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节俭过好日子?

2024-05-06 20:05

1. 如何节俭过好日子?

奢侈和节俭的区别何在?“奢侈”是将没必要花的钱花了,而“节俭”则是将它存起来。


通常,人们习惯把吝啬看成节俭的孪生兄弟,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节俭的真正含义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也就是说,花费要恰到好处,但吝啬的含义却不同,它是指当用的不用,不当省的也要省。


有些喜欢出风头、讲排场的“纨绔子弟”,平时不仅要把自己的收入吃光用尽,而且往往还要借钱来撑场面。这种人一旦发生变故,比如生了病,或者失了业,不但自己站不起来,往往还会连累别人,把人家的钱都糟蹋掉。到了那时,他的真相就会被完全揭穿。如果他以前能够节俭一点,少花费一些,怎会落到无颜见人的地步呢?


英国著名文学家罗斯金说:“通常人们认为,节俭这两个字的含义应该是‘省钱的方法’;其实不对,节俭应该解释为‘用钱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去购置必要的家具;怎样把钱花在最恰当的用途上;怎样安排在衣、食、住、行,以及生育和娱乐等等方面的花费。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把钱用得最为恰当、最为有效,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精打细算”的节俭。


托马斯·利普顿爵士说:“有许多人来向我请教成功的诀窍,我告诉他们,最重要的就是节俭。成功者大都有储蓄的好习惯。任何好朋友对他的援助、鼓励,都比不上一个薄薄的小存折。惟有储蓄,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才具有使人自立的力量。储蓄能够使一个青年人站稳脚跟,能使他鼓起巨大的勇气,振作全副的精神,拿出完全的力量,来达到成功的目标。如果每个年轻人都有储蓄的习惯,世界上真不知要少多少个伤天害理的人!”


很多发了迹的人常常在晚年说着一样的话,如今赚十万元比以前赚一千元还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一千元,也许他们早已饿死在贫民窟里了。


许多人只因为用钱没有计划性,一点也不算计一下,所以,就在不知不觉中使大量的钱财无谓地从指缝里流走了。如果一个青年能养成记账的良好习惯,能把每次花费都记入账簿,能够仔细核算、好好筹划,这样,对于他未来的事业发展,一定有巨大的帮助。这样不但能使他学会了记账的方法,还可以使他熟悉金钱往来的各种手续,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


这种账簿最好能随身携带,以便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花费记入本中。这样持之以恒去做,对改正挥霍无度的恶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账本能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过去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什么地方是完全可以节省的,什么地方是一定要用的。


通常来说,乡下孩子要比城里的孩子节俭得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城里充斥着各种各样专骗孩子的东西,不结实的玩具和不卫生的糖果都在引诱他们去购买。但乡下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既没有受到这么多东西的诱惑,又更看重金钱,他们往往舍不得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去乱花。他们往往非常珍惜自己有的几个钱,不时地从口袋里数进数出玩弄着,决不舍得用几个钱去买一些专哄人的东西,以博得一时的高兴。等到他们积蓄到一定数目时,就非常高兴,有时竟欢呼雀跃。这些乡下孩子的父母们时常地谆谆教导,使他们明白储蓄的好处,还鼓励他们把钱存到银行里去。而城里的那些孩子们往往不大把钱放在眼里,他们一有了钱就要把它们立刻花掉。


就像很多城里的孩子宁愿把钱放在口袋里,不愿存到银行一样,有许多青年人也习惯把所有的钱都带在身边,这样往往就造成了他们随时随地地胡乱挥霍的习惯。固然,钱存到银行里以后,要用起来就没有带在身边那样方便,但后一种做法太不明智了,因为习惯把钱放在身边的人往往在用钱方面会失去控制。


所以,节俭的惟一有效方法就是把所有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而且最好存到一家离你的住处远一点的银行。这样一来,等你要用钱了就必须到那家很远的银行去取,这时你就会考虑这笔花销是否值得?能否节省?


富兰克林这样说:“致富的惟一方法就是赚得多花得少。”他还说:“如果你不想因有人讨债而气恼,想不受饥饿和寒冷的痛苦,那么你最好与忠、信、勤、苦四个字交朋友。同时,不要让你赚得的任何一分钱从你的手中轻易地流走。”


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到印刷厂里去学技术。其实,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他父亲要求他每晚住在自己家里,但要他每月付给家里一笔住宿费。一开始,那个年轻人觉得这样太苛刻了,因为他当时每月的收入,就刚够支付这笔住宿费的。但是,几年之后当这个年轻人自己准备开设印刷厂时,他的父亲把那年轻人叫到跟前,对他说:“好孩子,现在你可以把每年陆续付给家里的住宿费拿去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你积蓄这笔钱,并非真的向你要住宿费。好啊,现在你可以拿这笔钱去发展你的事业了。”那年轻人到此才明白父亲的一番苦心,对父亲的贤明感谢不尽。如今,那青年人已经成了美国一家著名印刷厂的老板,而他当年的同伴们却因自小养成了挥霍无度的恶习,如今仍然穷苦不堪。


以上所述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故事。它给你的启示是:惟有养成储蓄的习惯,将来才有希望享受到成功与财富。


如今,仍然有很多青年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很不体面的行为,这真是一种荒唐不堪的观念。为什么一定要把金钱胡乱挥霍掉呢?这难道算体面吗?如果我们能把每一块钱都用在最恰当的地方,不是更“体面”吗?茫茫宇宙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无用的,是可以随便糟蹋的,那么对于宝贵的金钱,我们难道可以这样随随便便胡乱地糟蹋吗?


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节俭其实是一件很简单、极易行的事情,谁都可以立即去实行。你愿意处在穷困的境地吗?你愿意让债主时时来逼你还钱吗?你愿意因为负债而坐牢吃苦吗?你愿意一生屈居人下、不得翻身吗?你当然不愿意,那么你就一定要养成这个简单易行的节俭习惯。


一部著名小说里有一段话说得很有意思:“宁愿因饥饿而倒地,也不要去借钱!”是啊,暂时忍受一下饥饿、寒冷和贫困,牺牲暂时的一些快乐与幸福,又有什么要紧!千万不能为了图一时的享受,便抛弃了光明的前途,把廉耻踩在脚下,使信用丧失殆尽,使志气消磨,使名誉败坏,使人格断送,这会使你的生命像驶入漫无边际的海洋的一叶孤舟,失去方向。


俗话说得好:“节俭是你一世受用不尽的财富。”一个挥霍过度负债累累的人,是无权享受这一巨额财富的。不管怎样,浪费仍是我们的大敌,对于挥霍浪费,大家也都得小心回避才好。因为它可能会跑来侵蚀你的精力,消磨你的志气,会损害你的意志、你的事业、你的职位以及使你成功的一切因素,所有这些有利的东西都可能被它破坏殆尽。

如何节俭过好日子?

2. 怎样节约过日子

一、晚上九点去超市    很多超市的果盘、沙拉、糕点、熟食等,都会在晚上9点开始打折,价格可能是标签上的一半不到,但能让我们的夜生活更有“质量”一些。  
二、上午购买机票最便宜    你知道一天之内什么时候买机票最便宜吗?答案是上午。因为机票的折扣通常会隔夜重新调整。另外尽量避免周一上午和周四晚上出行,因为这两个时段旅客最多。理想的飞行时刻是:每天中午及一周的中间日子。    乘坐转机航班到目的地,会比直飞航班便宜许多;选择规模相对小的航空公司航班,通常比超大型航空公司航班便宜;如果在携程网上订票,注意它的“往返特价区”,订购往返机票会比购买两张单程票便宜40-60%不等。   
三、选择淡季举办婚礼    没错,婚礼也分淡旺季。每年1-2月、7-8月是婚礼淡季,相比在婚礼旺季找不到酒店、婚庆公司坐地起价、机票居高不下等诸多不利因素,淡季举办婚礼不仅仅是省钱这么简单。  
 四、选购超市自由品牌    购买日常用品,超市自有品牌是物美价廉的选择,它们的质量通常与品牌商品无甚区别,价钱可便宜不少。另外,止痛药也不妨购买本土品牌,它们通常具有同样疗效。  
五、电影看打折的    好电影当然要去电影院看。除了众人皆知星期二全天电影半价外,有的电影院特地推出“女士之夜”,女人照样享受半价。还有“信用卡之夜”——持指定信用卡即可半价。另外周末早期几个小时,看早场大片最便宜只要10元,最起码也可以享受对折。在青岛的话,台东味千拉面对面的街有一个木木小屋,里面有卖万达的打折电影票,半价哦~~我可是经常光顾的~~另外麦凯乐的华臣影院也有夜间10元、5元场,喜欢老电影的快点来吧。等
满意请采纳谢谢

3. 「碎语杂记」勤俭节约过日子

早晨遛弯听书,听到了一个吝啬老头的故事片段,比以往听过的吝啬老头都更吝啬。
  
 说老头和老婆子闹矛盾吵架,一气之下,跑到烧饼店,大喊大叫,这日子没法过了,不过了,给我来个烧饼,带芝麻的。
  
 店老板热情接待了从来舍不得在外面吃饭的老头,卖给他个带芝麻的热烧饼,老头接过来咬了一口,好几粒芝麻掉在了小饭桌上,老头心疼的伸出舌头舔。还有几粒掉进了桌缝里,没法弄出来老头很着急,别人给他出主意,使劲拍桌子,芝麻就跳出来了。
   老头使劲拍了拍桌子,跳出来了好多芝麻粒。
  
 故事有点夸张。
   很多老农民日子过得很节俭,一般也不会过到这个程度。
  
 穷人出身,现在还很穷,真心理解穷人的节俭。
   都是被穷逼得。
  
 对有些人来说,钱不过是个数字,没多大实际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钱是很重要的东西,甚至是非常急需的东西。
  
 对我等大部分人来说,钱在生活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能归结到一个钱上。
  
 有人说,钱买不来幸福,买不来欢乐,钱不是万能的。
   百万富翁有百万富翁的苦恼。
  
 也有人说,没钱的日子很难幸福,没钱的生活很难欢乐,贫贱夫妻百事哀。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正常情况,还是有点儿钱好,越多越好。
   男人有钱就变坏,只是个别男人,不是钱的问题,是个别男人的问题。
   没钱更容易变坏,不仅仅是男人,所有人都可能变坏。
  
 钱的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就是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开源节流,多挣少花。
   挣钱是加法,花钱是减法,挣得多一点儿,花得少一点,手里的钱就会多一些。
  
 现实生活却复杂的很,对大部分人来说,多挣点儿不容易,少花点儿也很难。
   尤其是打工者和老农民,多挣点儿钱很不容易,没办法只能是节省再节省。
   挣钱自己说了不算,花钱多少还有点儿自主权。
  
 很多人瞧不起这种节衣缩食的日子,说少穿少吃能省下几个钱,典型的穷人思维。
   穷人不就应该有穷人思维。
  
 前几天听过一句话,不知别人苦,莫劝他人善,说的是别的事儿。
   其实在花钱过日子这个问题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不同生活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
   个人过好个人的日子。

「碎语杂记」勤俭节约过日子

4. 勤俭节约是好事吗?


5. 勤俭节约过时了吗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些人认为以现在的条件,不必再讲勤俭节约。然而,从来信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赞成一种观点:勤俭节约永不过时。我们已经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渡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低碳、环保、乐活……这些时尚的词汇都是勤俭节约的代名词。它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加时尚、更加深入人心。 勤俭是一种生活理念 刚上大学的时候,都是花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花的者B是父母的钱,自然不知道心疼,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不管多贵、需要不需要。那时候出门总是打车,尽管父母在家过着很简朴的生活。直到大三的时候自己出去兼职,才知道了赚钱不容易,自此再也没有大手大脚过。 勤俭节约是一种生活理念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因为不知道赚钱的辛苦,更注重自我的舒适度,所以我选择打车;事实上如果考虑到性价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坐公交车更实惠更环保。同理也可见于学校等单位中的用水:因为不需要额外缴纳水电费,又觉得浪费一些水没什么关系,所以很多人对没有关好的水龙头视而不见。这些类似的小习惯,一方面取决于是否需要自己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是否有节约的意识。 同理我想到了“三公经费”。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在消费的过程中,因为花的不是自己赚的辛苦钱,铺张浪费,结果导致“三公经费”居高不下。如果有相应的制度制约,使得握有公权力的单位和个人不能滥用纳税人的钱,这种现象就能得到有效制止。而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可能需要每个人树立勤俭节约这样—种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丛聪 勤俭节约永不过时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从小父亲就教导我和哥哥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家里卫生间里有一个塑料桶,专门用来盛放洗菜洗衣服时的废水。父亲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经常告诫我们:我们是改革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勤俭节约永不过时。我是一名住校生,我住的宿舍配置的是公共盥洗室。学校的自来水使用是不收费的,而几乎我每次去盥洗室的时候,都能看到有水龙头在那里“放声歌唱”。每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就会心疼不已——不知有多少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啊!每当此时,我都会上前把水龙头关紧拧好。 以上是我生活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我相信也是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很快我就要毕业,结束在学校的住宿生活了,我多么希望后来的同学们每次都能关好水龙头,养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啊!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勤俭节约空泛,高不可攀,其实它平凡而实在,应该是我们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反应,是我们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我认为勤俭节约小到是一个生活习惯和一种生活态度,大到是—份社会责任感。勤俭节约永不过时。——辽宁大学原丽华

勤俭节约过时了吗

6. 勤俭节约过时了吗

   
                 勤俭节约没有过时,从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从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桑的传统,对待粮食作物有着近乎崇拜的天然感情,粮食也被视为维系国家平稳发展的命脉之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必须成为新时代被反复倡导、时刻警醒的号召,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理念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争做节约粮食鲜活而有力的旗手,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美好风尚。

7.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李鸿章题对联:“歌德惠化速邮置 尚节俭志絜羔羊”
      赵佶《文会图》(局部)
      孔府忠恕堂“居家思俭”联
      《曾国藩与弟书》片段:“位不期骄,禄不期侈”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易》);“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千百年来,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奠定了中国文化丰厚的节俭传统。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中,在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训中,这种节俭传统代代传承,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成由勤俭破由奢” 
   《群书治要·汉书》云:“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书中给出了答案:“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意思是太平盛世不再的原因有二:一是统治者凭借着自己的私心、喜好来治理国家,二是奢侈盛行而抛弃了仁义。 历史 表明,中国 历史 上的“太平盛世”就是过“紧日子”过出来的。
   西汉“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节俭,严禁浪费。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车马侍从,均无增加。文帝想做一个露台,预算下来,要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便放弃了。景帝也不断减少自己的开支,从不接纳也不许地方送奢侈品,否则以盗窃论,并要求各级官吏“务省徭费以便民”。文景二帝常穿粗衣,后宫宫女也不准穿拖地长衣,帷帐不准用贵重的丝织品。皇帝带头节葬,遗诏治丧期间不准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准用贵重的物品陪葬。这样,国家的开支缩减,官僚贵族不敢滥取民财、铺张浪费,人民负担大为减轻, 社会 上出现了流民还田、人口迅速繁衍的局面。“文景之治”治什么?概括说来,就是治奢、治军、治霸,贵粟积贮,休 养生 息。
   东汉“光武中兴”同样如此。光武帝有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成风等积弊,格外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一方面薄赋敛,实行减税降费。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税制。另一方面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一方面减并机构,在减税的同时,光武帝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另一方面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中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唐代的“贞观之治”正是得益于厉行节俭的警钟常敲,给后世留下了很好的榜样。李世民亲身经历隋朝兴亡之速,反思其原因时,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因而,“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伟者皆令毁之”。
   《贞观政要·论俭约》记载了唐太宗的很多故事,其中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要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民心所向;秦始皇营建宫室,人民都反对,因为秦始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了民心。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等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再兴建了。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之事而损害了有益之事。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李世民牢记“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的教训,锐精为政,崇尚节俭。为节省宫中的费用,一次就释放宫女三千。还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宝物,并严厉禁止厚葬。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整修洛阳的乾元殿,以供日后游乐之用。给事中张玄素极力反对:“陛下当初攻下洛阳时,曾下令烧了此殿,是因为要以炀帝奢侈丧国的事实引以为鉴。现在,十年的时间还没有过去,陛下怎么就忘记了呢?”太宗听了,叹息一声,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停止了工程,并赏给张玄素彩绢二百匹。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太宗还说:“若不是张玄素,朕恐怕要做出违背初衷的事情来了。今后去洛阳,即使露宿野外,朕也不会再做这劳民伤财的事了。”
   太宗常说,人君做到居以淡薄,行以从简,示范于国人,就能养成天下人节俭的淳厚风俗。他患有“气病”,不宜居潮湿地方,公卿奏请在高地建一寝宫,被他以“糜费良多”为由拒绝。左右“固请之于再三,竟不许”。他在《帝范》家训中告诫太子李治:“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在唐太宗的倡导、力行“戒奢从俭”下,“茅茨土阶”“恶衣菲食”成为君臣共同信奉的品德,贞观年间出现了一种好风气,戴胄一生所住为旧房,死后无祭祀之所;魏徵家无正堂,死后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以至于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感叹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不仅如此,过好“紧日子”还成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理财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管子》一书中的理财思想是:“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荀子·天论》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汉初贾谊的《论积贮疏》中也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唐代著名理财家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宋代辛弃疾在《九议》中指出:“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
    “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很特殊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对外关系一直表现得较为软弱。然而,有一点不容置疑,宋朝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崇尚节俭,并且生活上使过“紧日子”制度化。
   宋代多数皇帝似乎骨子里有一种节俭的天性,有着节俭国用、不敢奢侈的传统。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家教较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甫一建国就开始带头过起了“紧日子”,宫室内一切从简,“皆尚质素”,窗帘用廉价的青布,平日衣服和一般的小吏没有多大差别,宫女太监也只有300余名,后来觉得浪费,又遣散出宫50余人。
   宋初不仅对官员的服饰有严格规定,而且皇室对子女也不例外。有一次,永庆公主回宫省亲,赵匡胤发现女儿身上的衣服非常华美,一面绣有贴花,一面镶了翠羽,光鲜靓丽。他很不高兴,对女儿说:“你把这件衣服脱下来,以后也不要再穿这样华丽的衣服了。”永庆公主很不理解,噘着嘴巴说:“我是公主,为什么不能穿?”赵匡胤严肃地说:“正因为你是公主,才不能这么穿。你穿得如此华丽,别人看见了,就会争相效仿。战国时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结果全国上下都跟着学,搞得紫布贵了无数倍。你知道这件衣服要花多少钱吗?如果别人也跟着你学,翠羽就会涨价,大量的翠鸟都会被猎杀。你生在富贵之家,千万不可给这样的坏风气开头。”
     宋代的节俭国用形成了制度,其宫廷开销、祭祀支出、赏赐大臣等方面都要求节俭。宋朝的宫廷宴会,据宋史记载,分几个级别,但并不奢侈。头二盏酒是没有菜肴的,第三盏时才提供下酒菜:肉、咸鼓、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索粉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集英殿宴请金国使节的九盏菜肴点心分别是肉、咸鼓、爆肉、双下角子、莲花肉、没饼、骨头、白肉胡饼等,用料很普通。
   特别是宋仁宗,其节俭比起其祖更甚,宋代很多笔记留下了具体的事例,读之不得不服。《曲洧旧闻》记载:“仁宗俭德,殆本于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当未明求衣之时,嫔御私易新衣以进,闻其声辄推去之。遇浣濯,随破随补,将遍犹不肯易。左右指以相告,或以为笑,不恤也。当时不唯化行六宫,凡命妇入见,皆以盛饰为耻,风动四方,民日以富。比之崇俭之诏屡挂墙壁,而汰侈不少衰,盖有间也。”
   宋人施德操《北窗炙輠录》记载了两件小事,其一是:宋仁宗早朝,面色有些憔悴,大臣问:“今日天颜若有不豫然,何也?”仁宗说:“偶不快。”大臣疑之,以为皇帝昨夜操劳过度了,便“言宫掖事,以为陛下当保养圣躬”。仁宗笑道:“宁有此?夜来偶失饥耳。”大臣皆惊,说:“何谓也?”仁宗说:“夜来微馁,偶思食烧羊,既无之,乃不复食,由此失饥。”大臣说:“何不令供之?”仁宗说:“朕思之,于祖宗法中无夜供烧羊例,朕一起其端,后世子孙或踵之为故事,不知夜当杀几羊矣!故不欲也。”
   另一记载道:“仁宗尝与宫人博,才出钱千,既输却,即提其半走,宫人皆笑曰:‘官家太穷相,又惜不肯尽输。’仁宗曰:‘汝知此钱为谁钱也?此非我钱,乃百姓钱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则载有一事:仁宗“好食糟淮白鱼”,但淮白鱼乃江南特产,开封未见,而依宋朝祖宗旧制,皇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所以皇帝一直“无从可致”。后来,皇后只好问吕夷简的夫人:“相公家在寿州,当有糟淮白鱼吧?”吕夫人回家后给皇后进献了两筐鱼。
   不唯仁宗,其他皇帝也大致不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宋高宗吃饭时,习惯多备一副公筷,因为“高宗在德寿,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食前多品,择其欲食者以别箸取置一器,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曰:‘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有了公筷,自己吃不完的,可以赏给宫人吃,是对宫人的一种尊重。
   南宋隆兴元年(1163)五月三日晚间,宋孝宗在后殿内阁宴请经筵官胡铨,这次饭局被胡铨记入《经筵玉音问答》中。胡铨说,席上有一道胡椒醋子鱼,宋孝宗告诉他:“子鱼甚佳,朕每日调和一尾,可以吃两日饭。盖此味若以佳料和之,可以数日无馁腐之患。”一条鱼吃两天,孝宗的饮食算俭朴了吧。胡铨听后颇为感动,说:“陛下贵极天子,而节俭如此,真尧舜再生。”孝宗又说:“向侍太上时,见太上吃饭,不过吃得一二百钱物。朕于此时固已有节俭之志矣。”
   即使如此,宋朝的大臣仍然不断进谏,向皇帝敲警钟。如苏轼进《策别》:“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曾巩上《议经费》:“臣闻古者以三十年之勇制国用,使有九年之蓄。而制用者,必于岁杪,盖量入而为出。国之所不可俭者,祭祀也。然不过用数之仂,则先王养财之意可知矣。盖用之有节,则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提出帝王应该“敦好生之志,推不忍之心”,“耻珠玉之玩”,“少度僧尼,不兴土木,示天下之俭也”。有了这样的君臣,宋朝政府的“紧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到宋徽宗时,这一传统被打破,朝廷大肆征召花石纲,从浙江等地运往开封供观赏的花木和石头,光运费就耗资巨大:“岁运花石纲,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其结果呢,不仅出现秦桧等生活奢侈的权相,很快又迎来“靖康之耻”。
    “从来简俭是家风” 
   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历史 上有很多有识之士都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他们认识到俭有四利,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鹤林玉露》)。至于具体到家庭,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古代中国家庭更是有着一股久远的过“紧日子”的传统。但凡一个稍有传承的家族或家庭,其家长都明白,持家以俭才能绵延长久,他们不但奉行节俭修身养性以延年益寿的信条,还警惕奢是罪恶的源头,是败家的征兆。家庭作为 社会 的细胞,其俭与奢直接关系到 社会 风气的好坏,官员之家尤其如此。
   《史记·鲁世家》载,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贵族家庭,掌管国政和兵权30多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可谓位高权重,他一生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孟献子的儿子仲孙见他如此节俭,颇为不屑地说:“你身为国家重臣,代表国家形象,却如此寒酸、吝啬,你不怕朝中文武百官笑话吗?实在有损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声誉。您何不变一变?于己于民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回答道:“我当然也想穿华服、骑良马,可是,我看到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有的甚至还在挨饿,我不能看着全国百姓衣衫褴褛,粗茶淡饭,而让自己和家人衣着华美,终日酒山肉海,这样做于心不安啊。况且,我只听说国家形象和荣誉是通过臣民的高尚品德和文明举止表现出来的,从没听说过炫富示奢、大讲排场能给国家增光添彩!”孟献子听说这事后,非常生气,将儿子仲孙幽禁了七天以示惩戒。
   宋代是官员俸禄最为优厚的朝代,也是冗官现象最为突出的时期,但整体上,宋代士大夫却有一种节俭的风尚和传统。
   司马光在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十五年,其间,他与文彦博、范纯仁等同道,相约组成“耆英会”“真率会”,每日往来,不过脱粟一饭、清酒数行。相互唱和,亦以俭朴为荣。文彦博有诗曰:“啜菽尽甘颜子陋,食鲜不愧范郎贫。”范纯仁和之曰:“盍簪既屡宜从简,为具虽疏不愧贫。”司马光又和道:“随家所有自可乐,为具更微谁笑贫?”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们兴俭救弊的大志。司马光讲学期间,同样力行节俭,不求奢靡。“公每五日作一暖讲,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懒真子》卷第十)回故乡山西夏县祭扫祖坟时,父老乡亲前来迎候献礼,用瓦盆盛粟米饭,瓦罐盛菜羹,他“享之如太牢”。
   自称“先生年来穷到骨”的苏轼,特作《节饮食说》:“东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招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他告诉家人,从今以后,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荤菜。若有贵客来访,盛宴招待,也不过三荤,只能少不能多。若是别人请客,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标。若人家不答应,就干脆不去。他认为这样做好处有三:一可安分养福气,二可宽胃养神气,三可省钱养财气。《鹤林玉露》中记载,苏轼谪居期间,每天用钱不超过一百五十文,每月初一,取钱四千五百文,分装为三十串,挂于屋梁上,早晨用画叉挑一串,藏在钱袋里出门去。给李公择写信中还指出:口腹之欲无穷,平时注意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苏轼过紧日子,还上升为蔬食 养生 的理论。他做官做到哪里,就挖野菜挖到哪里。在《菜羹赋并叙》中叙写自己的生活:“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他在《宋乔全寄贺君》一诗中写道:“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以自己的经验劝别人不要醉生梦死,而要粗茶淡饭以 养生 。
   陆游同样以过“紧日子”为乐,对饮食讲求“粗足”,力求清淡。他主张多吃蔬菜,荤菜尽可能少。这样做的目的,“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为了培育良好的家风,“从来简俭是家风”。粗茶淡饭,心中坦然,“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
   历代名臣巨宦中不少人留下了家训,大都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彰显了辩证的节俭观。如张载就把“戒好鲜衣 美食 ”“戒滥饮狂歌”列为家训“十戒”之中;陆游希望把俭朴家风传之后世,在《放翁家训》中告诫子孙:“上古教民食禽兽,不惟去民害,亦是五谷未如今之多,故以补粮食所不及耳。若穷口腹之欲,每食必丹刀儿,残余之物,犹足饱数人,方盛暑时,未及下箸,多已腐臭,吾甚伤之。今欲除羊彘鸡鹅之类,人畜以食者,姑以供庖,其余川泳云飞之物,一切禁断,庶几少安吾心。凡饮食但当取饱,若稍令精洁,以奉宾燕,犹之可也。彼多珍异夸眩世俗者,此童心儿态,切不可为其所移,戒之戒之!”晚清名臣曾国藩以善治家著称,不仅自己过“紧日子”,一餐只吃一荤,一件衣服穿三十年,而且其家训就倡导过“紧日子”,“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其他如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梁启超等大批近代人物都是如此。因而,会过“紧日子”的人基本上与廉洁可以画等号。至于 历史 上那些世家大族如浙江郑义门、山西王家大院、福建永定客家人、湖南张谷英村等几乎家家都是过“紧日子”的好手,他们明白,要想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唯一的办法就是过好“紧日子”了。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历史 表明,千百年来,过“紧日子”的传统无关穷与富,到了困难时期,过“紧日子”更是化解困难的良法。从井冈山到延安时期,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里面就有“勒紧裤腰带”的传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带头过“紧日子”。毛泽东常穿打着大补丁的裤子,盖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要想着国家,能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的朱德,人称“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抗战中,根据地一直是以过“紧日子”挺过来的,1943年《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有五点,处处针对过好“紧日子”:(一)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且须在急务和急用上,力求合理经济;(二)除保证给养外,其他经费,概须力行节省。提倡勤俭朴素,避免铺张浪费;疏散机关,调整窑洞,停止建筑;减少公差公马,提倡动手动脚;实行粮票制,免去双重粮的浪费;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点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爱惜每件公物,使之多用些日子;不追加预算,并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三)集中力量于急要的经济事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并加强管理和监督,开展反对贪污浪费的斗争;(四)爱惜民力,节制动员,不浪费一个民力,一匹民畜;(五)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朱德曾写诗道:“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党和国家多次遇到困难时期,每一次都度过来了,而勤俭建国、过紧日子的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画栋不久栖,雕梁有坏期;膏粱不久吃,珍馐有断时。”居安思危,新时代同样需要发扬古人过好“紧日子”的传统。(刘绪义)

古人如何节俭过日子

8. 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的故事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朱光亚同志曾回忆过这样一则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会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这个故事至今听来让人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崇尚俭朴、反对奢华、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他感慨地称赞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我国正是靠这种力量不断走向强大的。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艰苦奋斗。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到21日将展开他担任国家主席以来的首次美国之行,这也是近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盖茨三道菜夜宴胡锦涛,前菜,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
  作为世界头号富翁,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为了表示对胡锦涛主席的盛情,为了感谢中国对他的支持,盖茨完全可以以最丰盛的夜宴来为胡锦涛主席接风洗尘,但是,盖茨却仅仅给胡锦涛主席上了三道再普通不过的饭菜,但是就是这三道菜,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盖茨的吃喝哲学和人格魅力,给中国富豪上了一堂生动的荣辱教育课。
  谁都知道盖茨很有钱,但是同样有很多人也知道盖茨很节俭,谁都知道中国的富豪比起外国的富豪不是很有钱,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富豪很奢华,动辄“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不吃最好吃的,只吃最贵的”,盖茨的三道菜,起码让中国的富豪开了“俭眼”,从今以后起码知道最盛情、最合适的款待不一定非要用盛宴来表达,款待不一定非要“看人下面”。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
  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2011/8/11 16:17:05

  分数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