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乡-散文阅读

2024-05-04 12:09

1. 消失的故乡-散文阅读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春节,一切都围绕着这一趟温暖的回乡之旅展开,能往前赶的工作尽力往前赶,每日盘算着网上抢刷车票的倒计时,眼前都是父母慈祥的脸庞,是妹妹温暖可爱的笑容,脑海里时刻萦绕着家里热气笼罩的厨房和熟悉的年夜饭的香味儿。
  
   然而,当我的思绪飘出家门,定格在我家乡的小城街道和那些曾经深深刻在记忆深处的一景一物时,我又怅然若失,这种失落近乎是在折磨着我急切归乡的心。离家十几年了,每年都回家,但是却忘记了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刻开始,我记忆中温馨的小城变了模样,只记得突然有一年回家,我站在熙攘的街道上竟然一瞬间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急切回到家乡,一心想要拥抱的故乡却仿佛是一夜之间就在我的眼前变的面目全非了,彷佛她本就是一颗虚幻的尘埃,无辜的被时光的飓风吹起又落下,不情愿的失去了她原来的模样。
  
   对于故乡,任何时候想念起她,她永远都是我记忆中的老样子,那才是我真正的故乡,雨季里,带着泥沙滚滚而来延河水,在我小学校门前的那个拦河坝上怒吼而下,水声震天。春秋季节又是静静流淌着,悠悠的碧水波光中倒映着高原上明朗的大太阳。
  
   依着河堤的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两边是树冠巨大志向参天的白杨,小时候不管夏天多么炎热,去往学校的路上总是一路清凉,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走廊。还记得秋天里,我们总喜欢捡拾那些落下的白杨树的叶片,用叶片失去水分的叶梗来玩“拔河”的比赛,比试谁捡到的叶子更大叶梗更有韧性。那些留在白杨树下的童年的欢乐,一直存于我心底深处,甚至那白杨树叶的味道我还能真切的记起。
  
   不知哪一年那条路基被拓宽了,长了几十年或许更久的白杨树被砍伐的一棵不剩,靠河堤的一边砌上整齐的水泥矮墙和铁栏杆,光秃秃的,像个努力装扮现代感的小丑,充满滑稽的独自表演着。而我的心灵深处,那条熟悉的马路是和路两旁茂密成行的白杨树相依而生存的,白杨树没了,我即使走在那条曾经熟悉的路上,也感觉像是走在陌生的异乡。
  
   当我的灵魂还流连在记忆的深处不肯返回繁华的现实时,我最难忘的那个故乡,早已经在“与时俱进,热情高涨”的“建设者”们的努力下,被改造成了“样板间”的模样。曾经古朴的街道上,如今那些悬挂着霓虹灯的商铺,在夜幕下闪着媚俗的炫光,仿佛被生活逼迫夜夜笙歌的商女;那些高耸的排兵布阵般的楼房,好像刚刚走入城市的青年,回望那些低矮的旧房和半山腰的窑洞,即刻感觉自己已经是逃离了泥土的城市青年,顿时高高的扬起头颅,一副欲试比天高的样子。
  
   近年来每次回家,每当走到街角某处,我总是要拿眼前的繁华景象和记忆深处朴素的细节来进行仔细的比对,缓缓的才能辨析出他们原来是同一处地方。当初我无数次走过的街道,早已被一一拆除,只留下一份记忆的底片深藏我心底,那是仅存于我灵魂深处的绝版,不能翻拍不能拷贝,永远无法复原的故乡印象。
  
   还记得小县城的武装部大院,是我童年里感觉最神秘的一个地方,高高的院墙,偶然入得一回,深庭大院满目苍翠绿树成荫,那种无形的庄严弥漫在每一丝空气里。院墙根的整齐的塔松无论四季都那么傲然挺立,仿佛它们已然是守护安宁的身着橄榄绿的卫士,严肃坚毅的值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即使在院墙外轻轻的走过,肃穆的感情油然而生。前年回家,看见那个神秘的'大院已经被拆除的瓦砾成堆,机器轰鸣着咆哮着在地上挖地基,听说那里要盖起高档商品房,将是县城里最贵的楼房。我曾心痛的猜想,那些古老的苍松翠柏肯定被无情的连根掘起,对于那些无言的生命该是怎样的残酷和绝望。
  
   还记得那个小小的副食公司的商店,过年时,我们最期盼走进的地方,商店里灯光有些昏暗,柜台里货架上摆着我们垂涎已久的方正的“午餐肉”的铁盒,一想起那个在童年里无数次神往的铁盒子,我的口水一次又一次的急速的在口腔中分泌;还有那个装着黄澄澄的液体的高高的玻璃瓶,高贵的摆在那个木制的古老的货架上,那是我们早已期盼的橘子水饮料,一生都忘不掉的味道啊。
  
   午餐肉和橘子水是我们童年里一年仅可享用一回的的饕餮盛宴。记忆是拥挤的,而那个副食公司的小商店,他当仁不让的居住在我记忆深处最显要的位置。如今它早已经无处寻觅,然而它带给我的味觉体验却不时的从记忆盒子里跑出来搅扰一下我的味蕾,让我知道,在味觉上再也没有哪种精细加工的食品可以超越那间小小的副食商店出售的美味。我只有在记忆深处不断的回想,把那些想念同我的口水一起无奈的吞咽。
  
   家乡的县城里开了无数的超级市场,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光鲜的在一排排货架上等待随意的挑选,就如我在其他地方的任何一家超市一样,千篇一律的出售着富足和繁华,走进它们唯一买不到是那份童年里对副食商店的留恋和对美味食物深深的期盼。
  
   还记得县城的中心位置,有一个“新华书店”,在过去那个朴素的有些简陋的小城里,这个书店确实算比较大的门脸了,我也曾无数次进去过,图书品种繁多,分门别类的整齐码放在墨绿色的高大书架上,空气里都散发着那种新书特有的墨香纸香,走入里边的人都细声慢语,信步踱来悠悠的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那种宁静和温馨的记忆同一缕缕墨香纸香的气味一起深深种植在我的心田一处,静谧从容的守护着我飘泊的心灵。
  
   今日,繁华的县城建成了这个大厦,那个大厦,一条条繁华的商业街显示着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城,并不落后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可是,记忆中那个温馨的书店却不知何时,已经悄然带着失落隐匿于时光的深远处,无影可循,唯独我心底深处还定格下一张它发黄的老照片,静静的躺在一角独自伤感。
  
   故乡已经越来越让我感觉到她的陌生,她已经变了模样,她穿上了华丽现代的衣裳,像个追赶时髦的摩登女郎。而我的心,还一如往昔的依恋着在年少我离家一刻与她告别时她的模样,我只记得那个时候的她,简朴纯洁的像一朵开在高原山坳里的山丹丹花。
  
   想念故乡,那个消失了的故乡,那个只存留在我灵魂深处的小城,那才是我流浪的心眷恋的真正故乡,老旧的百货大楼,转角楼公司,副食公司的小商店,苍柏掩翠的武装部大院,温馨了时光的新华书店,我的小学和中学校园,那个收藏光影故事的老旧的电影院,还有我写不尽念不完的小城的山水草木和角角落落,如果时光无法将它们挽留,就让他们都静静的沉入我记忆的心海,在灵魂深处与我为伴,陪伴我一起走过漂泊流年里的一段段艰难时光,温润着我想家时湿润的眼眶吧。
  
   小城的一切都改变了,但是我还想要回到我那消失的故乡,因为那里还有我的亲人一如既往的期盼我早点回家!

消失的故乡-散文阅读

2. 烟火里的尘埃的散文

人生在世一场,花开花落,潮起潮落,犹如烟火里的尘埃,随烟而散,随风而逝。了了几十年,夕阳终了,花落长亭外,再回首,再回眸,转瞬间换了人间。曾生若夏花,嫣然百媚,如今“风住尘香花已尽”,落红成泥,谁如故?也只能“物是人非事事休”罢了。
  
 悠悠众生,你我沧海一粟,渺小的可怜,攀比来,比较去,都是一日三餐,匆匆几十年。家财万贯,身世显赫也好,素如风,淡如水也罢,不过也是过客里,身穿的外套。这身外衣华丽转身时,也是暮色苍茫的荒芜,无非是金银珠宝装点了眼球,鲜亮一些,粉饰一些。英雄盖世也不过百年,鲜花美酒加咖啡也是一夕的愉悦,璀璨夺目也是一刻的耀眼,谁也逃避不过岁月如梭,谁也掩饰不过落日余晖的黯然,我们都是这烟火里的尘埃。
  
 承载着一生的期望,骨子里升满执着,一度盛世年华,一度似锦如花,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当走也走不动,看也看不清,一切不那么灵光时,即将完结光阴行者的使命,我们都是那么眷恋,那么怀旧,那么不舍,忽的发现,很多事还没有完成,很多门没有开启,掩饰不了的凄凉,总会随着岁月增长,愈演愈烈。
  
 于是,那么喜欢看《父母爱情》类似的电视剧,故事加以演绎,说的却是朴素的爱情,平凡的人生。很多时候不去相信苍老,但它会如约而至,白发入了座,黄昏模糊了双眼,一朵朵的'凋零,一树树的枯萎,那么多尘埃相继落定。证实了你我的渺小,终是那烟火里的尘埃,微弱的不堪一击,独飘零,独落寞。
  
 可以深藏年龄,岁月却不会眷顾谁,它记录着前前后后的始终,黑暗与光明交替着,关闭了一扇门,又开启一扇窗,故而我们都是平等的,一样的。不论是繁华似锦,还是平淡如水,都是各色各样的外套,不需太多攀比,太多计较,平静些,从容自若些,人生的不同,在于对生活的看待,悠然见南山,修篱种菊,便可知足常乐!
  
 看过了父母的故事,回想着半生的颠簸,那平平凡凡的生活,正是我们追求的极致。如若晚霞夕照时,拥着子孙满堂,坐着摇椅慢慢变老,也是一种幸福吧!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流东,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轻捻着《明日歌》愁肠寸断。人到中年,越发感怀,徒增悠悠无数,望着门庭落红,新旧交替,总会恋惜生命的短暂,疑惑生命的莫测。在一次次离别的站台,看透其间的来来往往,新生固然欣悦,也是走向末点的开始,原来我们都是这烟火里微小的尘埃!
  
 离离散散,分分合合的舞台,我们都是其中的一粒尘沙,烟火里的尘埃。面对聚散,从容自如,淡然一笑,可以留住的珍惜,即将逝去的安然以对,做一株最真实的小草,暖风吹来绿了山坡,寒霜袭来根植大地,才是最美的人生,最真的生活!

3. 正在失落的故乡-散文欣赏

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天,只需一场大雨,青绿的荷叶便铺满整个池塘,到了盛夏,白色或者粉红色的荷花露出水来,挺立着,随风摇曳。有时,她和伙伴们下河摸螺壳,抓泥鳅,带回家炒着吃。待莲子成熟后,她和伙伴们就偷偷去采莲子。莲子咬进嘴里,满嘴都是清香……
  
 ——这是梁鸿曾经的故乡。
  
 滋养了莲子的水塘已经成了死水,青青的荷叶再也长不出来,一层层的绿藻漂了起来,像一块黑绿色的脏抹布盖在水面上,上面还有塑料瓶、易拉罐等各种生活垃圾。曾经读书的梁庄小学,已经关闭将近十年了,被改成了养猪场。校门口的.标语,已经从“梁庄小学,教书育人”,被改成了“梁庄猪场,教书育人”。原来升国旗的地方也只剩下了水泥墩。国旗的旗杆在几年前被校长当废品卖了,旗杆是不锈钢的,卖了100多元钱……
  
 ——这是梁鸿现在的故乡。
  
 长满苔藓的吊脚楼,金色的向日葵,清清的溪流,大片的麦苗、油菜和桃花,家禽的鸣叫,冬日阳光映照下的白雪和闪光的冰凌,群山环抱的侗家鼓楼……尽管他从小远离故乡到外面求学,可鼓楼里飘荡的阵阵歌声、雪野里一溜灰兔的足迹,都深深地嵌在他的梦里。只要他的思念一开始,幸福与归宿、激动与泪水,所有的火种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仿佛时间开了个口子,往昔的一切如潮水般奔涌而来……
  
 ——这是杨宁曾经的故乡。
  
 儿时充满激情浪漫、丰富多彩的画面永远成为历史的记忆,眼前的故乡除了忙碌、沉寂、荒凉,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和疲惫。往日节日里、秋收后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娱乐,被那些机械、矫情、虚伪、鼓动的电视节目取代。街头巷尾人们不再谈论哪家姑娘的侗戏演得好,哪家小伙对歌对得妙,哪家的芦笙吹得响,哪家的牛斗得凶……人们见面谈论的是哪家孩子到外面打工挣钱多,哪家的后生娶了个汉族的媳妇……
  
 ——这是杨宁现在的故乡。

正在失落的故乡-散文欣赏

4. 散文欣赏:难忘的故乡

  回家对与一个在外面游荡了20年的游子来说,多么的向往呀,,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也是我的渴望。
  
   在临行的最后一晚。我真的是好开心好紧张,整个人的思绪都被回家的迫切所取代,那一晚我没有睡好,心里真的是很复杂。很开心,因为我知道以后我会很难回到家乡的,天南地北怎么可能总回家呢,
  
   于是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我们就登上了归家的路,因为要做几个小时的客车,所以临行前婆婆准备了很多的吃的给儿子带上,我们也大包小包的弄了一大堆,老公直抱怨,说我拿的太多,出门不方便。
  
   好容易挤上了车,做到座位上,安稳下来了,心情也平静了很多,把孩子安排好,我也自顾自的欣赏起来沿路的风景了,
  
   因为车刚刚启动,再加上是冬季,透过还带着霜花的车窗,隐隐约约的看得到大致的景色,天气也很好,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感觉很软很软,又那么的纯净雪白,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皑皑白雪,在呼啸的北风中漫天飞舞,洋洋洒洒的如仙女散花,像白茫茫的晨雾,弥漫在天地之间,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么的耀眼,那么的洁白,一排排笔直的桦树林在车的行走中而向后倒去。那晶莹的树挂,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亮晶晶的像璀璨的宝石。眼光在随着车的行走而变换着,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车里的一切那么的安静。只有我在的心情此起彼伏。家越来越近了。心里也越来越激动和紧张。盼望着和家人相见的那一刻,
  
   突然儿子的一句喊叫惊扰了我,他拉着我的手叫。妈妈什么时候到舅舅家呀。他们会来接我们吗。那里好玩吗,我笑了,是呀,那里现在变得如何了,我也不知道,可是提起故乡我还是那么的`亲切和憧憬,虽然故乡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也遥远了很多。
  
   世事游走,时过境迁,想一想离开了故乡已经20年了,那一幕仿佛如昨天,昔日的故乡,还残留着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还有我曾经的希望和寄托。儿时的故乡在我印象里依旧清晰,
  
   那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子,一共有80户人家。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都是那低矮的草房,泥巴垒的烟囱,破旧的栅栏。还有一群憨厚淳朴的乡亲,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很平常的日子,可是那里有那美丽的景色和我无限的回忆。
  
   春天里。儿时的我们常常在原野上奔跑,嬉戏,也不顾雪化净时路上的泥泞,卷起裤脚趿拉着鞋子,穿着那旧了褪色的棉袄,手里还拿着凉馒头,和小伙伴去野地里挖野菜,采野花。在那郁郁葱葱的树林里玩耍,还不时的爬上树去掏鸟窝,弄得一身的杨树油,洗也洗不掉,难免挨打,有时连回家都忘记了。那时的小伙伴很多,玩的玩具也没有。但是很开心,很知足。
  
   盛夏里,在水塘边捉小蝌蚪,摸蛤蟆。还会在林荫小路上追逐,玩耍,跑得满身大汗,回到家在辘轳把的水井里喝那凉凉的带些苦涩的井水,喝的那样的过瘾,摔跤了,出血了,抓一把土弄在伤口上,也不怕感染,也不顾疼,不像现在的孩子这样的娇气,又怕脏,又怕苦,可是那时一切很充实,
  
   秋天里,大人们忙着收获,我们则三五成群的在金色的原野里拾麦穗,捡豆枝,打场时,我们就在那场院里捉迷藏,跳绳,很高兴的,
  
   冬天我们还堆雪人,打雪仗,穿的厚厚的棉袄,棉鞋,帽子,手套。那时的天气很冷的。可却不怕冷,玩的很起劲,很开心。
  
   如今,儿时的伙伴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彼此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了,都各自为了生活天各一方,也许有的见了面可能都不会一眼认出来。唉,此时此刻,真的希望时间停止不前,回到20年前的样子,如今没有了儿时的纯真和活泼,剩下的就是被岁月磨练了的心智和黯淡的青春。昔日的故乡,昔日的伙伴你们还好吗。
  
   想着想着,车子停了,我们到站了。老远的就见到了哥哥和姐姐们在接我们。那一刻好激动,好激动。心情真的好复杂。泪水顺着脸颊无声的滑落,车站里哥哥家很近的,当大家七手八脚的把行李拿到手里,互相的问候和彼此的亲切攀谈时。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哥哥家,
  
   眼前的家真的大不一样了,村里的一切已经改变了,没有了原来的草房,一栋栋的洋瓦房,还有那砖砌的院套。连仓房都是砖的了。那条泥巴路上也不是沟沟坎坎了,已经换成了水泥路面,路两侧还有一排排杨树,垂柳,因为是春节。每家的院落里还贴着红红的福字,挂着那大红灯笼,一切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全新的模样,和谐安逸,显然人们已经不在贫穷,已经在富裕中生活了,以往的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就连那口水井也变成了自来水,喝着也是那样甜甜的,没有了昔日的苦涩。惊奇的是每个人的手里也多了一样通讯工具——-手机,这一切生活都改变了。
  
   接下来,我们在哥哥家住了十几天。这是我最开心的十几天。吃饭时20几口好热闹,一家人团体围坐在桌前,天南地北的聊天,举杯畅饮。有时他们还打麻将,为谁出错了一张牌而争执的面红耳赤,很有意思,我则和嫂子姐姐们坐在热炕头上聊天,说说这离别多年的苦,在说说生活的甜。然后忙着做饭,儿子最开心了,跑到外面去放鞭炮,和小朋友去玩雪,因为长这么大他还没有这么放松的玩。他说还是乡下好,有很多的小伙伴,不再孤单,邻里乡亲都来看我。问寒问暖,拉拉家常,有的年龄大的我都不认识了,小一点的我都没有见过,可是他们的热情和淳朴还是没有改变,那浓浓的乡音永远没有改变,一切那样的亲切,自然。我感到了20年来从没有的温暖。
  
   和家人相聚了十几天后。我们要走了。因为要来到广州,开始了我们新的旅程了。临行时。哥哥嫂子给我们带了很多的东西,盛情之下。只好拿了。难免老公唠叨说啰嗦。麻烦。
  
   要走了,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因为我深深的知道。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在回来了,只有在梦中回到这里了。当踏上车的那一刻。哥哥姐姐们的满眼泪水和深情的嘱托。我再也按捺不住了自己的情绪。哭出声来,那泪水是心酸的,是满怀留恋的。车子缓缓的前行着,亲人们追赶着车子的脚步,使我的心揪起来了,那种难言的痛。那种留恋的心情,
  
   是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生活没有停止的脚步。但是他总会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面对故乡,面对亲人我还有好多的话,还没有讲完,好多的思念没有倾诉,可是时间不会停留,只有分手时那匆匆的脚步,无法挽留的思乡情怀。
  
   我又一次的离开了故乡,那个曾经给予我快乐和痛苦的地方,如今欣慰的是她已经不再贫穷,不再凄苦,已经走进了和谐的社会里,假如在等三年。也许五年,可能我在次回来,她有是一个新的模样了,思索此时,我笑了,为什么要流泪呢。开心才对,故乡就像母亲,她养育了我们。含辛茹苦,如今母亲过得好了,不再受贫穷左右了,我们该高兴才对呀,于是我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笑了。

5. 谁的故乡不沉沦散文

  在我们心灵温暖的角落,总有一寸土地是属于故乡的。或许我们已远离故土,可骨子里对故乡的依恋却从未冷却。无论漂泊他乡,还是随遇而安,可故乡的悠悠情愫,总会潜入梦乡与你缠绵。是儿时那一抹茉莉的清香萦绕在梦境,也是邻家那锈迹斑斑的铁壶里,开出艳丽的花儿在梦的边缘摇曳。故乡就这样根深蒂固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烙下永久的印记。
  
   童年的回忆在后山的小路蔓延。小路两旁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花草草都是那时的玩伴。摘一支野草,轻轻拉松它的草籽,连成一串就做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摇铃。在耳旁摇晃,风中那串清脆的铃声随着雀跃的身影,在明媚的阳光里留下欢悦的剪影。胡豆、豌豆花开的时节,草丛里还藏着可以吹响的“豆荚”,我们叫它野麻豌。在紫色的花丛中,寻找最先饱满起来的“豆荚”。和小伙伴争抢着摘下一颗“豆荚”,如获至宝。剥开豆荚,去掉里面的小豆,掐掉一小截,放在嘴里,使劲一吹,“咿咿呀呀”地响成一片。桑葚果挂满枝头的四月,那是梦里都能笑开花的季节。馋嘴的小伙伴望着桑葚果由青变红,由红变紫,一跃而上,摘下最大最紫的几颗,一并塞进嘴里,甜甜的桑葚汁嚼得满嘴都是。嘴里不停地吃着,双手不停地摘着,直到把小嘴变成紫色,双手变成紫色,牙齿软得已嚼不动了,才停下来。望着大伙都成了小花猫,捧着圆鼓鼓的肚子,又笑个不停。
  
   记忆中故乡的巍巍青山连绵逶迤。在两山之间,有飞瀑倾泻而下,又化身潺潺溪流绕村子一路欢唱而去。初春的雨,浇醒了寒山瘦水。轻烟薄雾在山中升腾。我们一行小伙伴去山间冒险。运气好时还可以发现刚刚冒出来的蘑菇。瀑布撞击山石,溅起阵阵飞花,震耳欲聋。我们试探着从瀑布前的一条小沟,手拉手,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小沟外是十几米高的悬崖,小心脏都快跳出嗓子来,拉着小伙伴的手已经冒出了冷汗。等走下山来,才看到小溪两旁的野花开得分外妖娆。夏季的午后,等大人们都午睡后,我们又邀约去溪中捉螃蟹,打水仗。一阵喧闹打破了夏日的宁静。
  
   我想,每个人的故乡都承载着他最初的'梦想,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前行路上最坚实的信念。她总会萌芽出千丝万缕,让羁旅浪子思乡的惆怅冉冉升起,一如盛夏的绿叶肆意地疯长。还记得念高中时,第一次离开生活十几年的故乡。肩上是沉沉的行囊,身后是母亲那一双牵挂的眼神。我不停地回首,看着母亲的身影逐渐渺小。远山含黛,我模糊的视线里,鲜亮的却是漫山遍野的茉莉花海。在青山绿水间,一片片灵秀的茉莉,次第绽放,纤尘不染。那一抹茉莉的芬芳总在我的梦中袅绕,不肯散去。
  
   我们总在远行,一路风尘,满目苍夷。风雨兼程中,或许他乡已成故乡。直到有一日,我坐在茶吧偶见精致的茶杯中,漂浮着雪白的花瓣——碧潭飘雪,这样诗意的名字,倒配以祭奠茉莉“圣洁”的灵魂。那一缕熟悉的馨香飘过身边,一直飘到久远的记忆。闭上双眼,我流连在儿时的乡间小路,双手似乎又触摸到那些鲜活的生命。我又翩跹在那片茉莉花海,捧起那一朵朵带着露珠的花儿,腮边滑落的却是那颗晶莹剔透的乡心。
  
   或许是一片落叶怀念风的轻柔,或许是一朵蒲公英憧憬与风浪迹天涯。然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却是一位乱世佳人对故土的眷恋。时至今日,我儿时的快乐之地即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冰冷的,毫无温度可言的钢筋水泥。此时,我的脑海里,一幅画面却总跃然而出。那一位乱世佳人站立在她祖祖辈辈生存的庄园,她双手捧着红色的土地,眼里噙满泪水,心里反复默念着Tara(塔拉)Tara……我现在似乎才明白,她手中紧紧握着的就是那一份永远无法割舍的故土之情,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那份流离失所的锥心之痛。而我,此时,连故乡的一粒尘土都无法握住!我只能看着儿时奔跑的后山被夷为平地,我只能看着儿时那些花儿永远不能再度绽放……除了潸然泪下,只能让风带走遗失故土的伤痛,却永远也不能再带来故土的气息。
  
   我们在前行中不知不觉遗失了梦想,我们又在碌碌无为中让灵魂去流浪。故土,你曾是我灵魂的温柔之乡。如今,你却又变得这么苍凉与无力。我望向漆黑的夜空,我寻觅着曾几何时满天的繁星。皎皎月光中,母亲曾抱着我坐在小院,轻轻地摇着蒲扇,耳旁有蟋蟀惊艳夏夜的弹奏。母亲的歌谣伴着天籁之音,我甜甜地进入梦乡。可是,如今,连儿时夏夜的皓月与星空已不复存在,蝉鸣与蟋蟀的歌声更成为奢望。
  
   谁的故乡不沉沦?或许在你漂泊他乡的背影里,或许在你居住的钢筋水泥的城堡中。当我们将躯壳安置在灯火辉煌的都市,我们又将在何处安放那个流浪的灵魂?今夜,当我将一颗虔诚之心跪拜于此,故乡,你可否让她安然入梦?

谁的故乡不沉沦散文

6. 故乡在何处的散文随笔

  在《动物凶猛》中,王朔提到:“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可能是某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的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诚然,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灵魂的寄存处,不知故乡为何物。
  
   过去,故乡是记忆;而今,故乡是籍贯。过去,故乡是出生之地;而今,故乡是埋骨之所。过去,故乡是一个地点;而今,故乡是一种精神寄托。
  
   故乡,在当今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空间上的概念变得愈加模糊,但在世俗的打量和赶路的灰尘滚滚中,时间上心中自我定义的故乡仍然存在。
  
   写了《我的故乡在1980》的老猫说:“故乡是气场。”在他的描述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充满了真善美的正能量。在这个气场中,各种文学、诗歌、艺术……蓬勃发展,他们,在那样一个气场中,找到了一种契合于灵魂的归属感。他们那一代的人,不约而同的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岁月看作是共同的故乡。
  
   在时代的潮流下,有越来越多的“北漂”一族,他们虽然没有户口,但他们仍被老皇城的胡同,四合院……而折服。在精神上,早已认定自己是北京人。北京,使他们一生的故乡。
  
   在时代的带动下,城市野心勃勃的发展,不惜变得千城一面。有CBD,有滨江路,有步行街,有地铁……那些老城记忆,早已在野心发展之下,不知所终。在昆明生活了一辈子的诗人于坚说,自己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尤利西斯被流放,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于坚,虽然呆在自己的故乡,却再也见不到过去生活的世界。以至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为滇池写的诗,在我们看来,似是谎言一般,昔日那一汪清水,已是污秽不堪。
  
   2005年,社会学家陆艺民说我国,三个农民的消费只抵得上一个市民,而今日,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增幅在江苏,甚至高出城市居民百分之三点五,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各种现代化产品入驻农村的趋势下,中国的农村及城市人民都在互联网上共享一个卖场。回乡隐居的话,只需一根网线,便与城市生活无异。
  
   对于我们而言,空间上的故乡早已不复存在。但我们长大以后,一定不会忘记,幼时的小喇叭,小风车,猫和老鼠,奥特曼和小怪兽,那,也是我们生命中的.故乡。故乡不是我们生存所需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故乡是我们在建筑物中的生活方式。于坚说:“故乡是精神和空间天人合一的一个世界,它是诗意的栖居。中国人几千年来生活在人与人关系非常密切的城市里。如果这种经验摧毁了,中国最终将会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
  
   今日,国在,山河变。
  
   城市化疯狂发展,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家乡不论世事变迁,纵然物是人非,也总是在哪里。而故乡,却可以永远停于时间线上,成为情之所以,心之所寄,魂之所归。没有故乡的人,如同精神无所依,被连根拔起,成为行尸走肉。
  
   朋友,当你行走于世时,切莫忘记寻找你的故乡。没有人可以杀死你的故乡,除了你自己;也没有人可以找回你的故乡,除了你自己。带上故乡,那一份精神依托再上路,在这个高科技逐渐侵蚀文化感情的时代,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做一个灵魂有家园的人!

7. 故乡的记忆抒情散文

城市是一片钢筋森林,越来越缺乏柔韧的姿态,让人倍感存在的逼仄。我发现想离开城市,心比车的速度还快。
  
 明媚的春光,带着一种补偿的味道,晴朗了目之所及处的天弯,绸缎般的丝丝云彩,遮挡不住流泄的春光。眼中的树木,荒草,原野,村舍人家,虽然还带着灰败,萧条,寂聊的影子,但春已经如破土的小草,枝桠上的芽孢,舒展倦容的麦苗,波光潋滟湖面,依依摇曳的杨柳,绽开了朦胧的笑脸。
  
 原野一片苍茫,风无拘无束的畅游在春的怀抱,播撒着丝丝暖意。视野中的那一簇簇青绿,倒春寒后,以更绿,更茁壮的蔓延步伐点燃春的激情!
  
 心就这么随着感觉,回到了故乡。
  
 千泉湖
  
 故乡的千泉湖,位于我生活的小村庄正北的沼泽之地。千泉湖因有大小泉眼三千多个,这些泉眼大的有七八十平米,小的如若针尖,但泉泉相连,水域面积达五千多亩而得名。站在湖边,风息时,湖面像碧绿的翠玉,温润而有光泽,倒映着湖岸芦苇直插云霄的奇观。就连湖中簇生的芦苇,蔓生的水草,野生的鱼儿,都仿佛睡在了丰腴的河床上而悄无声息。风起时,湖面碧波荡漾,一簇簇细如根茎的芦苇,一片片蔓生的水草,摇曳在视野,起初是不断晕染开了的涟漪,波波荡漾的心底,风大时,层层波浪叠踏而来,带着湖水的潮腥,春寒的浓烈扑面而来,扯开岁月包装的心茧,梦里世外随心徜徉。
  
 千泉湖,我童年岁月的的感伤地,如今划过记忆的寒霜,一如少女时的模样,婀娜在十数载久别重逢的故乡,昭然着更为巨大的胸怀,而生的更加的楚楚动人。
  
 曾经千泉湖以其自然水资源的不断再生而充满不息的活性,也因此成了野生鱼类自然孕育的天然温床。当人们看到仿佛铺了一层绿色绒草甸的湖里,野鱼欢蹦乱跳地穿梭时,贫穷,饥饿成了一触即燃的导火索,止不住捕捉的欲望,想着法子去钓,去捕捞。小有所获时,人们就会奢望的更多。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尝试着自制捞鱼的器具,记得父亲是用白色细丝的网兜,在网口穿上可以收放的丝线,捞鱼时绑在一杆长长的木杆上,放入湖中捞鱼。每次捞鱼时,我们都要跟着,但父亲总不许我们靠近千泉湖,说是把鱼儿吓跑了,后来才知道那是父亲疼我们 ,怕我们掉进湖里有危险。
  
 待在湖边的我们,总是闲不下来,看着父亲捞到桶里的鱼儿,纳闷地吐着泡泡,或是翻起了白眼,就开始可怜他们了,央求父亲把它们放回湖里,这时父亲总会不让我们失望,放回去一两条。
  
 儿时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空气里就会弥漫着或浓或淡的蒸煮鱼的味道,那时候吃清油是定量供应的。所以母亲总把捞来的鱼,在井边的石墩上,用刀背刮去鱼鳞,剔除鱼鳃,然后就是破肚取出内脏,清洗干净后,放入清水锅里先用大火烧开,然后用小火,甚至是微火熬煮,快出锅时加入食盐,葱花,大白菜嫩叶等,这样炖出来的鱼汤,鱼和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糊状而有营养的补汤,放凉后更是成了胶着的肉冻状,吃起来总是入口即化。
  
 母亲还会给我们做蒸鱼吃,把洗净的鱼,用刀在鱼被鱼腹上,斜划上几道深痕,撒点食盐,倒点酱油,滴两点白酒后,放入蒸耙上的盘子里,盖好锅盖,用慢火蒸,直到出锅时撒点葱花,滴点清油,就已经是我们儿时岁月的美味了。
  
 记得我家还在村子的老居民点居住时,门前有一条浅浅的小溪,每当盛夏来临时,小溪里就挤满了到处冒头打水仗的孩子们。但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也许慢慢滋生的羞怯心里,也许是不满足于小溪的浅显。偷偷地把目光聚焦在了村北的千泉湖。 平素大人们总是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湖游泳,捞鱼,怕出危险。但总有胆大的孩子,趁着父母午睡时,邀约着去千泉湖游泳,捞鱼,甚至学回了在湖岸的荒郊处生火支架烤鱼吃。
  
 这种冒险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尚未被消化呢,危险就不期而遇了。村里的一位据说水性最好的哥哥,在那个午后跳进水里后,再也没能浮出水面,起初伙伴们以为他在玩潜水,直到好一会湖面都没有动静,孩子们才吓坏了,有人哭喊着哥哥的名字,有人跑回家叫大人。那个下午,村民们几乎都来了,想尽了一切法子,也没能捞到那个哥哥,一种恐惧夹带着悲伤笼罩了村庄。
  
 千泉湖,从此被搁浅在了故乡的隔壁沼泽地,成了家乡人敬畏自然的一面明镜。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千泉湖底是一片水草悬浮的无边沼泽,当落水者不幸因冰凉刺激腿脚抽筋而不能划水自救时,就会落入湖底的沼泽而无法自拔,挣扎时愈陷愈深,直至被吞噬。
  
 当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故乡时,也吹醒了寂寞的千泉湖,人们把千泉湖周围筑起了高高的堤坝,水域深的地方修建了铁质围栏,水流缓的地方开辟了垂钓区域,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他的旅游开发价值,建起了千泉湖旅游度假庄园。
  
 蒙古包临湖而建,当人们在这儿度假驻足时,可以欣赏到桦树、灌柳、沙枣、红柳等林木生机勃勃,狐狸、野兔、野鸡,野鸭,狍鹿、黄鸟、鱼鹰在这里物竞天择繁衍生息。能见到白鹭亮翅,成双成对的鸬鹚觅食;偶有惊吓,水中的鸟群顿时群起腾飞,齐鸣空中。还可以观赏千泉湖景区附近开辟的鱼塘,螃蟹养殖地等。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湿地草甸的自然风光,还可驾船在水道中畅游、垂钧,以及在合适的季节雨后采蘑菇,独享自给自足的天然美味,充分领略旖旎的大自然风光和水域特色。
  
 此刻的我被融化在这自然的怀抱里,隔着遥远的目光,目睹着从林深处的人家,安静地独享着自然的馈赠,拓荒为农,捕鱼为乐,燃起岁月的烟火。
  
 千泉湖,故乡着力保护的自然景观,缺少了芦苇的簇拥,爱抚,滋养和相傍,有点落拓和突兀。
  
 芦苇塘
  
 芦苇塘,那是儿时记忆里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记忆中的春天总是从那一片芦苇塘开始的,春风一吹芦苇就探出鲜绿鲜绿的头,叫醒一簇簇,一片片,直到绿了整个芦苇塘,芦苇塘的春天是和孩子们连在一起的。
  
 每到这时我们就会迷恋在芦苇塘里,挖野菜,寻鸟窝,割青草,逐蝴蝶,玩着玩着,芦苇就像和我们赛跑似得节节拔高,转眼就长得好高好高,成了一片茂密的丛林,成了我们捉迷藏的天然乐园。不过可怕的是,同伴还没有找到我们呢,我们正美滋滋的时候,冷不丁会从密林深处窜出了一条青蛇,它们的肤色与青草太相似了,当我们看清楚时,已经离我们很近了,或是紧贴我们的身边“嗖”的一下就窜过去了。爸妈说蛇有毒,吓得我们有几天不敢钻进芦苇丛里,但是没过几天我们就忘了,因为芦苇塘对我们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诱惑力。
  
 芦苇的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茎。以根茎繁殖为主。根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一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芦苇叶鞘呈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披针形,排列成两行。每到端午节来临时,父亲就会带着我们穿梭在芦苇塘,寻找又大又厚,而且有韧性,不容易出现裂隙的芦苇叶,一片一片地铺平,轻轻地帮扎好带回家,由母亲泡在大的铁皮盆里,给我们包又香又甜的粽子吃。
  
 夏秋之交时,芦苇开始抽穗开花,圆锥花序,顶生,疏散,多成白色,分枝稠密,向斜伸展,稍下垂,风儿吹来时,卢花如洁白的雪花,零星的云朵,自由的精灵,童年晶莹的梦,随风飘洒,婀娜多姿,柔美无暇,随遇而安。
  
 每到秋季,地里的庄稼收完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有组织地为造纸厂收割芦苇。整个芦苇塘长势良好的芦苇,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村民们全部放倒在芦苇塘里,一排排整齐地晾晒着。
  
 一些边边角角的,长势不是太好的,沟壑里被遗漏的,就会被村民们收割回家,扎成苇把子,穿成苇帘子,用来盖房。或是有巧手的人,编成苇席铺在炕头上。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总会立着一些芦苇捆。当家人不小心哪儿划拨了,或是伤口化脓了,就把芦苇杆破开,取出里面的透明内膜贴在伤口上,每天贴一两次就会好了,它的神奇作用,就像现在的创可贴。
  
 而今翠波连绵的芦苇塘已踪迹全无,被拓荒改造成大片的农田,人们凭着发展的眼光,把越来越作用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芦苇,挤兑出故乡的家园,风把顽强的种子丢在了潮湿的沟壑,排碱渠畔,以及千泉湖里,芦苇变得稀疏枯黄矮小。但它们仍以孱弱的身姿,寂莫成行,慰藉着故乡消失的风韵。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我想这是一种诗意形象的比喻,人的生命如芦苇般柔弱而优美,低头而谦逊,沉思而快乐,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空间,越是表面脆弱的,也许会有更深的思想与灵魂的光辉。
  
 沙枣林
  
 我的故乡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缘,当父辈们开始在这片戈壁荒漠中修建家园,拓荒种田时,野生的沙枣林就倔强地生于这严酷的环境里,沙枣树以其粗糙陋黑、迂回弯曲,干瘦坚韧的枝干,以它对抗自然的蛮霸的姿态,阻挡着风沙肆虐,祖祖辈辈荫庇着故乡人的生活。
  
 沙枣树也叫银柳、香柳、桂香柳,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属防风抗旱固沙的天然卫士。沙枣树一长就是几十里、上百里,绵延成林。
  
 沙枣开花是在端阳前后,满树银叶片下,缀满了米粒大小的花蕾,成土黄的大漠颜色。当风儿春来,鸟儿啁啾,蝴蝶逐香,蜂儿缠绵,雨露滋润时,沙枣花就会撩起修长的外衣,挨挨挤挤爬满枝桠,沙枣花香,可以香飘百里,飘渺在村庄的时候,总会唤起孩子们追逐的记忆。
  
 放学了,放牧时,孩子们就会相约着钻进沙枣林,爬上枝桠,闻那花香,摇那枝干,让阳光,雨露,花香,鸟鸣,串起童年的风铃,一路摇曳,一路欢歌。
  
 沙枣花开,不似茉莉的暗雅幽香,不同于牡丹的馥郁袭人,亦非桂花的清雅淡泊,更不是梅花的寒香傲骨。沙枣花香是阳光、大漠、黄沙、戈壁,劲风的凝聚和升华。
  
 深秋时节,寒霜降下,草木萧索,沙枣树经寒霜洗礼后树叶落尽,留下满树的翡翠玛瑙。形如蚕豆,肚儿圆圆,青涩绿,沙漠黄,玛瑙红,一嘟鲁,一嘟鲁,压弯了枝头,像极了秋天的眼睛,充满了诱惑的光芒。
  
 孩子们的心,再也静不下来,有时人在课堂,心已经融进了沙枣林,放牧时也一样,丢下牛羊,让它们在山坡里随意放逐。自个儿钻进林子里,站在树下摇那枝干,用长长的树枝瞅准了敲打,或是干脆爬上树干,满口袋,满书包,满衣服兜地边吃边采摘,心满意足了才肯恋恋不舍地回家。
  
 沙枣树枝上有尖尖的小刺,有时一不留神,就会刮破了手指,划破了衣裤,让童年在疼痛与快乐中留下回味的'记忆。
  
 如今的沙枣林,依然是古老的树木盘根错节,压了新枝,败了老枝,不断繁衍生息,远望去,像一幅故乡繁衍续写的族谱图。沙枣树棵棵相连,根根相绕,密生的华发带着季节的温度,记载着岁月的枯荣。它们扎根于干旱,盐碱含量多的荒漠地带,以曲折向上的迂回姿态,以抱拥成林的抗风沙方式谱写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歌。它那褐色的,驼背弯曲的枝干,像父辈们历经艰辛砥砺的岁月素描。它那银灰色的叶子,像饱经沧桑的的老人,不断续写的银发情怀。
  
 胡杨
  
 车缓缓前行中,大漠胡杨出现在了我的视野,胡杨,沙漠中的卫士,以劲挺的英姿,傲立于荒漠,用它春的绿色,秋的金黄,生动着大漠的岁月。
  
 胡杨,又称“胡桐”、“眼泪树”、“异叶杨”。为杨柳科落叶乔木。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戈壁荒漠中,照样枝繁叶茂。因此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
  
 胡杨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杨就会跟随到哪里。所以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驻足的痕迹。它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故乡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很快的我眼前连绵的沙丘上,出现了一棵棵劲挺的胡杨,在春色暖阳的照耀下迎风低语,沙沙传情。林中几乎没有其他的植物,绵延的沙丘细软而温热,只有胡杨在它的怀抱中自由地绽放,以它独有的生存方式,迎接着大自然的挑战。
  
 胡杨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中,以横插旁卧,横亘苍穹的生命姿态,述说着“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古老神话。
  
 胡杨三千年的漫长轮回,让人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多少风雨岁月,多少寂寞等待, 多少凝重苍凉,多少蓄积勃发,用生命本有的倔强和顽强,选择了沙漠。造福着铸剑为犁,拓荒兴业的故乡人。
  
 经历过大漠戈壁岁月的父辈们,对胡杨有着一种天生的眷恋,它那刻着时光年轮的沧桑老皮,它那执着地扎根于大地深处的不屈根系,它那与沙漠共荣辱的活化石情节,生生不息地传唱着征服岁月的凯歌。
  
 我曾到新疆的尉犁县,罗布人村寨里去欣赏大漠胡杨,曾亲自感受过两人都环抱不过来的千年胡杨,那里的胡杨已经有了胡杨人家的血脉亲情,而胡杨人家仿佛踩着胡杨的大漠踪迹而相傍相依。
  
 现如今故乡的胡杨,因祖祖辈辈生存的需要,沙漠戈壁变良田,而委身于寂寞的边缘。
  
 但这些寂寞的胡杨,是祖辈走过艰辛岁月留下的痕迹,回顾历史,人类曾无休止地征战,坚持不懈地拓荒,而胡杨却执着地站立于今,这是一种生存的态度。
  
 阳光像被清洗过一样,格外的让目光清爽,绕过时光的纠缠,铺满一地的亮丽,被自然俘获的心呀!暖融融地沉醉在故乡丰满的河床上。芦苇,沙枣林,胡杨,千泉湖仿佛镶嵌在岁月沙滩上的一枚枚贝壳,带着风沙的烙印,被记忆不断地捡拾。
  
 千泉湖边,芦苇丛旁,沙枣林里,寻春的人们,或者是和我一样追忆故乡情的人们,眺望的目光被拘囿在一块块不成形的荒地改良中,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石,这一切没有第二种选择,所以有些东西终会在我们不断寻觅的目光中淡出历史。
  
 抬头的瞬间,有风筝被放逐在苍茫的视野,孤独的旷野之风,仿佛看到春姑娘般,吼声更热烈了,携着五彩的风筝,跳起了荒原狂舞,穿越了城市的高度。

故乡的记忆抒情散文

8. 记得留住那一抹乡愁散文

  儿时的记忆总是有些模糊,如蒙太奇的画面感在脑中闪现一般,毕竟新生事物在覆盖记忆之前是毫无征兆的,这也难怪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记为何而出发,每想找寻开始的路径,随着“春运”大军一起踏入家乡的时候,隔壁的“老王”家搬迁北京,原址已是断壁残垣,前院的“狗剩”家则被蹩脚的巴洛克3层“洋楼”所取代,门前小河已变成水泥砌成的沟渠……思绪与现实的强大反差,即便每天把自己浸泡在酒精里,麻木的神经依然纠结着失落的认知感,这或许就是新的乡“愁”。
  
   乡愁,原本是人们心中那份最美的诗和远方,是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文精粹,它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认知和智慧,凝聚着令人魂牵梦绕的情感,积淀着当地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是身在远方游子们心灵的家园。倘若留不住乡愁,将会导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损和地域历史传承的中断乃至乡魂的衰竭。其实质,伤害的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美丽乡村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跳出那种陈旧的城镇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万巷同工”,避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否则,再繁华的地方也无法留住人们的'乡愁。
  
   要留住那一抹乡愁,根本上是探索出一条包容式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乡村风貌“城镇化、趋同化”的窘境不仅与“美丽乡村建设相悖而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民族文明的悲哀。要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更要用历史人文的思维来考量。
  
   胜利街的石板路与便河广场的音乐喷泉,400米的直线距离,可以满足人们瞬间的“穿越感”;迎喜街终日飘香的牛肉味和虔诚的礼拜声则是“老沙市”的记忆之一;关公义园的相关配套不断完善,为我们打造“全域旅游”提供了契机……在旧城改造中如何做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在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如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这些既是我们去探索的问题,也是将要去实践目标,毕竟,理想不是空谈,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