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做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24-05-16 03:06

1. 怎么样做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筹办2018年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根据中央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以来沪苏浙皖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共同谱写一首“协奏曲”。
抓住时间窗口 把区域合作机制做得更实

一段时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好戏连台:
5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3日,上海市青浦区与浙江省嘉兴市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上海的西大门和浙江的北大门嘉兴再度“联姻”。
此外,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联手,推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沪苏浙皖四地检察长举行座谈会,决定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
“这一系列动作,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和热切期盼。”上海市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说。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是今年1月份在上海组建的新机构。合作办起步时从三省一市抽调了15名精兵强将,其中上海8人,浙江3人,江苏、安徽各2人。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之前已形成“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是“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是各种专题合作组。
在马春雷看来,合作办的组建,是长三角在创新做实“三级运作”机制上迈出的新步伐。“合作办的人员来自省级发改、交通部门以及相关地市,有利于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一些区域合作中的难点、诉求,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摊开说清楚。”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工作人员介绍,合作办组建以来,长三角各地反应积极,不少县级市也要求派人参与。大家普遍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正迎来难得的时间窗口:“天时”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利”上,三省一市经济水平较为均衡,是全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人和”上,各级政府、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呼声强烈。
多个方向发力 编制一体化最新路线图

总部位于上海松江的上市公司华铭智能,近年来因扩建需要,沿着G60高速挪了一小步,将生产基地搬到浙江省平湖市。“虽然越过了上海市界,但大部分老员工没有因为搬迁而流失,企业的电话号码仍以021开头。”华铭智能负责人张亮说。
华铭智能的案例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缩影。“要行动队,不要清谈馆。”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说,要以实实在在的规划对接和项目合作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成立后的重点工作。记者采访获悉,三年行动计划将在多个方向发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对各方关心的省际“断头路”问题,包括国省干道和一般公路,三省一市已梳理出第一批共14个计划年内开工的项目。
——规划对接方面,重点研究制定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长三角机场群的优化布局规划。
——发挥市场作用方面,调动一批龙头企业,在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形成若干专项行动,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全国首位的新技术应用示范区。
——信用建设方面,制定长三角深化国家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的行动方案。
——服务民生方面,深入实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扩大参与结算的联网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
张学良认为,要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打破区划限制,推动“行政区经济”真正向“区域经济”“城市群经济”转变。
发挥龙头作用 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上海发挥更好的龙头带动作用。
“发挥龙头作用,首先要求上海提高站位。”马春雷说,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专门带队去皖苏浙“走亲戚”。今年一开年,又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重点事项大家“一起想、一起干”。
其次,还要求上海提升服务能级。马春雷说,无论是上海抓紧建设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大中心”,还是正在打造的服务、制造、购物和文化“四大品牌”,其根本出发点就是发挥上海高端要素市场相对齐全发达的优势,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服务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发展。
最后,要深度推进专题合作。在交通、环保、科创和民生等10余个方面,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已梳理出63项工作。希望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尽快形成一批合作成果。
“纵观世界发展,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重要载体。”马春雷表示,长三角面积占全国不到1/26,常住人口占全国约1/6,经济总量占全国约1/4。三省一市中,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面积大且具备后发优势。
只要三省一市各扬所长、形成合力,就能形成“缩回来是五指、打出去是拳头”的效应,真正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来自新华网

怎么样做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 深度一体化是什么

深度一体化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青浦区按下“快捷键”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始于协作机制创新,抓手则是发展规划的一体化,长三角将创新体制机制,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正驶上快车道。

报道称,6月1日,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的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上海嘉定区和江苏昆山市、太仓市日前签订协议,联合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就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生态治理、小城镇发展编制统一规划;“嘉太生态区”等15个项目开展合作,在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协同打造产业链。

此外,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同频共振、实招迭出,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长三角以占全国3.8%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5%经济总量的长三角四省市,正以一体化发展的新进程,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央广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4. 长三角一体化具体指哪些内容?

1 助推长江三角洲市场体系一体化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标准化体系。把标准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与对外贸易等多个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发展与发展,引导企业深人开展“寻标、对标、提标、达标”活动。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机构,支持各级各类标准化科研机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归口单位、标准化出版发行机构等。加强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化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引导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提供标准化服务。
二是主动探索“基层出题、领导答题”的工作模式。改革推进上同频。
汇总基层落实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打破不同部门之间“一亩三分地”的界限,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介人不陷人”。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务必加强上下联动,密切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改革服务机制。政策制定上配套。坚持先立后破,发挥立法对各项改革举措的先行保障与引领推动作用,把成功的工作经验、工作模式以条例的形成固定下来,甚至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2 促进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一体化
一是优化、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与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沪苏通过江通道与以上海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将上海轻轨路线延伸至周边市县,建成上海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进一步强化上海组合港体系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继续推广“沪苏通”模式与“通关一体化”,发挥好太仓港、南通港、南京港等港口在集装箱运输、江海联运体系中的作用,分流上海港航运压力。
拓展上海港、宁波港与连百港港的海铁联运业务,提升连百港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力,培育上海组合港物流服务的新增长点。加快建设与发展以铁路为中心的沿海战略大通道,加快服务上海、宁波等主要港口的货运铁路建设与发展,推进依托铁路的内地无水港建设与发展,以缓解上海港、宁波港等港口的公路运输压力。

二是以推进沪苏通一体化为抓手,加快辐射江苏沿海地区的跨江交通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沪苏跨域合作,协同推进通州湾海港集装箱港、南通新机场的建设与发展,加快构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江海联运枢纽、空铁枢纽,拓展上海、苏南的发展新空间,推进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统筹南通东西向运河疏浚工程与长江口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与发展长江经济带人海分流新通道,减缓长江口航运压力,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与发展。
继续完善江苏沿海与上海、苏南等地区电网、管道、LNG接收站、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为双方在能源、大数据、旅游业、医药等领域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同时发挥江苏沿海连百港核电与盐城、南通风电、LNG等新能源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三是整合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创新中央对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的考核机制、财政分配机制,整合、建立、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银行组织,以中央层面推动、国家战略推动、金融推动,调动地方参与一体化的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一体化顶层设计。
破除阻碍区域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行政藩篱与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市场体制规则来消除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人才与技术流动瓶颈[4]。同时,推进区域信息化配套顶层法律制度、区域信息标准化与信息化技术规范统一,共同建设与发展“智慧三角洲”,提升区域一体化的信息化保障水平。

3 加快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共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省际统筹、区内外与城市间联动,加快建设与发展宁杭生态经济带,协同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长江生态廊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依托黄海、淮河一洪泽湖共筑东部与北部生态屏障,依托江淮丘陵、大别山、黄山一天目山一武夷山、四明山一雁荡山共筑西部与南部生态屏障。
重点建设与发展与保护长江水生态走廊、富春江一钱塘江清水走廊、骆马湖一高邮湖一邵伯湖一茅山一天目山一千岛湖一浙西山地山水生态走廊。推进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优先完成长江重要岸线、重要滨海与河口海湾湿地、环太湖湖滨带等受损生境的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保护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河口海湾生态安全。

二是严控结构性污染,共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重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攻坚战,从严控制污染物人江、人河排放总量,与谐江湖关系,保障长江、太湖、淀山湖等重要水域的生态安全。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综合整治,促进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强化太湖流域、南水北调受水湖泊与钱塘江流域上游富营养化控制。
严格实行能源消费总量与煤炭消费总量双控,实施区域大气污染物行业排放总量与绩效双管控。加大化工污染、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等专项整治力度,探索实施石化、涂装、包装印刷、涂料等行业VOCs总量控制,加强VOCs重点排放行业污染源头控制,实现多种污染物协调控制与区域联动。

三是严格环境准人,共建环境治理协调新机制。制定流域统筹、区域统一的行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约束,严格行业资源环境准人,分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与退出机制。在国家层面建立强有力地推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健全跨区域与跨部门协同、多种污染物与多种环境要素协同治理机制。
建设与发展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域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与发展,健全长江三角洲污染防治协作长效机制。在环太湖、沿海、长江口、环淀山湖、苏南丘陵、新安江等跨界地区,健全与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在区域环境保护中因承担生态功能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予以合理的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