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2024-05-17 17:31

1. 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后来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有了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它们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清楚地划分出一年四季。
农历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既包括相关谚语、歌谣、传说,也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品,还包括与节令密切联系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反映了太阳的回归运动,寒暑季节的变化。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此循环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的变化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的物候现象。

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2. 24节气是怎么算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从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查看原帖>>

3. 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头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样来划分的。一年转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
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12个月就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是表示气候或降水的变换。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所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4. 24节气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5. 中国24节气是怎么算出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摘要】
中国24节气是怎么算出来?【提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回答】

中国24节气是怎么算出来?

6. 中国24节气是怎么划分的?

古人对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预示春天的回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到秦汉时期,我国则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这些都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7. 24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24节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8. 中国的24节气是指?

中国的24节气是指一年中划分季节的二十四天: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一年为365天零6小时,用24节分开,每两个节气之间一般相隔15天,少数的相隔16天。立春在公历每年的2月4日或5日。现紫金山天文台可将二十节测算到小时,即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零5.25小时,从而把每个节定格在某天几时几分几秒。由于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不一致(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5度,故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分处南纬23.5度和北纬23.5度,回归线意思即是太阳直射的地方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往复),就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时太阳又直射赤道。所以夏至时白昼最长,冬至时白昼最短。

新华字典后面有四句口诀,可方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