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该怎样应对沙漠化的恶化趋势

2024-05-18 23:59

1. 中国该怎样应对沙漠化的恶化趋势

这个是我在网上看到的。                                                                                            怎样防止沙漠化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木牧渔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6推广作物的轮休制度   
  7推进土壤保护制度   
  8.多种植树木   
  9.加强教育。(对沙漠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称其为法律法规,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没有凌驾于法之上的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违背沙漠化
  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政府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惩处,并给予改正。否则,法不成法,只能助长行政腐败,扰乱社会秩序。   然而,在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中,总有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的特权,好像法律法规是给老百姓制定的,是专门用来管教老百姓的,而约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门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则千方百计绕过“政策障碍”,甚至寻找种种借口,把法律法规撇到一边。应该说,正是这种执法部门的行政腐败,加剧了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议全国人大以“西部开发,生态先行”为题,就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执法大检查,及时纠正各级政府执法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历史上大开发带来生态大破坏的悲剧重演。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的主要瓶颈之一。面对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吸取国外相关法律措施,提出在资源管理和决策上建立部门交叉合作的协调机制、在"禁限制度"中建立一个西部固沙植物保护名录等一些完善我国《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法律建议,力求能对我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环境问题的决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
  我国保护天然林、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决策是在1996年水灾后作出的;而禁止采挖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的决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灾害连续袭击北京地区后作出的。均系亡羊补牢,付出了惨痛代价后而痛下决心。事实上,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学者和媒体发出了“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风沙紧逼北京城”这样的警告。我国高层决策者也并非置若罔闻,只是由于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群体,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难以当机立断。然而,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种“叠加效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环境加速恶化的步伐,而且将来一旦治理起来,费用也更加高昂,代价也会更加惨重,远远超过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   建议国务院设立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预报系统,为政府部门的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防沙治沙的国家资金投入
  中国治沙工程,国家长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仅1亿多元,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落实,因为沙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力有限。相当一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很难拿出钱来防沙治沙。1999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为3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治沙工程建设,按治理面积平均每亩投入2.26元,只够买两三棵小树苗,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有专家认为治沙经费每年需20亿元)。目前,在西北地区,造林一亩成本约100元,每亩治沙工程造林,则需500至600元。过去的办法是发动农民投工投劳,以弥补造林经费的不足。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投资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摊派,无偿使用劳动力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更何况国务院三令五申不允许加大农民的负担,如果再不加大对治沙的投入,今后工作势必出现滑坡。事实上,由于缺乏经费,防沙治沙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如节沙漠化
  水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得不到解决;许多治沙林场、苗圃、治沙站、保护站等基层防沙治沙单位、职工工资无保障,生产生活举步维艰、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造成了工程建设速度慢、质量低、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管护力量薄弱,造林种草成果难以巩固等等问题。这些现状,与实现国家扶贫攻坚和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极不相称。   建议国家加大对防治沙漠化的资金投入,除多渠道筹集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相结合;还应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荒沙拍卖,租贷、转让、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沙的新局面。
  建立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
  防沙治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政府部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一个部门治沙,其它部门却在造沙。凡属环境问题,都是跨行政区横向发展的,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部门却又是纵向设计的。如果恪守于这种部门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横向的环境问题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横向来设计我们的环境行政管理体系,避免部门之间工作中的扯皮,内耗,分散和重复,提高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为此,建议将国家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升格为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部门的职能分工,办公室仍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要加强“高级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透明度。
  将生态建设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任何经济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都要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一利带来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趋利避害,则要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评估,决定取舍。例如,近十年来,因挖发菜还使内蒙古2.2亿亩草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6000万亩沦为荒漠,其余的也处于沙化的过程之中。为此每年对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生态破坏的损失不可估量,还引发了农牧民冲突,造成了影响民族团结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经济活动,理当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只有发展经济的指标而无生态建设的指标,特别在脱贫目标上,一味强调增加牲畜的存栏数和粮食产量,从而助长了牧民过牧草场,农民毁林毁草开荒种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则不在考核之列。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一些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不惜付出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任期内的“政绩”。这是导致急功近利,政府行为短期化与决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见,环境的问题根植于我们社会和经济的结构、体系之中。不改变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改善环境的努力就不会有大的作为。目前,我们急待解决的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并将生态建设的具体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去。
  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我国西部生态极其脆弱,破坏易而恢复难,“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口总数已达4亿人,比建国初增加了160‰。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类生存繁衍的绿洲仅有4.5%,目前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纪初,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仅有15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过联合国制定的沙漠地区人口密度临界指标为7人的标准。青沙漠化
  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过垦过牧,造成风沙肆虐。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坏后石漠化严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丧失生产力,因此比沙漠化问题更严重,也更难以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要与“退人”结合起来,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口迁移出来,转移到小城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后反复的问题和“靠山吃山”,继续破坏植被的问题,给大自然以喘息之机,恢复元气;同时,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
  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戈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系统、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以往,我们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中国该怎样应对沙漠化的恶化趋势

2. 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漠化的形成原因有人为活动、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解决的根本措施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多方面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沙漠化的形成原因有人为活动、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解决的根本措施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生态移民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多方面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 我国沙漠化的情况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华北北部,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荒漠化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有些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目前全国荒漠化总的趋势是:局部地区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上还在扩展和恶化,全国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防治荒漠化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建国以来通过各种措施,使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从1991年防治荒漠化工程启动以来,就完成治理开发面积428.7万公顷,在部分沙区(如科尔沁沙地和毛乌沙地的许多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生态、社会效益得到协调发展。� 

然而,由于防治荒漠化意识的淡薄,在利欲的驱使和人口压力下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导致了荒漠化土地的持续扩展。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形势已非常严峻,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保积的27.3%,而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荒漠化土地所占比例已接近80%。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草地和耕地的退化状况已相当严重,草地退化率已达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与此同时,天然林和人工林也受到严重威胁,出现大面积退化以至衰亡,塔里木河下游长达180公里的"绿色走廊"由于河流水量剧减而濒临毁灭;阿拉善绿洲已缩小5.7万公顷,居延海已近干涸,民勤绿洲也在迅速衰退,以至有人预测照此下去,到下个世纪民勤绿洲将不复存在。根据全国普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沙漠化的情况是什么?

4. 怎么治理沙漠化

全民动员 制服荒漠 。
当前治理荒漠工作才是重中之重,要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危机程度。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治理荒漠的行动中来,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保护树木,绿化自己家的房前屋后,见缝插针植树,屋顶与外墙用爬山虎等滕类植物覆盖,用以降低 
气温,浄化空气,改善气候,增加降水,想办法补充地下水。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干部,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人员积极参与治理荒漠的行动
包括我们的水塔--青藏高原,控制荒漠化发展,恢复植被与湿地,增加降水,为以后的西线调
水治沙打好水源基础。
    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更应该让治理沙漠的人富起来。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
利益做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美国黑风暴席卷美国2/3国土,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小麦大片枯
萎而死,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以后实施了“免耕法”、“少耕法”才得以恢复。
    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1960年3月和4月及3年之后,3次重演。
    咱们要吸取美苏的教训,军垦和商品粮、棉种植农户应该改行,因为粮食问题已度过难关,军
人及所垦土地已经完成了历史施命。再者新疆农业贡献只占GDP的5%,可是农业用水就占去95%,所
以要在干旱缺水地区彻底退耕还林。应集中人力,把灌溉用水和土地用来培育树苗、加快植树造林,
方能尽快改善气候,增加降水,固沙增绿,控制沙漠漫延。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专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特长,亲自试验求证,气
候变化究竟是荒漠面积扩大受阳光辐射增温造成的,或是阿尔尼诺与氧化炭造成的。且末人云即云
,误导大众,削弱人们改善气候的信心。要用正确的理论拨乱反正,告诉广大公众,只有植树造林
,绿化暴露在烈日下的地面和加大湿地面积,才是控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并且及时报道在治理
荒漠、道路遮荫、屋顶与墙壁绿化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学生,那么,请您参照《干旱原因的深度分析》《生产雨水的办法》《生产雨水
的实例》,告诉自己的家长,保护树木,植树造林,治理荒漠,改善气候 增加降水的伟大意义和
重要性。并且从你们这一代起,正确改善与保护自己地球家园。
 
    如果您是一位人大代表或法律工作者,那么,请您参照森林保护完好国家的法律,拟定永久保
护林权的宪法。比如《退耕还林条例》。承包期70年应改为永久。管护费改为永久。并根据易难程
度,决定绿化每亩荒漠补助多少,管护费永久补助。
    按绿化面积的百分之几,可以准许治理者利用多少地下资源,建设多大的工厂、商业建筑、住
宅建筑、蔬菜种植、生畜养殖等,使占用的绿化土地越多,交纳的税金就越少。真正做到谁治理谁
受益,世代归自己所有。允许依法继承、转让。使其有恒产者必有恒心。
 
    如果您是一位爱国的移民者,或者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把富余资金购买绿化过的沙地或
自己绿化沙地中建厂、开发房产或经商,为保卫国土做贡献,利国利己。

    如果您是国外投资者,我们会遵照一国两治的政策,给你们划拨大片沙漠,设立保税区,让你
们自治发展。也可以投资引洪工程,获得长期回报。

    如果您是一位军人,那么,请用您的战略战术去保卫我们的国土不受荒漠化的侵略。
    
    如果您是居住在耕地欠缺的贫瘠山区,那么,请您把山坡地及责任田留给不愿迁移或无力迁移
的农民,让他们耕种田地、在山坡种植生态林获得补偿致富。您可迁移到新京周围的城市或工厂周
围居住,可以用自己绿化的土地一部分继承、一部分转让给开发商获取报酬致富,也可以种植蔬菜
、养殖生畜或打工等致富。
 
   如果您是一位城乡中待业者或无业者,那么,请用您的力量与智慧组建绿化专业队,在沙漠中
打井取水植树,同上述一样开发沙漠致富。也可进入西部贫瘠山区搞绿化,也要把裸露在阳光下的
石板、石涯用爬山虎、腾条、野葡萄之类植物覆盖。使秃山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使其降低地
表于大气温度,增加降水,又满足了下游发迏地区的用水,他们的用水将会和山区买水的价格相同
,政府会给绿化者和管护者付与丰厚报酬。

    如果您是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艺术
领域的团体或工作者。要努力追寻各地造林灭荒的先进事迹,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造林灭荒,
 
增雨减灾》丰富内涵。创作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高品味高覆盖视听盛宴。更有力地宣传
!
 
    如果您是一位农民,那么,请在你的田间地头种树,实现农田林网化,不但能改善气候增加降
水,还会使降雨范围扩大,实现《空中调水》向沙漠地区延伸,又避免自家庄稼少受干热风的危害
,还让鸟儿也可有树林栖息繁殖,更好地消灭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达到生态平衡,实现稳产
、高产。
 
    如果您是一位牧民,那么,请在你的牧场植树吧,《退牧还林条例》中的补助要比放牧效宜高
。愿意继续搞养植的牧民,那么,请你迁入内地来吧,农村有很多庄稼秸杆让你喂养牲畜。

    如果您是一位工程建设的决策者或设计者,那么,请用您的权利和绘图笔,把公路、铁路全部
设计成林荫道,城市中屋顶与外墙全部绿化,多种植乔木,不种那些浪费工和水的草坪与灌木之类
,多设计渗水地面与湿地,减少雨水外流,增加地下水补给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增加降水,实现《空中调水》向沙漠地区延伸。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水利工作者,那么,请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在保护生态的情况下,采用都江
堰的引水办法,用悬吊式闸门,只截流洪水的办法,将众多的出境和入海的江河洪水引入沙漠,不
让珍贵的水资源白白流进大海,让洪水贮存在既勉费又剧大的塔里木盆地水库,这样既能解决江河
洪灾,又能使沙漠地区的空气湿润,循环降水。也可分流黄土高原,修建“元阳梯田”。
可否把彊北流入北冰洋的水,用大型虹吸管引入于海平面100多米的吐鲁番盆地,治理荒漠。。
 
    如果您是一位规化师,那么,请用您的技术规化沙漠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燃气、城镇、
厂矿、飞机场、造林绿化、蔬菜种植、生畜养养殖等合理布局。不但使其生产生活便利,还能使三
废循环利用。

    如果准备迁都,那么,位居亚洲之中的塔里木盆地,维语称为“过去最早的家园”“王者居住
之地”,基址坐北向南,背靠天山建《新京》一座,面向昆仑,四周众水来朝,前有瀚海怀抱,固
若金汤,易守难攻。交通便利,能源充足,周围新建的城市星罗棋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沙漠
变废为宝,不但提供了交通、建设和绿化用地,而且还保住了18亿亩良田。

    天山天池,水面海拔1910米以上,水深近百米,湖水清澈,晶莹如玉。还两个小天池,用虹吸
管引来作为备用水缸。临近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面积约988平方公里。蓄水量99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6.8亿立方米。孔雀河平均每年流量为12.5亿立方米,足够新京
及周围城市用水。

    10年左右,新京与众多城市建成,沙漠四周绿化完毕,疆北的出境水虹吸成功;塑天运河通水
。瀚海水源充足,湿地遍布,有效地调节气候,必会冬暖夏凉。水进、人进、沙退,绿化很快完成,
彻底消除荒漠危害。真正实现森林城市,到那时空气湿润清新,鸟语花香,气候宜人,亿万人民犹如
生活在世外桃园之中。

   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之时,便是风调雨顺之日,伟大的中华大地一
定能重焕山青水秀的光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中国》!

    今天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

5.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①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在强化治理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由于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②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关键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③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④扭转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减轻对草场的破坏。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
⑥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沼气等能源,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⑦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责。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6. 新疆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治理沙漠的进展如何了

新疆沙漠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深处内陆,远离各大洋,且周边为众多大山脉所重重阻隔,水汽来源少,降水很少,但蒸发量却很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沙漠型气候,导致沙漠/荒漠面积很大。当然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垦殖,特别是大量从现有河流如塔里木河、若尔羌河等取水,人为因素也使得荒漠化,尤其这些河流下游的荒漠化有所加剧。
国家实施了防治荒漠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新疆局部的荒漠化,主要是有人居住的城镇、绿洲附近的荒漠化有所制止,但全区总体的荒漠化趋势由于气候变暖、经济开发等原因,难以根本改变。

7. 土壤沙化的我国沙漠化现状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文字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土壤沙化的我国沙漠化现状

8. 我国许多地区沙漠化现象严重有什么好建议

防止沙漠化的对策和建议:1.严肃法纪,惩治行政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有《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还制定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之所以称其为法律法规,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没有凌驾于法之上的权力.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违背 沙漠化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政府行为)都要依法进行惩处,并给予改正.否则,法不成法,只能助长行政腐败,扰乱社会秩序.   然而,在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中,总有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个人的特权,好像法律法规是给老百姓制定的,是专门用来管教老百姓的,而约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门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则千方百计绕过“政策障碍”,甚至寻找种种借口,把法律法规撇到一边.应该说,正是这种执法部门的行政腐败,加剧了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议全国人大以“西部开发,生态先行”为题,就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执法大检查,及时纠正各级政府执法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历史上大开发带来生态大破坏的悲剧重演.   2.环境问题的决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   我国保护天然林、在长江、黄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决策是在1996年水灾后作出的;而禁止采挖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的决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灾害连续袭击北京地区后作出的.均系亡羊补牢,付出了惨痛代价后而痛下决心.事实上,无论是洪涝还是干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学者和媒体发出了“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风沙紧逼北京城”这样的警告.我国高层决策者也并非置若罔闻,只是由于涉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群体,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难以当机立断.然而,凡属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一种“叠加效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根本上解决,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环境加速恶化的步伐,而且将来一旦治理起来,费用也更加高昂,代价也会更加惨重,远远超过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所换取的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   建议国务院设立包括沙漠化在内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专家咨询小组和预警预报系统,为政府部门的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大防沙治沙的国家资金投入   中国治沙工程,国家长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仅1亿多元,地方配套资金又很难落实,因为沙区多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财力有限.相当一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很难拿出钱来防沙治沙.1999年国家投入治沙资金为3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治沙工程建设,按治理面积平均每亩投入2.26元,只够买两三棵小树苗,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有专家认为治沙经费每年需20亿元).目前,在西北地区,造林一亩成本约100元,每亩治沙工程造林,则需500至600元.过去的办法是发动农民投工投劳,以弥补造林经费的不足.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投资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摊派,无偿使用劳动力的办法越来越行不通了,更何况国务院三令五申不允许加大农民的负担,如果再不加大对治沙的投入,今后工作势必出现滑坡.事实上,由于缺乏经费,防沙治沙中的许多关键性问题,如节 沙漠化水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得不到解决;许多治沙林场、苗圃、治沙站、保护站等基层防沙治沙单位、职工工资无保障,生产生活举步维艰、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造成了工程建设速度慢、质量低、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管护力量薄弱,造林种草成果难以巩固等等问题.这些现状,与实现国家扶贫攻坚和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极不相称.   建议国家加大对防治沙漠化的资金投入,除多渠道筹集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相结合;还应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荒沙拍卖,租贷、转让、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参与治沙的新局面.   4.建立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   防沙治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它涉及了社会、经济、生态各个方面和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各个政府部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各个部门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一个部门治沙,其它部门却在造沙.凡属环境问题,都是跨行政区横向发展的,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部门却又是纵向设计的.如果恪守于这种部门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纵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横向的环境问题的.因此,我们也必须横向来设计我们的环境行政管理体系,避免部门之间工作中的扯皮,内耗,分散和重复,提高生态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率.为此,建议将国家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升格为国家防治荒漠化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部门的职能分工,办公室仍设在国家林业局.同时,要加强“高级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证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和规划设计的透明度.   5.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将生态建设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任何经济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都要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一利带来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趋利避害,则要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评估,决定取舍.例如,近十年来,因挖发菜还使内蒙古2.2亿亩草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6000万亩沦为荒漠,其余的也处于沙化的过程之中.为此每年对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生态破坏的损失不可估量,还引发了农牧民冲突,造成了影响民族团结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种资源掠夺式的经济活动,理当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中,只有发展经济的指标而无生态建设的指标,特别在脱贫目标上,一味强调增加牲畜的存栏数和粮食产量,从而助长了牧民过牧草场,农民毁林毁草开荒种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则不在考核之列.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一些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不惜付出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任期内的“政绩”.这是导致急功近利,政府行为短期化与决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见,环境的问题根植于我们社会和经济的结构、体系之中.不改变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不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体系,改善环境的努力就不会有大的作为.目前,我们急待解决的就是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并将生态建设的具体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去.   6.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退耕与“退人”结合起来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我国西部生态极其脆弱,破坏易而恢复难,“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的人口已经超饱和.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人口总数已达4亿人,比建国初增加了160‰.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类生存繁衍的绿洲仅有4.5%,目前农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东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纪初,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地区仅有15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过联合国制定的沙漠地区人口密度临界指标为7人的标准.青 沙漠化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过20人,而今在该地区却达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载力.过垦过牧,造成风沙肆虐.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坏后石漠化严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丧失生产力,因此比沙漠化问题更严重,也更难以治理.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要与“退人”结合起来,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口迁移出来,转移到小城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后反复的问题和“靠山吃山”,继续破坏植被的问题,给大自然以喘息之机,恢复元气;同时,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7.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   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戈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系统、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以往,我们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防治: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木牧渔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6推广作物的轮休制度   7推进土壤保护制度   8.多种植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