中国会觉醒。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只有靠“觉醒”这一条路才能救活中华民族。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蒙,也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钊同志了。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学业放在了身后。当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时,内心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和人民生活、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提倡。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在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两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一幕至今还让我激昂澎湃。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这头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觉醒,先辈们已经为我们开拓出了一条和平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们铸造了幸福,他们的觉醒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觉醒。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完成好在学校的每一项任务。引用剧中的一句话便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我们要学会自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应该以学为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许有一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奋斗者,让先辈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幸福和复兴之路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远。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觉醒,也要带着属于无数先辈们的觉醒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观《觉醒年代》有感4      江山阅年,觉醒改天——观《觉醒年代》
    当丧权辱国的条约被敲下许可的印章,当共和将倾,国将不国。无尽仁人志士化作响锤,敲响众人,立志改天换地,跨过荆棘丛,找到一张救国救民的药方。
    或许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仲甫先生与守常先生更像是璀璨发光的明星,是指引那个时代青年们走出阴霾,踏入光明的一道光。其实小生初阅此剧,第一崇敬的人还是蔡元培先生。当然,陈、李、蔡等人都像极了天上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作为当代青年们的领头人,都各自有各自的闪光点。可我却偏爱蔡公的兼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从小说到大的道理,但在现代社会,处处充斥着极端,自私与狭隘,网络发言处处横跳的是“二极管”。他们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扭曲了这个本不绝对的世界,而蔡公的“兼容”,是对他们这种思想最大的轻蔑与讽刺。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蔡公听诸导百家之言,集众智以探索救国之路。这是他长远的眼界与宽大的格局。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究竟是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还是空想社会主义亦或是杜威实验主义。当大家都在为把谁关在外面而争论不休时,蔡公却笑盈盈地把门打开,先让外面的各种人一同迎进来,然后再不缓不慢地将那些不必要的人清理出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公的兼容是有智慧的,他集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将“囊括百家,合成一统”各取其优的智慧用在了治理北大上。在1919年的北大,不仅能听到外街传来的抗议演讲声,或许还能看到一群长衫老儒坐在一起吹烟喝茶,闲谈国事。这是蔡公营造的北大,是当年那个国内各类思想交汇最繁荣活跃的北大,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襁褓。
    “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声音后,他们能彼此尊重。”
    蔡公或许深谙其意。在新旧文化的对抗战中,他从未因自己的思想而去驱赶异类,反而敞开了胸怀,也大大方方的迎接老儒生们,让老将新将一起上,大家一起探索思想异同,才有了陈独秀辜鸿铭能笑见握手的一幕。“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我想这也是北大思想上能如此繁荣兴起的原因。的确,没有辜鸿铭,新思想或许不会成为新思想,而北大,也就算不得北大了。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长青。”
    先生千古。先生的兼容精神千古。
  观《觉醒年代》有感5      那个年代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伟大。
    ——题记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地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关于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革命电视剧。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觉醒”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在没有看这部电视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居然真的会有一群人将历史书上那些死记硬背的的东西,当成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确,在看这部剧以前,我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描写。但我并不知道,我们每翻过一页也许就是他们壮烈的一生。我不知道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不知道为何组织新文化运动,更不知道是如何进行的。但在看了这部剧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觉醒年代》中的片片场景时刻在我脑海中闪现。
    1915年,当陈独秀在上海宣布要创办青年杂志时,他就明确谈到了当代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这是那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在那时,他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决定要寻找中国的出路。后来,他担任了北大文科系主任,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支持白话文。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同样,李大钊也是十分伟大的。
    李大钊在将要面对死亡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情绪,当他站在刑台上时,没有害怕,没有悲伤,没有不舍,他为了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容赴死。那年,他仅仅38岁。
    如果说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这把星星之火,那毛泽东就是让这星星之火拥有了燎原之势。
    当22岁的毛泽东在风雨中前行时,他手中怀抱着的《青年杂志》如一团烈火在燃烧。我知道,他在《新青年》中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正如那满天黑夜中的一颗星星,如那一抹希望的光亮照在了神州大地。他看到了这世间百态,也看到了人世间最荒凉的一幕,但那却只不过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毛泽东虽身穿布衫,脚踏泥泞,但却目光坚定,努力的向光明奔去。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会有那么多爱国人士都以死明志,为什么那么多爱国人士努力为中国寻找出路。
    他们是勇敢的,他们在走向光明,奔赴理想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想像他们的伟大,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伟大。因为他们在那个国民思想觉悟落后,万恶的封建社会寻找中国的出路,开展新文化运动步履艰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却依旧能坚持下去。终于,在他们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下,“吃人社会”觉醒了。如果说《觉醒年代》有续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便是续集。
    待山河雄壮,科技腾黄之时,我一定要回到先生们的那个年代,告诉他们,100年后的中国,百姓们安居乐业,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有乐可享,都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当雄狮沉睡时,总要有人先觉醒,是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是为人民牺牲的李大钊,是在泥泞里奔跑的毛泽东。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奋斗,在风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前行!
  观《觉醒年代》有感6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一枝怒放的花会在枝头告诉你。或是一场春雨,在清凉的洗涤下,让你品味春天的味道。
    而这种味道却摇身一变,悄悄地飘到海外的落叶上,飘进了那个别样的深秋。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浓烟所笼罩的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年代”,而非“时代”,大概是因为它蒙上了历史的面纱,虽久远却不得不被铭记——因为正是那个年代,正是那个年代里的那些人,以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华!
    还记得那个衣着破破烂烂、浑身长满了虱子,但眼睛炯炯有神、为人善良开朗、血气方刚的“乞丐”吗?没错,他就是创办了《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也就是那个用科学与民主照耀中国的革命家!正因为他独特的方式、细致的思虑,让身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由衷地感叹:“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我从他的《青年杂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春天不会只停留在一处。
    一碗清水里也有春天!你瞧,那只欢快的小蚂蚁还在游泳呢!正在码头劳作的延年见了他,没有粗暴地将他丢弃,而是轻轻地将他捏起,放在碧绿的叶片上,让他来一场森林之旅。一盘荷叶黄牛蹄里也有春天!虽然只是一只无辜的小青蛙,已上餐桌的它却没遭扼杀,借仲甫的手,又回归了自然,回到了清澈的小池塘里,继续自由地生活。
    春天的味道竟如此美妙,但在一个个革命家庭里,却如此可遇不可求!
    有一对兄妹正在提一个沉重的水桶,要把水倒进水缸里。这时走进了一个人,他“八字胡”,身着长袍,提着木箱,热情地帮助他们,结果却被这一家错认成了“黄鼠狼”!好一只“黄鼠狼”啊,那就是兄妹俩的父亲——李大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多少革命家长居海外,刻苦钻研!看着他亲切地喊一声:“姐,我回来了。”那种久别重逢的团聚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吗?看着他柔情地抱起女儿,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真想激动地喊一声:“春天真美啊!”
  ;

观《觉醒年代》有感

4. 观《觉醒年代》有感

 观《觉醒年代》有感3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观《觉醒年代》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觉醒年代》有感1      江山阅年,觉醒改天——观《觉醒年代》
    当丧权辱国的条约被敲下许可的印章,当共和将倾,国将不国。无尽仁人志士化作响锤,敲响众人,立志改天换地,跨过荆棘丛,找到一张救国救民的药方。
    或许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仲甫先生与守常先生更像是璀璨发光的明星,是指引那个时代青年们走出阴霾,踏入光明的一道光。其实小生初阅此剧,第一崇敬的人还是蔡元培先生。当然,陈、李、蔡等人都像极了天上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作为当代青年们的领头人,都各自有各自的闪光点。可我却偏爱蔡公的兼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从小说到大的道理,但在现代社会,处处充斥着极端,自私与狭隘,网络发言处处横跳的是“二极管”。他们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扭曲了这个本不绝对的世界,而蔡公的“兼容”,是对他们这种思想最大的轻蔑与讽刺。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蔡公听诸导百家之言,集众智以探索救国之路。这是他长远的眼界与宽大的格局。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究竟是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还是空想社会主义亦或是杜威实验主义。当大家都在为把谁关在外面而争论不休时,蔡公却笑盈盈地把门打开,先让外面的各种人一同迎进来,然后再不缓不慢地将那些不必要的人清理出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公的兼容是有智慧的,他集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将“囊括百家,合成一统”各取其优的智慧用在了治理北大上。在1919年的北大,不仅能听到外街传来的抗议演讲声,或许还能看到一群长衫老儒坐在一起吹烟喝茶,闲谈国事。这是蔡公营造的北大,是当年那个国内各类思想交汇最繁荣活跃的北大,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襁褓。
    “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声音后,他们能彼此尊重。”
    蔡公或许深谙其意。在新旧文化的对抗战中,他从未因自己的思想而去驱赶异类,反而敞开了胸怀,也大大方方的迎接老儒生们,让老将新将一起上,大家一起探索思想异同,才有了陈独秀辜鸿铭能笑见握手的一幕。“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我想这也是北大思想上能如此繁荣兴起的原因。的确,没有辜鸿铭,新思想或许不会成为新思想,而北大,也就算不得北大了。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长青。”
    先生千古。先生的兼容精神千古。
  观《觉醒年代》有感2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和烈士们挺身而出,他们心向阳光,他们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觉醒,中国会觉醒。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只有靠“觉醒”这一条路才能救活中华民族。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蒙,也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钊同志了。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学业放在了身后。当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时,内心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和人民生活、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提倡。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在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两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一幕至今还让我激昂澎湃。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这头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觉醒,先辈们已经为我们开拓出了一条和平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们铸造了幸福,他们的觉醒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觉醒。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完成好在学校的每一项任务。引用剧中的一句话便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我们要学会自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应该以学为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许有一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奋斗者,让先辈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幸福和复兴之路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远。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觉醒,也要带着属于无数先辈们的觉醒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观《觉醒年代》有感3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一枝怒放的'花会在枝头告诉你。或是一场春雨,在清凉的洗涤下,让你品味春天的味道。
    而这种味道却摇身一变,悄悄地飘到海外的落叶上,飘进了那个别样的深秋。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浓烟所笼罩的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年代”,而非“时代”,大概是因为它蒙上了历史的面纱,虽久远却不得不被铭记——因为正是那个年代,正是那个年代里的那些人,以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华!
    还记得那个衣着破破烂烂、浑身长满了虱子,但眼睛炯炯有神、为人善良开朗、血气方刚的“乞丐”吗?没错,他就是创办了《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也就是那个用科学与民主照耀中国的革命家!正因为他独特的方式、细致的思虑,让身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由衷地感叹:“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我从他的《青年杂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春天不会只停留在一处。
    一碗清水里也有春天!你瞧,那只欢快的小蚂蚁还在游泳呢!正在码头劳作的延年见了他,没有粗暴地将他丢弃,而是轻轻地将他捏起,放在碧绿的叶片上,让他来一场森林之旅。一盘荷叶黄牛蹄里也有春天!虽然只是一只无辜的小青蛙,已上餐桌的它却没遭扼杀,借仲甫的手,又回归了自然,回到了清澈的小池塘里,继续自由地生活。
    春天的味道竟如此美妙,但在一个个革命家庭里,却如此可遇不可求!
    有一对兄妹正在提一个沉重的水桶,要把水倒进水缸里。这时走进了一个人,他“八字胡”,身着长袍,提着木箱,热情地帮助他们,结果却被这一家错认成了“黄鼠狼”!好一只“黄鼠狼”啊,那就是兄妹俩的父亲——李大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多少革命家长居海外,刻苦钻研!看着他亲切地喊一声:“姐,我回来了。”那种久别重逢的团聚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吗?看着他柔情地抱起女儿,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真想激动地喊一声:“春天真美啊!”
  ;

5. 《觉醒年代》有感

凝重的画面满目悲伤,
  
 一个民族曾经这样历经沧桑。
  
 天灾肆意蹂躏大地,
  
 树叶枯黄让人难觅食粮。
  
 清王朝衰落不堪,
  
 城头变幻进入北洋。
  
 以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
  
 地位卑微被列强分赃。
  
 《新青年》口诛笔伐,
  
 北大燃起抗议卖国的巨浪。
  
 人祸来自外邦侵凌,
  
 华夏后裔成为宰割的羔羊。
  
 暗无天日的年代,
  
 人的尊严面临扫荡。
  
 苦难降临在那个年代,
  
 民不畏死积蓄抗争的力量。
  
 那个年月流民食不果腹,
  
 那个日夜多少人辘辘饥肠。
  
 那个时光遭强邻掠夺,
  
 那个时日尊严落地一扫而光。
  
 辛丑赔偿四亿五千万两,
  
 一个泱泱大国每人分担一块大洋。
  
 仓廪不实何来礼节?
  
 弱国羸民外交怎么会强?
  
 苦难的华夏大地,
  
 历经磨难的岁月如此漫长。
  
 志士仁人在奔走抗争,
  
 热血儿女在用刀枪抵抗。
  
 自立的民族不会屈服,
  
 自强的国家一定会挺起脊梁。
  
 百年的挣扎奋力崛起,
  
 终于迎来今天的国富民强。
  
 世界舞台有了话语权,
  
 捍卫主权敢于语调铿锵。
  
 实力是最好的谈判砝码,
  
 一寸土地也要当仁不让。
  
 百年复兴还要自强不息,
  
 凝聚合力建成小康。
  
 前景光明自不待言,
  
 短板在哪里我们要心明眼亮。
  
 新一代人不能信仰迷失,
  
 贪腐整治还要加重力量。
  
 传统美德不能丢失,
  
 传承光大彰显礼仪之邦。
  
 百年复兴奔腾不息,
  
 代代相传后浪推前浪。

《觉醒年代》有感

6. 观《觉醒年代》有感

 观《觉醒年代》有感7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观《觉醒年代》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觉醒年代》有感1      那个年代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伟大。
    ——题记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地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关于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革命电视剧。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觉醒”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在没有看这部电视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居然真的会有一群人将历史书上那些死记硬背的的东西,当成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确,在看这部剧以前,我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描写。但我并不知道,我们每翻过一页也许就是他们壮烈的一生。我不知道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不知道为何组织新文化运动,更不知道是如何进行的。但在看了这部剧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觉醒年代》中的片片场景时刻在我脑海中闪现。
    1915年,当陈独秀在上海宣布要创办青年杂志时,他就明确谈到了当代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这是那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在那时,他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决定要寻找中国的出路。后来,他担任了北大文科系主任,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支持白话文。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同样,李大钊也是十分伟大的。
    李大钊在将要面对死亡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情绪,当他站在刑台上时,没有害怕,没有悲伤,没有不舍,他为了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容赴死。那年,他仅仅38岁。
    如果说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这把星星之火,那毛泽东就是让这星星之火拥有了燎原之势。
    当22岁的毛泽东在风雨中前行时,他手中怀抱着的《青年杂志》如一团烈火在燃烧。我知道,他在《新青年》中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正如那满天黑夜中的一颗星星,如那一抹希望的光亮照在了神州大地。他看到了这世间百态,也看到了人世间最荒凉的一幕,但那却只不过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毛泽东虽身穿布衫,脚踏泥泞,但却目光坚定,努力的向光明奔去。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会有那么多爱国人士都以死明志,为什么那么多爱国人士努力为中国寻找出路。
    他们是勇敢的,他们在走向光明,奔赴理想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想像他们的伟大,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伟大。因为他们在那个国民思想觉悟落后,万恶的封建社会寻找中国的出路,开展新文化运动步履艰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却依旧能坚持下去。终于,在他们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下,“吃人社会”觉醒了。如果说《觉醒年代》有续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便是续集。
    待山河雄壮,科技腾黄之时,我一定要回到先生们的那个年代,告诉他们,100年后的中国,百姓们安居乐业,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有乐可享,都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当雄狮沉睡时,总要有人先觉醒,是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是为人民牺牲的李大钊,是在泥泞里奔跑的毛泽东。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奋斗,在风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前行!
  观《觉醒年代》有感2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一枝怒放的花会在枝头告诉你。或是一场春雨,在清凉的洗涤下,让你品味春天的味道。
    而这种味道却摇身一变,悄悄地飘到海外的落叶上,飘进了那个别样的深秋。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浓烟所笼罩的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年代”,而非“时代”,大概是因为它蒙上了历史的面纱,虽久远却不得不被铭记——因为正是那个年代,正是那个年代里的那些人,以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华!
    还记得那个衣着破破烂烂、浑身长满了虱子,但眼睛炯炯有神、为人善良开朗、血气方刚的“乞丐”吗?没错,他就是创办了《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也就是那个用科学与民主照耀中国的革命家!正因为他独特的方式、细致的思虑,让身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由衷地感叹:“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我从他的《青年杂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春天不会只停留在一处。
    一碗清水里也有春天!你瞧,那只欢快的小蚂蚁还在游泳呢!正在码头劳作的延年见了他,没有粗暴地将他丢弃,而是轻轻地将他捏起,放在碧绿的叶片上,让他来一场森林之旅。一盘荷叶黄牛蹄里也有春天!虽然只是一只无辜的小青蛙,已上餐桌的它却没遭扼杀,借仲甫的手,又回归了自然,回到了清澈的小池塘里,继续自由地生活。
    春天的味道竟如此美妙,但在一个个革命家庭里,却如此可遇不可求!
    有一对兄妹正在提一个沉重的水桶,要把水倒进水缸里。这时走进了一个人,他“八字胡”,身着长袍,提着木箱,热情地帮助他们,结果却被这一家错认成了“黄鼠狼”!好一只“黄鼠狼”啊,那就是兄妹俩的父亲——李大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多少革命家长居海外,刻苦钻研!看着他亲切地喊一声:“姐,我回来了。”那种久别重逢的团聚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吗?看着他柔情地抱起女儿,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真想激动地喊一声:“春天真美啊!”
  观《觉醒年代》有感3      江山阅年,觉醒改天——观《觉醒年代》
    当丧权辱国的条约被敲下许可的印章,当共和将倾,国将不国。无尽仁人志士化作响锤,敲响众人,立志改天换地,跨过荆棘丛,找到一张救国救民的药方。
    或许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仲甫先生与守常先生更像是璀璨发光的明星,是指引那个时代青年们走出阴霾,踏入光明的一道光。其实小生初阅此剧,第一崇敬的人还是蔡元培先生。当然,陈、李、蔡等人都像极了天上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作为当代青年们的领头人,都各自有各自的闪光点。可我却偏爱蔡公的兼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从小说到大的道理,但在现代社会,处处充斥着极端,自私与狭隘,网络发言处处横跳的是“二极管”。他们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扭曲了这个本不绝对的世界,而蔡公的“兼容”,是对他们这种思想最大的轻蔑与讽刺。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蔡公听诸导百家之言,集众智以探索救国之路。这是他长远的眼界与宽大的格局。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究竟是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还是空想社会主义亦或是杜威实验主义。当大家都在为把谁关在外面而争论不休时,蔡公却笑盈盈地把门打开,先让外面的各种人一同迎进来,然后再不缓不慢地将那些不必要的人清理出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公的兼容是有智慧的,他集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将“囊括百家,合成一统”各取其优的智慧用在了治理北大上。在1919年的北大,不仅能听到外街传来的抗议演讲声,或许还能看到一群长衫老儒坐在一起吹烟喝茶,闲谈国事。这是蔡公营造的北大,是当年那个国内各类思想交汇最繁荣活跃的北大,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襁褓。
    “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声音后,他们能彼此尊重。”
    蔡公或许深谙其意。在新旧文化的对抗战中,他从未因自己的思想而去驱赶异类,反而敞开了胸怀,也大大方方的迎接老儒生们,让老将新将一起上,大家一起探索思想异同,才有了陈独秀辜鸿铭能笑见握手的一幕。“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我想这也是北大思想上能如此繁荣兴起的原因。的确,没有辜鸿铭,新思想或许不会成为新思想,而北大,也就算不得北大了。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长青。”
    先生千古。先生的兼容精神千古。
  观《觉醒年代》有感4      为什么是陈独秀?不是其他的人物不“香”,只是这他实在是一枝独秀,让人挪不开眼。
    历史中真实的陈独秀——一张黑白照片,且不论,咱们只来说说这《觉醒年代》中让我感动的陈独秀。
    陈独秀一出场,便是趁爱国知识分子激烈讨论中国存亡问题时,偷了一碗盒饭,旁若无人得解决温饱问题。这哪有一点大家的样子?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只道一句:“这样的国,无可救药。”之后能怎么样?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只得落荒而逃。滑稽,但不可否认,他,是清醒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山石和卵石的辩题,便立马想到陈独秀,他无疑是一块山石,他兼具“锋芒外露,舍我其谁”的感性及“时不我待,逆流而上”的批判性。一面,人们仰慕他一身傲气,另一面,人们担忧他锐气伤人。
    他这块“山石”总是爬上屋顶,批评指点四方的风景。他那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对家人,对学生,对同人,叫人又爱又恨。尤其是面对两个已然有自己的想法的儿子,他一面与他们说教,维护他家长的形象,一面又小心翼翼地,不动声色地待他们好。对与自己有不同信仰的胡适,他既欣赏又爱护,可也不影响他痛斥在关键时刻建议将北大迁到上海的胡适,“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我要的是中国的生机盎然,不辩、不争,不可以。生机盎然不是等来的,适之,是要斗争来的,不破不立!此时的中国需要勇士和斗士。”你以为他们崩了,可他又会在两人唾沫星子互飚之际,感到抱歉,说出“改天请你喝酒”之类的话。
    “面对问题,直抒胸臆;包容不同,但立场坚定;即便针锋相对,也能把酒言欢。”这是陈独秀,一块不折不扣的“山石”。
    如此硬朗的个性,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能不碰壁吗?在他看来不过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所以他能在研究室做学问,也能在监狱里读书看报写文章。
    陈独秀是那个昏昏沉沉的时代的觉醒之人,是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的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真是在这部剧里见识和体会了。这不只是陈独秀与李大钊之间的友谊,这更是他与千千万万民众反抗压迫,并肩作战的精神。
    “我必须要跟他们(陈独秀的学生)在一起去战斗,因为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更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觉得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着。”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我愿意奋斗终身。”
    使中国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都是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千千万劳动人民所反抗,所不肯承担的逆缘和逆境。
  观《觉醒年代》有感5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觉醒年代》
    在暑假期间,我观看了《觉醒年代》这一部电视剧,这部剧同其他剧不一样,它没有一帧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一个人物和台词是多余的,它将历史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实的了解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这部剧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期间的故事。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中大多人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每个人都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等人。他们本可以选择衣食无忧,而他们为了让中国不再受到列强和本国的封建势力的挤压,选择放弃轻松且滋润的日子,转而选择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对抗,无论多么困难,也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唤起中国人的精神,让沉睡的中国和中国人觉醒,让中国重新受到世界尊重。
    当时的他们有着满腔的热血和随时愿意为祖国捐躯的`心,但他们不知道中国最后会不会胜利,他们牺牲的时候也不知道这对中国的胜利有没有意义,他们靠着满怀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坚持到了最后,他们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人。
    看这部剧对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青春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对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来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学习,我们需要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去奋斗,让自己的未来变得万丈光芒,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以后能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是李大钊在《青春》中为我们青年发出的呐喊。
    前辈们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绝不屈服的精神,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及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最后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观《觉醒年代》有感6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和烈士们挺身而出,他们心向阳光,他们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觉醒,中国会觉醒。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只有靠“觉醒”这一条路才能救活中华民族。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蒙,也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钊同志了。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学业放在了身后。当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时,内心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和人民生活、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提倡。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在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两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一幕至今还让我激昂澎湃。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这头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觉醒,先辈们已经为我们开拓出了一条和平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们铸造了幸福,他们的觉醒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觉醒。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完成好在学校的每一项任务。引用剧中的一句话便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我们要学会自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应该以学为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许有一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奋斗者,让先辈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幸福和复兴之路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远。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觉醒,也要带着属于无数先辈们的觉醒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观《觉醒年代》有感7      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思想启蒙,发历史之先声。
    爱一个国家,不仅是嘴中的溢于言表,还要有付出行动的铮铮铁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创办了《新青年》这一影响力广泛的杂志,用自己的行为,言语,像一把巨斧劈开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迎接而来的,也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光明。中华民国,多么陌生而又腐败的名字。他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却又离我们很近,很近。在黎明之前,有一段时间很暗,很暗。但是沉寂的黑夜挡不住东方雄狮的怒吼,挡不住终究会来的磅礴曙光。《新青年》也像一股新的力量使得人们有了真正的方向。
    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上帝。要创造大家的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对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整体。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争取。单靠民国时期的国家和政府,是靠不住的。新文化运动像决堤了的洪水,波涛汹涌,势不可挡。而马克思主义也不再只有少数人知晓的崇高真理,尽管在新文化运动中并不缺少鲜血的洗礼,但这也像极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终究迈向成功。遥想第一集,那也许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可正因为中国人那永不褪色的爱国心。让梦变成了真理。
    不因再有投鼠忌器之顾虑,也因该要有破釜沉舟之决心。
  ;

7. 观《觉醒年代》有感

 观《觉醒年代》有感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观《觉醒年代》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觉醒年代》有感1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一枝怒放的花会在枝头告诉你。或是一场春雨,在清凉的洗涤下,让你品味春天的味道。
    而这种味道却摇身一变,悄悄地飘到海外的落叶上,飘进了那个别样的深秋。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浓烟所笼罩的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年代”,而非“时代”,大概是因为它蒙上了历史的面纱,虽久远却不得不被铭记——因为正是那个年代,正是那个年代里的那些人,以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华!
    还记得那个衣着破破烂烂、浑身长满了虱子,但眼睛炯炯有神、为人善良开朗、血气方刚的“乞丐”吗?没错,他就是创办了《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也就是那个用科学与民主照耀中国的革命家!正因为他独特的方式、细致的思虑,让身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由衷地感叹:“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我从他的《青年杂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春天不会只停留在一处。
    一碗清水里也有春天!你瞧,那只欢快的小蚂蚁还在游泳呢!正在码头劳作的延年见了他,没有粗暴地将他丢弃,而是轻轻地将他捏起,放在碧绿的叶片上,让他来一场森林之旅。一盘荷叶黄牛蹄里也有春天!虽然只是一只无辜的小青蛙,已上餐桌的它却没遭扼杀,借仲甫的手,又回归了自然,回到了清澈的小池塘里,继续自由地生活。
    春天的味道竟如此美妙,但在一个个革命家庭里,却如此可遇不可求!
    有一对兄妹正在提一个沉重的水桶,要把水倒进水缸里。这时走进了一个人,他“八字胡”,身着长袍,提着木箱,热情地帮助他们,结果却被这一家错认成了“黄鼠狼”!好一只“黄鼠狼”啊,那就是兄妹俩的父亲——李大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多少革命家长居海外,刻苦钻研!看着他亲切地喊一声:“姐,我回来了。”那种久别重逢的团聚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吗?看着他柔情地抱起女儿,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真想激动地喊一声:“春天真美啊!”
  观《觉醒年代》有感2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和烈士们挺身而出,他们心向阳光,他们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觉醒,中国会觉醒。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只有靠“觉醒”这一条路才能救活中华民族。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蒙,也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钊同志了。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学业放在了身后。当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时,内心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和人民生活、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提倡。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在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两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一幕至今还让我激昂澎湃。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这头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觉醒,先辈们已经为我们开拓出了一条和平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们铸造了幸福,他们的觉醒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觉醒。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完成好在学校的每一项任务。引用剧中的一句话便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我们要学会自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应该以学为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许有一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奋斗者,让先辈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幸福和复兴之路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远。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觉醒,也要带着属于无数先辈们的觉醒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观《觉醒年代》有感3      那个年代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伟大。
    ——题记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地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关于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革命电视剧。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觉醒”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在没有看这部电视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居然真的`会有一群人将历史书上那些死记硬背的的东西,当成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确,在看这部剧以前,我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描写。但我并不知道,我们每翻过一页也许就是他们壮烈的一生。我不知道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不知道为何组织新文化运动,更不知道是如何进行的。但在看了这部剧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觉醒年代》中的片片场景时刻在我脑海中闪现。
    1915年,当陈独秀在上海宣布要创办青年杂志时,他就明确谈到了当代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这是那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在那时,他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决定要寻找中国的出路。后来,他担任了北大文科系主任,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支持白话文。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同样,李大钊也是十分伟大的。
    李大钊在将要面对死亡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情绪,当他站在刑台上时,没有害怕,没有悲伤,没有不舍,他为了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容赴死。那年,他仅仅38岁。
    如果说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这把星星之火,那毛泽东就是让这星星之火拥有了燎原之势。
    当22岁的毛泽东在风雨中前行时,他手中怀抱着的《青年杂志》如一团烈火在燃烧。我知道,他在《新青年》中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正如那满天黑夜中的一颗星星,如那一抹希望的光亮照在了神州大地。他看到了这世间百态,也看到了人世间最荒凉的一幕,但那却只不过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毛泽东虽身穿布衫,脚踏泥泞,但却目光坚定,努力的向光明奔去。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会有那么多爱国人士都以死明志,为什么那么多爱国人士努力为中国寻找出路。
    他们是勇敢的,他们在走向光明,奔赴理想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想像他们的伟大,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伟大。因为他们在那个国民思想觉悟落后,万恶的封建社会寻找中国的出路,开展新文化运动步履艰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却依旧能坚持下去。终于,在他们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下,“吃人社会”觉醒了。如果说《觉醒年代》有续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便是续集。
    待山河雄壮,科技腾黄之时,我一定要回到先生们的那个年代,告诉他们,100年后的中国,百姓们安居乐业,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有乐可享,都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当雄狮沉睡时,总要有人先觉醒,是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是为人民牺牲的李大钊,是在泥泞里奔跑的毛泽东。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奋斗,在风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前行!
  观《觉醒年代》有感4      为什么是陈独秀?不是其他的人物不“香”,只是这他实在是一枝独秀,让人挪不开眼。
    历史中真实的陈独秀——一张黑白照片,且不论,咱们只来说说这《觉醒年代》中让我感动的陈独秀。
    陈独秀一出场,便是趁爱国知识分子激烈讨论中国存亡问题时,偷了一碗盒饭,旁若无人得解决温饱问题。这哪有一点大家的样子?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只道一句:“这样的国,无可救药。”之后能怎么样?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只得落荒而逃。滑稽,但不可否认,他,是清醒的。
    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山石和卵石的辩题,便立马想到陈独秀,他无疑是一块山石,他兼具“锋芒外露,舍我其谁”的感性及“时不我待,逆流而上”的批判性。一面,人们仰慕他一身傲气,另一面,人们担忧他锐气伤人。
    他这块“山石”总是爬上屋顶,批评指点四方的风景。他那封建大家长的做派,对家人,对学生,对同人,叫人又爱又恨。尤其是面对两个已然有自己的想法的儿子,他一面与他们说教,维护他家长的形象,一面又小心翼翼地,不动声色地待他们好。对与自己有不同信仰的胡适,他既欣赏又爱护,可也不影响他痛斥在关键时刻建议将北大迁到上海的胡适,“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机盎然,我要的是中国的生机盎然,不辩、不争,不可以。生机盎然不是等来的,适之,是要斗争来的,不破不立!此时的中国需要勇士和斗士。”你以为他们崩了,可他又会在两人唾沫星子互飚之际,感到抱歉,说出“改天请你喝酒”之类的话。
    “面对问题,直抒胸臆;包容不同,但立场坚定;即便针锋相对,也能把酒言欢。”这是陈独秀,一块不折不扣的“山石”。
    如此硬朗的个性,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能不碰壁吗?在他看来不过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所以他能在研究室做学问,也能在监狱里读书看报写文章。
    陈独秀是那个昏昏沉沉的时代的觉醒之人,是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的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当真是在这部剧里见识和体会了。这不只是陈独秀与李大钊之间的友谊,这更是他与千千万万民众反抗压迫,并肩作战的精神。
    “我必须要跟他们(陈独秀的学生)在一起去战斗,因为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更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觉得人不能为了自己而活着。”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身,我愿意奋斗终身。”
    使中国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都是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和千千万劳动人民所反抗,所不肯承担的逆缘和逆境。
  观《觉醒年代》有感5      江山阅年,觉醒改天——观《觉醒年代》
    当丧权辱国的条约被敲下许可的印章,当共和将倾,国将不国。无尽仁人志士化作响锤,敲响众人,立志改天换地,跨过荆棘丛,找到一张救国救民的药方。
    或许在《觉醒年代》这部剧中,仲甫先生与守常先生更像是璀璨发光的明星,是指引那个时代青年们走出阴霾,踏入光明的一道光。其实小生初阅此剧,第一崇敬的人还是蔡元培先生。当然,陈、李、蔡等人都像极了天上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作为当代青年们的领头人,都各自有各自的闪光点。可我却偏爱蔡公的兼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从小说到大的道理,但在现代社会,处处充斥着极端,自私与狭隘,网络发言处处横跳的是“二极管”。他们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扭曲了这个本不绝对的世界,而蔡公的“兼容”,是对他们这种思想最大的轻蔑与讽刺。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蔡公听诸导百家之言,集众智以探索救国之路。这是他长远的眼界与宽大的格局。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究竟是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还是空想社会主义亦或是杜威实验主义。当大家都在为把谁关在外面而争论不休时,蔡公却笑盈盈地把门打开,先让外面的各种人一同迎进来,然后再不缓不慢地将那些不必要的人清理出去。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公的兼容是有智慧的,他集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将“囊括百家,合成一统”各取其优的智慧用在了治理北大上。在1919年的北大,不仅能听到外街传来的抗议演讲声,或许还能看到一群长衫老儒坐在一起吹烟喝茶,闲谈国事。这是蔡公营造的北大,是当年那个国内各类思想交汇最繁荣活跃的北大,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襁褓。
    “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声音后,他们能彼此尊重。”
    蔡公或许深谙其意。在新旧文化的对抗战中,他从未因自己的思想而去驱赶异类,反而敞开了胸怀,也大大方方的迎接老儒生们,让老将新将一起上,大家一起探索思想异同,才有了陈独秀辜鸿铭能笑见握手的一幕。“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我想这也是北大思想上能如此繁荣兴起的原因。的确,没有辜鸿铭,新思想或许不会成为新思想,而北大,也就算不得北大了。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长青。”
    先生千古。先生的兼容精神千古。
  ;

观《觉醒年代》有感

8. 觉醒年代观后感

您好,亲,觉醒年代观后感可以这样写:
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是一位激进的革命党,曾经和蔡元培一起在上海研制炸药,密谋炸死清廷主要领导,发动革命。无奈,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无法摆脱屡战屡败的命运。众多优秀的革命者牺牲了,如秋瑾、林觉民等;也有人觉得国家无药可救,民众愚昧不堪,悲愤自杀,例如蹈海自杀的陈天华。
后来民国建立了,可胜利果实却很快被北洋军阀窃夺,革命者又发动了二次革命,仍然是无情的失败。这不能不使人抑郁乃至丧失信心,怀疑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就连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当时心头也是一片乌云,躲进小楼抄了四五年的古碑帖。
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痛定思痛后,他觉得的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素质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再努力也无法唤醒沉睡的群众,即使建立了共和,也会复辟,革命自然无法成功。【摘要】
觉醒年代观后感【提问】
您好,亲,觉醒年代观后感可以这样写:
新文化运动之前,陈独秀是一位激进的革命党,曾经和蔡元培一起在上海研制炸药,密谋炸死清廷主要领导,发动革命。无奈,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无法摆脱屡战屡败的命运。众多优秀的革命者牺牲了,如秋瑾、林觉民等;也有人觉得国家无药可救,民众愚昧不堪,悲愤自杀,例如蹈海自杀的陈天华。
后来民国建立了,可胜利果实却很快被北洋军阀窃夺,革命者又发动了二次革命,仍然是无情的失败。这不能不使人抑郁乃至丧失信心,怀疑中国到底还有没有前途。就连文化革命的闯将鲁迅,当时心头也是一片乌云,躲进小楼抄了四五年的古碑帖。
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流亡日本。痛定思痛后,他觉得的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国民素质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再努力也无法唤醒沉睡的群众,即使建立了共和,也会复辟,革命自然无法成功。【回答】
于是他抱定宗旨,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改变思想,须创办杂志。在《新青年》创刊时,陈独秀就申明: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由此,他以《新青年》为阵地,开始了改造国民思想的战斗。并且他坚持二十年不谈政治,要集中精力搞文化宣传,这一点与后来加盟《新青年》编辑部的胡适博士不谋而合。
可是,陈独秀后来为什么又食言了,开始大谈特谈政治?影片中给出的原因是北大学生上街公开宣称新文化,反对儒教的三纲五常,被警察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抓捕。真实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谈政治就无法将新文化运动继续推进却是事实。【回答】
因为搞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这就是政治的一部分。当它尚没有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时,可以不受阻挠地搞文化宣传。但是革命就是要扰乱旧社会的治安,就会招来反对。随着新文化运动推进越深,同旧思想以及旧势力的冲突就越大,矛盾就越难以调和,不得不采取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
不谈政治不行了。
马克思说,任何时代主流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怎么能允许你宣传自由民主?统治阶级不是傻瓜,当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他们的统治时,他们就用手中的权力对其进行压制。【回答】
[微笑][微笑][微笑]【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微笑][微笑]【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