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儆的人物简介

2024-05-12 20:07

1. 丁儆的人物简介

丁儆是爆炸力学、爆轰学家,力学教育家,我国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倡导者之一。长期从事爆炸力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对爆轰理论和爆炸材料的力学性质有深入研究。为发展我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促进我国爆炸力学和爆轰学的进展和国际交流作出了贡献。他对我国最早发明火药及火药的军事应用历史作了认真的研究;致力于爆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研究。丁儆:从留美中国科协理事到桃李满天下的爆炸力学泰斗1924年出生的丁儆,17岁时考取浙江大学,1948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化学工程。1949年初,他和葛庭燧、侯祥麟等一同发起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积极组织留美科协响应祖国号召,推动留美同学回国,他自己也毅然中断学业,于1950年9月回到北京,应聘在华北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与他前后回国并在北工任教的留美科协会员还有王守武、葛修怀、吴大昌、程光玲、胡为恒、刘淑仪、傅君诏、颜鸣臬、陈荩、陈荩、陈肖南、彭兆元、谢焕章、周政歧等。50年代,丁儆在北工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弹药装药加工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参加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起草了弹药、装药火工品和烟火技术等部分的规划;负责建立了在北京的第一个用于课题研究的爆炸实验室。50年代末期还与同事、我国女火工专家陈福梅教授一起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大爆破用毫米雷管和尖端武器用微秒雷管。60年代初,他负责组建了力学工程系并任系主任;领导了对三种导弹战斗部的反设计研究,促进了我国导弹战斗部技术的进展;在王淦昌教授等的领导下,他负责组织领导了核武器使用的高能混合炸药及精密装药技术研究,并协助郭永怀教授主持爆轰物理组的工作。他的许多研究与试验都直接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平添了一羽腾飞的翅膀。80年代初,丁儆任北京工业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儆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988年以来,他致力于建设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丁儆在参与培养大批本科生的同时,还先后培养了12名硕士生、16名博士生和3名博士后。他的学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更光、博士生导师恽寿榕、汤明钧和著名学者丁雁生、梁德寿等。在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一直尊称他“丁先生”。他的思想品德、学术造指、治学精神和为人之道,对他的学生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丁儆的人物简介

2. 丁儆的人物经历

1924年7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父亲丁儆祖庚求学于无锡俟实学堂和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进入海军,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1922年,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海军参谋长,并参与筹建黄埔军校;陈炯明叛变革命围攻总统府时,他参与保护孙中山登上军舰,1926年因病去世。母亲丁儆冯淑知书达理,抚养子女4人读书求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丁儆?被迫离开家乡,辗转武汉、天津、江西玉山等地。1941年,他毕业于金华中学,考取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于龙泉分校;1943年到贵州湄潭浙江大学理学院攻读化学,受到了竺可桢、郑晓沧所倡导的浙大求是学风的熏陶。1945年毕业后,他到甘肃玉门油矿炼油厂工作。1947年又回到杭州母校化学系任助教。1948年去美国,在Allis-Chalmers公司植物油脂提取实验工厂实习,并先后在Texas A & M College和Brooklyn Polytechnic Institute当研究生,攻读化学工程。1949年1月,和葛庭燧、侯祥麟等一同发起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新中国成立后,留美科协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推动留美同学回国,他也毅然中断学业,于1950年9月回到祖国北京。回国后,丁儆应聘在华北大学工学院任副教授。1954年他在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负责组建我国第1个弹药装药加工专业,担任该专业教研室主任,合作翻译了前苏联《火工品》,编写了《弹药装药工艺学》、《爆炸作用原理》等教材,并创建了弹药装药实验室、火工品实验室和烟火技术实验室。1956年6月,北京工业学院党委批准丁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六月,丁儆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兵器小组的工作,起草了弹药、装药工艺、火工品和烟火技术等部分的规划,钱学森先生曾亲自到兵器小组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林伯渠、邓小平、聂荣臻等接见了参加拟制全国长期科学规划工作的科学家。1958年,他负责在校内建立了全国第1个可进行破片杀伤、聚能破甲等课题研究的爆炸实验室,并得到前辈郭永怀教授的热情支持。50年代后期,他与陈福梅教授一起研制成功我国第1代大爆破用毫差雷管和尖端武器用微秒雷管。1962年,他在几个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北京工业学院力学工程系,并任第1任系主任。1963年,他领导了对3种导弹战斗部的反设计研究,促进了我国导弹战斗部技术的进展。同年还参与主持了军委炮兵司令部“堑壕内有生力量炮击破坏与杀伤性能评定”大规模试验。1964年,作为国家142科研任务中一方面负责人,他在王淦昌教授等人的领导下,组织领导尖端武器使用的高能混合炸药及精密装药技术研究,并协助郭永怀教授主持爆轰物理组的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丁儆受到冲击并蒙受屈辱。恢复工作后,他不计较个人恩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国防科研和教学事业。1969年,他率领一批技术骨干从事反坦克武器和坦克防护技术方面的研究,为加强边界防务作出了贡献。70年代他积极参与了缴获的美国CBU-55燃料空气炸弹威力的实际测定和评价工作,主持了大型地面试验和空投试验,对该武器作出了全面的性能分析,并对后继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1972年底,他参加全国力学规划座谈会预备会,随后参与制定国防口的力学规划。1978年,他调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规划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参与全国力学规划的制订工作,负责起草了《国防工业系统力学规划纲要(草案)》,被聘为国家科委理论与应用力学学科组副组长,并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1981年,丁儆调回北京工业学院任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主管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工作。他认为,重点高校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教学和科学研究互相促进。任职期间,他狠抓教学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领导研究生部、院的创建工作,并亲自指导培养研究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不断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丁儆全力投身于科研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他着重于爆轰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在二维爆轰理论与实验技术、二维拉氏量测技术、固体火箭推进剂的冲击引爆及安全性研究,以及冲击波化学和材料动态响应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进展,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3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2等奖等奖励。1988年以来,他致力于建设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筹建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任该实验室主任。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组召集人,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荣誉理事,《力学学报》、《爆炸与冲击》杂志编委,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冲击波物理与爆轰波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丁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在提高我国兵器科学技术水平,推进爆炸理论及应用学科的发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丁儆的介绍

1江苏无锡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50年肄业于美国布路克会理工学院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校长以及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理论与应用力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等等,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多篇论文。

丁儆的介绍

4. 丁儆的主要论著

1 丁儆,恽寿榕.ПГ—2弹空心装药射流形成机理的探讨.北京工业学院,单行本,1959.2 丁儆.爆炸作用原理.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61.3 丁儆,恽寿榕.爆炸产物作用下空心球的变形问题,北京工业学院,单行本,1963.4 丁儆.凝聚相爆轰理论的进展.力学进展,1983,13(4):416~422.5 Ding Jing,Jiao Qingjie.Reactive f1ow Lagrangian analysis ofcombustion behind shockwave front.Archivum Combustionis,1985,5(3~4):257~265.6 丁儆.“爆轰”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1985:7~11.7 丁儆,焦清介.用粒子速度量计及拉氏分析对炸药冲击起爆特性的研究.北京工业学院学报,1986,1:1~9.8 Ding Jing.The discovery of gunpowder and shock wave in China.Proc.15th International Pyrotechnics Seminar,1990:515~534.9 Huan Shi,Ding Jing.A two—dimensional Lagrangian technique forflow field measurement underhig h dynamic fressure.Acta MechanicaSinica,1990,6(2):188~192.10 白春华,丁儆.用拉氏量计和分析技术研究固体推进剂冲击波作用过程.宇航学报,199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