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走军民融合这一道路?

2024-05-18 15:20

1. 为什么要走军民融合这一道路?

一、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走好军民融合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主旨就是推进国家与军队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领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为科技兴军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可以依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满足我军高速数据、移动通信和执行境外远海任务等远距离通信需求。在信息资源领域,可以通过军地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数据标准,实现导航定位、气象水文、电磁频谱、物流保障等信息共享。
三、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发,可以依托民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关键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建立绝对安全的军用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动员领域,更需要加强信息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化装备维护、作战技术保障和应急研制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扩展资料:
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军建设发展深层次结构性变革的“助推剂”。我们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把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之路走扎实。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建设,为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标准、民营和军工企业的“一视同仁”。同时还要统筹计划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落实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为什么要走军民融合这一道路?

2. 什么是军民融合式发展


3.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军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军民共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做法。国防建设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需要集中国家最精锐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在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军民脱离,资源过分向军用倾斜而忽略一般社会需求,导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头重脚轻,最终经济无力支撑过分强大的国防而垮台。另一方面,如果强大的经济力量无法形成必要的国防实力,也会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与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全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我军长期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科技水平要求的提高,人民战争思想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些论述不仅指明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拓展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路和范围,提出了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新的改革发展要求。

  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紧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军费规模,不仅要“民拥军”,还要“军拥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和领域,减轻军队“办社会”负担,同时发挥社会化保障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边海空防建设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4. 为什么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决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军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军民共建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做法。国防建设往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需要集中国家最精锐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在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军民脱离,资源过分向军用倾斜而忽略一般社会需求,导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头重脚轻,最终经济无力支撑过分强大的国防而垮台。另一方面,如果强大的经济力量无法形成必要的国防实力,也会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也与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全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我军长期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对科技水平要求的提高,人民战争思想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这些论述不仅指明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拓展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路和范围,提出了统筹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新的改革发展要求。
  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紧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深度融合。要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军费规模,不仅要“民拥军”,还要“军拥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和领域,减轻军队“办社会”负担,同时发挥社会化保障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等法规制度,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边海空防建设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

5. 怎么共享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

3月23日下午,我市与新甬商明州班代表团举行交流座谈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新甬商明州班班长、宁波埃美柯铜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强出席并讲话。
毛磊、丰华、陆暾峰等企业家代表发言,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卢凯参加,副市长李元主持并介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环境,工信委负责人介绍军民融合发展情况,航天基地、航空基地推介发言。

王永康代表市委、市政府欢迎代表团来西安考察交流。他说,甬商向来敢闯天下路、敢为天下先、敢争天下强,新甬商更具务实、拼搏、创新的精神,在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单打冠军”“独角兽”等方面成绩骄人、影响很大。西安愿与广大新甬商加强全方位合作,共享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共赢“一带一路”建设成果。
王永康指出,今年以来西安持续开展并升级户籍新政、人才新政、创新创业新政,经济发展指标、人才落户指标、市场主体指标实现“开门红”,“人才西北飞”效应更加凸显,营商环境愈加优越,是全球创新创业热点城市和新标杆城市。
王永康用“123456”介绍了我市历史文化、军民融合、科技人才、高校资源、区位优势、交通枢纽等六大优势。他说,当前大西安正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等诸多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希望企业家们常来西安、推介西安、投资西安,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国企混改等领域寻求合作、落地项目,实现共赢发展。

沈国强说,明州班第一次外出访学就来到西安,充分感受到悠久浓厚的历史、热情好客的氛围和创新创业的激情,走进西安,更加了解西安、热爱西安。西安是投资热土、发展福地,希望双方对接优势,在军民融合、航空航天领域加强合作,实现科技融合、产业融合,推动大西安大发展。
据悉,“新甬商明州班”成员是从近十年来宁波市政府企业家重点培训工程当中遴选而出的,这次来西安访学的企业家是其中部分成员。

怎么共享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

6. 为什么要进行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走好军民融合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主旨就是推进国家与军队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领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为科技兴军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可以依托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满足我军高速数据、移动通信和执行境外远海任务等远距离通信需求。在信息资源领域,可以通过军地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技术数据标准,实现导航定位、气象水文、电磁频谱、物流保障等信息共享。
三、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发,可以依托民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关键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建立绝对安全的军用信息化系统。
在信息动员领域,更需要加强信息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化装备维护、作战技术保障和应急研制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随时“拿得出”“用得上”。
扩展资料:
加强国家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是涉及国家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军建设发展深层次结构性变革的“助推剂”。我们必须坚持“重点突破、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把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之路走扎实。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建设,为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标准、民营和军工企业的“一视同仁”。同时还要统筹计划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落实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加快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7. 什么是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中国发展方式
1、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民皆兵军民一体。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重军民两用。
3、20世纪60年代: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
4、20世纪50-70年代,处于“军民结合”阶段。1958年,毛泽东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后,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从而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
5、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军民兼容程度”等思想,有力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6、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进入“军民一体化”阶段。邓小平提出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后,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军民结合,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四个现代化建设带动国防现代化。
7、2006年: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国防科技创新新体系。
8、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显示,中国的军民融合度在3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的军民融合处于由发展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

二、中国发展意义
1、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
2、解决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
3、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民融合

什么是军民融合

8. 什么是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美国建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即是“军民融合”的一个典型。美国国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

扩展资料
20世纪50-70年代,处于“军民结合”阶段。1958年,毛泽东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后,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从而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
这一时期,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各成体系,虽然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工业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军队、政府间职能不清,加上国家实行面向国防建设服务的战略,使得国防工业依然独立于民用,还是民用为军用服务,为发展武器装备业服务。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军民兼容程度”等思想,有力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同时,江泽民指出中国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