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高校中,导师和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一般情况是:导师在申请到课题后,由导师

2024-05-10 15:11

1. 在一个高校中,导师和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一般情况是:导师在申请到课题后,由导师

(1)如果导师是个实干家的话,首先亲自培训和引导研究生(研一就开始),比如科研方法、科研实验和科研软件,这样学生容易进入项目,执行项目的效率也上去了。
      (2)如果导师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出钱派学生去高水平的地方受训,这样可以达到大大提高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
        总之,一个负责的导师,总会想办法让学生的能力能够承担项目,并且在做项目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毕竟本科阶段学到的科研能力都是很弱的,不管你是985还是211,这是现实。

在一个高校中,导师和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一般情况是:导师在申请到课题后,由导师

2. 跟着一个不能给你研究课题任何指导的导师是什么样的体验?

引言:在读研期间选择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研究生毕业时的论文是需要导师指导的。跟着一个不能给所研究课题任何指导的导师,是怎样的一个体验呢?

所产生的体验在研究生阶段导师的选择基本上在进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所以说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不大了解自己的导师的。而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有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做好风险评估,所以选择的方向其实跟导师所研究的主题不太契合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自然导师是没有办法给自己的学生太多的帮助的。当然也有一些原因是因为导师太忙了,所以说很难去顾及到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办法给出任何的指导。那这样的情况之下自然就给学生很大的压力了,学生本来就能力有限,还要做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课题,肯定会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当这些困难和问题没有办法通过导师的教导得到解决的话,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一些很苦恼的情况,而且会怀疑自我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越来越难受了,所以说这种体验感是非常差劲的。

学生要学会跟老师的沟通其实如果说想在学术的道路上发展的更久的话,那么跟老师的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也是需要做出科研成果的,所以导师的压力也很大。学生在日常的时候如果不能主动沟通的话,其实老师是很难了解学生的需求的。所以建议各个学子在考研或者是保研之前想清楚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沟通能力,或者能不能选择一个好的导师,要不然的话读研期间或许要比自己考研期间更加的痛苦,而且如果自己的沟通能力不强,导致研究生无法顺利毕业的话,也是浪费了很多年的时间。

3. 高校导师的横向课题从哪里接的?

行业内互相联系接到的。
其实是企业找老师比较多,一般是国企的研发部门,他们要申报课题,评职称,但是自己又没时间做,或者做了也挣不到钱(经费管理严格),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单位没联网,没法查资料),就花钱让高校导师做。
他们手下一堆廉价硕士博士,干活质量也不错,出个报告啥的就够了,就算工程经验不足,自己润色一下就可以了,总比从头写强多了。这样高校导师挣了钱,国企课题负责人完成了课题,评上了职称,皆大欢喜。

横向课题是相对于纵向课题而言。横向课题是指企业的课题,做课题的和企业是平等协商的合同关系。所以叫横向课题。
横向课题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 ( 已确认为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校级课题的除外) ,包括科学研究类、技术攻关类、决策论证类、设计策划类、软件开发类等。
横向课题是学校扩大对外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高校导师的横向课题从哪里接的?

4. 为什么研究生导师经常让学生替自己做项目?

导师平常都比较忙。
研究生导师,是指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导师等。


硕士生导师主要工作
根据硕士生学习的定位,硕士生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或者说,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而在于“导”。
1、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是进入硕士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前提性的条件。由于硕士生自身学科背景、学术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工作极为重要。
没有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基本了解,不熟悉本学科的学术规范,不会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就没有一个科学的基础。
2、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把读书、思考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提升学术品位和研究水平。

5. 研究生必读:如何选择导师和课题

说真的导师的选择要更据个人的目标和要求,好的boss和差的有天壤之别。有些人认为,导师当然要牛,越牛越好,(以前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不觉得完全对。对于一些人想出国的,选牛的老师自然最理想,有好的老师推荐出国会容易许多,但是对于一些想从老师身上学到东西的人,选择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年轻的老师一般精力较多,带学生少,有些对学生很负责,可以在你身上用很多时间来指导,这样比半年见不到的牛师要好得多!当然选导师不能只看这些啦!要看导师容不容易相处,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导师拥有的实验室设备条件如何,导师的科研方向和以前的成就,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反正对这些自己心中要有数,自己想得到什么,不要麻木的追求牛师。还有有些牛师门下高徒很多,自然竞争激烈,在那样的实验室里面生活有些郁闷的,我们学校就有,几个很活泼的人进了实验室连句话都不讲,只会作实验了!还有就是导师的性格很重要,有些慷慨的老师对学生好,经济上也给予支持,作实验少仪器也乐于帮你解决,要是你实验做的不好,他会为你担忧,就怕耽误你答辩。而有些老板比较抠,放假了自己出去happy了学生害得拼死拼活的干活,而且赞扬的话也不会说,你的表现不好就会给你脸色看,两种人手下干活,感觉就是两回事,所以这方面选前要研究研究!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要进行研究,有要有所成果,就要克服几个大的困难,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设备和资金,这要求我们所选择的课题必需是有快捷简单经济的测定方法和原料,所采用的技术对设备的要求不能太高等等。一句话就是要自己和实验室有作这个课题的能力才选择来做,否则想也不要想!对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国内的大部分导师追求的是大而全的模式,有时候一个本科毕业课题也要作一整套工艺,这是不合理的。我觉得理想的模式是能够把握实验中的创新点,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枞向上将研究的各方面考虑完全。实际上目前我们的研究模式在模仿的同时缺乏创新,同时对工艺研究的同时没有注重理论和机理的研究分析。同时采用优良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处理方法极其重要。
课题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课题一般为周期较长的课题,一般好多课题是省或者国家的项目,需要很多人合作,前后有一定的继承性,要是不是刚刚开始着手,一般资料很多,而且一个人研究只是其中易小部分。横向课题不同,周期比较短,常常是老板们接手的工厂里面的项目,一般要求较快搞定可以到工厂用来挣钱的,以工艺性应用性的比较多。如果将来还想搞科研,选择纵向课题我认为比较理想,可以学到易整套的研究操作。要是将来想进入工厂或者到企业作研发,作横向的比较好,工厂就是要快、省钱、能挣钱。有些人选择课题时,有两个误区。对于以前有人作过的就觉得没有意思,其实不然,作课题作科研关键在于创新,只要你有闪光的地方就可以,还有前人也不一定成功呀!还有就是也许前面的研究根本没有重复性,这一点在开始前要作一下,自己心理有数。此外就是对于没有作过的新课题,不感作,其实没有必要,当然对于新课题是狠有挑战的事情,探索总不会全部成功,但是不探索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国外研究证明一条不可行的路线也是一种成功,而国内普遍认为是一种失败,所以很多人才畏惧探索和创新。这方面可以事前查阅外文文献的有关研究,不要相信日本人的研究,重复性较差,我个人觉得美国和德国的研究比较严谨,当然个别现象除外。要是别人有所得,我们也必须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能力!
当然选择课题还有对目前研究热点的把握的问题,那么刚刚入学的或者开始着手实验的同学如何来把握呢?我也没发现什么好的办法,一个就是到图书馆看看近两三年的文献,找到一两个自己关心的觉得理想的主题在到网络上search一下,作了解性的研究。还有就是看看自己的学校和其他学校相关专业近三年发表的文章,都是关于什么的,一般教授们选择的课题都是适合我们国情(各种条件)有不是太落后的研究,至少国内如此。(当然和老美比有些要落后10-20年)。
作课题的主要步骤和内容:开始老板给课题自己选或者自己找课题(自己找比较麻烦,最好找好几个给老板或者有经验的人看),这其中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实验室有没有实验仪器的条件可以满足自己作相关的研究,测定分析分离等方法需要的材料容不容易得到,实验原料等等。选定课题以后就是对课题进行查新和研究,看看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对自己以后的研究要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这里提到一点就是对中文文献,尤其是非核心刊物,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去看,只能是对常识性的了解,真正的研究要有足够的英文资料,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英文能力。要是这一步作不好,后来发现在重新定课题都比较悲惨啦!(同学中有例子)如果你的研究结果肯定可以进行研究了,就要进行一些初步的实验,一来实际了解一下实验,二来从整体上对自己实验的难度有体会。然后就是按照制定的计划全面的开始研究,最后阶段就是写论文答辩。

研究生必读:如何选择导师和课题

6. 研究生必读:如何选择导师和课题

当时还好好想了想。说真的,导师的选择要根据个人的目标和要求,好的boss和差的有天壤之别。有些人认为,导师当然要牛,越牛越好,(以前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不觉得完全对。对于一些人想出国的,选牛的老师自然最理想,有好的老师推荐出国会容易许多,但是对于一些想从老师身上学到东西的人,选择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年轻的老师一般精力较多,带学生少,有些对学生很负责,可以在你身上用很多时间来指导,这样比半年见不到的牛师要好得多!当然,选导师不能只看这些!要看导师容不容易相处,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导师拥有的实验室设备条件如何,导师的科研方向和以前的成就,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反正对这些自己心中要有数,自己想得到什么,不要麻木地追求牛师。还有,有些牛师门下高徒很多,自然竞争激烈,在那样的实验室里面生活有些郁闷的,我们学校就有,几个很活泼的人进了实验室连句话都不讲,只会做实验了!还有就是导师的性格很重要,有些慷慨的老师对学生好,经济上也给予支持,做实验缺少仪器也乐于帮你解决,要是你实验做得不好,他会为你担忧,就怕耽误你答辩。而有些老板比较抠,放假了自己出去happy了,学生害得拼死拼活地干活,而且赞扬的话也不会说,你的表现不好就会给你脸色看,两种人手下干活,感觉就是两回事,所以这方面选前要研究研究!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要进行研究,要有所成果,就要克服几个大的困难,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设备和资金,这要求我们所选择的课题必需是有快捷简单经济的测定方法和原料,所采用的技术对设备的要求不能太高等等。一句话,就是要自己和实验室有做这个课题的能力才选择来做,否则想也不要想!对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国内的大部分导师追求的是大而全的模式,有时候一个本科毕业课题也要做一整套工艺,这是不合理的。我觉得理想的模式是
能够把握实验中的创新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而在纵向上,将研究的各方面考虑完全。实际上,目前我们的研究模式在模仿的同时缺乏创新,同时对工艺研究的同时没有注重理论和机理的研究分析。同时采用优良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处理方法极其重要。
课题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课题一般为周期较长的课题,一般好多课题是省或者国家的项目,需要很多人合作,前后有一定的继承性,要是不是刚刚开始着手,一般资料很多,而且一个人研究只是其中很小部分。横向课题不同,周期比较短,常常是老板们接手的工厂里面的项目,一般要求较快搞定可以到工厂用来挣钱的,以工艺性应用性的比较多。如果将来还想搞科研,选择纵向课题我认为比较理想,可以学到一整套的研究操作。要是将来想进入工厂或者到企业做研发,做横向的比较好,工厂就是要快、省钱、能挣钱。有些人选择课题时,有两个误区。对于以前有人做过的就觉得没有意思,其实不然,做课题做科研关键在于创新,只要你有闪光的地方就可以,还有前人也不一定成功呀!还有就是也许前面的研究根本没有重复性,这一点在开始前要做一下,自己心理有数。此外就是对于没有做过的新课题,不感做,其实没有必要。当然,对于新课题是很有挑战的事情,探索总不会全部成功,但是不探索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国外研究证明,一条不可行的路线也是一种成功,而国内普遍认为是一种失败,所以很多人才畏惧探索和创新。这方面可以事前查阅外文文献的有关研究。不要相信日本人的研究,重复性较差,我个人觉得美国和德国的研究比较严谨,当然,个别现象除外。要是别人有所得,我们也必须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能力!
到图书馆看看近两三年的文献,
找到一两个自己关心的觉得理想的主题再到网络上search一下,作了解性的研究
。还有就是看看自己的学校和其他学校相关专业近三年发表的文章
做课题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开始,老板给课题自己选或者自己找课题(自己找比较麻烦,最好找好几个给老板或者有经验的人看),这其中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实验室有没有实验仪器的条件可以满足自己做相关的研究,测定分析分离等方法需要的材料容不容易得到、实验原料等等。选定课题以后就是对课题进行查新和研究,看看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对自己以后的研究要有一个初步的想法,这里提到一点就是对中文文献,尤其是非核心刊物,要持有怀疑的态度去看,只能是对常识性的了解,真正的研究要有足够的英文资料,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英文能力。要是这一步做不好,后来发现在重新定课题都比较悲惨啦!(同学中有例子)如果你的研究结果肯定可以进行研究了,就要进行一些初步的实验,一来实际了解一下实验,二来从整体上对自己实验的难度有体会。然后就是按照制定的计划全面地开始研究,最后阶段就是写论文答辩。

7. 同一个课题组师兄的课题可以接着研究吗

个人观点
温故而知新,得捡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我是博士,聊教育,有深度,有温度!
首先,别人做过的课题还能做吗?我觉得可以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肯定是围绕课题组的需求来开展的,所以我们并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
做这样的课题好不好,这个就要分情况来看。
说说我知道的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我读博士期间,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弟。他到实验室的时候就接手了一个前面师兄做过的课题。这个课题,这位师兄做的时候,实验室前期并没有太多的积累,所以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摸索,而且这位师兄的另外一个项目进展比较顺利,花在进展快的课题上的时间自然更多一些。所以直到这位师兄毕业,这个新课题总体并没有太大进展。
后来,我的这位师弟就接手了这个项目。这位师弟说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课题不太好做,因为前面师兄尝试了一年多,都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从一开始他很担心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个项目。但是,当时也没有更好的课题供他选择,所以他就硬着头皮开始了这个课题。前期他大概花了有一年多的时间才找到了这个课题的突破点,后面他围绕这个突破点,最终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也顺利完成了这个课题。
从这位师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来,其实即使是同一个课题,不同的人投入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其结果肯定也不一样。另外,课题的难点是在于找到突破点,一旦找到突破点后续的工作就会快很多。如果能够接受已经有明确突破点的项目,肯定可以事半功倍。但如果接手的是别人做过的项目,也没有发现明确的突破点,我们就需要花时间去找到这个突破点。
第二个案例是我在国外认识的一位朋友。据他说,他最早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他们实验室的一个项目前期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也发表了很好的论文。他的师兄在继续推进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实验总是无法做出来,后来这位师兄毕业后,我的这个朋友,就主动提出来想去尝试尝试这个课题,因为他觉得这个课题前期有很好的积累,他对这个项目也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希望啃一下这个硬骨头,于是他反复重复了师兄的实验,最后成功的突破了那个以前无法做出来的关键实验。有了这个突破之后,这个课题立刻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后来他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也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这两个案例都是做了别人做过的课题,并且都取得了成功。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人类不知道的部分远远大于知道的部分,所以,只要认真 探索 ,一定会有所发现。另外一方面,这两个案例不同的是,一个项目没有什么前期积累,一个是有非常好的前期积累。如果是有比较好的前期积累的项目,即使别人做过,没有成功,也是非常值得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没有前期积累的项目,那就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花时间去找到突破点。
所以,不用太担心,JUST DO IT。祝你好运!
当然可以做!毕竟每一个人对题的见解和分析度不一样,自然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
例如,1.我们小时候课文中读过的“小马过河;“坐井观天;等等。如果一个人只局限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参考问题,用有限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中的事情,那我个人认为他将得不到成长,更不能够转换思想而死记硬背。
2.我们为什么去做别人做过的课题。因为只有去做了,动过手,用过笔了,你才能有意识的知道题中难度和拆解简便的过程不是吗?
3.拿简单的绘画来讲吧,开始你看到别人行云流水一般画出一幅好作品。当到你了一动手却惨不忍睹。而这些并不是你没学,而是你没掌握好笔的顺序规律和作画的步骤。所以我们都应该借鉴别人做过的题,转化以后又会是什么样一个精彩呈现呢?摸石头过河会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所以简单的东西难在重复做,坚持做,所以更应该学习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
当然可以。
1、在自然科学的领域很多课题的没有完全解决,如果后来人不再研究这些问题了那么不就搁浅了么?
2、很多所谓被验证的问题到后面也会被猜疑和否定,同样的课题不断做才能让让他真正被不断拿检验
3、查漏补缺,很多问题的解释还存在漏洞,很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找到很好的方法去验证,去弥补问题;
当然是可以做的。做增量。
是在别人做过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社会 不是这样进步而来的吗?老师的水平不是这样提高的吗?
就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增加自己的胜算:
1.做增量。多维度作诠释。
2.旧课题新知识,取长补短。
3.新风格,新手段展示。
4.深度,不只是重温,结合要更强。
5.更实际,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同一个课题组师兄的课题可以接着研究吗

8. 导师的研究课题难找吗

难找。因为选择课题是科研研究中相对比较高端的技术,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往往难以具备。所以作为研究生,特别是国内的硕士研究生,我个人认为基本上不具有寻找到自己有兴趣而且有前景的课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觉得国内的研究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经过比较系统的研究能力培养,我们的本科教育不太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不要说中学阶段,这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或缺陷。
如果让一个没有经过系统科研培养的新手选择一个课题,有兴趣而且有前景,这是难为人的事情。有兴趣的内容并不困难,只要按照自己的学科范围,寻找现在那些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解决而且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关键是这些有兴趣的课题,不一定具有可行性。有前景或着有价值就更难以确定了。关键是这些标准需要有一个重要前提是可行性,可行性不仅是理论上可行,而且是研究条件上的可行。课题的可行性是一个研究生最难把握的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硕士研究生不应该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精力,这个工作应该是导师的责任,我一直认为,硕士研究生只要能通过几年的学习,理解什么是科研,掌握基本的研究技术,包括基本实验操作、课题设计过程、规范的科研记录和论文撰写就可以了。经过硕士的培养能知道什么是科研就可以了。这个要求不是非常高,但也不是非常低。就我观察,有不少研究生到毕业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这主要是国内导师没有达到一个合格导师的标准。
我的体会是学习寻找课题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国外实验室有的是有固定研究项目,学生只需要在大课题范围内提出具体解决的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就可以。也有的没有固定项目,只有研究领域,那么学生就需要在寻找课题方面多花费时间。一般情况下,课题组有一些选择课题能力比较强的博士后或博士,在选择课题方面可以给一些比较具体的建议和引导,这是学习选择课题比较好的模式。在国内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果导师没有课题,最好的建议应该是来自刚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博士,他们对本课题组的情况比较了解,对那些适合做的课题比较有经验,至少有不少失败的经验。因此是研究生最应该咨询的对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