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炎的人物简介

2024-05-04 21:44

1. 张炳炎的人物简介

张炳炎(1934.10.14-2012.08.02)。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人。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设计的“向阳红”号远洋调查船、“813”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的开拓性研究等都是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在长期研究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8月2号逝世,享年78岁。

张炳炎的人物简介

2. 张炳炎的履历生平

张炳炎,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孟家村人,1934年10月14日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小时候,正值日寇入侵中国的战乱年代,他从4岁就跟随担任区妇救会会长的母亲当上了小游击队员,在津南和冀鲁交界一带和日本鬼子周旋战斗。母亲的严厉管教和严酷的游击生活,造就了张炳炎独立自信、坚强刚毅的性格和胆大心细、机警应变的能力,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战争年代里,张炳炎没有正规地上过学,他在母亲的党训班里完成了文化启蒙教育。1950年,16岁的张炳炎随母亲辗转来到重庆,与已是解放军师级干部的父亲久别重逢。父亲自豪地领着他去见老战友,同是解放军将领的叔叔们语重心长地说出心里话:“孩子,我们把天下打下来了,但我们是大老粗,建设新中国要靠你们,你要好好学技术。”这几句话,张炳炎牢牢地记在心里,激励着他立志当一名建设祖国造福人民的杰出工程师。全国解放后,父母被调到云南工作,张炳炎只身一人在重庆求学,只要有一点儿空隙,他就溜出校门逛书店,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阅读课外读物上,并对船舶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炳炎考大学时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写到:“我将来要造船,要让我造的很多大船在世界周游。”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1955年,未满21岁的张炳炎在选择赴前苏联留学专业时,在第一志愿栏里郑重写下“造船”两个字,在第二志愿栏里又写下“造船”两个字,在第三志愿栏里还是写的“造船”两个字。1960年,张炳炎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经过五年深造完成学业回国,投身于造船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船“神话”,树立了一座又一座造船事业的里程碑。1965年为交通部驻法国大西洋船厂监造师。1969年任“向阳红5”号船总设计师,成功地协调解决了增加续航力、压载和抗台风等重大技术难题,并执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洋调查,经受了强台风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该船在我国第一次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中,被选为特混舰队旗舰。1979年该船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1——1979年设计13000吨级的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并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船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定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该船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曾主持设计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解决了影响船的快速性、耐波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指标超过美国同型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参加我国第八次南极考察,提出了我国破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并第一次完成了两型南极综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1984年11月20日,由张炳炎主持设计的“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港起航,开始了中国人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是中华民族开天辟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为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和胜利完成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重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期间,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的张炳炎和其他三位船舶专家,乘坐“极地”号考察船亲赴南极考察。他们顶着狂风恶浪,不顾个人安危,克服晕船、呕吐等不良反应,坚持在全航程、特别是冰山林立、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中开展船舶各项科学调研工作,为合理改造我国远洋考察船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的总设计师和研发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他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研究设计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权威性的专家,为我国的舰船和海洋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93年12月,张炳炎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派遣,率专家小组先期亲赴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驻厂进行为期4个多月的“雪龙号”破冰船的技术监造和验收工作,圆满完成了“雪龙号”船的购买和监造工作。之后,他又主持了对“雪龙号”破冰船的大型直升飞机平台、多学科考察实验室和考察队员住舱等重大技术的更新和改造工程,使具有先进导航设备、续航力达2万海里、满载排水量达2.2万吨级的我国第一艘极区航行的“雪龙号”破冰船跃居世界极地考察船前列。从1994年我国第12次南极考察至今,“雪龙号”破冰船已圆满完成8次赴南极、2次赴北极考察的重任,累计航程达36万公里,开创了中华民族航海史的多项之最。在长期舰船研究设计工作中,张炳炎参与和主持研究设计的船舶多达50余型。尤其是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建造的多型舰船都是国内首次自主研究开发的,不但结构复杂,技术难度高,而且具有重大风险,但结果均获圆满成功,并创造性地解决了海洋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衡准、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短波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和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及模块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祖国的舰船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张炳炎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励30余项,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2年8月2日8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

3. 张炳的介绍

张炳,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张炳的介绍

4. 张炳炎的采访报道

“偶然·必然理论”机遇是偶然的,但也有其必然性,就像成熟的果子必然要从树上落下来,但谁能碰上坠落的那一瞬间则是偶然的。如果早有准备,那偶然的机遇就拥有了必然性。造船的施工现场十分艰苦,巨大的噪音、湿热的空气、繁重的体力活……张炳炎从来没有躲在办公室做设计,总是一有空就扑在施工一线,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在施工现场受到的锻炼,为张炳炎迅速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为了设计新的南极考察船,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中国第八次南极考察期间,张炳炎跟船从青岛出发驶向南极。这段航程必然要碰上西风带。西风带,又称暴风圈,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极易形成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在大风大浪中颠簸整整5个月,还要忍受南极的严寒和极昼天气,已年近花甲的张炳炎却依然能够倒头就睡。“出海自然是很辛苦的,但我总是心情紧张地观测周围的环境、检查船体各部位的运行情况、和船员们了解操作细节。越是大风大浪,我越得登上甲板去观察,5个月的旅途,心情和身体一刻都不能放松,所以再嘈杂、再颠簸,我也能倒头就睡,累啊。”张炳炎说道。辛勤的工作总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或是工作能力的长进,或是成果受到肯定,或是接受更高的挑战。“如此的良性循环,使我养成了爱工作的习惯。而且事情越多,困难越大,我的劲头就越足,精神就越好,闲下来反而感到不自在。”张炳炎对工作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不怕吃苦上,更为明显的是他肯钻研、爱创新的劲头。上世纪70年代,在将“长宁”号货船改装成“向阳红5”号远洋调查船时,采用了石子压载的办法,成功解决了船的装载稳性和抗台风的问题,取得了公认的宝贵经验。到90年代,在改装“雪龙船”时,有人建议仍采用石子压载的办法,解决该船第一次去南极的装载稳性和抗台风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最简便和风险最小的方案,但考虑到该船使用的长久性问题,根据船的实际情况,经试验研究,放弃了石子压载方案,而采用了创新的解决办法。”张炳炎告诉记者。机遇是偶然的,但也有其必然性,就像成熟的果子必然要从树上落下来,但谁能碰上坠落的那一瞬间则是偶然的。如果早有准备,那偶然的机遇就拥有了必然性。这是张炳炎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偶然·必然理论”。在船舶的设计工作中,安全性和快速性一直是首要关注因素,对其经济性的关注就有所缺失。经过研究和比对,张炳炎发现各方面反映良好的调查船不在于船的新旧、跑的快慢和实验室的大小,而在于调查设备和实验室的布局是否合理,设备安装是否简单,操作是否方便,作业流程是否紧凑通畅等因素。在2000年为“海监船建设项目(一期)3000吨级海监船”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张炳炎在报告中提出:“以先进和适用性为目标,以经济性为准绳,以技术求效益,以创新促发展”设计理念,并在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国内外同类船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船的吨位、尺度、推进方式和航速等基本参数,并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其中特别提出“为新建海监船配置直升机,可以弥补提高航速影响经济性的不足。”该船编为“中国海监83”号,建成交船后频繁出海执行任务并圆满完成,受到多方赞誉。为此,南海分局特别在广州筹建了“中国海监83”船展馆,并于今年6月10日开始接纳参观者。张炳炎告诉记者:“这是给予‘83’船的最大荣誉,我十分欣慰!”

5. 张炳炎的成就及荣誉

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设计的“向阳红”号远洋调查船、“813”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的开拓性研究等都是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系统工程。在长期研究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将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

张炳炎的成就及荣誉

6. 张炳炎的介绍

张炳炎(1934.10.14-2012.08.02)。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常家镇孟家村人。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的总设计师和研发者,他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研究设计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权威性的专家,为我国的舰船和海洋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