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现况简介

2024-05-04 15:15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现况简介

目前实验室拥有标本尺寸较大的双轴和三轴伺服加载系统及多通道数字化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如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声发射测量系统)、128通道低 频宽动态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应变场及断层位移场测量系统)、48通道中频宽动态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波速测量系统等,可供实验研究构造变形破坏过程及其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为地震机制、地震前兆场及机理、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危险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拥有多套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和岩石物理实验装置,可供研究地壳、上地幔温压条件下岩石的流变性质和物理性质及水岩相互作用等问题,为断层应力状态、地震成因及地震发生条件、孕震动力学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现况简介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介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力学实验室和高温高压实验室,两个实验室均始建于二十世纪60年代,其中构造力学实验室在60年代以褶曲、断裂形成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1966年郉台地震后则以地震成因与前兆研究为主要方向;高温高压实验室则以成岩成矿为主要研究方向。

3.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历史概述

1978年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建立后,以构造力学实验室和高温高压实验室为基础,成立了构造物理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成因机制与地震动力学。1982年被列为国家地震局重点实验室,1990年被列为国家地震局重点开放实验室,1997年通过国家地震局组织的评估,并于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1978年以来,构造物理实验室在岩石破裂和摩擦与地震震源物理过程、地震前兆特征与物理机理,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性质与地震成因机制及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开展了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取得过许多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实验室先后承担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百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多项。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历史概述

4.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科研队伍

目前,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33人,123名研究员(教授)和副研究员(副教授)及涉及近30个研究分支的研究人员360余名。1. 研究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海英 王自法 王家行 孙柏涛 孙景江 齐霄斋张令心 张敏政 李小军 李山有 杨学山 周正华周雍年 林均岐 胡聿贤 赵纪生 赵振东 袁晓铭贾相玉 郭 迅 郭恩栋 景立平 温瑞智 谢礼立廖振鹏熊立红戴君武李玉亭(编审) 钟南萍(编审)2. 客座研究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海平 朱世龙 吴建春 欧进萍 金 星 陶夏新 崔 杰薄景山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学科领域为古地磁学(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方向和内容:发展和应用古地磁学,研究古大陆再造、古环境重塑和典型地层磁性“定年”,解决地质学中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磁性构造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主任为杨振宇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越研究员。
实验室自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科技部中法先进研究计划合作项目等国内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若干项,在扬子地块与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研究、亚洲东部和东南亚地块的运动与视极移曲线的研究、青藏高原及周缘块体陆内变形和构造演化、典型地层的古地磁“定年”等目前国际上古地磁学热点问题上取得了一批被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科研成果,2005~2007年在国外地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12篇。
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7人,其中研究人员5人,技术人员2人,获博士学位4人,有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进入部“百人计划”。与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家开展了不同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实验室配备美制2G-755立式超导磁力仪和TD-48大型热退磁炉、JR-6A型数字旋转磁力仪和KLY-4S/CS-3型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仪等高精度古地磁仪器设备,能够满足现代古地磁学研究的需要。

2G-755型超导磁力仪


TD-48大型热退磁炉

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

6.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科研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部攻关计划课题新型地震短期前兆观测仪器的研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深部矿床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防震减灾遥感数据库大中城市活断层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研究与示范地震模拟和预报的数据库应用平台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应力观测网络建设基金项目:  编号  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起止日期  总经费(万)  S0101501  黄忠贤  滇西特提斯造山带地壳和地幔细结构研究  2000年—2002年  20  S0102401  黄忠贤  中国大陆岩石圈及软流圈各向异性研究  2003年1月1日—2005年12月1日  28  S0103402  马保起  洪积扇上全新世古土壤年龄与断层活动时间的关系  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1日  30  S0503401  邱泽华  对远距离观测同震应变阶的分析研究  2004年1月1日—2006年12月1日  29

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

研究所新的地球物理综合实验楼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北京西郊,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零磁空间实验室、标准低频震动计量实验室、地震电磁关系模拟和岩石磁学实验室,以及高温高压震源物理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

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主体

研究所以观测地球物理、实验地球物理、理论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为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磁学和工程地震学”四个优势学科和“观测、实验”两个基地的建设。根据确定的学科领域和方向任务,研究所围绕重点学科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将原有的14个研究室优化整合为8个研究室:数字地震学与震源物理研究室工程地震学与城市减灾研究室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实时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研究室地磁学与震磁电关系研究室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研究室全球地震活动与核查技术研究室地球内部物理学与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室北京基准地震台更名为国家地球观象台管理部门:研究所的行政管理机构从原有的10个处(办)精简为3部3 办:人才资源部计划财务部科技发展部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科研辅助部门及学术机构:整合了图书资料馆,科技期刊编辑室和中国地震学会办公室;成立了财务室;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地球物理研究所,并在工程地震与城市减灾研究室设立相成的研究课题组。亚洲地震委员会;IASPEI强地面运动、地震灾害与地震危险性委员会;IASPEI中国委员会和IUGG中国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的秘书处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相关部门设立办事机构。后勤保障和科技开发部门: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组了后勤服务中心。负责研究所办公楼和住宅楼的物业管理;承担公务和大震应急用车、复印、职工食堂、医疗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与社区和街道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组建了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技术力量,进行地震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换。重新整合了北京天祥地球物理公司和三里河工厂。4月4日~14日地球物理所所长王椿镛等一行三人赴法国参加欧洲地球物理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2003年联合大会。6月29日~7月12日地球物理所陈运泰院士等四人赴日本参加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大会。12月7日~14日地球物理所所长王椿铺赴美国参加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秋季会议。12月30日~2004年1月12日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李小军等一行三人赴巴基斯坦执行中国科技部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地震科技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