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晚清中起了什么作用拜托各位大神

2024-05-13 17:13

1. 恭亲王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晚清中起了什么作用拜托各位大神

见过恭亲王奕欣的一张正面照片。他坐在太师椅上,右手扶于椅把,左手搭在膝头。面容清矍,表情肃穆; 双眉紧锁,唇线分明。姿态慎重、悲凉而忧郁。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作《浣纱溪》云:“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他与恭亲王一样同出于天潢贵胄之家,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从时间上算,恭亲王奕欣比之晚了两百多年。并且前者处于康乾盛世,而后者大半生却面对着帝国衰微的窘迫境地。又或者如此比较实在牵强无理,但是窃以为就心境和人生气质而言,这首词未尝不可作为恭亲王晚年尤其是戒台寺十年的注脚。  究其根底,恭忠亲王忧郁的根源正在于他将时世看的过于清楚,将事理悟得过于透彻。试想一个人对时局已看得很清楚,残败,艰苦,却还是不得不在这之中寻求希望,以图力挽狂澜。作为末世栋梁,如履薄冰,举步维艰,难以想象他能在这样的图存中能始终保持青年初期的豪气干云。  一、明白人的忧郁  恭亲王是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静皇后。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少年时意气风发,锋芒毕露。一个年轻人自视较高而又有恃宠而骄的资本,那么恭亲王虽非嫡子但他对于皇位的期待和自信也是可以想象的。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根据史书记载,宣宗一直对二子谁继承大统犹豫不决,有两件事对皇位继承人的决定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其一出于《清史稿》:“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传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另一则则出于野史笔记《清人逸事》,曰:“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这两个故事中实际上可以看到,奕欣最初应该是一个相当依赖实际才能而疏于攻心的人,而权利场上心计谋略却也是制胜的法宝。很可能这对他也是一个打击。道光二十六年,清宣宗置立储诏于鐍匣。绝无仅有的一匣两谕,老皇帝遗嘱封四皇子为皇太子,封他为恭亲王,据说“恭”字正是告戒他能恭慎行事、维护服从皇帝,并且保护自己。而这个清室的最高封号,后来也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历史不能改写,我们可以说正是与皇位的失之交臂使得“恭亲王”成为“恭亲王”。至于这种憾恨是否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就只能揣测而不能求证了。  前面说了,恭亲王的忧郁的根源正是他对于时世洞若观火。越往后去,条约越多,失败越多,他就越清楚的看到自己在修补着一个前疮百孔尾大不掉的清朝。从他热心于洋务与洋人多有协作而因此获得“鬼子六”的绰号来看,可以认为他始终是向着自强和复兴的方向努力的。但即使未至于完全绝望,他却始终抱着忧虑的心理。最早的八里桥惨败就已经使得他大梦初醒般开始体会到失望的滋味了。英法联军向京师咽喉要道八里桥发起进攻,他在咸各庄僧格林沁指挥作战。惨败他真切、绝望地看到了大清朝冷兵器在洋枪洋炮面前的不堪一击。纵使有何等高远的气魄抱负却也被客观上的弱势牢牢牵制住了,这样的无奈恐怕对一个意图施展才华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了。养尊处优的地位能够让他在国内保持优越感,而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时候却被彻底的无奈和无措威慑了。签约,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作为不可一世大清帝国的统治阶层代表,将国土和利益拱手奉给外国人的滋味以换取喘息机会,恭亲王个中苦楚局外人是虽无法切身体会却可以想象得到。他还长期兼理总理衙门的事务,自1861年1 月20日批准建立前后存在了40年,奕欣任职时间长达28年。总理衙门总揽外交以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大权,在与外国的斡旋和事务处理中,我们同样不难想象他要面临怎样的困顿感。实际上,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已属不易。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是得咸丰恐慌万分,十年八月初八日(9月22日),奕詝用肃顺之谋(彭蕴章因当年二月何桂清等人在江南的失败而被迫下台,继任领班军机大臣穆荫已依附肃顺;肃顺、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三人已基本把持朝政),以“坐镇京北”、“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为名逃往热河(承德),同时任命奕欣为“特授留守京师、督办和局、便宜行事、全权钦差大臣”留京善后。如果结合之前的中外事态来看,这个所谓的“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其实是肃顺排挤奕欣的手段,这个职务把恭亲王送进了一个既危险而又难以措手的境况。他一边想求得和平喘息的机会,一边却又顶着被贬为卖国的唾骂。明白时局的人完全应该清楚当是时顽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签约并非个人选择,历史使然。这样理解不是为他们“开脱”责任,事实上把晚清的外交场地上的节节败退完全归咎于个人或者统治集团的昏聩和苟安心理,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读。只是,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身不由己却为后人尽量接近历史人物的本原增添了很大难度。  恭亲王的忧郁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一种宿命式的忧郁。少年时候的意气风发却与帝位失之交臂,中年时候在乱世危城苦苦经营,及至于老境苍凉。人对于外在看的太清楚,深味斡旋的艰苦,委曲求全的艰苦,无能为力的艰苦,不得不依靠贪污大吏去尝试洋务的无可奈何以及家庭所遭逢的劫难,这样的经历足够使他的忧郁深入骨髓了。“千古是非输蝶梦,到头难与运相争。” 他自己的《萃锦吟》中有这么两句,这分明是自觉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慨叹。  似乎是定律,在任何一个时代,完全无忧无虑的往往是如在梦中的人,只有他们才能身处乱世而丝毫不自知;而一个人若要无忧,他最好就只有当下感而不会前瞻也不会回忆。所以说奕欣的忧郁也是前瞻式的,反映着他看不到帝国明晰前途的深深忧虑和力挽狂澜的垂死挣扎。  二、戒台寺十年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统领朝政,慈禧深感政治危机甚至杀身之祸。慈禧利用奕成功地发动了宫廷政变,彻底剪除了顾命八大臣,消灭了政敌,掌握了中国最高统治权。慈禧授奕议政王大臣、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统领神机营。此时的奕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地位仅在慈禧太后一人之下。权力日益膨胀的奕成了慈禧的心腹大患,他对慈禧的统治根基构成极大的威胁。光绪十年(1884)春,慈禧借清军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失利之名,借机撤销奕的一切职务。懿旨云:“……恭亲王奕欣等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蛇保荣,进年爵禄日崇,因徇日甚,每于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谬执成见,不肯实力奉行。……奕欣著仍留世袭罔替亲王,赏食亲王双俸,开去一切差事,撤去恩加双俸,家居养疾,……”(《清史编年》光绪十年)其时,奕欣的确是身体欠佳。如此内外双重失去平衡,加之年岁已大此时他已经五十一岁,他放不下的又东西太多,如何得有隐退的快感?  失去权力的奕深知慈禧的狡诈与阴狠,为躲避杀身之祸,他以养病为由离开政治漩涡,躲在西山戒台寺不问政事隐居长达十年。即使远离了混乱龃龉的官场,他也远离开不了对于衰微国运的思考。所以这十年对恭亲王来说绝对不是坐禅入道、夜读吟诗、优游不迫、超脱尘俗的十年。相反,在戒台寺十年恐怕是不堪于往事老境孤苦的十年,是他隔绝于时局命运却又残存希望的十年 ,是他尝尽与亲人聚散之痛的十年。纵使这十年间或也给予他隐逸闲适的短暂快慰,但这也一定是以他思虑大清江山的忧郁为背景的。  戒台寺坐落在北京西部的马鞍山麓,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称“慧聚寺”。寺内有建于辽代的戒坛,辽代法均大师在此设坛。戒台寺的戒坛有“天下第一坛”之称。因乾隆皇帝曾作“戒台六韵”诗,故俗称戒台寺。戒台寺有五大名松(卧龙松、自在松、梅花松、九龙松、抱塔松),皆倚壁凌云,傲然有帝王之相。卧龙松的名碑即为奕所题,想他题写此碑时候难免要触景生情了,其中也难免要寄托着他对回到朝廷的希翼。这其间必然有过斗争:一方面他对着自然寂静的寺庙,希望能求取自身的宁静和高洁。他自勉诗云:“檀心标素质,数朵殿芳春。玉树亭亭立,银花片片断。琼葩谁与伍?明月是前身体。洁白同冰雪,清芬不染尘。”(“玉兰花”——《萃锦吟》)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对清廷事务毫无知觉,否则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他不会以衰老之身重出。  尝过大荣大辱,他自然可以慨叹出“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猛拍栏杆追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元夕独酌寄怀宝佩蘅相国》)然而尴尬和不能自主的时代往往把人也推入尴尬与不能自主的境地。也正是奕大荣大辱的经历和先赋身份使他难于根绝对皇朝命运的牵挂。需要强调的是,他的是身份始终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写玉兰花如此超尘脱俗,洁身自爱,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分裂的。他的脱俗里浮现着悲苦,高傲里郁结着无奈。  三、关于复出  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清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从平壤到威海,北洋舰队节节败退。已经亲政的光绪帝王主战,要求起用三朝元老恭亲王奕。我个人觉得这个时候光绪有点而天真,他大概以为奕还是那个罢黜前独担一切可以与西太后相抗衡的恭亲王。事实上,六十一岁的奕已然不能胜任了。他对日主和,反而在群臣中落得畏缩之名。其后的三年中,他并未能在清廷中发挥什么实际作用。清史编年之类粗粗浏览,这其间绝少见到关于他的文字。这是命运跟奕开的一个玩笑,让一个风烛残年的人眼睁睁看着国家衰亡,而又只能在无能为力中走向自己的死亡。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1898年3月二日),恭亲王奕病故。光绪为其丧辍朝五日,渝“王忠诚匡弼,悉协机宜,诸臣当以王为法。”谥“恭忠亲王”。满清历十君267年,其间宗室诸王参政辅佐有多位,而参政诸王以身前之功获身后之谥,其中得谥“忠”者二人只有睿忠亲王多尔衮和恭忠亲王奕欣了。二人各处于大清朝首尾,很有呼应之趣。  “忠勤谋国数十年,宵旰公明从头拾河山,功高齐日月,名垂史册败不朽。  清正持躬身如一日 ,弼辅亮直诚肯兴办洋务,业大盖山海,光耀后人成辉煌。”  这是宝 悼其挽联。或者因为是至友,同处末世惺惺相惜,又或者出于礼仪的需要,这副挽联可能有过誉的嫌疑。且看宝 其人,满洲镶白旗人,家境贫寒,祖上无官,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咸丰二年,荣升内阁学士,次年调任礼部侍郎,官至正二品。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进逼北京,朝中临时成立巡防处,他为任命为该衙门大臣之一。从而与时任军机大臣、主持巡防处的恭亲王一同运筹帷幄,成为至交。此人性情耿直,由此看他的挽联仍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身为皇子、亲王、议政王、军机揆首,一生五起四落,断断续续执政三十一年。当是时,列强环向,虎视眈眈,民变不断,烽烟四起。清帝国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操纵时局,扭转危机,延缓了大清朝的覆亡。这就是文字抽象出来的恭亲王。

恭亲王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晚清中起了什么作用拜托各位大神

2.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3. 如何看待恭亲王奕訢

总体来说,奕欣是个兼具才华抱负与胸怀气度的人物,在皇族中极其难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满清皇室教育的成功。
他能够接纳西洋事物,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对当时政局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只是晚清政局云波诡谲,而奕欣此人权谋水平一般,辛酉政变后逐渐受制于慈禧,屡次遭到罢免,直至赋闲在家心灰意冷。
个人感觉,与曾国藩、李鸿章这种草根出身的政治巨擘相比,奕欣缺少的是一种韧性,而这种韧性有时决定了一个政治家的成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奕欣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了,只是光芒未能持久。源于网络分享。

如何看待恭亲王奕訢

4. 差点当上君主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恭亲王奕欣(1833年-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清朝铁帽子王之一。出身根正苗红。奕欣是晚清最有权势、也最有见识的王爷,没有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帝带着老婆孩子跑到热河,奕欣留京与侵略者交涉。在谈判期间跟随英法联军拍摄的摄影师菲利斯·比托拍下了奕欣最早的照片。奕欣成为清朝第一位留下照片的皇室成员。据在场的英国军官记载,拍照时奕欣吓得不轻,他以为照相机能致人死命。


奕欣18岁走上政坛,19岁奉旨在军机处行走,打破清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他从政初期思想保守,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大臣一样不了解世界形势。1858年曾反对在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主张以战迫和。1860年主持与英法联军议和,进行大量善后事宜过程中奕欣开始对外事外情有了初步认识,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奕欣政治敏锐感很强,他把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形成新的政策上奏,请求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使之成为清朝第一个近代化的外交机构。


1861年,奕欣支持慈禧发动夺权,此后开始他的“议政王时代”。当时慈禧太后初入政坛,对治国理政没有见解,实际上的政务由奕欣主持。奕欣掀起了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的洋务运动,推动了清朝近代化转型。1865年后羽翼渐丰的慈禧太后眼看奕欣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对他有所防范,逐渐削弱他的权力。慈禧在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翻云覆雨,看到哪一派的势力大就敲打一下,从而确保自己大权独揽。


此时的奕欣已经是麻木,眼神空洞绝望。奕欣的后半生因不断受到慈禧的打击,导致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锐气逐渐消失,晚年更是消沉,政治上毫无作为。生活上也不幸福。他的四个儿子要么不务正业风流成性,要么幼年夭折,这对他的精神也造成很大压力。

5. 差一点担任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后期慈禧太后在大清国已是一手遮天,满朝文武,无人敢和她争斗。奕䜣和慈禧的确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奕欣一直以来,也一直手握重权,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慈禧也十分的忌惮他,后慈禧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1894年,时值甲午之战,慈禧迫于压力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奕䜣,奕䜣也因此再一次领班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此时的奕䜣已经61岁,赋闲在家十年,慈禧在这10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已经不是奕䜣所能够对付得了的。

在奕䜣的后半生,因不断受到慈禧的打击,他在政坛上起起落落,早先的锐气逐渐消失,到晚年更是消沉,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即使他虽然再一次出山了,可是却没有再和慈禧争斗的能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
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

差一点担任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6. 恭亲王奕?为何一生备遭排挤?

提到北京有名的恭王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大贪官和?。
所谓“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其实除了和?,还有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王爷曾居住在这里,他就是被人称为“鬼子六”的恭亲王奕?。
恭亲王奕?
在与奕?同一辈的王爷当中,他的文治武功可谓鹤立鸡群,参政以后也以卓越的外交手段为清政府挽回了不少损失。
但这样一位能力超群的王爷,一生却处处遭受排挤。争储时被父皇道光排挤,成为三朝大臣后又先后被咸丰、慈禧、同治排挤,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奕?与咸丰奕?原为异母兄弟,且咸丰生母早逝,也是由奕?的母亲静贵妃悉心照料大的。两兄弟自小手足情深,感情一直很好,直到道光秘密立储时,两兄弟终于为争储而逐渐离心。
关于立储人选,道光皇帝原本更属意奕?。奕?自小天资聪颖,颇有才气,无论文治武功均在咸丰之上,因此颇得道光皇帝的喜爱。
道光
咸丰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学生的智识才具都不如奕?,因此另辟蹊径让咸丰以“仁孝”博取道光欢心。
一次道光带领诸皇子狩猎,咸丰故意一箭不发,道光问他原因,咸丰答道:“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听了这个答案,道光不禁大喜说道:“此真帝者之言!”
咸丰就这样“巧取”到了皇储之位,他也自知理亏,且又生怕才学更高的奕?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因此处处排挤奕?。奕?虽然被封为恭亲王,但在咸丰时期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郎世宁绘制的《南苑狩猎图》
咸丰于热河驾崩之时,慈禧联手奕?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并辅助慈禧实现了垂帘听政,奕?也被授予议政王头衔,同时身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职务,总揽清朝内政外交,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正是由于他的权柄过大,且颇有政绩,于是又接连遭到了慈禧和同治的猜忌和排挤。同治四年,编修蔡寿祺弹劾奕?揽权纳贿,慈禧趁机免去了奕?的议政王头衔。此后,奕?又支持杀掉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安德海,更加遭到慈禧怨恨。
慈禧
同治十三年,奕?带领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重修圆明园,同治大怒道:“此位让尔,何如?”奕?不死心,第二天再次当面劝谏,同治帝一怒之下革除了他的亲王世袭罔替,贬为郡王。后在两宫太后干预下,才再次赏还奕?亲王世袭罔替。
经过这几次打击后,奕?的锐气逐渐被磨平了。慈安死后,奕?的地位也变得更加孤立,遇到朝政大事之时,他再也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同治希望重修圆明园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集团全班人马都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奕?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此后虽然又多次被启用,但再也没有任何作为。
光绪二十四年奕?一病不起,不久后病逝,终年66岁。想来临死之时也多有不甘,因先帝道光的一念之差,造成了他备受排挤,又无法大展身手的一生。
(责任编辑:杨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7. 恭亲王奕?怎么读?

读音:yì xīn 
声母:y、x
韵母:i、in
简介: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

政治功绩奕䜣作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在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支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成为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任职中枢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叛乱。
他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也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奕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恭亲王奕?怎么读?

8. 恭亲王奕䜣为何一生备遭排挤?

恭亲王奕䜣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被排挤的原因也不同。但性格决定命远,奕䜣傲气的性格也决定了他起起浮浮的人生。

一、咸丰时期。恭亲王奕䜣和咸丰帝是异母兄弟,但因为咸丰母亲早死,都是由奕䜣的生母静贵妃养大的。不论是学识修养还是武功骑射,办理朝政恭亲王奕䜣都远胜于咸丰帝,道光也最钟爱奕䜣。

但后来咸丰帝讨巧用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被立为继承人,恭亲王奕䜣和咸丰帝之间心存芥蒂,越发疏远。咸丰帝面对这样一个兄弟怎么敢放心任用,所以奕䜣的官位起起伏伏,总是在在危难的时候才被启用。像第二次鸦片战争皇族权贵全跑了就留奕䜣在北京谈判,说白了就是留那等死,只不过奕䜣手段高摆平了洋人。

二、同治时期。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幼主冲龄,咸丰帝遗诏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祖制重顾命”,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欣排在第一位,但咸丰帝余憾未释,把奕欣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更加深了奕欣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咸丰帝去世后,奕欣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咸丰帝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的上谕,军机处换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奕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但恭亲王奕䜣有个毛病吃独食,办事捞钱都不带着别人,得罪了大批的满族权贵,这也为慈禧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权势大不如前,再也无力和慈禧抗衡。

三、光绪时期。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太后去世,唯一能制衡慈禧的人消失,奕欣就只能臣服于慈禧了。反复的浮沉磨平了奕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中法战争中,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欣“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䜣之后虽再获任用但已完全没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