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盛的资产和它的市值相差这么大

2024-05-07 16:58

1. 为什么高盛的资产和它的市值相差这么大

这就是市盈率的问题了。
很多上市公司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但股票还是正价,市值还是很高。
其行业被看好,看好公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高估值。
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上证券交易市场不容易,花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金钱和精力,好不容易上市,这也是一笔不可低估的价值。
品牌估值,高盛的百年树立的金融品牌,估值也是一块。
隐性价值:资源,人脉,资质,管理,规模,等等。

为什么高盛的资产和它的市值相差这么大

2. 高盛市值

高盛市值为670亿美金。1.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2.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高盛集团排名第78位。[1]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高盛位列259位。[2]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强》揭晓,高盛集团排名第154。2019年7月,发布2019《财富》世界500强:位列204位。2019年10月,Interbrand发布的全球品牌百强榜排名53。2019年11月1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活跃投资机构百强榜》,高盛排名第6位。[6]2020年1月22日,名列2020年《财富》全球最受赞赏公司榜单第27位。3.2020年5月13日,高盛集团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第47位。2020年7月,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价值100强发布,高盛集团排名第85位。4.高盛公开发行正式原因之一是“使资本结构与公司使命相契合”。但不可否认,许多合伙人,尤其年轻人,与其说是关心高盛的未来,不如说更关心自己资本帐户上储蓄的惊人数目。资本的问题依然存在。5.1998年中期,其股本基础比摩根士丹利及美林都小,为66亿,摩根士丹利为138亿,美林为117亿。问题不在于高盛资本的数额,而在于资本结构和资本的稳定性。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他们可以抽回资本;若大批的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可撤回大量资本。这就是为什么1994年是公司十分可怕的恶梦的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波动损毁了高盛的盈利,合伙人纷纷逃之夭夭。(公开发行的主要倡导者柯赛,于1994年成为行政总裁,并不是巧合)。对于这方面的限制更为严厉:当合伙人变为有限合伙人时,他们仅仅能撤走一部分资本,其余的可在至少5年后撤回。但资本还是可以逃离。

3. 高盛盈利缩水50亿,高盛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怎么样?

高盛公司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在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 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 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

高盛盈利缩水50亿,高盛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怎么样?

4. 高盛盈利缩水50亿,高盛集团是什么样的公司

投行界的人员流动极其频繁,今天我挖你一个MD,明天我偷你一个VP,这也导致各顶尖投行(高盛,大小摩等)之间的区别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小很多很多。
关于公司文化:高盛会向所有新员工(以及客户)宣传其所谓“经营准则”其实无非是诸如“诚实守信”“客户至上”“追求卓越”之类的泛泛之谈,是某个大partner某天看电视的时候一拍脑袋觉得应该搞这么一套东西让大家学习,类似我国的X荣X耻(误),相信这样的东西每个投行都会有,尽管高盛总是标榜自己的Business Principles多么的Outstanding。假如非要说高盛的文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觉得那源于其新世纪以来坐稳的投行龙头老大的地位,导致高盛员工更容易自命不凡一些。

关于工作环境:
高盛的总部大楼建筑优美,地理环境优越,从物理环境上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夜晚下班来到十一层的食堂远眺西边的晚霞和自由女神像也是在高盛工作很独特的体验。
但同时,在四十多层的楼里面挤下了一万多高盛员工(而且占了将近一半人数的前台部门集中在8层以下),让人觉得这个地方永远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假如你不是被工作占据了全部思绪,还有一点闲心来观察周围的一切(其实大多数时候不会有这种状况),你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机器中可有可无的一个齿轮,被千千万万其他的齿轮推着运转,即使自己离开了也马上有新的齿轮顶上来。

而且,由于投行业务的复杂性,一个人在高盛随机遇到另一个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能他们不能随便聊工作(比如一个属于投行部,一个属于交易部,他们之间谈工作是要申请的),还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可能这两个人根本无法听懂(也根本不感兴趣)对方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在高盛工作是很孤独的,一万多人,你能说上话的很可能只有你的十几个同事和几个上司。不过我想这点在大多数投行也是一样的。

5. 高盛很牛吗?

高盛很牛,不是美国最老的投行,却是美国最赚钱的投行。原来只是一个马车夫创办的小钱庄,但是在一代代合伙人的经营下,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投资银行。

金融危机期间,华尔街五大投行中只有高盛屹立不倒,其他四家全部易主或倒闭,由此可见其风光。

此外,高盛和美国政府走得很近,鲁宾、保尔森等高盛总裁先后就职美国财政部,保尔森甚至被小布什七次请求才出关。正是有这层关系,美国财政部才对高盛奉若上宾。

高盛很牛吗?

6. 高盛集团的存在弱点

1、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甚至连高盛为准备公开发行而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财务披露,也能揭示出高盛的业务组合并不理想。有一些报表甚至显示出高盛比任何人想象的更加脆弱。在华尔街最能赢利的收购兼并业务方面,高盛一直比主要的对手盈利强。去年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高盛做的项目金额几乎相同,但高盛比美林的盈利多50%,比摩根多30%。但令人担心的是高盛的收入组合比对手更不稳定,因为它更依赖交易运作。1998年前两季度中,高盛43%的收入来自交易,美林为23%,摩根士丹利为28%。年中,高盛的总资产是公司股权的36倍,比对手负债率高。如果将高盛比作一家钢厂的话,若以100%的生产能力计,可赚大笔钱;若以60%的生产能力计,就会亏大笔钱。这些事实使华尔街人士将高盛比作对冲基金。因此,一些人认为高盛可能不得不将其公开发行定价为较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低,其股票可能持续以折扣价格交易。高盛对交易的依赖性在1994年已成为问题,在今天仍为问题。虽然高盛最初的招股书不遗余力地指出公司的风险管理自1994年以来改进了许多,但也不可能改进到足以抵抗前几个月波及全球市场的动荡的地步。显然很少投资银行能为这样的惨淡市况作好准备。高盛和华尔街的其他投资银行一样,在最近的业绩数据报告中,体现出不利市况的影响。直至今年夏天,高盛的业绩还非常显著。净收入从1995年的45亿美元升至去年的74亿美元。税前利润(由于高盛是合伙人制,税项由合伙人支付)从14亿增至30亿。今年前两季度,收入增长50%,公司的盈利很快超过40亿美元。但目前每况愈下。在截至8月28日的季度里,税前盈利从前一季度降低27%。9月份更差,有传说公司可能损失高达9亿美元。毫无疑问,公司对于交易的依赖是高盛的利润象单摆一样波动的主要原因。当然,高盛的管理层根本不必担心,因为高盛仍是私有的,它有办法淡化亏损程度。一些有限合伙人认为这是坚持私有制的主要原因。而公开发行则需要高盛放弃目前拥有的多报或少报盈利的灵活性。2、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高盛业务组合中的另一弱点是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1997年末,高盛是美林管理资产的1/3。高盛4.58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收入比摩根4亿的资产管理净收入高不了多少。资产管理可能不象声势浩大的成千上万亿金额的投资银行交易那么惊心动魄和有利可图,但它能产生理论上比交易利润更稳定的以费用为基础的收入。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为赢得业务而收费低廉,由于定位不明和人员流动而出师不利。1995年末,高盛只有520亿美元的资产管理,其中40%来自低费用的货币市场基金。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外部,关于资产管理是“丑陋的义子”的看法正在改变。在过去的两年半中,资产增长了3倍多,高达1650亿美元,其中只有20%是货币市场基金。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态度已改变。高盛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今雇有1000名员工,而几年前仅有250人,高盛不仅向聘用的外来人才许诺他们会成为合伙人(在高盛很少有),而且高盛内部其他部门的明星也转至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金融研究公司说“高盛是呼之欲出的巨人”。但外部仍然批评高盛在营销方面远胜于投资方面,高盛要成为巨人还长路漫漫。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作为货币用来收购,通往巨人之路更加崎岖。3、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 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虽然高盛管理层喜欢用“一边倒”来形容高盛人对公开发行的支持,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过头。这一举动使高盛的一些当今合伙人和108位有限合伙人愤愤不平或持有异见。有限合伙人中的异见最甚,这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于合伙制的信念及对交易条件的不满。最初,他们本将接受超过其股权帐面值25%的溢价,但一般合伙人期望得到将近300%的溢价。发行重组就如何处理有限合伙人的资本这一问题给予他们几种选择,其中之一是他们将得到目前股票股权的55%的溢价。若公开发行达到300%溢价,目前的合伙人将得到绝大部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导致发行搁浅的是当市场下跌,300%的溢价下降,乃至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所得基本相同---甚至更多。即使早在发行依然继续进行时,已有关于高盛两位行政总裁保罗森和柯赛的传言。1997年末的营运总监保罗森,本已否决公开发行但却最终同意,条件是要坐上行政总裁的交椅。甚至传言公开发行的支持者柯赛,由于公开发行搁浅而受到攻击。高盛尝试的公开发行使“公平”这一词和公司中层员工的薪酬成为焦点问题。高盛并不一定给中流砥柱的初级行政官支付高额薪酬,虽然这些人埋头苦干,并为能加入合伙人以及可能有8位数收入的机会所吸引。凭借公开发行,高盛着重保证将薪酬向中下层员工倾斜。但公开发行的搁浅,令高盛高级合伙人必须马上重整合伙人制度。这可以解释为何高盛今年比1996年多吸收十几位合伙人。即便如此,更多的成千上万中层员工可能希望高盛能完成公开发行,并问自己高盛是否依然是唯一的理想工作。摩根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摩根比以前接到更多的高盛员工寻找工作的电话。高盛一贯是其他人乐于憎恨的公司,这多半是由于高盛如此出色。那么为何该公司与其他华尔街公司不同呢?高盛出众之处多半在于华尔街上广为流传却少有公司真正拥有的一种概念:即公司文化。自新聘员工步入曼哈顿下区布罗德大街85号那一刻起,高盛的优越及其对手的平庸即给人以刻骨铭心的印象。高盛警诫新员工永不能让公司蒙辱或出现在媒体中。他们一天工作14、16、18小时,明显是为了获得加入合伙人这诱人的独一无二的奖赏而奋斗。首要问题依然存在。第一:高盛没有进行公开发行,是否错过了黄金机会,抑或幸免于难?也许答案是后者。若去年春天它出售股票,其股价现在会大大低于发行价---这对于华尔街的头号公司来说是耻辱的开端。其实,许多合伙人认为公司躲过了子弹。另一问题:高盛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上市?公司高层依然坚持发行上市的路线。但许多其他人,包括长期的华尔街人士以及现在和以前的合伙人,都认为不可能。目前不仅有一大群新的合伙人——星期一会议后有25%的新合伙人——需要被说服,但公开发行搁浅后,那些上次投“赞成”票的人会重新考虑。华尔街极度投机的最近一轮之后,可能需要新的一批投资者再次相信这些股票会卖成4倍帐面值。

7. 高盛集团价值几何?

高盛是一组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高盛的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它的目标客户是公司,金融机构,政府和少数投资者。该业务按地区划分为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并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代表处。高盛(Goldman Sachs)于1999年5月上市,当时互联网泡沫是最严重的时期,当时金融公司帮助科技公司和初创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赚取丰厚的服务费并从出售股票中获利。

高盛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中筹集了37亿美元,这是康菲石油1998年上市以来的第二大规模。高盛股价在IPO当天上涨33%,收盘价超过70美元。在中国国企改革期间,高盛入股中石化、中粮、金龙鱼等大型企业,入股中国移动,希望借此拉倒中国度过经济危机。支持他们最大的市场美国的崛起。高盛凭借对金融市场的洞察和对金融业务的创新,在大公司之间的鸿沟中找到了生存,苦练内功成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帮助高盛赢得了其他同行无法完成的各类金融交易。保持对技术进步和新事物的热情,也是高盛百年来越来越有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高盛几乎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期都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把机遇变成胜利的果实。在高盛,合伙人被要求尽可能多地参与员工生活中的重大活动,比如参加婚礼仪式,带着一定的仪式感早早到达,这样他们才能融入下属的生活,展示社交技能。与员工的亲朋好友和睦相处。与其他公司相比,高盛合伙人参加员工家庭活动的频率要高得多,和谐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团队合作,这对公司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高盛集团价值几何?

8. 高盛盈利缩水50亿,高盛集团是什么样的公司?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高盛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也是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并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住承销商。高盛还是是第一家中标协助中国处理不良资产的外资机构,也是第一家完成不良资产国际销售的外资机构。在不久前进行的中国银行上市中,高盛也是三家承销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