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简读

2024-05-07 01:17

1. 《印光大师文钞》简读

作者本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愿众生个个念佛成佛,永脱轮回,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内容简介:
  
 民国元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得到大师几篇文稿,交给《佛学丛报》刊登,蜀名“常惭”。在北京政府任职的徐蔚如居士,读到文章,倾慕不已,到处打听常惭僧是谁,最后问出来是普陀山的印光法师。徐蔚如居士上山又要了几件信稿,带到北京印行,题名为《印光法师信稿》。二年后,徐蔚如搜集二十多篇信稿,重新印行,题名《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之名,从此传遍中外。随着大师的著作搜集的越来越全,从而成就了现在的《印光法师文钞》。此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书信、第二卷论疏、第三卷序跋、第四卷杂著。
  
 学习重点:大师一生,由儒家进入佛门,主张儒佛融汇,学佛先由做人学起,平日常以儒家伦理及念佛法门教人。他老人家常说,佛法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应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老实念佛,不标新,不玄奇,道在平常日用间。此书处处都能感觉到他老人家的慈悲和智慧。字字句句都是那么的圆融亲切。我们都应该用一生去恭读深思,实行验证他老人家所说所讲。上不愧他老人家对我们的期望,下对的起自己今生的这张人皮。现录出他老人家平日经常会讲到的重点文句,以期能在日用中时时提起正念,反省忏悔,认真修行。
  
 净土法门的殊胜: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今世之人得道的捷径: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今世之人非仗佛慈力难以往生: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耶?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仗佛力,罪大恶极亦可往生: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
  
 念佛成佛之理: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娑婆世界众生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
  
 何为五阴炽盛: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
  
 上智下愚都应老实念佛: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念佛之人文字习气也应放下: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则虽曰念佛,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此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佛谓为八难之一者,正为此也。
  
 天人仍会堕落:纵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间福乐,乃堕落之根本。天上虽不比人间烦惑猛利,然天福一尽,决定下生。由宿福未尽,故享福。由享福,故造业。既造业已,则堕落恶道,直在瞬息间耳。况有由天命终,承宿世恶业已熟之力,直堕恶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无正念修持净业,唯得人天福报者,名为第三世怨。《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知好歹者,当以急求出离,企得安隐,为上计也。
  
 求生净土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念佛时摄心的方法: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十念计数念佛的方法: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回向的重要: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如何对治习气: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堤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随境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有病之人应至诚恳切念佛: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
  
 修行应常生惭愧,常修忏悔: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法身。况其下焉者乎?而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不生惭愧,不修忏悔。虽一念心性,与佛平等。由烦恼恶业障蔽心源,不能显现。
  
 修行之人应时时反省、省察: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佛法不离世间法:须知佛法,原不离世间法,凡诸社友,必须各各恪尽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等。又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不食荤酒,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自利利他,以为己任。如是则基址坚正,堪受法润,果具真信切愿,当必往生上品。
  
 修行人应至诚恭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恭敬法宝、开智慧眼。亵置蒙尘,愚痴因缘: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
  
 念佛之人应至诚恭敬: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
  
 阅读经典的方法: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因果的重要: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报应不能只看眼前:须知逆来顺受,始名乐天。修身植德,方曰尽性。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恶,惟观眼前吉凶。见作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当为。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足戒。不知善恶之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譬如三尺之冰,岂一朝之寒所能结。百川之泮,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切不可怨天而尤人,更不可犹豫而退悔。宜学俞净意之修身、袁了凡之立命。
  
 对文字当至诚恭敬: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窃见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宝等粪土耳。能不现生折福折寿,来生无知无识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遗弃。而无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遗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若不措之躬行,则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则生为衣冠禽兽,死堕三途恶道矣。可不哀哉!
  
 礼念阿弥陀佛、观音大士才是真正的护身符: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
  
 戒杀斋素的重要:须知人与物类,同此血肉之躯,同此灵知之性,同生于天地之间。但以彼此宿世罪福不同,致使今生形质灵蠢各异。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快心乐意,谓为福报。而不知其福力一尽,业报现前,堕彼异类,受人杀戮时,则身不能敌,口不能言,中心忧惧痛楚。方知食肉之事,为大罪过。食肉之人,为真罗刹。虽欲不令人杀而食之,不可得也。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又况多劫以来,更互相生。既无道力以行救济,忍使彼受刀砧极苦,我享口舌滋味乎?《入楞伽经》,世尊种种呵斥食肉,有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凡诸杀生食肉之人,若念及此,当即怵然惊、憬然悟。宁可自杀,不能杀一切物矣。
  
 末世修禅,最易着魔发狂: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幸能体察而不执著,弃舍幻妄,卒得贯通诸法法门。可谓久历荆棘,忽达康庄矣。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
  
 修行者不可执理而废事: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
  
 真俗不二,即俗修真: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学佛之人应敦伦尽分: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教育子女的第一妙法: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此一定之理。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此诚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学习方法:反复恭敬阅读,体悟作者心意。
  
 学习目标:恭敬、熟读、无生字。在生活中实训验证,时时反省、忏悔、提起正念。深信、发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医药研究所

《印光大师文钞》简读

2. 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有哪几本?

《印光大师文钞》
现今留存的《印光大师全集》共有七册,其中前三册是印光大师本人亲撰的作品,即第一册《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第二册《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第二编),第三册《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外集)。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菁华录》是李净通居士于民国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依《文钞正编》、《文钞续编》、《文钞三编》选出精粹的部分,理显真常,语无重见,录有三百三十三则。仍按照《嘉言录》的编次,分为十类,并一一详细圈点,以便阅读。

3. 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有几本书?

《印光大师文钞》
现今留存的《印光大师全集》共有七册,其中前三册是印光大师本人亲撰的作品,即第一册《印光大师文钞》(增广正编),第二册《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第二编),第三册《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外集)。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菁华录》是李净通居士于民国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依《文钞正编》、《文钞续编》、《文钞三编》选出精粹的部分,理显真常,语无重见,录有三百三十三则。仍按照《嘉言录》的编次,分为十类,并一一详细圈点,以便阅读。

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有几本书?

4. 印光大师的文钞书籍

《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所处的年代离我们较近,对现代社会众生的根性和情况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的最佳指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曰:“凡欲于此有限人生获得佛法最大限度真实利益者。不可不读《印光法师文钞》。切切!”。 :“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淫。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干枯;聪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几;即不至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及长而娶妻,父母师长绝不与说保身节欲之道,故多半病死,皆是由手淫及贪房事所致 。”译文:“后世之人业障太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之时就有欲念;欲念一旦生起,就没办法抵制遏止,又不知道应当保养身体,于是就会手淫 。犹如草木刚刚萌生嫩芽,这时就把外面那层护甲去掉,必然导致草木干枯而死。聪明伶俐的少年子弟们,因为手淫而送命者,不知道有多少 。即使不至于真丧命,也会导致身体孱弱,弱不禁风,很难健壮成长。等到他们年岁增长,娶妻之后,父母、师长也绝不会告诉他们保养身体、节制欲望之道,所以这些少年子弟多半病死,都是因为手淫和贪恋房事的缘故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可以说是印光大师的思想精华。书中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相关部分,作为现代人防止修行出偏的参照。并将《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有注解)作为佛的圣言量的参照标准附在书后。

5.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一)

(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
  
 印光大师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在见浊波涌的时代, 力挽狂澜, 传承儒佛圣学于来哲;以正法眼, 弘扬净宗念佛法门, 为火宅国人, 直指离苦得乐之大道。其德业文字, 并将与法界同在。
  
   印祖一生的教化有两大纲宗:一者深信因果(即敦伦尽份,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二者求生净土(即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此二大纲宗上契三世诸佛之教理, 下应末法众生之根机。对于现代净宗行人, 亦具深切的指导价值。兹分述如下:
  
   一、深信因果。
  
   三世因果律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自古以来, 经由儒佛圣贤世代的教化, 善恶因果的理念深植于国人的内心, 支撑着传统道德的大厦, 成为升华生命求道证真的基石。然而随着时代更迭, 人心浇漓, 圣教渐衰。继由宋明理学对因果的破斥, 二十世纪初欧风美雨的东渐, 以及科技与物质高消费的浪潮, 遂使现代人日益功利与“现实”, 三世因果之理或被时人遗忘漠视, 或被人斥之以迷信而遭攻讦。致令善无以劝, 恶无以惩, 道德风气每况愈下。不信因果法则的个体, 势必胡作非为, 杀盗淫妄;由这些个体所构成的邦国, 或几近一弱肉强食的动物园。天灾人祸亦接踵而至。呜呼, 欲挽狂澜于既倒, 醒良知于浊世, 舍三世因果律而莫由。另就净宗启信来说, 吾人深信三世因果, 便会自觉地持戒以制伏妄心, 修善以培植福德。福德积集一定程度, 便能开显智慧, 有智慧便能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信愿。是故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是引发善业契入净宗难信之法的前提。释尊殷勤开示的净业三福, 实乃末法众生理应力行之要目。证知印祖力弘因果, 对于淑世牖民、导信净土悉具深意。吾辈净业学人宜仰体祖师之心, 用作自行化他之行持。
  
   二、求生净土
  
   净宗念佛法门似浅而深, 似近而远。至简易而至圆顿。释尊以无尽大悲, 无问自说, 大畅诸佛度生之本怀, 乃一代时教归根结顶之大囧珐。印祖悲智深鉴末法下劣凡夫, 欲以自力通途法门了生脱死, 万难万难。唯依信愿持名之特别法门, 仰凭阿弥陀佛大悲愿力, 往生净土, 横超三界, 万修万人去。这是印祖从长期潜修念佛法门, 博通三藏过程中所升华出的理念。据载:一法华参拜印祖, 相谈良久, 将辞去。印祖携手嘱曰:从来禅教诸祖尝曰:“天台教观一宗, 如或无人传之说之, 则为佛法趋灭之时。”今则不然矣。此法师殷勤问故, 印祖喟然曰:“今日圣教愈趋愈下, 人根浅薄, 于止观一法, 得出生死者, 万无一二。唯净土可依怙耳。设今净土一宗, 无人传之说之行之者, 则佛法真畏将灭尽矣。吾人为佛弟子, 尤宜勉焉。”(参见《印光大师全集》第七册)肺腑诚言, 老婆心切;木铎之音, 惊天揭地。一部《文钞》, 横说竖说, 千说万说, 总冀吾人信解此见, 信愿持名, 离苦得乐。
  
   一老法师开示:“三藏十二部可以不读, 印光法师文钞不可不读。”亦是慧眼独具, 悲心切语。有幸捧读印祖文钞, 实属宿世善根福德所致。进而依教奉行者, 尤为人中芬陀利华。全身靠倒六字洪名, 万牛莫挽求生安养, 庶可亲炙阿弥陀佛, 与印光大师把手同行。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一)

6. 《印光法师文钞》摘录(一)

世间最博厚高明者,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月盈则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桑田成沧海。
  
  
 天地日月,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人生世间,千思万算,种种作为。究到极处,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何必鱼肉海味。子孙则或读书,或耕田,或为商贾,自可养身,何必富有百万。是欲令子孙安乐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且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从无量劫来,所作恶业,厚逾大地,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兴,有福无殃也耶。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种稂莠则不能得嘉谷。种荆棘则勿望收稻粱。作恶获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恶,则福更大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业深也。若不作善,则殃更大矣。

7. 印光法师文钞的图书2

出版日期: 2000-3-1内容简介本套书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将续、三编的序和《文钞》中的论、记、跋、疏、颂、赞、偈、楹联、杂著、题词、法语、附录等为下册。《印光法师文钞》初编是依民国十六年版,续编是依民国二十八年版,初、续二编略有删削。于一九九O年由苏州灵岩山寺再版。三编乃于一九五O年由罗鸿涛居士编辑遗稿,慧容法师缮写,存之于苏州灵岩山寺,于一九九O年冬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本书目录上册校注说明印光法师自述《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序《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卷一一函遍复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复高邵麟居士书(四通)与陈锡周居士书与心愿居士书与卫锦洲居士书……卷二卷三卷四中册卷五卷六卷七卷八 序中册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序下册卷八 序卷九 论、疏、跋、记卷十 赞、偈、颂、题词、楹联、发隐、法语、开示、缘起、说明、启事、附录校注缘起

印光法师文钞的图书2

8. 印光法师文钞讲的是什么

渊回禅修:印光大师文钞,修行资料推荐,对南怀瑾老师著述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