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假日后节日和先节日后假日的利弊

2024-05-12 07:04

1. 先假日后节日和先节日后假日的利弊

1999年,国家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这种休假安排,为广大人民群众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现行放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正在征求意见的带薪年休假制度,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黄金周是否调整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假日的内涵。公众对改革现行假日制度的呼吁,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等,不断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张比较,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基本形成,并面向社会进行民意调查。新休假方案使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既有长假期,也有短假期,可以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旅游需求。新休假方案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使人们在休假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亲情、和谐等传统文化的内涵。 带薪休假规定(草案)也同步出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对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对民众意愿的倾听,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让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步落到实处。人是假日生活的主体,政府这次适时调整节假日制度,并就职工带薪休假规定征求意见,顺应民意,关爱民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体现,一定会深得民心。

先假日后节日和先节日后假日的利弊

2. 对"假日经济"的看法

  请参考摘录一些:

  近几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大假,捧红了一个新名词---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彩票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4天,提升假日附加值、深化假日吸引力是发展国内"假日经济"的首要问题。

  曾几何时,"假日经济"已悄然闯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假日经济,商机无限"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连见面打招呼都是:"‘五一‘、‘十一‘,什么打算?""假日经济"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已不再陌生。大江南北、东疆西陲,你都可以听到"假日经济"的声音,看到"假日经济"的场面:旅游景点火了、商场超市爆了........... 。见到这久违的火爆场面,每个人肯定都会为之激动不已。同时,"假日经济"也成为新闻媒体的"宠儿",打开每份报纸、翻看每本杂志,我们都可以看到"假日经济"四个烫金大字,见到关于"假日经济"的各种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假日经济"的大讨论。"假日经济",是也,非也?是商机,还是陷阱?各家莫衷一是。


  面对"假日经济"的热潮,众家态度面面观


  对于"假日经济",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所站立场和思考的角度各异,对"假日经济"也众说纷纭。下面仅就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消费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角度,对"假日经济"的利弊得失作简要分析。


  一、政府部门:启动市场、拉动内需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的形势严峻,甚至出现负增长,再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单位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大量职工被迫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从而全国市场上零售消费品价格指数不断萎缩,消费乏力,市场疲软。我国经济自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紧接着又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陷涡"。政府官员为此大伤脑筋,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以便启动市场,拉动需求,增强经济活力。国家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的主张,如发行巨额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开征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以鼓励人们少存钱、多消费;给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加薪",增强其购买能力。这些举措的实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并不明显。中国经济又掉进"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泥沼,中国市场启而不动。自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延长了人们的休假时间,原来"五一"、"十一"两天假期延长至三天再加上原来的两个周的双休日就达到了一周的时间,这正有利于人们出游。经运行,"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出现了今天之节假日旅游消费的火爆场面,形成至今日之谓"黄金周"。"假日经济"就象是给长期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得整个市场主体血液都为之沸腾起来了。政府官员长期紧缩的眉头上也展开了一丝微笑,就象是经过漫漫黑夜跋涉后突然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各级政府纷纷成立类似"假日经济领导办公室"的机构,针对"假日经济"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找对策、想办法,可谓"全民总动员"。国家旅游局牵头成立了由"中央九部委"组成的假日协调机构,统一部署、联合调度,就好像准备一场即将来临的"战争",严阵以待。全国假日旅游信息快速反馈系统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以给"假日经济"创造来良好的运行空间,更合理的引导人们消费,避免盲动。


  二、工商企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对于我国广大工商企业而言,"假日经济"无愧为一块大"蛋糕"。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共有46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超过了181亿元;"十一"期间又攀新高:七天共有近6000万人次出游,综合收入高达230亿元。据不少商家测算,双休日的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的营业额比双休日还要高。事实上,全年营业额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内实现的。面对假日间疯狂购物的火爆场面,有哪个经营者不为之"动容"呢?为了适应假日消费的特点,不少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营业时间,采购了大量应节商品 ,调整商品布局,商场面貌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专候"上帝"的到来。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迎合人们购物赚便宜的消费心理,纷纷推出"打折销售"、"有奖销售"等极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 有的集休闲购物为一身,让人们在购物的同时能够得以娱乐休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商家搭台,厂家唱戏",许多生产厂家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与"上帝"对话,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同时实行优惠展卖,让利消费者,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消费者:为之鼓舞、为之伤心

  中国人历来比较重视节日,为了烘托节日气氛,不少人心中这样认为:"不花钱就不算过节"。他们平时省吃俭用,而到了假日里就会大把花钱,不再斤斤计较,即之谓:"花钱买痛快"。这是中国人消费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99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1978年的8.5倍。由此观之,如果人们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出现假日期间消费火爆场面也是不足为怪的。但中国消费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周长假",无所适从,感到束手无策。因而对假日的安排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从众心理强烈。才会有"千人争走独木桥",造成了今年"五一""井喷"现象的出现。面对突然来临的购物消费狂潮,许多商家、旅行社感到措手不及,仓皇上阵,忙中出错。消费火爆的同时,消费者投诉也热了起来,这固然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有关,但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不少经营者借机"宰客",故意欺诈消费者;有的从业人员借机"敲竹杠"、"要黑钱",弄的消费者苦不堪言,发出"花钱买罪受"..........的呐喊。使消费者的"满腔热情化作了一盆冷水",消费者"谈‘假‘色变",恐惧症油然而生,难怪不少消费感慨:"不出去,后悔一辈子;出去了,一辈子后悔"。


  四、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为之忧虑

  面对"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聚变效应的出现,许多专家学者为之惊喜万分。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束市场长期低迷的希望,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认为中国可能借此而实现经济复苏。他们借助外国先进的经济理论,"引经据典",从各个方面对"假日经济"进行解剖,分析"中国假日经济"提前来临的原因及其特点。同时,面对"假日经济"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甚为之忧虑。为了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急切呼唤健全中国法律体系。针对"假日经济"集中消费的特点,更好地保护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开出了"时间差"的处方,实行"带薪休假"、"强制休假"、"大小休假日"等举措。针对"假日消费"节假日红红火火,节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特点,呼吁应该把眼光放的更宽更远一点,借助"假日经济"的东风,促使"休闲产业"的兴起。他们认为"假日"有限的,但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是无限的。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休闲娱乐",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假日经济"小范围之内。他们认为"假日经济"仅仅是向"休闲经济 "过渡的一种形式,终被"休闲娱乐经济"所取代。


  五、新闻媒体:摇旗呐喊、站脚助威

  "假日经济"这一名词在中国的首次使用,听说是在新闻界,虽然这一点无法考证。但"假日经济"热潮的出现,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功不可没。节假日到来之前,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推出"假日专题",介绍旅游资信,采撷各地风情,加大宣传力度,助威造市,以唤起消费者"假日消费"的热情。假日期间,新闻媒体又及时报道各地"假日消费"的运转情况,公布各地信息,引导消费者合理流动,避免"五一""井喷"现象的再次上演。假日后,他们请专家学者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消费高潮的来临做准备,想"新点子",找"对策"。时代宠儿----国际互联网也不甘寂寞,各大网站纷纷推出"假日"资信,还有专门的"旅游信息网"等。在网上,你可以了解到各种假日信息,做出合理的假日安排。出游前,上网查询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行为带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假日经济存在的客观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假日经济"的来临,"假日消费"狂热购物消费的热浪迎面而来。"假日经济"正阔步向我们走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因素,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零售商业追逐国际先进潮流的趋势。但在"假日经济"的运作过程当中,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不足和经营者无序竞争等问题,造成一些不必要麻烦的出现,成为"假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假日瓶颈",实现"经济升级"?已成为亟待我们解决的课题!不揣冒昧,姑妄一陈鄙见。


  一、发展"假日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

  制约"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首推当前城乡居民的较低的收入水平。没有强劲的购买力支撑,"假日经济"只能是"昙花一现",终将成为"空中楼阁",难以真正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空间。要唤起极大他们的消费热情,背后必须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作后盾。因此,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成为"假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假日经济"的实质就是通过休闲时间的延长,消费环境的改善来增加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增加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 ,带动经济发展。如果我们节假日有时间走进商场看一看就会发现,哪个商场打折最大,哪个商场就最火爆,销售额增长就最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这一现实。城镇出现消费火爆场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业单位职工的加薪和可观的年终奖金,支撑了城镇节假日市场的繁荣。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居民消费还主要处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上。没有居民较高收入的支撑,很难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型消费就不可能转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由于当前市场疲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低水平上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加之农村的各种摊派较多,乱收费严重,农民子女教育费用不断攀升。大多数农民辛辛苦苦在黄土地上劳作一年的所得,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外,所剩无几,使得许多农民想消费担又苦于两手空空,无钱消费。在这里我们要呼吁:"谁给我们农民兄弟加薪、放假?!"不要忘记,在农村,我们还有九亿农民兄弟的"假日消费"的需求,怎样使"假日经济"这条巨龙舞到农村广大希望的田野上去,是我们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只有在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假日经济"才能稳步增长,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假日经济",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是关键

  "假日经济"火爆的消费场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们的消费信心增长了,现在人们有钱敢消费了。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许多的改革政策、措施正在酝酿之中,尚未出台,社会经济走势不是十分明朗。这造成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不乐观,使得许多人手中有钱但不敢尽情消费。我国政府虽然一再降低存贷款利率,但城乡居民的银行存款余额却在不断攀升,不就正说明这个问题吗?虽然各大银行现已开办了消费贷款,但由于手续复杂,还款期限短,大多是抵押贷款,再加上我国居民没有信贷消费的习惯,"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模式短期内在中国还很难大规模的展开。"假日经济"强大的冲击力是经济升温的强劲推动力,而相应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改善则是经济复苏的"助燃剂"。当前,因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及重组,大量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大量的职工下岗待业,造成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不乐观;城镇医疗改革、住房改革,高等教育自费改革及工资福利成分的取消,职工对未来的支付预期上升,造成"下岗职工无钱消费,在职职工有钱不敢消费"现象的出现。加快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善人们的未来预期,解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使人们放心大胆的进行消费。同时,要加大假日立法和管理的力度,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经营者的侵犯,保护来之不易的消费者消费信心和极大的消费热情。严厉打击恶意欺诈顾客的不法行为,去除"假日经济"无序竞争的"温床",使"假日经济"这趟列车进入良性快速的运行轨道。


  三、发展"假日经济",走出"价格战"的误区是基础

  "假日经济"不是"涨价经济"、"宰客经济",同时,"假日经济"也不是"折价经济"、"打折经济"。假日期间,许多厂家、商家利用降价来制造"假日经济"的气氛,纷纷推出诸如100送20,全场八折,什么挥泪大甩卖等促销活动。"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假日市场,形成所谓的"假日泡沫"。许多商家看似红红火火,销售额直线上升,但节后细算账,结果一年下来却是"赔本赚吆喝"。看似假日期间红红火火的消费场面只是平时积聚消费能量的突然释放,只是消费在时间区域的转移,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要使"假日经济"步入良性轨道,广大工商企业必须认识到只有走出"价格战"的误区,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要把握好节假日的大好商机,必须充分调查消费者的心理、消费方式、及其消费趋势,研究"假日经济"的特点,开展特色创新的假日营销活动。以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的消费需求。首先,经营者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假日消费"是多方面的,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所有需求。根据"假日消费"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市场细分,通过自己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的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商誉,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经营者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的营销活动。"好的创意来自市场,好的经济效益缘自特色"。许多经营者抱怨生意不好做,为没有合适的商机而苦恼,殊不知"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的道理。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虽然仍存在着供求结构性矛盾,但人们购买商品是选择的余地增大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名,人名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经营特色是每个经营者思考重点和难点,随波逐流,就等于自取灭忙。实现商品优质化、活动创新化、经营特色化,以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吸引顾客,做到营销活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营销感情化、智能化,只要赢得消费者的"芳心",经营者还是大有"钱"途的。而仅以降价血战制造"假日经济"热闹的气氛,只是"饮鸩止渴"。

  四、发展"假日经济",改善软硬条件是动力

  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假日经济"给人的感觉亦喜亦忧,喜的是市场活跃、消费旺盛;忧的是人满为患、怨声载道。"假日经济"的运行环境至关重要。"假日经济"不尽如人意的软硬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的热情。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激发人们更大的消费激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先表现在交通运输方面。七天2500万人次的运输量,"海陆空"齐上阵,还在那里叫喊"吃不消"。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及运载能力之不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成为应有之义,但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但由于交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辖,造成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当务之急是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挖掘现有运输潜力,合理安排运力,增加临时应急措施,让人们"出的去、回的来",达到假日休闲的目的。其次,假日期间,尤其是在长假期间,使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最佳时间,平时工作紧张,难得休闲,利用假期外出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但我国居民消费心理不成熟,从众心理严重的特点,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接待能力不足。住宿餐饮不堪重负,连上厕所都要排队等候,有的消费者哀叹:这真是"这哪里有家里舒服啊!?"。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名山大川,风景秀丽,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数不胜数。但由于开发利用不足,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优势,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应当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让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应该加强营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这是"假日经济"软件方面的要求。时下,我国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各种新兴行业应有尽有。但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都是从农村招募一些年轻女孩儿,他们接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经营者应定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业务培训,教给她们基本的礼仪知识,提高员工们的假日服务意识,使"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不让顾客满意,马上下岗回家",给每个员工以压力 。争取为"上帝"创造一个舒畅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高高兴兴的花钱消费,"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五、发展"假日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目标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均达到60%以上,农业(第一产业)占2%-4%,工业制造业占20%-30%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1998年的18.06%, ,第二产业由33.91%上升到51.79%,第三产业由24.77%上升到30.15%。从从业人员的构成来看,第一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70.53%下降到1998年的49.80%,第二产业由17.30%上升到23.50%,第三产业由原来的12.17%上升到26.70%.这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由原来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与发达国家"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更是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经济运行出现中的许多问题,无不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和矛盾密切相关。如前所述,"假日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的行业和部门,如商业、旅游、交通、文化、治安等等,行业相关性极强,而它们又是构成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假日经济"必将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下岗问题和"民工潮"现象,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同时,"假日消费"的内容相当广泛,"衣食住用行游玩"无所不包,我们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为"旅游经济",那"假日经济"内容就太狭隘了。也不能把"假日经济"仅仅理解成为"黄金周经济",那"假日经济"的时间就太短暂了。"假日经济"不仅包括"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还包括诸如双休日和我国传统的节日象重阳节、端午节等和新近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情人节"、"父亲节"等等。"假日经济"只是一篇刚刚破题的文章,它的内容相当广泛,许多工作刚刚展开,需要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篇文章"。现阶段可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假日经济"的作用不容低估。

3. 怎样从经济的角度解决假日经济问题?

假日经济是新时期的新事物,也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协调,把各方力量组织动员起来,增强应急、应变能力。要早作准备,提前公布放假日期,使旅游、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和旅游者等心里有数。

(2)要加强对假日旅游的管理和引导,增设/旅游警察0。假日旅游引发的投诉,主要在4个方面:/旅游安全、旅行合同、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0。暴露问题最多的是旅行社和景点。

一直以来,旅行社的工作支点都是找客源,安排接待,很少研究如何预测、应对市场。不少旅行社对市场缺乏判断力,对市场高潮的到来尚不能适应。因此,一旦面对几倍甚至数十倍于平时的客源量,它便手足无措,盲目发团,超能力接待,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服务质量和游客权益受损等问题。

节假日应设立旅游市场监管调度中心,可以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游客们要求旅游质监部门能在节日期间挂牌上岗,希望/旅游警察0能看得见、找得着。增强旅游的安全感,以确保旅游的质量和安全。

怎样从经济的角度解决假日经济问题?

4. 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将清明 端午 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节日和假日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节日可能有很多个,但不是所有的节日都能够成为假日。当一个节日对国家或民族具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政府和民间安排有重要庆典活动时,才有可能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国家法定节假日首先是节日,然后才是假日,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定的全民公共假日。
    目前,世界各国的法定节假日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政治性节假日,如国庆纪念日、战争纪念日等;二是宗教性节假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三是传统节假日,或称民俗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主要分配给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深厚宗教影响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和纪念日,同时在时间分布上比较分散,一个节日通常放一天假,大部分国家一年连续数天集中休假的次数一般不超过一次。
    依据1999年国务院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现行国家法定节假日中,一年中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3天。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有利于方便广大群众安排出行活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但目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传统节日都没有列入法定假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间也会自发组织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与工作的矛盾。
    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在目前10天法定节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一年中安排多个全民统一放假的长假,容易对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
    三是存在以法定节假日代替个人假期的倾向。从国际经验看,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主要是通过带薪休假来安排的。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必然导致交通拥挤、食宿紧张、景区人满为患等现象的发生,群众的利益和出行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近年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重视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分散法定节假日安排。



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是中华儿女共同认祖归宗的重要节日,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端午节既有迎接炎夏,预防疾病的意义和插艾草、熏香等习俗,又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意义和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人们将月圆与团圆联系起来,亲友团聚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象征团圆的月饼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礼品。因为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又是全民性节日,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在经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后,选择将这几个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这些传统节日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各种与节日主题内容相符的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端午节的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人相聚、赏明月、品月饼等。

5. 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国家节假日布局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国家调整节假日布局,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有利于优化假日布局,促进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减缓“五一”铁路运输压力,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国家节假日布局

6.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将民族传统节日设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意义

将民族传统节日设为国家法定假日有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好像有点夸张),发掘传统文化积淀,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强民族历史教育(当然在这点上差距太大),抵制被歪曲的国外文化的不良影响(“哈西族”越来越庞大了)。意义如此,但要走的路很长......

7. "假日经济”现象透视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 1999年 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前几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接下来几个黄金周,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黄金周的“冷静”以及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面对如此问题,让我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什么是假日经济,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让假日经济更持续、稳定、长足发展呢? 一、“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面对这一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不妨将假日经济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到,“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更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活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消费生活资料面维持自身生存,生产出活动于其他三个环节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劳动者通过消费可以减缓压力,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不仅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发展“假日经济”就不能只重商业和旅游业,也应发挥其文化内涵。“五一”节期间,南京各剧场组织了包括戏曲、交响乐、配乐散文朗诵会在内的文艺演出百余场,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假日经济”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假日经济”现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过到500至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已达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达1000美元,可以说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第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全年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日消费情况的好坏,决定了一年消费市场的阴晴。第三,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轻消费,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档品、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下降,用于高档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伴随着我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在政府和媒体相关措施的影响下,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没有这一点,“假日经济”是无从谈起的。第四,我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今年“五一”期间,苏宁普惠制”必将再次搅动市场,重掀家电抢购狂潮。苏宁颠覆假日经济游戏规则五一黄金周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苏宁重仓蓄势,凭借全国连锁的优势和三店联动出击的契机,从国内外各大家电企业一次性采购上万套市场主流机型“五一”期间苏宁电器将奉行其一贯倡导的“普惠制”原则,三家店携手出击,倾力打造滨城家电新坐标,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受到苏宁的低价震撼。我了解到,苏宁电器为五一销售准备了数量充足的特价机型,另外还有近万套超低价电器组成重型火力,将以罕见的低价投放市场。在高端产品线上,由于苏宁采用的是全国统购的方式形成规模优势,届时液晶电视将疯狂降价、国产42寸等离子大面积降破10000元,数字电视只卖纯平电视价格。冰洗方面,苏宁、海尔强强联合,五一期间在苏宁率先销售超薄液晶滚筒两款,预约销售返现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联合厂家推出返现加赠、以旧换新等活动。苏宁所推崇的健康、时尚、节能、静音“四优空调”也将在五一期间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机跌破1000元。4月30日,苏宁掀起“欢乐手机淘宝夜”,18时开始,摩托罗拉、诺基亚、夏新、波导等国内外一线品牌手机联袂上演低价销售大戏……苏宁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让更多的滨城消费者体验到高端平价带来的震撼体验。综合看来,这里包含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函数决定的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C=C0+C*Y。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即C0基本稳定以后,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变化使边际消费倾向趋于变化,这使得消费需求C提高,成为“假日经济”出现的前提条件,加以人们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和越来越多的消费选择作为现实的基础,“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遂成为必然。三、“假日经济”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1.旅游业供需协调要符合经济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假中,许多著名景点人满为患,一部分游客怨声载道,实际上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供不应求,但不能从中得出尽快扩大旅游资源供给的结论,而应从供需两方面着手解决。从供给来看,应注意到旅游业的显著特点,即季节弹性大。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市场在90%的时间里能力过剩,在10%的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势必造成旅游淡季的资源闲置和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产生新的浪费。当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适应旅游业由休闲式向度假式转变的一般规律,扩大区域景点的综合接待能力和辐射度。从需求来看,须加以引导和调控。首先,可以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费领域,使其在当地即可满足消费需求;其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以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办法化解矛盾,以均衡利用旅游资源;再次,旅游景点可以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启用价格杠杆实现市场调控。看看相关报道就明白:各地景点票价上涨,酒店行情一扫低迷,商家小贩磨刀霍霍,更甭说车船飞机……原来,假日给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送去了“黄金”,当然,各地财政也同时有了可观的收入。 全国统一放长假,大批游客出行,由此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倒也不无道理。然而,选择假日出游者毕竟是休假者中的少数,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在家休息。不出门,或是因为消费不起,或是承受不了人山人海的拥挤。多数人没有介入消费,这样的“假日经济”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不是全国统一放假,人们集中出游,各地吃、住、行、游、购还会乘势飞涨吗?如果不是承受不起,不是人满为患,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如果没有人流如此集中地涌入,旅游地景区的保护是否能减轻压力?商业经营是否能均衡一些?我们何苦再人为地扩大旅游淡旺季?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可供选择的更灵活的休假方式,可能没有了“黄金周”,却可以持续拉动消费,促进经济,而且可以减少集中休假出游带来的额外成本,何乐而不为呢?我做了个小范围的民意测验显示,有60%的市民选择在家,30%的人坚持出游,剩下的10%想串亲戚。而假期加班的人也无怨言,长假的前三天为法定假日开3倍工资,后四天为法定休息日加2倍。而富省广东竟放豪言,要加4倍工资。看来不能出游的小小遗憾也可以弥补了。 2.注重需求对经济“量”的拉动的同时,更注重其对经济的“质”的促进。“五一”节假期中出现的情况给有关行业以很大的启示。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服务业纷纷提出要加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改善经济管理,完善服务,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它不仅表明有关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可望以此为契机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需求对经济质量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其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就需求因素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求量,二是需求的层次,三是需求的超前性。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高水平的、挑剔的消费者是本国该产业发展的可贵财富。它们的消费需求作为一种鞭策,能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提供无穷的动力。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需求量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其质的作用则重视不够。“假日经济”提醒我们,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训和教育,提高我国的消费层次,使需求发挥促进经济“质”的跃迁的作用。而且,应该认识到,这种作用与需求量的作用不同,无论在过热时期还是紧缩时期,它都能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力量。 3.以更科学、合理、成熟的方式启动消费。上文中已经提到,“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消费受居民当期收入的影响,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决定的重要理论还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认为,消费的变动不直接受暂时收入的影响,而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只有暂时收入影响了持久收入,才影响至消费。由于居民消费心理的复杂性,这两种理论虽互相对立,却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假日经济”,就使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假日消费的“脉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五一”节的消费热潮不可否认地含有居民的从众好奇心理的因素,但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这样的“假日经济”能否持续下去却是未知的。因此,启动消费的“治本”之法并不仅在于放几个长假,而是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的同时,通过税收、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从而启动消费。四、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资政策是假日经济繁荣的持续动力 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 1.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的积极意义第一、延长假期,有利于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制度规定,我国公民每年拥有 114天的公休假日。假期的延长,有利于人们利用假期进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与闲暇时间的长短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互影响有关。当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函数的改进增加社会财富,财富效应促使较少的工作和较多的消费成为可能;同时替代效应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来提高消费。经济发展时,财富的积累促进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消费。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生产率额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相抵消,因此休闲时间变化不大,但消费继续增加。当前我国GDP以每年8%的速度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逐年递增,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为我国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提供契机(见表一)。 年 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19992210.352.65854.042.1 20002253.449.16280.039.4 20012366.447.76859.638.2 20022475.646.27702.837.7 表一: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自1999年设立“黄金周”假期制度以来,十七个长假期期间全国城乡居民出游人数逐年排浪式上升,带动相关的旅游收入也同步上涨。以2000年到2002年为例,全年全国总的外出旅游人数分别为7.44亿、7.84亿、8.78亿人次,而这三年中“黄金周”出游人次分别为1.26亿、1.83亿和2.19亿人次,分别占全年出游人次的16.9%、23.3%和25%;相关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占全年收入的23.2%、24.6% 和22.3%。 根据宏观经济学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表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生产率的改善产生的正效应,生产函数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财富积累对消费者需求产生的正效应,促进消费的发生。同时消费具有顺周期性,而消费的发展又能促使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生产函数的有效改善。因此产出上升,实际利率变化不大。居民假日休闲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铁路、民航、公路客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广告业、通讯产业、银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消费理论,一种行业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12个行业同时消费。以2004年“五一”“十一”长假为例,假日旅游产业促使民航收入分别为16亿元和18.5亿元人民币;铁路客运收入也同期达到11.4亿和11.5亿元人民币。国内贸易部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十一”长假,全国百家重点大型企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同比增长20.9%;2005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7天突破100亿条;春节期间北京市年夜饭约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当天营业额约达8000万元。一系列相关的消费活动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得整个假日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1.2、增加节假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post-industrial society)。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从商品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为主,导致制造业地位的下降。在过去的20 年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这种转变。以七大工业国中的加拿大为例,70%的加拿大人从事交通、教育、保健、银行、咨询、旅游相关的服务性行业。休闲和娱乐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是向后工业经济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GDP的贡献方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繁荣同时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我国增加公共假期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费,繁荣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好坏成为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潜在的工作岗位尚未被开发。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对缓解我国下岗工人就业难问题,保持社会安定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2、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假日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年的经济善。同时作为扩大内需措施,发展假日经济应该充分考虑加大财政力度的现实可能性,使假日经济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得至进一步的繁荣。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的潜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认同感较强,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在执行才实施过程中的费用较低,效果较好。公共投资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财政的公共支出形式来举办公共工程,如兴建一些非盈利性或微利性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如城市的公共住宅、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公园,以及江湖的治理、以及水利工程等,具有外溢性垄断性等特点。在我国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的现实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尤其是加强以扩大公共工程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将是适宜的政策工具。通过大规模增加政策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心放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上,可以直接形成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从政策的时滞方面看,财政政策对于扩大需求也更优越性。而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公共投资政策的动作和时间都留有余地,可以持续地发挥扩大投资需求和改善供给的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良好的配套设施和外部环境。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在公共投资中设备采购强调使用国内产品;在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采取扩大发行建设债券、转让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投资税收抵扣等办法扩大资金来源等。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直接投资的渠道,刺激投资需求。在目前大规模增发国债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这些措施切实解决了政府投资中的产资金不足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提供了资金保障,为消除交通等“瓶颈”部门对假日经济的“梗阻”和限制准备了现实条件。第二,公共投资政策在财政政策工具中相对代价小,机会成本较低,可塑性强。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在实施经济政策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与财政补贴相比,公共投资政策在谋求供求方面更为灵活,因为政府支出有明显的刚性,即“棘轮效应”。由于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其年度投资规模能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经济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性质。目前,我国国债余额较低,同时债务储存度偏高,而且储蓄率较高,国债规模的扩大仍然存在一定的窨和回旋余地。利用增发国债以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不但可以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无法扩大高质量资产问题。此外,假日经济的兴起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加大,在当前通货紧缩状态下进行大规模建设可以降低工程先进集体和融资成本,公共投资政策实施国度的加强恰逢其时。可见,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在促进假日经济长远发展的同时所承担的成本代价较小,是当前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想工具。 3、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对发展假日经济的效应分析显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将会对假日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下面效应。首先,增加公共投资属于“汲水”政策,可以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国度可以衽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刺激假日经济的繁荣。通过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为假日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能够迅速增加投资规模,直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滞后状况,为发展假日经济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支撑。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举办有利于扩大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方面的行政效应。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和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通过出让基建项目的经营权,充分调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投资,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为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最终扩大消费支出提供条件。再次,通过加强公共投资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银行在促进旅游、婚庆、购物消费的同时,注重扶持与“假日经济”休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将为“假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不断提供金融支持,也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提供现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公共投资政策的扩散效应。当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也会给假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公共投资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支出,减少对假日经济的消费需求。

"假日经济”现象透视

8. 对于国家增加传统节日休假的看法

  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今日关注》。

  经过长时间的期待,中国的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今天终于上网了。这个方案最大的亮点就是给中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各放了一天假,虽然这个方案还不是最终的实施方案,但是其中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这个变化就是体现了原来由政府规定的这些节假日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结合在一块了。

  这种变化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将来这些传统节日变成假日以后该怎么过?演播室请到两位非常权威的嘉宾,为我们做进一步的解读。我来介绍一下,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您好,纪校长。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你好。

  主持人:

  还有一位是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您好,刘会长。

  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你好。

  主持人:

  欢迎两位到演播室来就这个话题参与我们的讨论。在节目一开始,我们还是首先来一下这个方案的一些要点,看一下大屏幕。

  (播放短片)

  解说:

  根据公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1.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也就是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2.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3.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主持人:

  那么今天这个方案公布以后,大家都非常关注,相信两位也是非常的关注,为什么呢?因为两位都曾经提过跟这个方案类似的一些方案。

  纪校长,您先说一说吧,这次的方案公布以后,跟您以前四次在人代会上通过议案的方式提的那个方案有多大的差别?

  纪宝成:

  基本的方向和基本调整的安排总的是一致的。

  主持人:

  哪些一致?哪些又不一致?

  纪宝成:

  比如说我建议增加1天,法定的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这个是完全一致的。

  主持人:

  对。

  纪宝成:

  我们建议把原来所谓黄金周要进行调整,减少黄金周的时间,把它分解到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这个是一致的。

  主持人:

  哪些是不一致的?

  纪宝成:

  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原来我的方案上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春节,春节我主张除夕是要放假的,原来3天不变,放4天。然后我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变成11天,如果国庆节也是只放1天的话,春节应当放5天假,再加上4天周末,一共放9天,强化春节,这是我们的一个方案。

  主持人:

  增加1天,再挪几天,挪到春节去。

  纪宝成:

  挪到春节去。

  主持人:

  强化春节。

  纪宝成:

  对,强化春节。

  主持人:

  但是这次您这个方案没有在草案里面体现出来。

  纪宝成:

  增加1天体现了,清明、端午、中秋都实现了。

  主持人:

  刘会长我们知道,90年代的时候您曾经提过类似的方案,提了也很多年了。这次的方案出来以后,您一对比有什么发现?

  刘魁立: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光是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就节日和法定假日之间关系的研讨会就召开了3次,连续3年召开。

  我们为中央精神文明办和为后来的国务院办公厅所制定的方案里面,基本上现在得以实现了。

  当时我们在提出这样一个方案的时候考虑到经济的状况,我们没有做过很详细的调查。我们就提议在保持原来的假期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能得以通过我们自己的方案。我们是把国庆的长假拿出1天来给中秋,把五一拿出2天来给端午节和……

  主持人:

  清明节。

  刘魁立:

  清明节。后来又把春节提前1天,所有的这些大概只有一点和我们不同的,现在的方案和我们的提议不同的就是多了1天假期,国庆仍然保持不变。

  主持人:

  听了两位的介绍,我们感觉征求意见稿的草案好像是综合了你们两位的这些草案而最后拟成的。

  我知道纪校长提这方面的议案一共是提了四次了。

  纪宝成:

  四次。

  主持人:

  第一次您提这个议案的时候,反馈是什么样的?

  纪宝成:

  第一次我提出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以后,国务院有关部门给我一个答复,这个答复主要讲现在整个的休息日,全年一共有114天,所以要增加法定节假日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社会承受的能力,主要讲这个意思。这个意思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委婉的对这个方案不是持很肯定的态度。

  主持人:

  那是哪一年?

  纪宝成:

  那是2004年12月份,但是最后一句话又讲,我们要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一句话。

  主持人:

  那后来几次提议案的反馈有什么变化?

  纪宝成:

  这个变化就大了。第二次虽然答复的很简单,当时他说这个议案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正在论证研究。第二次是这样的答复,文字比较简短。

  第三次我认为就很积极了,除了重复这几句话,“具有重要意义”以外,他又说已经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汇报了这些问题,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正在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又向国务院领导同志进行汇报,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指示怎么进一步调查研究等等。这个问题当时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实际上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在很慎重地采取论证的措施进行调查研究。

  最后一次是今年,今年我提的这个提案提了一个实施的意见,我不跟他讨论要不要,是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的要点是把这个方案提出来了,同时把带薪年休假制度强制实施,跟这个结合在一起。

  这次提案是另外一个单位,这次答复的是国家发改委。

  主持人:

  就是出台征求意见稿的。

  纪宝成:

  对。国家发改委答复我们,这个答复就比较详细,给我们的感觉也快要出台了。

  主持人:

  通过这四次议案不同的反馈,您感觉到有什么变化在里面?

  纪宝成:

  首先第一个问题对顺乎民心的事情,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采取了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在听取取各方面的意见,调查研究,好几年都是这样。我当时提出的意见是希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出来了,正好在本届政府任期之内。

  主持人:

  肯定很高兴。

  纪宝成:

  高兴。

  主持人:

  很兴奋。

  纪宝成:

  很兴奋。

  主持人:

  对。刘会长也是,从9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呼吁要把传统的节日改为假日等等。这次草案终于出来了,您是什么心情?

  刘魁立:

  当然我非常兴奋。兴奋的原因就在于,实际上这次方案的改变,实际上是改变了近百年来民族传统节日被搁置的这样一个历史,结束了这个历史。

  如果说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国家法定假日作为两个体系,过去一直是叫做“二元结构”,现在这两个体系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协调。

  主持人:

  结合了。

  刘魁立:

  结合了。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多年来的一个宿愿,改变了从1912年开始的这样一个历史。在这里,实际上我们的收益会非常多,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效果会看得越来越明显。

  主持人:

  对,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这么多年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看到自己的成果终于也能够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所接受,是不是也很高兴?

  刘魁立:

  这个是当然的,因为中国民俗学会是由从事民俗研究的这样一些学者组成的,他们在自己的研究当中努力地去追求真理,但是怎么能够做到经世致用,使自己的学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进程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是我们不断摸索的方向。这一次体现的很完美,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进展,同时社会的需求也逼得我们在研究上能够作出更多的努力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我们贡献我们自己的知识。

  主持人:

  所以各人也很欣慰。这是两位专家从你们的角度看待这样的一个草案。在这个草案出台以后,很多的民众也都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播放短片)

  北京市民1:

  因为我现在工作了,所以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条带薪休假,年假的这一条。至于说中国传统节日可以有小的黄金周,因为分了好几段,五个节假日都开始有三天的小假期,这个节日也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能够跟家人一块过一些传统节日是很好的一个安排。对于五一长假,因为对于国家的旅游区,还有铁路、公路运输压力都很大,所以这种调整我觉得,我是支持这种调整的。

  北京市民2:

  这次方案调整是把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我觉得这种应该是提倡的。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从一定程度上有着中华一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北京市民3:

  我觉得挺好的,传统节日应该大力发扬,年轻人现在正需要这一点,从祖国的荣誉感方面应该增强一些,我觉得挺好的。

  北京市民4:

  取得取消五一的假日,觉得还是比较可以的,因为五一假日比较长,结果放起假来没什么意思,像中国传统的节日还是比较有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如果给一个假期的话,大家可以在一起聚一聚,可能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

  好,看完了民众的一些反映,我们再来听一听演播室两位专家的看法。

  纪校长,我记得您曾经做过一个全国的民意调查,就是关于取消五一黄金周以后大家是什么态度。这个结果是什么样的?

  纪宝成:

  今年2月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一个电话调查中心接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进行了电话调查,我们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武汉、西安6个城市,电话调查了2634位受访者。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职业,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工作性质都不一样。调查的结果大概是这样,支持将部分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的,大部分都非常赞成。

  主持人:

  支持率肯定很高。

  纪宝成:

  支持率很高,这是一。

  第二,对具体增加1天的方案,绝大部分赞同,但是对于增加的这些用于哪里。第一是赞成用在春节上,第二赞成用在国庆节上。大概60%多赞成用在春节上,20%几赞成用在国庆节上。

  在这个前提前面的方案是赞成春节4天,五一黄金周没有,国庆节2天,这是一个方案;另一个方案是春节5天,国庆节和五一节都是放1天。这两个方案哪个更赞成一点,结果大多数也赞成强化春节的方案。

  所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都是赞成将法定节日变为法定的假日,同时也赞成更多的强化春节,也赞成增加1天,整个方案就是这样。

  主持人:

  关于黄金周呢?

  纪宝成:

  黄金周都没有了,大部分都赞成。

  主持人:

  赞成什么?取消?

  纪宝成:

  五一大部分都赞成取消,国庆节一种是全部取消,一种是2天,然后挪下来的时间来强化春节,强化春节这个意见是非常一致的,大概是这样。

  主持人:

  刘会长,您看这次的草案中很明确地规定了五一黄金周将来就没有了,对于这样一种规定,可能有一些旅游部门还是有一些担心的。您个人是怎么看的?您赞成不赞成?

  刘魁立:

  我是赞成现在这样一个方案的。原因就在于黄金周这个词本身我就不大喜欢。因为什么呢?因为假日是国家用法令形式规定的一个公共休息时间,公共休息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它可以充分地去发挥它各方面的效益、各方面的功能。节日体系同样可以进入假日体系,但是也可以不进入,进入之后,假日有的那些收益在节日进入假日体系之后仍然还存在;此外,它会有另外的一些效用或者功能。比如在这里有所谓继承文化传统的,有所谓民族习惯的传承,另外还有民族感情的抒发,在这里进行道德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所有的好处都会在这里得到收益。所以在考虑假日的时候自然也要同时考虑它的文化因素。

  在考虑到比如说取消或者是改变过去的所谓五一黄金周的时候,现在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补充方案,就是带薪的假日。既然有了带薪的假日,我们就可以自由的,或者是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分别安排在各个时间段里面,这样实际上并没有影响所谓黄金周假期的总长度。

  主持人:

  对。

  纪宝成:

  这个问题我也做一点补充。黄金周这个提法我一直也持异议,当然最好还是用放长假。

  主持人:

  放长假,现在非叫黄金周。

  纪宝成:

  放长假这个词,所以黄金周实际上是针对旅游黄金周,但是对于另外一些行业,比如说海关停止报关好几天,它的进出口交易量是黄金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呢?现在经济全球化,美元的汇率瞬息万变,几天在停摆,损失又该是多大呢?

  所以这个提法是从旅游的角度提出来了,报纸报道也只报道这周旅游多少钱、多少钱,这个词不一定是准确的,从整个国民经济宏观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是很准确的。

  另外,节假日任何一个节都有它的含义,国庆节、五一节它也有它原有的含义,不能变成一个完全的物质需要。节假日实际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并不是从物质需求这个角度来考虑。当然我们在1999年定的时候,因为当时的具体情况,它确实对拉动内需、发展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国民对旅游的认识,这是好的方面。但是我建议今后叫长假,不要叫黄金周,尤其是政府的文件上不要出现黄金周的提法,这个提法不是个科学的提法。

  主持人:

  所以两位都非常赞成这次草案出台的关于取消五一黄金周这个提法。

  但是我们注意到也有的一些媒体刊登的一些文章,谈到原来有黄金周,您管它叫长假,有这个长假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时候,他不经常去旅游,说我平常每天都很忙,好不容易有这7天,我可以在家休息休息,但现在取消了,我(的计划)就打散了,我就不太好休息了。

  但是我们也知道,您刚才也强调了,在您原来提的方案里面就有带薪年休假制度,这次的草案里面也对这个有规定,关键是将来怎么样能让带薪年休假制度得到保障,让人们真正能够享受到年休假。您有什么好的看法,纪校长?

  纪宝成:

  现在一部分劳动者对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可能有些想法,其实根本原因是担心带薪年休假能不能贯彻落实。

  主持人:

  是不是我就少休息了。

  纪宝成:

  所以我们的议案提的时候叫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

  现在法律规定,1995年1月1号实施的劳动法对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做了明确规定,事实上执行得也是不错的,除非你自己太忙,你自己不肯休息,那是另外一回事。对企业是参照上述精神来执行决定,有的企业执行得很好,有的企业就没有执行。

  所以我们觉得这次必须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这次征求意见稿也出来了,如果作为一个法律规定规定下来以后,那就是一个法制性的东西。

  所以第一要加强宣传,希望各个单位,社会单位,包括企业在内自觉地实施。

  第二,政府主管部门要督导实施、监督实施。

  第三,如果还不实施的话,劳动者有权保护自己,可以申诉到劳动仲裁单位,甚至到司法机关来强制实施。

  只要把这个宣传好,绝大部分单位会自觉实施的,即使有一些认识不够,通过几年下来,逐步也会走上正轨。当然有一部分经济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实在不能够放假的,就要按照规定加薪。

  所以带薪年休假的核心是放假,关键在带薪。

  主持人:

  如果这个制度能够得到保障的话,黄金周也好,长假也好,大家可能都能够接受了。

  纪宝成:

  人们休息的权利可以更加和谐地得到实现。

  主持人:

  对。接下来我们再谈我开始的时候谈到的一点,这次的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节假日和我们原来传统的节日结合在一块了。

  刘会长您看,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有很多的内涵在里头。以前不是假日的时候,大家反而就这么过了,但是将来如果真的成为一个假日了,这一天真的要正经八百地过这个节了,怎么过?我们习惯不习惯?

  刘魁立:

  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个体系应该说是在我知道的,各个民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当中,它是最优秀的一个。因为就它的组成来说,假定我们看到其他的若干民族都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我们的节日体系实际上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里面得到体现了。这个体系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系,这个传统应该得到继承。

  现在,它既然已经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法定假日,那就是说,在这个期间,我们会努力地去保持这样一个传统,而且发扬这个传统中间最优秀的因素。我们这个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它的象征体系是非常多的。比如以植物来说,每一个节日都有它自己节日的植物象征,食物、装饰、游艺活动,在这个时候人们最充分地表达、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所有的这些,无论是群众性的活动,还是在家庭内部的活动,都会得到非常好的保持。今后无论是学界,还是整个的广大民众会更好地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

  主持人:

  对,您刚才讲到了以前过节虽然不是法定的假日,但是还是要想方设法过,比如说甚至请个假也得去扫墓等等,将来可能就更好安排了,对吧?

  刘魁立:

  对。

  主持人:

  这也是我们要慢慢习惯于把我们的传统节日过成法定的假日。

  刘魁立:

  比如说清明。

  主持人:

  对。

  刘魁立:

  在这个时候要踏青,也就是说我们要和自然亲近,我们要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祭扫,实际上是我们继承了我们自己优秀的革命传统;同时我们还要向民族英雄,比如说我们在炎帝陵、黄帝陵,还有一些先驱,我们在那里祭扫,实际上也是延续了整个民族的历史,更不要说我们还要自己去扫墓,这样使家庭,使整个一个道德传统、血缘关系、整个的社会关系都得到了巩固,会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来充实我们自己的节日度过。

  纪宝成:

  西方的传统节日不少是跟神联系的,跟宗教联系的,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跟人联系的,是贵人文、重亲情。

  主持人:

  我看媒体谈到这次的草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纪宝成:

  对,是这样,它是以人为本。确确实实是共同构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有这样的含义在里面,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主持人:

  两位专家你们看,现在算起来,原来的假期是111天,后来是114天,如果按这个草案实施的话就会有115天。

  刘魁立:

  假定说加上……

  主持人:

  再加上带薪年休假。

  刘魁立:

  带薪年休假,那就不止是这样了,再加5天,或者再加10天,有的甚至再加15天。

  主持人:

  我们一年365天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休息了。

  纪宝成:

  对。

  主持人:

  您觉得这个本身说明了什么,纪校长?

  纪宝成:

  马克斯的观点,闲暇时间的增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人们要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不仅仅在学习工作的时间,闲暇时间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提高休息,一方面是平时的休息,节假日提高节假日的文化品位、精神升华,都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

  现在经济在蓬勃发展,休息多了之后对经济有没有负面影响?

  纪宝成:

  那是不会的,只会更加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自主创新的能力也许会更强。

  休息也是有度的,不能一年365天都在休息,那当然是不行的。所以确实是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统一地协调我们的节假日,这一次政府的考虑是很周到的,有双休日,有带薪年休假,有节假日,而且节假日在一年当中分布的比较均匀,有长假,有小长假,比较和谐地实现休息的权利,这个方案是很不错的一个方案。

  刘魁立:

  另外,不要把假日看成是单纯的休息。

  主持人:

  实际上它也消费。

  刘魁立:

  除了消费之外,我经常到国家图书馆去。节假日的时候……

  主持人:

  学习。

  刘魁立:

  图书馆的人比平时多的多,书店也是多的多,大家会充分利用节假日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补充自己的知识。在这个时候是一个非常发展个性,同时又有非常多的那样一些,比如在道德方面的,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这样一种协调,假日不要把它单纯看成是一个简单的休息。

  主持人:

  对,假日本身就像您说的去学习,实际上这里面有文化的元素。

  纪宝成:

  对。还要外扩……丰富、发展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如说我们的端午节纪念屈原是爱国主义情怀,龙舟竞赛是奋发向上、力争上游这样的团队精神;还有饮黄酒也好,插艾蒿,插菖蒲,本身是驱虫、避害、避邪,实际上是民间的卫生节,就是盛夏快要到了,搞卫生。

  主持人:

  所以说这种结合实际上是突出了文化的品位。

  好,那么今天就这个话题,我们先谈到这儿。非常感谢两位专家今天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讨论,谢谢你们。

  好,观众朋友,今天的《今日关注》就到这里结束,感谢您的收看,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制片人:张立勇

  策 划:王冬妮

  编 辑:寇 春

  监 制:王未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