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取得的成就和意义。用数据证明、

2024-05-06 02:42

1.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取得的成就和意义。用数据证明、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
  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140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27倍。


  资料图片: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巴果绕村农民正在给从内地引进的黑白花奶牛喂饲料(2008年10月29日摄)。西藏林芝地区6年来总投资1.7亿元,大力发展藏猪、藏鸡、奶牛等养殖业及核桃、天麻、辣椒等种植业。2007年项目区增加纯收入4723万元,人均增收1285元。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对口援藏,自治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使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壮大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药王山农贸市场是拉萨市最大的菜市场,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八成以上为本地生产的菜种。这是西藏的一个缩影。粤菜、川菜、湘菜、北京涮羊肉、东北水饺、兰州拉面、云南米线等各地风味美食,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街头随处可见。

  “没想到这里要啥有啥,世界屋脊的消费品种竟然与内地差不多。” 来西藏参观旅游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央一直十分关心和大力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西藏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国家就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给予了特殊支持,拨给大量财政补贴、专项补贴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并调集大批物资进藏。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种特殊支持的力度逐年增大,中央政府每年拨给西藏自治区财政补贴10亿元人民币,并积极组织实行对口援藏。


  资料图片:2008年7月18日,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米瑞村的牧民群宗给新房献哈达。西藏自治区自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两年以来,截止到2008年7月,共投资70.22亿元,让11.4万户居民搬进新房,受益农牧民达59.4万人。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1980年,中央召开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在全国率先对西藏实行免征农业税,采取特殊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国家直接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全国人民对口支援”,形成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设的新格局。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明确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2001年,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是进入新世纪西藏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为加快自身造血功能,西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从薄弱环节入手,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初步形成了优势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农畜产品加工业、饮食品加工制造等工业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2007年,西藏工业增加值25.71亿元,比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25.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中央对西藏投入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积极普及农牧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先后实施了免征免购,从农牧民手中不收任何农牧业税,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使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29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3.86万吨;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增加到2007年的2417万头(只)。至2007年,西藏农牧业迎来第二十个丰收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788元,比上年增长1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7个百分点。

  在工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适时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旅游业确立为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后,西藏的旅游业突飞猛进,游客达到251.2万人次,是1980年的712.6倍。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告诉记者,要感受西藏跨越式发展,可以看这几组数字: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GDP)仅为1.74亿元,到2008年发展到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1400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59年的142元增长27倍。


  资料图片:总装机容量40MW的自治区重点工程、目前林芝地区最大的水电站——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坚持建设、环保“两手抓”,取得了好成绩,首台机组于2008年9月17日实现并网发电并已开始发挥作用。记者 青阳多旦 摄(图片来源:西藏日报)。

  打破瓶颈,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

  旧西藏没有一条正式公路,交通运输极为落后,人们维持生活、盐粮交换、经济往来,全靠人背畜驮,走骡马驿道、划牛皮筏、溜索桥。交通闭塞是制约西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1954年12月25日,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由此,开启了西藏现代交通的大发展。

  自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常规项目投资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使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西藏人大代表、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说:民主改革以来的50年,是西藏经济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50年。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国务院又确定了总投资达770多亿元的西藏“十一五”时期180个工程建设项目,截至2008年10月,这180个工程项目累计到位资金332亿元,占“十一五”规划总投资的43%,已有163个项目开工建设,占整个项目的90%以上。

  2007年,青藏铁路建成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也是在2007年,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6万多公里,比1959年的0.73万公里增加4.13万公里,增长5.7倍。43个县通油路,拥有和在建机场5个,进出藏航线达到15条。

  惠及群众,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


  资料图片:一名藏族妇女在拉萨街头转经(1月27日摄)。200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已经过去整整50年。50年来,西藏从极端落后到逐步走向现代化;50年来,西藏人民从备受奴役到当家作主。今天,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走进拉萨市郊区杨达乡通嘎村村支书阿努的家,门庭里挂满了风干腊肉,刚宰杀的一头猪和一只羊挂在墙上。盖在独家院落的200多平方米房子内,现代家电一应俱全。祖辈们世代为“朗生”的阿努动情地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够积聚起这么多财富。没有共产党、没有新西藏,就没有我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项为改善占西藏人口总数85%以上的农牧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农牧区安居工程,已使60万农牧民搬入新居。自治区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已超过80亿。

  安居工程使西藏绝大部分农牧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的“外观”。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藏东南的山南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农牧区,在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二层的小楼房、引到农户自家院子里的自来水管、现代化的家具和农业机械。

  在改变农牧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作为配套工程的通电、通路和通电话等工程也攻克了西藏农牧区的“软肋”。

  新农村建设让整个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看病、上学、出行、饮水、通讯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率先支持西藏建立农牧民社会救助制度,将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特困农牧民的收入补助至800元,目前受益人口已达81.9万人。(苏银成 张帆 汪志球)

  详情请看: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9-03/27/content_988706.htm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取得的成就和意义。用数据证明、

2. 中国到2020年为止已经改革开放了多少年?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在此后的40年里,中国的经济迎来腾飞,国家地位也逐渐在国际上站住了脚。国内城市间的竞争也是在相当激烈,40年里就如同一部城市的兴衰史!

3. 改革开放多少年了2021

改革开放,是我国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到2021年,改革开放43年了。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生活图景。扩展资料改革开放,是我国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多少年了2021

4.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分钟读懂西藏和平解放60年

5. 西藏解放前后变化

  五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西藏以和平解放为起点,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走上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轨道,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五十年前后西藏之巨变

  (一)、五十年前的旧西藏

  50多年前的旧西藏:①是一个社会制度落后,经济剥削异常残酷的社会。 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占西藏人口5%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占有西藏全部土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牲畜;而占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一无所有。②是一个等级森严,政治压迫极端野蛮的社会。旧西藏流行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人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法典明文规定,上等上级的人的命价为与其尸体等重的黄金,而下等下级的人的命价仅为草绳一根。③是一个政教合一,宗教桎桔沉重的社会。宗教和寺院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成为唯一的意识形态和独立的政治、经济特权,支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寺院上层僧侣即使西藏的主要政治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农奴主之一,原西藏地方政府实行僧俗官负双轨制,僧官大于俗官。④是一个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朝不饱夕的社会。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化工商业和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几乎没有,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取自然游牧方式,农牧品种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粮食产量低下。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艰难,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山南等城镇中,乞丐成群,到处可见满街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二)、五十年后的新西藏

  50多年来,西藏随着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西藏人民的不懈努力,西藏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①经济发展实现重大飞跃。50多年来,西藏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巨大飞跃,彻底告别了封闭庄园制自然经济,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迈进。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46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比1990年翻两番,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30余倍;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例如: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培育出拉萨啤酒、奇正藏药、珠峰摩托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企业品牌;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力进行“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②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庙垄断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教育得到广泛普及,一个涵盖了普通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到2000年,全区拥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达到38.1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已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到32.5%。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己建立25个科研院所,有专业科技人员3.5万人,学科领域涉及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畜牧、林业、生态、藏医药等数十个门类。其中,藏学、高原生态、藏医药等学科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旧西藏除了由封建贵族和寺院垄断的传统藏医藏药以外,极度缺医少药百姓生病既没钱也没地方看病治病。目前,到200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1237个,病床床位达到6348张,专业卫生队伍达到8948人,每千人拥有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人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2000年,西藏全区人民己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部分群众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各种家用电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少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盖起了新房,有的还购买了汽车。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递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绝大多数地区的百姓能够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到当天发生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新闻,并能够通过电话、电报、传真或互联网等手段获取信息资料,即时同全国和世界各地取得联系,传递信息。下面本文将己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甲竹林镇为例进一步来说明广大农牧民生活的变化。

西藏解放前后变化

6. 改革开放到现在几年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7. 一带一路在西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着眼世界局势,从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一个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平衡方面,呈现出东快西后、沿海强内陆弱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低。“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整合民族地区的积极因素,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融入性,为地域经济发展打开诸多战略空间和政策利好。西藏作为我国的西南屏障,是对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发展边贸经济的重要区域,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挥好地域优势和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西藏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但从现状来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其他地方。为了确保西藏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坚持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民族特色为核心,实现大发展。西藏目前有樟木、普兰、吉隆、日屋、亚东五个国家级口岸,有日臻成熟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那曲物流中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以铁路通道为主线,通过发展特色贸易和文化旅游,打好特色牌,把中央关于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打好民族文化旅游牌
旅游是当前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成就,成为地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西藏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外与印度、不丹、缅甸、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内与青海、四川、云南、新疆相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使西藏具备了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基础。西藏的旅游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很大成效,现已初具规模。尽管西藏在全国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业具有很强的资源潜力和发展后劲,价值不可估量。
一个特定的区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做大地方优势产业。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是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区域旅游特色的一个着力点,启动和发挥这些民族文化资本的积极作用,成为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西藏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效主要基于四大因素。
一是中央和地方对西藏旅游业的重视和扶持,这是政策保障。2006年以来,西藏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旅游法规和政策相继健全,旅游产业化发展意识得到强化,旅游业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尤其是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在西藏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与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其中,明确提出要将西藏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给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二是稳定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增长,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西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开明稳定的新时期,稳定局面的延续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是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旅游业发展的吸引力。文化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依托。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要看到民族文化是西藏文化旅游的魂。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也在大力扶持西藏民族文化的发展。比如,从1989年至1994年,中央拨款5500万元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2001年中央又拨款3.3亿元启动对布达拉宫的二期维修以及对罗布林卡、萨迦寺的修缮工程。据统计,中央每年对西藏文物保护事业的日常经费达到400万元-500万元。中央的扶持政策和西藏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目前开发出包括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朝拜等一系列旅游产业,成为西藏做强文化产业的基础。
四是在基础设施上取得很大改善,西藏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大量投资。以机场、公路等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取得突破,大部分国道和省道改造相继完成,林芝和阿里机场通航、日喀则机场改扩建以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使西藏旅游产业交通方面的瓶颈限制得到突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藏旅游资源众多。全区文物点达2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据统计,西藏拥有29处极品旅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两大优势。
第一,高原自然景观的价值。西藏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自然特征,构建了特有的高原自然景观。西藏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山峰和湖泊。山峰数量与高度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分布在西藏,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现已对外开放的山峰有44座。由于海拔的高度,西藏多数山峰终年覆盖着冰雪,组成高原壮丽的雪山群落,形成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罕见的壮观冰川,使西藏成为全国冰川最多的地区,共发育有冰川22468条,总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西藏是我国最大的自然湖泊密集区,大约有1500多个湖泊,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诸多湖泊根据不同的水系和特点形成了三个区,即藏东南外流湖区、藏南外流-内陆湖区、藏北内陆湖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纳木错和羊卓雍错等。高原湖区的特殊景观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民俗风情的特殊性。西藏特殊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风俗习惯都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比如,游客来到西藏往往被传统的礼俗禁忌、婚丧嫁娶、藏式食品、民族工艺品所吸引,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韵独特的舞蹈、音乐等都成为旅游业宣传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同时也为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对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积极作用,有利于西藏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利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实现。鉴于旅游业具有的特殊辐射带动功能,西藏应在良好的历史机遇下,充分挖掘旅游特点和民族特色,打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旅游经济这张牌。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打好区域特色边贸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下,西藏边贸进入大发展时期。西藏边贸除了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还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地位,同时出口商品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西藏初步形成以跨境民族为主体,以边界区县为重点,以整个自治区及相邻省区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贸易发展新格局。无论从历史、地缘还是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西藏的对外边贸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
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近代历史上,殖民者入侵西藏,大肆掠夺资源和药材。在侵略者的压制和倾销之下,西藏的对外边贸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和平解放之后,西藏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政策鼓励之下,对外边贸有了迅速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之下,大力发展和增强西藏的边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应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大投资和优化力度,力求发展的持续推进。
首先,大力加强边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西藏的边贸口岸从总体上看,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当前的边贸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食宿条件和邮政通信等方面。比如,在边贸过程中有些商品是有保鲜期的。如果货物连基本的仓储和运输条件都跟不上,不利于边贸的发展。所以,必须及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已经存在的基础,西藏边贸才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其次,发展边贸,必须注重优化产品结构,注重发展民族特色产业。西藏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在对外边贸过程中,民族特色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一个方面。当前,西藏的边贸产品主要有林芝市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昌都市以肉和乳品为重点的产品、山南地区以藏毯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产品、那曲地区的虫草以及阿里地区的“两绒一毛”深加工产品。虽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边贸产品,但仍需提高。要根据边贸市场的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不同类型的出口商品基地,尤其要保证产品的多样性和高质性,带动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繁荣西藏经济。
再次,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加强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信,为边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倡的“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的目标,西藏必须在全国统筹中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瞄准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广阔市场,迅速完善边贸体系,在与世界的经济往来中抢得先机,把握主动。
总之,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其为西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同时, 也不能盲目乐观,要紧密结合西藏特点,联系西藏实际,从思想到行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积极主动作为,从民族旅游和特色边贸方面发挥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进一步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一带一路在西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8.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发生翻天覆地的原因,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结果,也是西藏人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建设的结果。
一、在政治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充分保障西藏人民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和政治参与自主权。二、在经济上,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在文化上,既保持了传统文化与信仰,有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活力。
四、在社会建设上,民生不断得到保障和改善,西藏人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参考资料来自《求是》和《新西藏》两种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