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做投资,有哪些经典的书籍可以拜读?

2024-04-30 12:00

1. 在资本市场做投资,有哪些经典的书籍可以拜读?

人人都会赚钱,但并不是人人都会理财。现阶段投资方式多种多样,理财产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聪明的投资人总是能够从投资大师所撰写的著作中,汲取宝贵的投资智慧。
1.《富爸爸,穷爸爸》
作者: 罗伯特·T·清崎
豆瓣评分:8.5 分
2.《证券分析》


作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豆瓣评分:8.8 分
3.《聪明的投资者》
作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豆瓣评分:9.0 分
4.《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作者: 沃伦·巴菲特
豆瓣评分:8.8 分
5.《穷查理宝典》
作者: 彼得·考夫曼
豆瓣评分:9.0 分
6.《怎样选择成长股》
作者: 菲利普·A·费舍
豆瓣评分:8.8 分
7.《漫步华尔街》
作者: 伯顿·马尔基尔
豆瓣评分:8.5 分
8.《共同基金常识》
作者: 约翰•博格
豆瓣评分:8.2 分
9.《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作者: 彼得·林奇
豆瓣评分:8.7 分
供参考。

在资本市场做投资,有哪些经典的书籍可以拜读?

2. 《资本论》这本书有什么值得阅读的地方?

我们学习《资本论》的意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干活付钱,这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说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8元或16元或更高的数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马克思把这个“账”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广大工人阶级更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待遇准备了充足了条件。

3. 资本市场的图书目录

资本市场导论 1第1篇 股票市场 23第1章 现代公司制度 251.1 公司的法律特征 271.2 公司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81.3 公司的类别 281.4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311.5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33第2章 股票概述 412.1 股票与债券的关系 412.2 股票的概念与特征 432.3 股票与股份的区别 452.4 股票的法律性质 452.5 股票的种类 462.6 股票的价值 57第3章 股票市场概述 613.1 股票市场的筹资者 623.2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 643.3 股票市场的管理者 643.4 股票市场的中介机构 653.5 股票市场的格局 703.6 证券交易所 753.7 股票市场指数 85第4章 股票的发行与上市 894.1 股票发行的目的 894.2 股票发行的条件 914.3 股票发行的方式 924.4 股票发行的程序 964.5 股票上市 97第5章 创业板市场 995.1 新经济、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 995.2 创业板市场的主要模式 1135.3 我国的创业板市场 1375.4 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148第2篇 债券投资 157第6章 债券投资概述 1596.1 债券的定义、构成要素及特征 1596.2 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1626.3 债券的主要种类 1656.4 债券的历史发展 173第7章 债券市场 1757.1 债券市场的涵义和种类 1757.2 债券市场的历史发展 1767.3 债券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1777.4 我国的债券市场 1787.5 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 181第8章 主要债券品种 1858.1 国家债券 1858.2 国库券 1908.3 金融债券 1928.4 公司债券 195第9章 债券的发行 1999.1 债券发行的目的 1999.2 债券发行市场的构成 2029.3 债券发行的条件 2059.4 债券发行的方式 2109.5 债券的信用评级 214第10章 债券的上市与交易 21710.1 债券上市制度 21710.2 债券的交易 219第3篇 期货市场 225第11章 期货市场概述 22711.1 期货交易 22711.2 期货合约 23511.3 期货市场 239第12章 期货品种 24512.1 期货品种上市的条件 24612.2 金融期货 24712.3 外汇期货 25112.4 利率期货 25512.5 股票指数期货 26012.6 期权交易 266第13章 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 27113.1 期货交易主体 27213.2 期货交易所 27313.3 期货交易中介机构 27913.4 期货交易结算机构 283第14章 期货市场的运作原理及风险分担机制 28714.1 期货市场的运作原理 28714.2 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 288第4篇 资本市场中的企业运营战略 291第15章 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从生产经营到资本运营的飞跃 29315.1 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 29415.2 建立企业的资本运营战略 29615.3 小结 297第16章 资本运营的主要内容 29916.1 金融资本运营 29916.2 产权资本运营 30016.3 无形资本运营 30116.4 小结 302第17章 兼并与收购 30317.1 企业并购的优势 30417.2 企业并购的成本 30517.3 企业并购的原则 30517.4 企业并购的分类 30617.5 企业并购的作用 30717.6 企业并购的风险 31217.7 企业并购的程序 31317.8 并购的重要形式:要约收购 31717.9 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322第18章 企业重组 32918.1 企业重组的分类 32918.2 企业重组的作用 33218.3 资产重组 33318.4 债务重组 337参考文献 339后记 341

资本市场的图书目录

4. 资本经营的图书

书 名: 资本经营作 者:李振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10-1ISBN: 9787505883819开本: 16开定价: 39.00元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重视并有意识地实施资本经营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当指出的是,资本经营既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万能的、最高层次的”经营活动,也不像有些人所贬低的那样,是“万恶之源”。正确认识和运用资本经营的理论和方法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按照未来国防军工行业要走与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航天企业特点的资本经营道路,将是广大航天企业和企业家不能不直面的一大挑战。本书编写的初衷在于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各院、局、基地、公司从事产权管理和资本经营业务的人员提供一本实用而简明的培训教程。当然,本书亦可供广大社会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第一篇 理论篇第一章 资本经营导论第一节 资本经营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资本经营的动因与特点第三节 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第二章 收购兼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收购兼并概述第二节 收购兼并理论第三节 收购兼并效应第三章 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第一节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第二节 有效市场理论第三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第四节 套利定价理论第五节 期权定价模型第二篇 实务篇第四章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第一节 企业改制上市的一般程序第二节 企业改制上市中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企业改制上市中的法律问题第四节 企业改制上市中其他有关问题的处理第五章 公司配股与增发实务第一节 上市公司配股的一般程序第二节 上市公司配股中会计与法律问题的处理第三节 上市公司增发的一般程序及相关会计和法律问题的处理第六章 公司收购与兼并实务第一节 公司兼并收购的一般程序第二节 公司兼并收购中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公司收购兼并中的法律问题第四节 公司兼并收购中其他有关问题的处理第五节 公司兼并收购后的整合管理第七章 公司债券融资实务第一节 公司债券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公司债券发行实务第三节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实务第八章 企业资产重组实务第一节 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路与方式第二节 企业资产重组的程序与操作要点第三节 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的资产重组第四节 企业兼并收购中的资产重组第五节 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第六节 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的商标权保护第七节 非实物型资产重组第三篇 政策法规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5. 资本论是怎样的一本书

《资本论》 ,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死人抓住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望采纳!!!!

资本论是怎样的一本书

6. 《资本论》是怎样一本书

《资本论》,一本好书!
如何在21世纪保卫资本论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初版于2014年, 2017年5月,该社推出修订版。该著历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重要条目,全面检阅这些条目的工作逻辑,以之为“史眼”,管窥诸种经济形态之“得失成败”。
《资本论》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块基石。2017年适逢《资本论》首版150周年,在国内业已掀起一股“热研《资本论》”的浪潮。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恐怕就是,通过还原马克思的学术精神,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研究目的,又由于中国方法、中国智慧、中国学科,这些“中国元素”最大程度地集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原创性工作内涵,可以深切感受到此项工作所实现者“经济学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也!研究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域内的“《资本论》新思想”,因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并且,惟其强有力,必能推动理论研究向深处进军。本刊希望顺应这一形势,适时推出专家学者的高质量“专文”,以期达到因时所需的抛砖引玉作用。

7. 《资本论》是怎样一部书

《资本论》[1] ,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首次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怎样一部书

8. 《资本论》 这本书 哪个出版社 翻译的更权威 ?推荐一下 谢谢

书名:资本论
作者:郭大力, 王亚南译
ISBN:
价格:2.40
发行地:北京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3-1966
页数:1075页

  
  王亚南(1901~1969),生于湖北黄冈县农村,经济学家、翻译家,译有《资本论》、《国富论》等,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为了争抢《资本论》中译本的首次出版权,几家书店纷纷开出高价来。当时,正贫苦不堪的译者王亚南和郭大力私下合计,要是为了追求高额稿酬,这和翻译《资本论》这件事“实在太不相容了”。结果,两人选择了出价不高的读书生活书店。
  作为反复探讨“利润”问题的经济学家,王亚南压根儿不在意“利润”这回事。他和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在中国流传了几十年,作为译者,他自己的“资本”却寥寥可数:一支粗大的金星牌钢笔,他一直用着,写过入党志愿书,也写下自己的遗言;而一副老式圆形眼镜,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戴了40多年。
  这是王亚南命运沉浮的40年。从当年国民党政府黑名单上的人物,到后来被戴上“反马列主义”的大帽子,他始终没有摆脱《资本论》的影响。他的毕生研究,都在试图用《资本论》中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直到临终前,他还在为这本书的第三版译文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