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何为长征红军闪开一条大路

2024-05-05 15:07

1. 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何为长征红军闪开一条大路

白崇禧在他桂系的高级会议上讲话,他说:“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他说我如果把湘江完全堵住,红军过不了湘江,必然掉头南下进入我广西,红军进入广西,中央军要跟进广西,中央军在解决红军的同时把我桂系也解决了,所以不如留着朱毛我们战略回旋余地还大些。”
这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因为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扩展资料:
困守广西
1933年1月27日,陈济棠、白崇禧、蔡廷锴会商决定“抗日、剿共同时并进”。11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22日白崇禧列名通电,责李济深、陈铭枢等“背叛主义,招致外寇,煽动赤祸,尽丧所守”,劝“幡然改图”。
1934年6月21日白崇禧自广西抵广州,商赣南“剿匪”事,22日何键、陈济棠、白崇禧、蒋伯诚、薛岳在广州举行剿匪军事会议。7月14日白崇禧、黄绍竑访胡汉民于香港,15日白回广州。8月18日白崇禧赴赣南南安视察部队,9月7日离广州回桂。
10月15日中央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实行长征,11月17日白崇禧赴湘桂边布置防务,在全州召开会议,确定了“对红军只宜侧击、追击,不宜堵击”的作战思想,18日红军前队攻龙虎关,22日红军一部经龙虎关入广西贺县白芒营,桂军和湘军联合追击堵截。
26日红军全队进至道河以西湘桂交界,经永安关、龙虎关、清水关、雷口关入广西文市等地,桂军集中恭城、富川、贺县,防红军南进,时白崇禧在平乐指挥,但红军意图并非入桂,28日红军主力乘机西渡漓江,过广西兴安全州间之界牌西北趋。
支与桂军夏威部战于文市,占领新圩,蒋介石电责白崇禧任匪西渡,29日“追剿军”及桂军败红军后队于永安关、灌阳间,克新圩,红军强渡湘江。
12月1日白崇禧电蒋介石等,有所申辩,并指“追剿军(何键)”瞻望不前,6日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分三路自龙胜趋湘边,桂军由夏威、廖磊指挥追击,20日广西军组两纵队入黔追击,以夏威、廖磊任司令。
1936年1月28日,贵州省府主席吴忠信自南京到南宁,晤白崇禧,劝与中央合作。2月24日,日本松井石根大将自广州飞广西南宁,访白崇禧,25日返粤。3月16日,铁路部长张嘉璈到南宁,与白崇禧等商湘桂铁路建筑计划。
5月14日,白崇禧、黄旭初到广州商时局,15日陈济棠就两广共同反蒋问题与白崇禧密商,达成协议,20日李宗仁亦到广州,22日居正、孙科等与陈济棠、白崇禧等会商时局,30日白崇禧自广州回南宁,密令各军动员入湘。
6月1日,白崇禧联合广东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4日电请中央准予出兵北上抗日。18日陈济棠因广东内部分化而下野,“两广事变”失败,22日白崇禧电冯玉祥,愿听命中央,25日国民政府调任白崇禧为浙江省政府主席,27日白崇禧不从,29日召开军事会议,征调民团。
31日桂军分路进向广东封川、信宜。8月5日桂军增防梧州,禁止船只开行,9月2日程潜、朱培德、居正携蒋介石亲笔函到南宁,终于使白放弃反蒋。
6日特任白崇禧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两广事变终于和平解决,蒋介石邀白崇禧来粤,李宗仁自知广西大营交与内政能力更强的白崇禧效果更好,即毅然飞赴广州,充当人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崇禧

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何为长征红军闪开一条大路

2.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什么关系??

李宗仁、白崇禧同属桂系三雄,是同学、同事和战友的关系。李宗仁是桂系一把手,白崇禧是新桂系二把手。

3. “小诸葛”等声名显赫的桂系首领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新桂系李白黄三大首领中,李宗仁是善终,白崇禧“被”死于马上风,黄绍竑则是自杀。
在民国时期,桂系是指起家广西的军阀势力。桂系又有新旧之分,其中旧桂系的代表人物是陆荣廷,而新桂系的代表人物则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就旧桂系长期偏安西南一隅不同,李宗仁等人多次试图和蒋介石争权夺利。
双方几次兵戎相见,虽然都以桂系失败告终。但是蒋介石也一直没找到机会把自己势力渗透到广西,彻底吞并桂系,因此只能默许了桂系的存在。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桂系主力被彻底消灭,桂系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三巨头各奔东西。而李白黄三人的结局也各不相同。

李宗仁
李宗仁是新桂系里的首领,也是让蒋介石最头大的一个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曾经在蒋介石辞职以后,以副总统身份接任代总统一职。不过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桂系主力被消灭,没了政治资本的李宗仁也不得不黯然下野,和夫人郭德洁一起前往美国。
李宗仁在美国一呆就是16年,在美国虽然生活比较安定,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宗仁思乡之心日重,一直有意回国。因此从1956年4起,李宗仁就不断派代表回国,试探自己归国问题。
经过十年的犹豫,到了1965年李宗仁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回国,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李宗仁回国以后生活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的关心和照顾。1966年他的妻子郭德洁去世以后,周还亲自出面为他牵线搭桥,无色续弦。最后李宗仁和著名影星胡蝶的女儿胡友松结婚。
胡友松此前在北京复兴医院当护士,从事的是医护工作。在她的悉心照顾下,李宗仁生命中的最后两年过的非常安心,最后因为直肠癌去世。

白崇禧
白崇禧是新桂系中的第三号人物。在解放战争中,他一直掌握着桂系的主要军事力量,是李宗仁对抗蒋介石的坚强后盾。不过随着桂系主力的覆灭,白崇禧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
由于蒋介石一直对白崇禧委以重任,在抗战时期他担任过参谋总长,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过国防部长。这让白崇禧一直觉得蒋介石很重视自己。加上白崇禧恃才傲物,认为蒋介石手下无人能和自己相比。所以最终在蒋介石的力邀下,他决定去台湾,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再做一番事业。
然而蒋介石一再邀请白崇禧去台湾,只是想利用他的牌子拉拢下桂系残余力量,避免全被李宗仁拉走。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就对白崇禧进行了严密监控,保密处甚至就在白公馆的对门设了个办事处,日夜监视,还查抄过白公馆。
白崇禧此时才明白自己上错了船,不过为时已晚。他只能深居简出,避免触及蒋介石的忌讳。
白崇禧晚年和护士张小姐热恋,最后因为马上风而死,由于此时李宗仁回国不久,张小姐后来不知所踪。很多人都认为张小姐是保密处的特工,白崇禧是因为失去利用价值,“被”马上风了。
总之白崇禧死因可疑,非常蹊跷,也算比较倒霉吧。

黄绍竑
在新桂系三巨头中,黄绍竑相对其他两人名气没那么大,不过实际上他也算是新桂系的第二号人物了。只是黄绍竑以政治见长,新桂系崛起以后,他极少领兵,后来又因为理念问题,早早脱离了桂系,去国民政府任职,因此名气相对较小。
黄绍竑虽然脱离了桂系,不过他和李宗仁、白崇禧的关系并没有破裂。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黄绍竑也是出了大力。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以后,黄绍竑力主和平解决战争,并亲自去香港通过关系进行谈判。
不过黄绍竑的和平主张最后没有被白崇禧接受。在李白先后离开大陆以后,他只能自己一人北上。解放后,黄绍竑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某个特殊年代来临后,黄绍竑担心自己的历史会成为目标,因此自杀。

“小诸葛”等声名显赫的桂系首领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4. 李宗仁&白崇禧,谁地位高些?

李宗仁比白崇禧的地位高。
李宗仁字德邻,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
而白崇禧字健生,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由此可以看出李宗仁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中华民国的代总统,白崇禧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中华民国的国防部正,因此李宗仁比白崇禧的地位高一些。

扩展资料:
白崇禧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
他多谋善断,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
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连毛泽东都评价他为中国第一狡猾军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宗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崇禧

5. 想了解广西英雄“白崇禧”

  他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爹!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回族。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新桂系军阀首领之一,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素有“小诸葛”之称。在统一广西和北伐,以及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制定了不少的战略计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战术主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李宗仁的特殊的合作关系以及蒋桂关系的桥梁这三方面对白崇禧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和研究。
  一、军中“小诸葛”
  著名军事家杨杰曾说国民党内只有三个半军事家,白崇禧是其中之一[1]。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白崇禧享有诸如“小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美誉。甚至他的敌人也是高看他的,日本人在凇沪会战后称他为“战神”,而毛泽东则称他为“中国境内第一个阴险狡诈的军阀”[2]。所有这些称谓和评价,不论是褒还是贬,都充分显示出白崇禧非凡的军事才能。作为一名军事家,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理论素养,这在国民党诸多高级将领中是不多见的。
  据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于白崇禧本人的照片和当年其部下对他的回忆,白氏身材十分魁梧,仪表堂堂,“象一个普通文人一样”[3],甚至,有时候给人的感觉还很风趣。但更多的时候,由于白崇禧性格上的缘故,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个“工于心计、野心极大的人”[4]。尽管如此,白崇禧在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中,胆识和谋略无疑是一流的。在国民党将领中,白崇禧是以长于战略见称的。从统一广西的全过程来看,这是白崇禧一生军事指挥才能的基奠,同时,也为他赢得了作为军事家、战略家所必须的资本。在众多的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中,惟有他被冠以“小诸葛”的雅号。综观白崇禧一生所指挥的战役,足见其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战略战术,且善于捕捉战机,及时更改作战计划,以达到作战目的,因而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和出奇制胜。基于以上各点,因而,在白崇禧任前敌总指挥的“讨贼军”、“定桂讨贼联军”能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打败实力雄厚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成为新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之一。有人说,新桂系能够叱咤风云,“一切谋略多出自白崇禧之手”,这话有点夸张,但也肯定了白崇禧的精于谋略的军事才能。
  (一) 统一广西:强攻智取,纵横捭阖
  1917年,保定军校毕业后的白崇禧回到广西,成为马晓军的“模范营”中一名普通的少尉连副。从此,白崇禧正式进入广西军界。当时,广西局面混乱,驻守百色的“模范营”被自治军击散。当时,“模范营”被刘日福等人的自治军追击至无处藏身,黄绍竑决定向沈鸿英“假投降”,以进驻沈所占据的梧州,同时派陈雄赴广州活动并与在广州养伤的白崇禧联络。白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指出:“广西之前途不外有三:一为附和北洋军阀;二为支持赵恒惕等人所倡言之联省自治;三是归附广州之孙中山先生之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是我们所厌恶。联省自治非统一全国之良策。因而只有走第三条路,即归附广州革命政府。”[5]白崇禧的这翻话为黄绍竑所接受,这可以说是新桂系兴起的标志。从此,黄绍竑、白崇禧以此为依托,联合李宗仁,逐步发展成为与蒋介石分庭抗礼的一方势力。因此,没有广州革命政府,就没有新桂系。此后,白崇禧回到广西,任“广西讨贼军”总参谋长,并在统一广西、北伐以及反蒋战争中担任总指挥的角色。在“为将者要以身教,不以言教”[6]前提下,白崇禧“一有战事都要亲自指挥,与敌人拼死拼活”[7],身先士卒。在这个合适他的位置里,白崇禧恣意挥洒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1923年11月,驻粤桂军第七军军长刘玉山见广西局面混乱,以援助广西统一为名,派部属陈天泰循西江回广西。这和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了利益上的直接冲突,双方在都城附近展开决战。战斗打响后,中路夏威部被陈天泰击败,战线仅依赖黄绍竑部的一个营的兵力维持,战况危急万分。于是,左路白崇禧亲自站在前线督战,其距离近至连“陈天泰脸上的大麻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在白崇禧的坚持下,“此役因历时一日即将陈部缴械,粤军不需参战。”[8]这样,黄绍竑、白崇禧不仅巩固了从冯葆初手中取得的梧州地区,所属势力也得到迅速发展,达到五个纵队,约8000人,增强了“讨贼军”的实力,为统一广西,联合李宗仁的“定桂军”奠定了基础。
  此役以后,白崇禧作为“联络人”,只身前往李宗仁处,说服李反陆荣廷。当时李宗仁虽然为“定桂军”的首领,但他是陆荣廷的旧部。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才能够做到。事后,白崇禧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这段往事时,“于今想来,颇似入虎穴取虎子”。白崇禧这一访李,确立了李、黄、白以后行动的大致方向——与广州革命政府合作,并以此为由统一广西,拉开了统一广西战争的序幕。这为白崇禧的军事才能的尽情发挥提供条件。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崛起于玉林、梧州,使广西出现了三大集团对峙的局面:一是李、黄、白;一是沈鸿英;一是东山再起的陆荣廷。鉴于这种形势,黄绍竑、白崇禧认为,陆荣廷部有3万多人,沈鸿英也有2万多人;而黄、白部不足1万人,加李宗仁部也不足2万人。白崇禧认为,若陆、沈联合起来则很难对付。因而,“必须利用陆沈过去和现在的矛盾,挑起陆、沈之间的战事,然后各个击破。我们的总方针是先联沈倒陆,之后灭沈,统一广西。”[9]于是,定下统一广西的方针:联沈倒陆。之后,李、黄、白正式联合起来,成立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为总指挥,黄绍竑为副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这种安排事先已经得到李宗仁、黄绍竑的同意,而李宗仁更是表示,“若白崇禧不做参谋长,他也不做总指挥”[10],可见他对白崇禧的推崇。这是他们合作的开端,也是新桂系领导集团初步确立的开始。
  在确立对陆作战计划时,白崇禧凭着对敌我军事力量的了解,提出了“联弱攻强,避实击虚”[11]的方案。此时,陆荣廷与沈鸿英相对峙于桂林,南宁防备空虚。作为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根据地形和敌我实力,提出正面进攻结合背后突袭,同时假道桂平进攻南宁。不出白崇禧的意料,南宁很快就被攻克。
  熟悉白崇禧的人都知道,白崇禧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常常能够以少胜多。1924年8月,讨陆军事行动开始。首要目标即是陆荣廷在柳州的主力。白崇禧率军在柳州上雷镇与陆部展开激战,但久攻不克。因见强攻未能奏效,白便决定智取。他派人把电话线绞在一起,假装与杨祖德通话,要杨在约定的时间里配合白部进攻韩彩凤,此电话故意让韩的部下听到。韩彩凤信以为真,分上雷的兵力以监视杨部。白立即率部发动突然袭击,很快击溃韩彩凤,然后乘胜追击,进攻庆远的韩彩龙部,缴获枪支2000余。此役,白崇禧以智取胜,他的“小诸葛的外号也是从那次得名”。[12]此后,联军乘胜追击,在短短的4个月里,以2万人的兵力击溃了陆荣廷3万多人,完成了统一广西的第一步。
  就在这时候,滇系的唐继尧也欲入侵广西。此时,联军除了要面对强大的沈鸿英,还要面对实力雄厚的滇军。面对此局势,白崇禧在和李宗仁、黄绍竑商量之后,确立了对沈部应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先把沈军灭掉,然后回师迎击唐继尧的军队”。[13]
  而在对讨沈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李宗仁注意到沈鸿英的意图“重在大河中游,志在腰斩我军首尾不能相顾。”[14]于是,白崇禧立即按照李宗仁的这一看法,重新部署作战计划——在武宣拦击敌人。这个作战计划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这一重大的改变,也只有白崇禧的气魄和才智可做到”[15]。这也为以后联军抓住唐继尧进攻广西的时间上间隙打垮沈鸿英争取了时间上和心理上的主动权。而在武宣拦击沈鸿英,白崇禧仅靠一个营的兵力,利用敌人的轻敌,主动出击,打乱了敌军的作战计划。并凭着这种“置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一路攻到桂林城下。此时,白部仅四个纵队,孤军深入桂林,联军其他各部无法分兵前来支援。白崇禧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将沈部在桂林的2个师击败。这时候,联军离击溃沈鸿英仅一步之遥。白崇禧乘胜追击,在桂林的义宁、两江一带击溃沈鸿英,防止沈鸿英同滇军勾结。此役,白氏出奇制胜,声东击西,全歼沈部主力,基本上消灭沈鸿英残部。讨沈战事结束,广西的统一日渐明朗。
  当白崇禧在桂北同沈鸿英作战时,唐继尧的滇军已大举侵入广西,并占领柳州。在这场战事中,白崇禧亲自到柳州郊外的白马山高地视察敌情,发现唐军与对岸的联系主要依靠一座浮桥。幸运之中,白崇禧的部队在第二炮便击毁浮桥。这为击溃唐军,夺回柳州打开胜利之门。1925年7月,联军击溃唐继尧的军队,统一广西。
  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从崛起到最终统一广西,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白崇禧在统一广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在统一广西的诸多战斗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要数白崇禧所指挥的战斗,他表现出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谋略,为他赢得了声誉,也为以后新桂系集团的全国发展打下了基础,而他本人也逐渐成为蒋桂矛盾的调解人。因此,北伐开始后,蒋介石因赏识白氏的军事才华而调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这也是蒋白合作的开始。
  (二) 北伐和反蒋斗争、抗日战争:“指挥能事回天地”
  当北伐军进至南昌九江一带时,孙传芳以三倍兵力进行猛烈反扑,蒋介石亲自统领的军队都被孙传芳打败。李宗仁和白崇禧亲自率领从第七军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去救援。在与孙传芳的先头部队相遇时,一个回合就把孙传芳的两个师歼灭。而白崇禧在蒋介石指挥的军队连连失败、北伐军摇摇欲坠时,白镇定自若的确立了新的作战计划:即断南浔线,进而收复九江。这个作战计划的更改使国民革命军击溃敌军,“稳定了北线战线”[16],同时,也拉开了北伐军全线反击孙传芳的序幕。
  白崇禧善于运用兵不厌诈之计。白崇禧深知,“北伐军宜攻不宜守,攻则气盛,守则气馁。”[17]因此,在衢州会战时,白崇禧决定主动出击。攻势发动前,白崇禧故意让孟昭月发现北伐军队主力在北岸,以乱孟的判断。夜里则暗中将主力调回南岸,同时,命令留守部队死守牵制敌军,以迷乱敌军。当孟昭月发现上当时,已经来不及了。
  出师北伐以来,白崇禧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在蒋介石身边出谋划策,而蒋介石有时也让白崇禧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如江西战场后期,他派白崇禧协助李宗仁指挥赣北作战,以及担负追击逃敌的任务。东南战场开辟后,白崇禧完全独挡一面,临危受命,挽救浙西战场的败局。此时,白崇禧不仅稳定了战线,而且在未同东路主力会合情况下,以少数兵力主动出击,取得了浙西战场的胜利。这充分体现了白崇禧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北伐中,白崇禧的指挥才能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龙潭战役。在龙潭战役中,白崇禧沉着冷静,对孙传芳的部队穷追猛打,“压迫敌人丧失战斗意志”[18]。此役基本上消灭孙传芳的部队,大大减轻了孙传芳部在长江北岸对南京的威胁。后来,谭延闿写了一副对联送给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19]
  作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官,白崇禧在逆境中依然能“出奇制胜”,而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莫过于反蒋战争中的“解围南宁之役”。1930年,龙云的滇军围攻南宁。此时,正值桂军在中原大战中惨败。在优势敌人的四面包围下,白崇禧指挥部队佯攻佯动,在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间穿插,从背后对敌军发动突然袭击。而守在城内的黄旭初和韦云凇则在得到消息后从城内杀出,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夹击滇军,滇军惨败。至此,桂滇南宁之战以桂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是蒋桂对抗时期白崇禧所指挥的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黄绍竑对此役的评价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亦确是健生指挥成功的一个杰作”[20]。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根据中日两国的国情,提出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进而发展为全面总体战,以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在作战指导上,争取主动,见机而进,知难而退,以空间换时间,不计点线之得失,而在全面之控制,使敌局促于点线狭隘之领域,使我游击队地方民团在敌后发展,扰袭敌人,控制广大地域,变敌后为前方,使敌陷于泥淖而不能自拔。”[21]这一战略思想为蒋介石所采纳,成为当时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故当白崇禧到南京时,日本的报纸惊呼:“战神来矣,此仗非打不可!”这里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崇禧非凡的军事才华所享有的声誉。但是,“应该肯定,国民党敌后武装在敌后坚持了相当一个时期的敌后作战,保持了在敌后的阵地。但是,从总体上看,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是不成功的。”[22]
  抗战结束后,白崇禧着眼于全局的考虑,向蒋介石提出:“立即派兵接收华北和东北,确实控制沦陷的地区,因此,应责成日军暂驻原防,确保交通,严防破坏……待华北各省完全安定后,再接受日军投降。”[23]这个建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很不合常理。不可否认的是,白崇禧已经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对国民党政权的威胁。由于这个建议超出常理,主持接受日军投降的蒋介石、何应钦不敢接受,但仍采取一系列变相措施,剥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接受日本军队投降的权力。


  (三)军事理论:“手不释卷”与用心研著
  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具有当时高级军事指挥官所缺少的理论。
  白崇禧自幼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打下了很好的旧学基础。而在保定军校学习期间,白崇禧对战略战术思想的学习很专注,认真学习了《阵中要务令》、《作战纲要详解》,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这是他一生军事生涯的起点。而平时,在行军作战之余,更是“手不释卷”,“特别喜欢度春秋《左传》”[24],故当时有人说,白崇禧是“半部《左传》治广西”[25]。而这一习惯也影响到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
  白崇禧一边学习各种军事著作和理论,一边总结自己的作战经验,形成一套军事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而最能体现其军事理论的,莫过于“总体战”这一理论。
  “总体战”最早由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提出,即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在战争中可采取一切极其野蛮的手段。白崇禧对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学说极为欣赏。抗战爆发后,白崇禧在《全面抗战与全面战术》中提出所谓的“总体战”,但当时并未引起蒋介石的重视。而后,新桂系提出的“焦土抗战”就是这种观点的变相反映。抗战八年,白崇禧担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校阅部主任委员、桂林行营主任、海军整建委员会委员等要职,运筹帷幄,指挥用令,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认为,“作战之关键,不全在武器,而仍在人之因素……处今日总体战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若先天条件不先具备,或备而不实,则军事教育之前途甚为黯淡。”[26]这些观点在当今之兵家眼中未必过时。
  内战爆发后,白崇禧明白,“单靠国防军去剿匪是不成功的,单靠军队也不可以,必须把地方自卫力量组织起来,必须把民众真正动员起来,必须政治、经济、文化都能配合起来才行。”[27]于是,1947年秋,白崇禧在南京主持国防部作战会议,研究“总体战”作战方案,而这一作战方案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作战特点”[28]提出的,作战的主要地点是在富庶的华中地区。但是,历史的发展表明,在当时国民党军心涣散、指挥连连失误、民心尽失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战方案的最终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挽救当时濒临灭亡的国民党政权。
  白崇禧一生戎马,但不是莽夫,其一生著有:《三自三寓政策》、《国民兵之建设教育》、《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全面战争与全面战术》、《游击战纲要》、《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等。能这么及时总结出作战经验,并将其刊书发行,一方面源于本身的自负,“少年得志,造成个人英雄主义[30];另一方面是战争形势的逼迫。他个人认为,“带兵要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作战时要身先士卒,最危险的时候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指挥官一定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31]长期的亲临一线使他明白,军事理论以及作战经验对于战争中瞬息万变的信息交换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战争结果!
  由此可见,白崇禧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具备当时国民党高级军事指挥官们所缺少的军事理论,有鉴于此,从北伐起一直到内战时期,白崇禧一直是蒋介石拉拢的对象。

想了解广西英雄“白崇禧”

6. 占据广西24年的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究竟有多少军队?

1949年4月在我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江南的蒋军分为两大部分,即汤恩伯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所属部队和白崇禧“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部队,前者拥兵约45万人,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之内,后者的作战序列既有桂系军队,也有中央军和地方部队,所以重点说明白崇禧掌握的桂系部队数量。

白崇禧的这个“华中军政长官”,除直辖的野战部队各兵团以外,理论上还可以指挥宋希濂的“湘鄂边绥靖公署”和程潜的“长沙绥靖公署”,另外还有一个据守广西老巢的“桂林绥靖公署”,其实也受白崇禧直接指挥,主任是桂系大将李品仙。
宋希濂的部队是中央军,程潜的部队基本是湘军地方体系,所以白崇禧真正能够指挥得动的,就是原“华中剿总”所辖的各兵团和李品仙的桂林绥署部队两部分。其中前半部分包括五个兵团的番号,共11个军31个师,兵力为208000人,另有特种兵21000人,非正规军11000人,总兵力为24万人。

(黄杰)
这五个兵团分别是陈明仁第一兵团(后来为黄杰)、张淦第三兵团、徐启明(原夏威)第十兵团、鲁道源第十一兵团和刘嘉数第十七兵团。众所周知,这里面真正属于桂系嫡系部队的只有第三兵团和徐启明第十兵团,也就是桂系保存到1949年的主要家底。
这两个主力兵团辖有第7军、第48军、第48军、第56军、第97军、第125军、第126军共七个军13万余人的兵力,其中第三兵团45000人,第十兵团78000人(兵团之间部队一度有所调整。),连同长官部直属队和广西李品仙的三个师17000余人,新桂系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约16万人左右,这也就是西柏坡判断的:“桂系本钱小,所以作战极为灵活”。

(夏威)
从起源看,新桂系军队是由早期李宗仁担任司令的一个支队7000余人,和黄绍竑的3000余人发展起来的,当两部合编成为“定桂联军”并形成李、黄、白三驾马车时,兵力约20000人。经过一系列军阀混战,到桂系加入北伐军时,其第7军共辖九旅37500余人,兵力大约翻了一番。
北伐期间桂系军队扩充很快,到1928年“二次北伐”完成时,李宗仁第四集团军直接掌握和控制的部队已有30万人,包括第7军、第8军、第12军、 第13军、第15军、第18军、第19军、第36军等八个军23个师,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收编的唐生智湘军和其他杂牌武装,所以成分很是混乱。

(李宗仁)
桂系的实力膨胀引起蒋某人的疑虑后,开始对桂系军队进行打压、分化和攻击,至蒋桂战争结束时,失败的桂系部队被迫缩编,到1933年部队仅为两个军计29155人,其中第7军兵力12335人,第15军兵力16320人,后期偷偷有所发展,但是数量不多。
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桂系部队改编成两个集团军北上参战,其中第11集团军约有兵力100000人,第21集团军约有兵力65000人,合计约17万人。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桂军伤亡不小,但是随着战局稳定,新桂系形成了广西、大别山两块比较稳定的根据地,部队规模有所恢复,至日本投降前已经发展到25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桂系军队被压缩留存的只有三个军,后改制为三个整编师共9个整编旅,即整编第8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48师,加上留守广西的一批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只有约80000余人。直到白崇禧就任华中后,才有条件新建了一批部队,包括第56军、第126军等等,桂系军队的部队规模得以维持在16万左右的兵力规模(民团不计)。
在第四野战军的南线大追歼中,衡宝战役。桂系主力第7军和第48军的四个主力师被歼,白崇禧率部逃往广西,而四野主力随后跟踪入桂,在广西战役中将桂系所余部队基本全歼,只有黄杰率领的第48军第176师一部出逃境外。至此,在民国军政舞台上纵横24载(从1925年统一广西军政算起)的新桂系军事集团彻底灰飞烟灭。

(黄杰和小蒋)

7. 问一个历史问题:白崇禧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白崇禧是桂系新军阀中,仅次李宗仁的第二号首脑人物。在众多的军阀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谋,满腹经纶而闻名,有“小诸葛”之称。他和李宗仁,合作时间很久,因而有人将二人称之为“李白”。他曾为李宗仁长期筹谋划策,为统一广西立下奇功。以后又长期担任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及国防部长等要职,为将介石立下汗马功劳。

满意请采纳

问一个历史问题:白崇禧为什么被称为“小诸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