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提出治理措施

2024-05-10 23:48

1.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提出治理措施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
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
1.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2.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m2 的39.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1.8m2,奉节县城仅0.3m2.
1.5生态失衡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
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
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
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
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
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
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1.6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002.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
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2.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2.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2.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
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
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
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2.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
2.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库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并提出治理措施

2. 三峡工程关于生态环境的弊处,要详细的

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第四∶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践证明,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坡度的斜面。根据已经发表的数据,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五。按照目前水库泥沙砾石淤积发展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水力坡度将超过泥沙组预测的万分之零点七(每一百公里七米高的水位差)。如此发展下去,许多新建的移民城镇要被淹没,就是重庆部分市区也要被淹没,包括朝天门码头,包括许多新建筑。
    第五∶所谓的排浑蓄清措施无法解决水库的淤积问题。虽然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砾卵石淤积问题的出现,在嘉陵江和金沙江上建造了和正在建造多座大坝,阻挡砾卵石和泥沙进入三峡水库,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只是把问题在时间轴上作个推移,把更严重的问题留给子孙。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泥沙淤积在水库中,而且主要是淤积在水库的尾部。由于水土流失进入水库的红土微粒,粘性强,和粗沙、砾卵石、掺杂在一起,组成坚硬沉积层,和黄河中的细沙的特性有很大差别,排浑蓄清措施对这样的沉积层根本没有办法。重庆港口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重庆市已经做出计划,将重庆港上迁到寸滩和下移到万洲。
    第六∶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论证时,三峡河段的水质是全中国最好的,大部分河段属于二类水。虽然现在三峡河段的水质为三类水,但是由于这期间水质指标的更改,现在的三类水只是当年的四类水。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见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之严重。
    第七∶三峡工程的电并没有照亮半个中国,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不足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三。三峡工程也没有为老百姓、特别是被涉及的居民提供“廉价”的电力。老百姓承担经济改革的成本,经济改革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却流入利益集团的口袋,三峡工程则是最好的实例。
       第八∶ 三峡工程能达到工程效益的条件之一是未来的气象变化是可知的。三峡水库运行三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科学水平和预测技术都无法保证气象预报(包括长期、中期和短缺)的准确。2004年秋三峡水库调度出现错误,为了保证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行,在洪水期间抬高蓄水位,加重上游、特别是开县、万州的洪水灾害。同样, 2006年夏天三峡水库调度再次出现错误,虽然重庆库区已经出现旱灾的迹象,三峡水库仍大规模“泄洪”,造成水库水位不足,加重重庆旱灾的程度。
    第九∶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三峡地区仪器可测到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但是地震专家认为有可能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但是三峡库区的建筑,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之后的新建的民居建筑物都没有抗震设计,一旦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一场地质大灾难不可避免。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说,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一共一百五十余处,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后,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上升到一千五百余处,是论证报告的十倍。受水库波浪的淘蚀,白帝城所在的山体有可能会坍塌下来的危险,现在白帝城海拔130-180米处加砌水泥围墙,以防万一。但是这水泥腰箍破坏了白帝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十∶三峡水库正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从高发病的湖南、湖北向原没有血吸虫病的重庆、四川发展。三峡库区已经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第十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超出论证报告所估计的范围和强度。根据台湾的研究报告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台湾的东海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内根本不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十二∶按照目前的设计,三峡工程根本无法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要想让北京喝到三峡水库的水,还需要加高三峡大坝,或者新建泵站和隧道、新挖运河,其造价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

3. 简述三峡库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使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如耕地被淹、文物古迹搬迁、水生生物繁殖条件等;二是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不利影响,如库区水土流失和人地矛盾问题,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造中、低产坡耕地来实现;三是影响小,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将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总之,应因情施策,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简述三峡库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下列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属负面影响较小,且可以防止灾害发生或

答案C
三峡库区是一个难得的弱震区,其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及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

5. 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除了生态环境问题还有哪些

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除了生态环境问题还有人文影响。
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的峡谷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同时三峡周边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水库淹没区已探明的文物点有1200多个,从1992年起文物部门便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预计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抢救、保护完毕。
此外,政府还对其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筑文物设立专案、拨给专款予以保护。

扩展资料:
环境影响
三峡工程影响环境来自于水库的污染。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
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此,当地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除了生态环境问题还有哪些

6.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补水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家们提出了一批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组织了55位包括生态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峡工程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次年2月国家环保局对报告书组织了审议。《报告书》针对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作出了科学结论,“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游,主要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还提出了一批减免负面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复论证,为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三峡工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十分重视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纳了不同意见。因此,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过程是国家民主决策的典范。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和坝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392.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实施测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应急反应机制。

二是加强了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目前三峡地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中的涉水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

三是实行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实行了外迁安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发达省、市),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发展环保型企业,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

四是开展了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的安排,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陆生植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十几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相继组织实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岭植物保护区建设、湖北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古大树木保护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等陆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救护中心也已完成论证,即将启动实施。

五是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是对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峡工程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专门安排了珍稀鱼类放流项目和资金。2005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单位和沿江各省市开展了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放流。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放流珍稀鱼类51万多尾,其中中华鲟约20万尾,胭脂鱼近30万尾;放流重要经济鱼类约二亿七千万尾。并加强了放流跟踪监督监测、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

六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建设试点。三峡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论证阶段有些问题尚不清楚,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十几年来,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治理试点、试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七是开展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按照《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要求,严格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了坝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保护了良好的施工区环境。

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组织协调下,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监测方式采取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站网相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2002年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该公报现已成为我国目前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生态环境监测重要资讯期刊。媒体只要认真注意,都能及时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有关数据。

此外,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峡水库在每一期蓄水前,都进行了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飘浮物打捞机制。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库周绿化带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蓄水后泥沙冲淤有关科研课题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7.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1水污染严重
  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0.1 亿t,COD排放总量为27.8万t,其中工业废水7.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3.0亿t,集中处理率仅7.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5.9%,三类水体占17.6%,四类水体占70.6%,五类水体占5.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28.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5.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2万t,危险废物39.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7.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1160.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
  1.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22.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2.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5.3m2 的39.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1.8m2,奉节县城仅0.3m2。
  1.5生态失衡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
  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
  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
  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
  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
  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
  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1.6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002.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
  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4.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参考网络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8.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其下游的生态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截断了了一些鱼类的洄游路线,比如说中华鲟,但据说葛洲坝建设的时候已经截断了这条洄游路线,三峡只是加重了而已。2、三峡大坝的拦截导致导致入河口泥沙减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上海的土地面积一直在悄然“扩张”,尤其是滩涂地带。上海土地面积的15%是由长江泥沙淤积后围垦出来的。但是今后,随着泥沙淤积量越来越少,上海的“扩张”不仅将放缓,甚至现有的面积也有可能受到海水侵蚀。3、据说啊,也是很有争议的一点,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但事实上,这几年你从媒体上可以看到,三峡的防洪标准已经从万年一遇被降到了百年一遇。三峡库区蓄积了大量的水,,非常多的水不再来到下游,下游的整个水循环平衡将被打破.长江水流量减少,整个长江下游的水位都较原先降低了,那么势必也会造成沿江地下水水位的下降, 没了足够地下水的滋润,整个地区的水汽蒸发量也都剧减了.    水汽蒸发量减少了,空气就干燥了,空气干燥了,来自海洋的水蒸气团途径长江下游的时候自然被过度吸收,那么内陆的很多地方很可能就无法到达了.气团无法到达内陆,自然会影响当地的降雨.也就同时因为上游来水的减少,下游的长江河道经常水深不够,影响到船舶通行。4、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蓄水量巨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乃至下游发生水库地震的频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