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2024-05-09 17:20

1. 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经济形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CPI持续高位的两难选择。
  政策微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到10%,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行。
 根据我国现有情况我认为:总体是双松,但货币政策放松必须是步伐缓慢,可以通过在放收结合中达到适当放松。财政政策则需要放松。
  1.GDP增速从2011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经济增长减缓,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失业及由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放松货币政策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等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2. 结合当前经济形式,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1月9日公布的这十大举措力度大,出手快,发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烈政策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以投资为例,中国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13.7万亿元,而这次新安排的扩大内需投资规模到2010年底仅两年多时间内达4万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综合各方专家判断看,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大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前外需减弱,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内需不振,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中国经济存在下滑的风险。此时重新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国内需求,是应时之需、必要之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这一政策曾在1998年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遭遇特大洪灾等冲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2005年,鉴于国内社会投资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充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充分表明了这一轮宏观调控措施的鲜明特点,显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3.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1、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减少,货币量减少。
2、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向市场发放公债,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投资减少,货币量减少。
3、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货币创造乘数下降,产生的货币减少。
4、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凭借自己的威信,在经济过热时劝告商业银行减少贷款,降低通货膨胀。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4. 针对我国经济现状,讨论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 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 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 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在这其中,降低利率有助于减轻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贷款成本,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可以使银行有更为充裕的资金用于放贷,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得到了增加,就会使市场呈现活跃的局面,刺激了企业的生产量,增加了员工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市场销售量,活跃了居民市场消费,使低迷的国民经济更快走出衰退的困局,使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得到尽快的复苏。 政府财政是国家各种财政收入开支的统称,是一个关乎维系国家命脉的系统。包括财政收入、行政管理性收费、行政支出、财政拨款、转移支付等,籍此维持国家政府机构运行、进行国防建设,投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调控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布局的途径和手段。分别有财政税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拨款、财政投资等方面。 一、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财政税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财政收入。财政收入除了税收一项外,还有工商管理费、行政事业收费、专项投资基金、发行国债、国际金融机构投资、国际组织和别国提供的经济援助。 【1】财政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财政税收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  【3】财政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税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1】国家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障,财政税收是维持国家政府机构运行、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2】国家通过征税,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可以调节收入分配,维持社会稳定。  【3】国家的税务部门通过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可以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打击偷税漏税。上交税收是每一个纳税人的义务(包括工商企业),国家财政收入是以国库的形式存在。  三、国家财政支出的门类和作用: 【1】可以用于政府机关的办公设施开支,用于公务员的工资开支。 【2】可以用于国防开支,维护军队的费用,采购军事装备。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用于关乎国家产业战略的,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科研研发,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实验。 【5】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完善教育设施,用于发展体育事业、卫生事业。 【6】国家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决定了财政投资的行业和方向。 【7】企业技术升级,国家科技战略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物技术,是我国将大力投入扶持的方向。 【8】财政支出的投资方向,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推动我国奔小康的进程,增强我国的国力和实力,加速我国的和平崛起。 此外: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财政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刺激作用、扶持作用、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比如国家对于支持的产业和行业,就会更多地投入资金扶持。财政对于经济的影响,尽管有了财政施加的作用,还要有相关单位、行业的积极配合,还要有配套措施、规章制度的配套,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效能,否则,难以收到成效。

5. 被称为我国货币政策三大传统法宝的政策工具有

1、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中央通过买卖有价值的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中有三种债券交易:回购、即期债券交易和发行银行中央票据。具体操作方法:(1)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银行中部金融机构为确保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存款。银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率。特点:一是效果太大;其次,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2)再贴现政策,再分配是指将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转移到银行中部。对银行,中部来说,再贴现是指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真实货币并扩大货币供应。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就是卖出贴现票据,解决资金的暂时短缺整个再贴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与银行中部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的转让过程。特点: 1.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势是有利于银行中央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并能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总量和结构。(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银行中部通过买入或卖出吸收基础货币的有价值的证券,货币来调整货币供应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买卖证券不同,银行中央政府买卖证券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特点:第一,央行可以及时操作,买卖任何规模的有价值的证券,将银行体系的储备货币和基础货币准确控制在合理水平。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通知效应”,不会造成误解和混乱。第三,银行中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收益率或其他证券,的利率,因此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被称为我国货币政策三大传统法宝的政策工具有

6. 想解答知道: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及改革。

从2013年初至春节前,人民银行先采用公开市场业务的逆回购,数额较大,时限从7、14、28天不等。从春节后至端午节前采用正回购,数额很大,时限均在28天,最高达91天,开始紧缩流动性。其后至7月30日前公开市场业务暂停,货币政策恢复中性。自7月30日起,再开公开市场业务逆回购,数限明显减少,时限为7、14日。其间每周一还出现了到期央票的展期业务。
从上述可知,我国央行今年已放弃了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调整来干预货币供应量的传统方式,改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货币市场的短期市场利率,影响信贷市场的资金源头----货币交易中心的中短期资金借贷成本,来调控市场。
我是一名研究金融的学人。不断记录和对比央行、外管局及货币市场的报表数据。我个人认为,我国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运用手段和局限性认识都在不断提高。但仍有很大不足,不然就不会出现6月20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的惊人场面!而高层管理者竟放弃调控本职,宣称让市场自行调整而不作为,使后期一段时间市场出现混乱,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数据。最后,央行不得不在7月30日再开逆回购,输出流动性。
这次事件充分说明央行在管理思想的无知无畏,大胆狂悖。忘记了一个最高管理机构的本来职责---“银行的银行”的本来含义!那就是时刻密切监控市场,把握动态,保持主要方向,不断修正偏离之处。而不是放任给群龙无首的市场,市场如无知婴儿,饿了、渴了、尿了就哭,它自身没有能力在一个非自发形成的环境中立刻改善的能力,更不会自动发现错误。所谓“看不见的市场之手”根本不存在。过尤不足,不足则无力。出现大问题,市场的参与者大部分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市场的建立主旨是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用的,却无有力调控保证方向,而被投机者利用获利,而让实体经济受损,最终吃亏的是广大的国民。
所以,我的结论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越来越大,新生的交易种类越来越多,和国际市场越来越接近,所以,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也从传统的“调节利率和存准率”的方式改革为“以短期利率调整为主,借以影响市场利率”的方式,借公开市场业务的正、逆回购、央行票据发行,规定其数额和利率为主要手段,辅以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影响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做为今后指导市场的准绳。调控中短期市场利率,可以加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的自主灵活性,进行控制信贷规模。从更高的层次----成本决定供需,来调控经济。

7. 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8. 结合中国经济实际说明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如何调控的?逐渐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啊。


  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巩固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啥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真得需要职能部门好好的解释。按说,这可是件大政,是重要的经济工作方针。以自己的理解,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当是拿出更多的财力来服务社会服务百姓,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比如,幼儿园的问题别老是高价的了,该回归公益了,该纳入义务了。再比如,医疗保障的问题,有没有做到了全覆盖,报销率能不能再提高一些。城市社区的文化健身场所的建设问题正纳入办事日程,农民农村的文化体育设施的问题是不是也别总成了被爱遗忘的角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