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是怎样形成的

2024-05-07 19:50

1. 丹霞山是怎样形成的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以其赤壁丹崖、峰林群集、山顶平缓、坡麓陡立、洞穴纵横、造型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红山绿冠、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色而名满天下。这种地质地貌,在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数百处同类型地貌中,丹霞山面积最集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因此,被当今地质地貌地理学界公认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1988年,丹霞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丹霞山风景区总面积281平方公里,五大集中景区(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阳元山、锦江湖)的面积就有215平方公里。区内大小石峰、石堡、石柱500多座,岩洞幽谷100多处,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揽锦水飞泉于一体,绝佳景致,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奇山异石降生丹霞山?是远古开天辟地的遗留杰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心雕琢,还是灵山秀水对这一方水土情有独钟?这是每一个到丹霞山的游人都想知道的。 据说《庄子》一书就有这样的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南海有个天帝叫“倏”,北海有个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常到“混沌”那里去作客,“混沌”招待他们非常周到。后来“倏”、“忽”二帝想报答“混沌”的恩德,商量着给模糊一片的“混沌”脸面也凿出眼耳口鼻七窍来。想不到一番斧凿之后,倏忽之间,“混沌”便呜呼哀哉死去了,中央这块皇天后土也便五彩缤纷有了眉目,有了高低错落与山河洞穴,宇宙世界也因之诞生了!听说丹霞山正是“混沌天帝”的头面部分,是“倏”、“忽”着意雕凿的重点部位,因此,从风采颜色到各种物态造型样样齐全。丹霞山拥有如此奇伟的地貌和瑰丽的风光,就是在“倏”、“忽”二帝的刀凿之下形成的。 但是人们更相信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那时候的宇宙就象一只黑暗混沌的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瑶族人称盘瓠)就孕育在这个硕大的鸡蛋之中,浑浑噩噩地在里面睡大觉,并且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这一天,他终于醒来了,睁开眼一看,四周围黑糊糊的一片,不分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他闷得发慌,也非常恼怒,彷徨地在黑暗中摸索着,无意间给他抓着了一柄大板斧,于是运足内力就这么一挥——只听山崩地裂地“哗啦”一声,大蛋给劈开了,蛋中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蛋中重而浊的东西徐徐下降,变成了地。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么给盘古一斧子划分开了。以后,盘古怕天地再合拢来,就用头顶住了天,脚踏住了地,天地每高厚一丈,盘古的身高也增加一丈。又经过不知多少年代,天地已长成九万里,这时,盘古独立支撑实在太累了,也不用担心天地再合拢来,于是临死之前吐气为风云,发声为雷霆,双眼变日月,手足成四极,身体化五岳,血液为江河,肌肉变田土,筋脉变道路,肤发成草木……整个身体蜕变为丰富美丽的世界。但是,他的躯体分散在那么辽阔的中华大地,盘古的子孙们今后如何记得一个完整的开天辟地的始祖故事呢?于是,盘古在倒下去之前,打起精神,将身体各个部分都掰下一小块,盛在一个布袋里,丢向丹霞山这片风水宝地,化作一处大自然的浓缩景观,就象现代的“锦绣中华”一样。 另据《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人面而赤……”大概是为了使子孙后代牢记自己的形象,对他“开天辟地”的功绩留下永恒的记忆,盘古还特意在丹霞山隐埋下自己“龙形”的真身。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长老峰下修筑了人工湖的堤坝后,湖面形成的一条飞翔的龙才活灵活现地显露出来,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爪一应俱全,龙头部分那岩石上的一丛翠绿灌木,更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人神洲独一无二的翔龙湖,就成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佐证和告白。同时,盘古把“人面赤身”的本来面目也写在了丹霞山的景点上,现在丹霞山就有一处叫“人面石”的景观,那就是盘古老祖的面孔;丹霞山山体的主色调,也是以赤红为主的褚色山岩颜色,昭示后世子孙,不可数典忘祖。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究竟这世界第一流的“丹霞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在距今1亿年至7千万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时代,南岭山地强烈隆起,丹霞山一带相对下陷,形成了一个山间湖泊。这时,四周的溪流雨水年复一年地将泥沙碎石冲入湖盆,在高温之下,泥砂中的铁在沉积中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在高压之下,双凝结成红色的沉积砂岩。到了距今4-5千万年前后,又一次地壳运动将丹霞这个湖盆抬升,湖底变成了陆地。以后在继续抬升中岩体大量断裂,加上锦江及其支流的切割,风霜雨雪的侵蚀,坚硬的粗石砾岩与松软的粉沙砂岩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崩塌,松软的砂岩层形成了水平凹槽、洞穴、裂缝和幽谷,象现在的锦石岩、燕岩、书堂岩、一线天、幽洞通天……等;坚硬的砾岩则突出成为悬崖、石墙、石堡和石柱,如巴寨、茶壶峰、阳元石、望夫石、丹梯铁索等。千奇百怪、诡异万状的“丹霞地貌”,就在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中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丹霞山是怎样形成的

2. 丹霞山是怎样形成的,

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丹霞山,以其赤壁丹崖、峰林群集、山顶平缓、坡麓陡立、洞穴纵横、造型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红山绿冠、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色而名满天下。这种地质地貌,在美国西部、欧洲中部、澳大利亚及中国的数百处同类型地貌中,丹霞山面积最集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风景最优美,因此,被当今地质地貌地理学界公认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铲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3. 丹霞山 的形成机理

丹霞山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125532.html

丹霞山 的形成机理

4. 与丹霞山形成成因形同的山有哪些

湖南张家界太子山,
中国分布

承德 棒槌山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具体分布如下:

福建泰宁、武夷山、连城、永安;

甘肃张掖(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江苏新沂马陵山;

湖南怀化溆浦县思蒙(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东北部万佛山、邵阳新宁县崀山(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青、壮、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发育);

四川江油的窦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

重庆酉阳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

云南丽江老君山;

贵州赤水(约有1300平方千米)
重庆酉阳一品丹霞
;

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雨石山、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

广东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

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衢州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梧州的太平狮山;

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河北承德;

山东临沭岌山;

安徽黄山市休宁县的齐云山。[3]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的红石峡

丹霞山形成机理: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
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
霞地貌.
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
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
“红石公园”.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
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
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
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
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
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
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
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
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5. 丹霞山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传说?

简介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提名地(目前正与龟峰、龙虎山、泰宁、赤水、莨山、江郎山组成丹霞地貌组合共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东经113°36′25″至113°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 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 。形成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距仁化县城9公里,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其余三座名山是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海拔408米,不算高,但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直指蓝天,无数奇岩美洞,隐藏于山中,景色相当奇丽。因而,有人曾说过这样过誉的话:"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广东一丹霞"。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李永茂兄弟和丹霞山   《仁化县志》载,在唐末,丹霞山曾有过佛教居士来游,但无营构。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法云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竟然集雄奇秀美于一身,可以养静,叹曰:“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于是聚集百余人到丹霞山下层的锦石岩开山建庵,并开始向中、上层经营。但大规模开发丹霞山,还是从李永茂、李充茂两兄弟开始。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明灭,其遗臣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字孝源,号嵩道人),忠愤填膺,耻事清朝,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离开赣州,越过梅岭,避乱来到丹霞山隐居。李永茂之弟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一文中曾说到:“伯子(按,作者对其兄李永茂的尊称)余勇可贾,意津津未倦,盖乐此不为疲乎,此丙戌(顺治三年)重阳也。是夕,偕诸子宿山中六祖堂......随与诸子谋曰:是山也,有险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奥区乎。”于是李氏出金百余两,向仁化县汞生刘望夫、刘松涛兄弟买得丹霞山,将其先父安葬在丹霞山对岸的云石山南面,他带着弟弟充茂和两个儿子暨亲戚幕僚众人,劈除荆棘,修关门、凿石阶、架木梯、建房屋,隐居山内,侍奉母亲。 
  同年冬,明唐王朱聿键复明失败,殉国。李永茂立即赶赴粤西,与总督尚书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共立桂王朱由榔,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永历”,进行反清复明。朱由榔拜他为文渊阁大学士,他以父丧固辞。后,专任进讲竺读,不参政务。不久,他看到南明王朝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自己不能力挽狂澜,江山难于收拾,在惘怅至极之下,写下了《忆丹霞山居》七律三首。其中有“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和“孤臣强揾昏朝泪,调配峡边颂野萍”等感概万千之句。李充茂在《丹霞山记》中说他后来,“苍梧暨驾,赍志以终”,王夫之《永历实录》说他“入仁化山中,郁郁以疾卒”。 
  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字鉴湖),明朝的礼部主事,崇祯皇帝殉国后,即跟随他哥哥一同隐居丹霞山,伺机反清复明。后见复明无望,即继承他哥哥的遗志,锐意经营丹霞山,首先在山顶的云岩、雪岩及虹桥之下,筑墙多堵,以巩固岩沿基围。接着又开井引泉,构筑亭台。还买置芳坑洞田租三十石,施作六祖堂香火。经过他的努力开发,全山初具规模,原来不甚出名的丹霞山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清顺治八年,李充茂带领两个侄子扶先人灵棺北上河南邓州故乡安葬后,又独身一人返回丹霞山隐居。他曾到广州海幢寺拜天然和尚为师, 发出家,法名今地。顺治十八年他将丹霞山舍给师兄今释澹归,请澹归继续开发丹霞山。澹归即于康熙元年(1662年)来丹霞山,刻意开辟道场。 
  可以说,法云居士是锦石岩建庵之祖;李氏兄弟是丹霞山开山之祖;今释澹归是开辟丹霞山道场之祖。

丹霞山是如何形成的?有何传说?

6. 丹霞山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7. 丹霞地貌形成的过程

丹霞地貌形成的过程: 
           (1)、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 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2)、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丹霞地貌形成的过程

8. 丹霞地貌怎么形成的

丹霞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如下: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地貌的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到2020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
广东省韶关市东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为特色,由红色沙砾陆相沉积岩构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层,构造,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区中最为详尽和深入。
在此设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319平方公里,200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