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思修作业~ 求高手~ 题目如下~ 给点材料也行~

2024-05-07 18:21

1.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思修作业~ 求高手~ 题目如下~ 给点材料也行~

  你把邮箱发过来吧  我给你发点资料过去 关于大学生犯罪的
  大学生刑事犯罪的深层原因分析
  摘  要:大学生犯罪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重要的是找出大学生刑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有效地予以防治。毫无疑问,大学生犯罪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运用多门学科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得出更为完整的答案,并找出大学生犯罪的最为关键所在是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犯罪学 心理学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受社会认可的高素质群体,现今逐渐出现了一些让人错愕的问题:刑事犯罪!由偷窃到杀人,不断地见诸媒体报道,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2007年,四川某高校辅导员发现了躲藏在教学楼女厕所里面进行偷窥的学生甲,甲慌张之余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辅导员刺死。据了解,该学生已是大三,成绩优秀,准备考研。2008年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程春明正在教室做课前准备,要为学生讲授《比较法总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之砍死。案件起因就是付成励认为其女友和程春明的暧昧关系是导致他和女友分手的原因。[1]
  就此大学生的极端心理,笔者尝试利用刑法学、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做一解构,通过多学科的不同角度分析找出大学生刑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并着重论述其犯罪的病态心理原因,从而防患于未然,加强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一、刑法学角度:犯罪构成的规范性缺陷
  刑法学作为刑事规范学科,通过对犯罪及犯罪构成的界定来处理社会上发生的刑事案件,起到了一定的惩治犯罪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它的规范性缺陷。
  1、刑法中的犯罪及犯罪构成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简言之,所谓犯罪,即违反我国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基础,它是犯罪的最基本属性;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它与应受刑罚惩罚性一起构成社会危害性的度量。
  所谓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起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与犯罪构成是刑法中犯罪理论的基本问题,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2]
  2、利用刑法学中的犯罪及犯罪构成的规范性理论来看待上述案例,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案例中大学生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满足犯罪概念的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及犯罪构成法定的四个构成要件“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1)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故意杀人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案例中的大学生侵犯了受害人的生命权利。
  (2)客观方面,又称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因素,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故意杀人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案例中的大学生分别实施了刺杀和砍杀他人从而非法剥夺了他人生命的行为。
  (3)主体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故意杀人罪的主题为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案例中的大学生均以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4)主观方面,是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的内容为故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分为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案例中的大学生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心理态度。
  笔者认为,案例一的大学生所持的心态应该是一种放任的间接故意的心态,即只要达到不让受害人呼叫救助的目的,无论受害人死亡与否都不违反行为人的意志;对比案例二中持有强烈、直接的致人于死亡意愿的大学生的直接故意心态而言,前者的主观恶性稍弱,属于激情犯罪,而这也正是悲剧所在,后者的危害性更甚更强烈,属于比较理性的决断,则更引人深思。显而易见,案例中的大学生都构成了刑法第232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
  3、犯罪概念及构成外的犯罪因素
  从规范学科的角度,依照刑事诉讼法,经过公安机关的侦查、人民检察院的公诉和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做出最终的定罪量刑的刑事判决:犯罪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可谓尘埃落定。但痛定思痛,犯罪现象并没有消除,给社会尤其是被害人的家属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痛,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找出答案,意味着更多的悲剧还在一个个尚未被发现的角落里孕育着自己的毒汁——这里恰恰是刑法规范学所无法目及的地方,惩罚固然重要,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刑法学并没有触及大学生犯罪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4、多学科系统分析方法的引入——刑事犯罪学、心理学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扩大法律人的视野,运用多学科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成为我们查明真相、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大学生犯罪的刑事犯罪学特征与变态心理学特征
  (一)犯罪学、变态心理学的概念
  1、犯罪学是融合各种有关学科的知识,表述犯罪现象、揭示犯罪原因,寻求治理、预防犯罪之对策的刑事事实科学,其内容非常丰富,犯罪现象、原因、对策是犯罪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从规范到事实,我们的视野不断地往返于两者之间,更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的真相,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3]笔者的关注点正在于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在犯罪学中,犯罪原因是其研究的核心,狭义的犯罪学将犯罪原因等同于犯罪学。
  2、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变态和接近变态的心理现象以及各种精神活动异常的一门学科。其与一般心理学不同,与犯罪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分。它不仅仅是研究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规律,而是在研究正常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那些异常的、变态的心理活动,寻找变态心理的原因,了解变态心理发生和发展以及转归,并研究防治各种心理异常活动的心理疗法。变态心理指离开正常范围的人之心理和异常之行为表现,包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案例中的两个大学生的心理都不符合常态,正是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4]
  不难看出案例中的第一个犯罪人比较典型,具有性变态的心理特征:性心理障碍即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异常,是变态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又称作性变态、性倒错,是一种与生殖没有直接关系,在满足性欲的方式上与常人不同,并且违反社会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其中一种学名为窥阴癖:是指通过暗中窥视异性裸体、排便过程、性交行为或观看色情表演图像等满足性感需求的癖好,性高潮出现多伴有手淫,多见于男性,且多是裸露癖者。他们为了获得窥视的机会,常常不择手段,无视法律,以求一逞。这类性倒错者多有性功能障碍,他们除窥视外,并不谋求与妇女作身体接触。案例一中的大学生躲在女厕所里对陌生女性进行窥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需求,符合上述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和特征,作为一种病态,如果能及时发现或者救治,那么就可以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矫正心理回归正常的健康状态。而其杀人行为,则是一种欠缺理性心理调控的冲动行为,事后往往会后悔不已。案例中的第二个犯罪人则是极端心理的体现,从而影响其正常思维和判断,具有偏执的特点。
  (二)二者结合的综合原因说
  目前的犯罪学通行观点为综合原因说,这与心理学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重合性,笔者认为,原因可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行为人外在的视角,一个是行为人自身的视角,结合在一起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社会因素——行为人外在的视角: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这一因素的外延非常之广,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体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犯罪原因的社会因素宏观方面分为经济、政治、思想因素,比如经济发展、失业率、贫富分化、文化冲突、宗教等;微观方面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媒等,比如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不良的邻里关系、色情书刊、网站等等。
  大学生受这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道德偏见和畸形的人生价值观,并失去了抵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信息和心理侵袭的能力,仿如置身一个渗透力极强的大染缸,从而使其人格特征向不健康的方面发展,以致出现某些变态的特征。
  根据上述犯罪学的原理,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对自身生活中某种社会环境意识的吸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由社会环境中矛盾、冲突、刺激、引诱、管理上的漏洞、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诱发。
  笔者前往犯罪现场进行过实地的观察,在教学楼三楼,走廊里并没有监控设备,人员稀少,尤其是晚上,只有值班的老师还在,空空的教学楼里只有很少的人员,而且一般是呆在办公室中,很难察觉到外面所发生的事情,这也应该属于校方的管理漏洞,没有充分考虑那些值夜班的老师的人身安全问题,放松了警惕,导致悲剧的发生。
  更进一步地,大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意识和能力很强,案例中的第一个犯罪人正是长期沉迷于黄色淫秽文化所致,而与高校中的文明理念和大学生的道德相悖,无法调和,长期积压在心中,导致了病态心理的恶化。
  2、生物因素——行为人自身的视角之一:
  同样的社会环境,有的人走上了犯罪,大多的人却能遵纪守法,作为犯罪主体,人自身的因素才是根本。著名的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最早开始从生物学方面探寻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理论,且不论他理论的科学性有多少,毫无疑问的是犯罪人的生物因素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比如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正如案例一的大学生身体处于成长期,各种生理发育成熟,对其欲望如果不加以有效调控,生理问题的失衡将最终影响其心理异常,成为反社会行为的潜在因子,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3、心理因素——行为人自身的视角之二:
  所谓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是指支配和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人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原因的其他因素最终都要通过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作用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比如不良的人生观,拜金主义思想、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都可能成为犯罪的内心诱因。这一因素最为隐秘,难以发现,但是可以通过其外在的转化形式或媒介予以探究。
  (1)言语作用:比如黄色短信、书刊、电影等都能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尤其是处于生理成熟期可塑性极强的大学生。
  (2)情绪因素:案例二的大学生的愤怒情绪掩盖上了一层严密的逻辑推理,推理得出的致人于死地的结果正是源于这一怨恨心理,从而实施自认为报复性或者惩罚性的行为。
  (3)心理防御机制:这一因素放在大学生心理异常发生的过程中就可以让人明白,原来大学生欠缺的正是这一防线,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和不确定,造就了其可塑性强的特征,如果置身不良的环境,则钟摆式心理发展则趋向不健康。
  (三)大学生犯罪的犯罪学与变态心理学特征
  1、随着大学生犯罪的实例在不断地增加,总体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犯罪学特征:
  (1)主体特征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社会寄予了很多期待,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高素质、高智商、高层次,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同时长期的在校教育导致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和心理磨砺,又被认为生活在“象牙塔”里甚至是“垮掉的一代”。
  (2)行为特征
  大学生犯罪如案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冲动性、突发性和暴力性,甚至残忍性。由于涉世未深,接受的多是书面教育,深受电影网络文化等影响,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暴力性。
  (3)结果特征
  大学生犯罪的结果一般较为严重,体现出极端的心理特征倾向。一个受到良好教育、有着美好前途的大学生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需求,并为满足自己而不加节制的践踏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看似一个很小的恶,却最终演变成不可挽回的大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影响较大,造成对行为人和受害人双方家属的巨大痛苦,对其周围的同学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四)大学生犯罪特征中的焦点——心理特征
  笔者单独将此列出,因为这一焦点是问题的最为核心之所在,也是最为隐秘之所在。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心智相对比较健全,知识面也不弱,但是认知水平与情绪调控机制比较差,缺乏矛盾处理能力。因此,笔者下面将着重论述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处理的能力。上述犯罪学理论中的综合原因说实际上每一个因素最终的指向都是行为人的心理,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更是系统的对犯罪心理学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必然,大学生犯罪的深层次原因的最终指向也就是犯罪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犯罪的心理认知与情绪调控
  (一)认知比较偏激,自我的是非观念极强
  大学生长期受到学校教育,形成了较为独立的心理认知体系,但是又没有相应的社会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往往沉迷于自己封闭的心理认知体系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免片面,自尊感强,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且反映直接和极端。社会中多次发生大学生为情杀人或自杀的事件以及案例中两个大学生的行为都很极端,尤其是第二个案例中明显地将极强的片面的是非观念作为行为的指引,认为被害人是非正义的,从而不惜代价和后果的实施犯罪行为。
  (二)情绪调控机制差,容易冲动
  虽然大学生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其缺少心理磨砺和健全的心理机制来化解外在因素所引发的内心危机。套用心理学上的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模式: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犯罪决意。很显然,大学生的心理欲求是很强烈的,人之本性,这可以理解,只不过在有了强烈的欲求之后对满足方式的选择分为正常和非正常的途径,如果能有很健全的心理调控机制,平息自己内心激烈的情绪,加之一定的自我抑制能力,完全可以在遵纪守法的情形下获得满足。但是犯罪的大学生恰恰缺少这一调控和抑制的机制和能力,从而任由偏执的欲求和意念引领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犯罪心理,导致犯罪。
  古人说,年少时血气方刚,戒斗。大学生容易冲动正是因为年轻、体力旺盛,加之心理机制的不健全,行为体现出容易冲动的特征。
  (三)病态心理的恶变
  不少人人都有窥视的欲望。有的人既想保护自己的隐私,又不自觉地想要偷窥别人。但偷窥应当有个适当的尺度,以不侵犯他人的隐私为标准。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他不会超过这个标准。而偷窥狂属于性变态的一种,这种人格是扭曲的,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对比案例中的那个大三学生,就属于这里的偷窥狂。其犯罪行为的发生看似有一定的突发性,可以说是慌乱、恐惧之中发生的行为,慌乱的是未曾预料到自己的病态心理和行为会被人发现,恐惧的是自己的病态心理和行为被人发现后自己的状态的改变,比如学校的处分,周围人们的评论等等。但犯罪的病态心理却是长期的压抑和不加调控所形成的,其正常的心理逐渐演变成了病态的心理。这种隐密性的心理疾病很难发现,从而很难防治。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不能有效的敞开心扉也不能有效地获得开导,结果往往导致病态心理的不断恶化,最终造成严重的犯罪后果。
  而案例中的第二个犯罪人则可以说是在足够的理性支配下形成的犯罪心理。其根源在于其内心的认识结论有着严密的逻辑前提,并考虑到了行为的后果,因此,至今,该犯罪人仍然对自己的极端行为“不后悔”。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心理的健全,恰恰是他心理偏执的反映。对于感情问题,是一个自由的双向选择,在自己面临情感挫折时,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心理,反而用极端的形式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基于自己认为的事实基础之上的“罪魁祸首”。
  四、结论
  (一)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社会各方面应该合作,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矫正、防治。
  结合上述案例,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却做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事实上,即使心理很健康的人,在一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时间内,心理活动也可能暂时出现程度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平衡失调的异常情况。这些心理变态的情况可能损害自己,也可能危害到家庭、个人、社会、他人,不及时纠正和处理,对人生是有影响的。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发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这就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是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方能弥补漏洞,予以有效地防治,比如学校、网吧、家庭等等。
  (二)运用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每一门学科都自成体系,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针对大学生犯罪的深层原因探析,发现了刑法学规范学科的缺陷,因为更为关键的问题存在于规范视野之外,因此需要运用刑事犯罪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加以剖析,得知大学生犯罪的发生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更进一步地,聚焦于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形成,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科之间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彼此弥补,交叉,融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的症结所在,运用多种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法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求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 思修作业~ 求高手~ 题目如下~ 给点材料也行~

2. 从国际投资学的角度分析海尔和联想两个跨国公司的启示

我们的企业家有种哦!

3. 求一篇 关于 企业融姿问题的 国外文献 3000字左右就行 国外的期刊什么的都行 要有作者之类的 在线等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来进行的:一是从企业自身结构特点出发,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来进行,虽然其研究对象以大企业居多,但对中小企业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二是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资本结构理论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也在致力于寻找最佳资本结构,以期达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展开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连个个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组成,在企业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于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 Durand ,1952)提出的早期的资本机构理论,他将资本机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为折衷理论)。净收益理论是以权益资本总可以获取固定不变的收益率且企业总能够以一个固定利率筹集到全部债务资金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债务资金总是有利的,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就可以满足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净营业收益理论是以总资本成本率和负债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业总价值不发生任何变化,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不相关,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也就是折衷理论则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以外,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上,并且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个理论均不够成熟,净收益理论重视财务杠杆效应而忽略了财务风险,净营业收益理论则过分的夸大了财务风险,折衷理论则忽略了负债比率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没有经过科学的数学推导和数据统计支撑,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会产生偏差。而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使得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 & Miller于1956年在计量经济学年会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后来又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论文上面所提的理论被称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认为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结构理论的分水岭,也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例如完善的资本市场,无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该定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他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即无论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该定理前提假设恨苛刻,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合。
Modigliani & Miller于1963年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放松了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修正后的MM定理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免税特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将使用越多的债务,即债务的“税盾效应”,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即为100%的负债,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政策来改变其资本结构从而改变市场价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个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作用但并不会完全抵消的结论。该结论与Modigliani & 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缺陷,都将债券融资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债务的风险和额外的费用增加,与现实经济不符合。
Ang(1991,1992)对中小企业的税盾效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此类动机,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采取独资和合伙组织形式,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责任也使得破产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个人,由于盈利性逊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较少使用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Prttit &singer.1985),而从负债的成本来看,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破产可能性,因此比大企业使用较少的债务融资。
(2)静态权衡理论。MM定理只考虑了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而没有考虑其所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价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以法律规定的税率纳税,当财务危机可能性不大时,一个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将不会有税盾效应,然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增加负债率,这些企业就会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的高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固定费用增加,收益下降,从而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越大,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两类成本。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取决于他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在负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取舍,我们称之为静态权衡理论。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为负债的免税利益和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之间相互平衡的资本融资结构。
1990年,Mackie-mason估计了一个公司优序租赁股份的发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边际税率的企业(比如具有递延税收损失的公司),与那些面对固定税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发行股份,Mackie-mason 的结果与权衡理论相一致,因为它说明了赋税企业偏好负债。
(3)优序融资理论。1984年,Myers & Mujluf在其名篇《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其认为,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也就是说,先债务后权益。如果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票。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资工具选择顺序将是:从安全的幅务到有风险的债务,比如从有抵押的高级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4)信号理论。最早将信号引入经济学中的是Michael Spence,他认为尽管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潜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实现。
Ross(1977)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最早将非对称信息引入MM理论模型,分别假设公司的未来收益服从连续型和离散型的分布。假定经理人了解投资收益的分布函数,而投资人不了解, 建立了融资结构的信号传递模型。企业经理人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向投资者传递了信号。一般来说破产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破产将给经理人带来损失。因而经理人不会盲目增加负债,在低质量的公司无法通过更多的债权融资来模仿高质量公司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作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所以,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而债务融资则是一种企业资产运作良好的信号,负债率上升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了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也充满信心,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大。
(5)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潜的冲突决定着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
1976年Jensen & Meckling开创了代理成本理论,即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学说,Jensen & Meckling把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而同时又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而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却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却只需承担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来采取行动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将不会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债务融资又会引起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的话,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便借助有限责任制度将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是债权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 ,即债权代理成本。在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分析 的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认为 ,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时候,使得总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进而企业便可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6)控制权理论。控制权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该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
Harris & Raviv,主要探讨Jensen & 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经营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因而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强化公 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Aghion & Bolton于1992年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到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对债务契约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Davidsson(1989) 在对瑞典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业增长最重要的是“ 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 当中小企业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所有者会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重。可见控制权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国外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上,企业自身成长周期对资本的需求,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角度;二是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政策,银行业合并以及结构化调整等。
1.微观层面
(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不同的融资特点,也没有动态的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安排有什么影响。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这方面不足。
Weston &Brigham(1970)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Weston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将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即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 ,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说明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情况,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Berger & Udell(1998对 We s t o n &B r i g h a 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即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并引入到他们所 构建的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随着信息约束 、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 。
(2)企业融资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发现,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供给存在短缺, 这种短缺尤其明显地发生在那些单靠初始出资人的资金已经不敷运用, 但规模又尚未达到足以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企业身上。“麦克米伦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失灵,即市场的力量无法使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中小企业无力从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时,只有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所以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银行具有相对的借贷优势。
1981年Stiglitz & Weiss发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之后,信息不对称被公认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Stiglitz认为,信贷配给源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导致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此问题的发生是基于商业银行不具备监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与贷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们之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三个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贷款抵押甄别机制,提出了低风险的企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而高风险企业则相反,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论,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成较强的负相关性。
Berger& Udell(1998) 发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而关系型借贷被视为银行和企业双方在关系导向下达成的一种合意合约。如果借、贷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则有利于贷款人获得借款者的相关信息。如:借款者在贷款期限内生产经营状况,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借款者的还款的意愿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签订有其他附加条件的合约等。
Uzzi& Gillespie(1999)认为,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关联的贷款员,可能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贷款员与中小企业主和其雇员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了解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该贷款员就生活在当地的社区中。因此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对其当前及未来的绩效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
2.宏观层面
(1)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般认为, 银行业合并后形成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会增大, 组织结构会更复杂, 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开展。
Strahan(1998)认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使得合并后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相反,小银行被大银行兼并时,新成立的银行则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样,当大银行之间发生兼并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减少。
Peek& Rosongren发现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Berger进一步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4种潜在效应:静态效应、 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Sharpe认为,市场力量使银行能够加强它与小企业的隐性长期合约关系,小企业从长远打算,会倾向于和银行保持长期关系。因为企业转换“基础”银行的沉淀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当银行与企业保持较长时期的关系后,银行就有可能使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时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业的短期低利率补贴部分得到补偿。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的市场力量增加时,信用级别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进而影响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信贷渠道则又分两种,一种为银行贷款渠道,另一种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指,货币紧缩伴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进而导致贷款供给的减少。。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紧缩通过提高利率损害到企业抵押品的价值,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进而削弱了企业获取贷款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冲击更大。
G e r t l e r 和 G i l c h r i s t 在对制造业小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发现,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直接对利率反应敏感,而且还深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因此,货币紧缩对小企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因为利率提高只会使得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转向正规部门,总的借款额不会出现净的增加。Steel认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等,使得小企业在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时仍将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如果放开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将会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二,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困境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第三、国际上中小企业融资在操作层面上经验介绍以及比较研究。
1、贺力平(1999)认为, 妨碍我国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机构缺乏企业客户风险方面的足够信息,从而不能做出适用的风险评级并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指出可以通过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转变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来解决贷款者与中小企业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周业安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3、樊纲研究员(1999)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发展非国有银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积极地发展非国有银行。同时为避免人们的‘市场选择’扭曲,提出对非国有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与国家银行同等的社会担保。
4、张杰认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他认为,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5、陈晓红教授(2000)指出: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差、财力物力有限、设备落后陈旧及生产的都是属于卖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非生产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营效益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较差。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向大企业集团倾斜,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这种资金关系的不协调,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第一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银行;第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性中小银行。
6、魏开文博士(2000)认为,我国市场型的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模式应该是一种契约型的主办银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来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行为,并体现契约型的信用关系。
7、林毅夫(2001)、 李永军从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出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企业规模的限制决定了采取编制公开财务报表上市要承担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间接融资中,大企业在经营活动的透明性、抵押及贷款规模效应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机构更偏好对大企业的贷款。而与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而从企业的技术类型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唯一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8、白钦先、薛誉华(2001)指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的观点占据了政策层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认识上的差距导致长期
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9、杨思群教授(2002)在对国外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惜贷”、信贷的可歧视性、非长期关系、支付体系及中小金融机构等问题。提出我国银行和企业间问题的缓解思路是:银行“惜贷”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业素质及信用程度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银行在信贷文化、重视资产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所以“惜贷”只能是作为短期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从长期看,为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银行必须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贷担保技术;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非长期关系上,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在支付体系上,中小企业存在“多头开户”现象,这不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了解,所以要减少这种现象并提高银行小额支付体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机构上,片面强调国有化和国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良、预算约束不强等体制方面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需按市场化的准则设立和监管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在整和过程中进行市场化的兼并和重组。
10、张捷教授(2003)通过银行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特点来说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意义。关系性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紧密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资产抵押品较少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数据、信用编码等)处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特点,它们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优势。由于软信息传递存在成本问题,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科层结构简单,代理链条短,代理成本也相应地就低。
理论研究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
虽然说企业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各种实证检验也经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小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融资需求理论还远不够完善,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和争论有待于进一步地解释。尤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今年以来温州,鄂尔多斯相继发生的高利贷崩盘现象,充分的体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交叉,例如将博弈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加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求一篇 关于 企业融姿问题的 国外文献 3000字左右就行 国外的期刊什么的都行 要有作者之类的 在线等

4. 求一篇800字左右的经济论文

创业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创业收益大于创业成本是创业者热心创业的主要原因。预期收入是创业者创业的重要诱因。社会收益是创业者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贡献给社会的财富,也是创业家们回报给社会提供的创业环境的酬金。创业环境越好,社会收益越大。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
  关键词 创业选择 成本 机会成本 收入 预期收入 社会收益 创业环境

1 创业: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美国的经济学家斯威格列茨在他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就业还是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创业选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亚当·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使其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创业正是创业者利用机会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时,不断积累个人财富,满足个人追求财产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客观上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国经过“文革”,在改革开放初,中国人没有多少财产,财产观念也十分淡薄,中国人穷,穷则思变,穷则创业。所以中国的生存型创业者多,就是说中国多数创业者是为了挣钱吃饭,为了活得更滋润而创业。但20多年来从农民到市民,从科研人员到公务员、海外留学生,一批批创业者无不在个人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体制的革新作出巨大的贡献。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多为机会型创业者,即瞧准了机会就开始创业。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更富有,他们不是因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创业,他们创业是为了通过抓住商业机会创造商业价值,进而成就自己的人生,对社会作出贡献。比尔·盖茨是一个典型的机会型创业者。他舍弃在哈佛法学院的学业,这是因为他在商业实践中发现了软件产业存在巨大的商机。他及其团队非凡的创造力及软件产业的行业成长性,使他只经过20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传统经济无法企及的巨大财富,进而蝉联世界富豪榜冠军,2003年个人资产407亿美元,仅该年度的社会捐资达十几亿美元。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冒险的同时尽力规避创业风险。理性的创业者在自由地选择创业,享有创业成功的快乐时,同时必须承担着创业失败的责任,而且他个人财富、价值与他对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呈正相关。正如A·哈耶克所言,“如果允许个人自由地选择,那么他必然要承担选择的风险,并且,他因此所得的报酬肯定也不取决于他们目的的好与坏,而仅仅取决于对其他人的价值”。
  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如何最有效地利用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如何最大化利用自身的社会网络资源。一般人们有二种选择:就业或创业。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Frank H·Kright)认为,不确定性是创建企业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对其选择的经济行为进行预测并承担风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原因,人们的预测往往有错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那些不愿意承担风险者更倾向于做上班族,听从老板的调遣,拿稳定的薪水,没有心理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风险;而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则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以承担风险去换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到底是替人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创业的可能性应与收益预期相关,可用公式表现为:
Pr(e)=f(r-w)
  其中,Pr(e)是指独立创业的可能性;r表示独自创办企业可能获得的收入;w表示从事现在工作获得的报酬。
  可见,个人创业的可能性与r和w之间的差额呈正相关。两者差额越大,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创业动机在很大程度上由创业者对收益的预期和现在获得的利益决定成本。
  理性的创业者具有“经济人”的本性:趋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创业是有风险的,理性的创业者在享受成功的预期时,也必须承担创业可能的失败风险,创业失败,不仅使对收入的预期化为泡影,而且原有的稳定收入也丧失殆尽。因此,客观估计自己的创业能力、科学评价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准确数据,切实考虑现在的利益,对创业选择作出尽可能科学的经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是经济人应有的理性态度。
2 创业选择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人们从事某一经济活动的总费用,一般包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创业者决定创业时,一定要选择一个项目,并且围绕这个项目要投入劳动、资本、智力成果,购买一定的设备,租赁办公用房,支付工资。创业者在创办企业,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必须支付的实际费用,构成了创业的会计成本。创业者创业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的职业,失去原有收入,同时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创业项目就不可能从事其他职业。这种由于创业丧失从事其他固定职业可能挣得的收入值就是创业的机会成本。
成本是创业进入的壁垒,成本高创业的障碍就大。会计成本反映了创业项目需要的投资及运行费用,而机会成本则是创业者现有利益和创业者资源未来价值的反映。机会成本影响创业抉择,机会成本与创业的可能性间呈逆向关系。机会成本越大,即在位者的利益越多,未来价值越小,创业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在位者现有利益越小,未来价值越大,敢于创业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经济学分析,正好阐述了迪克·克拉克(Dickie Clark)提出的“社会边缘状态” (Social Marginalng)这一新的概念。克拉克认为,当个体的属性——身体特征、智力特征、社会行为方式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承担的角色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处于社会边缘状态。实际上处于社会边缘状态者所获得的现实利益少,个体放弃现有利益进行创业的机会成本小,因而创办自己企业的可能性增大,创业也成了“社会边缘状态”者摆脱孤独感,寻求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创业者大多是难找到工作的回乡知识青年、城市无业游民、政府中几乎没有提升机会的公务员、无法在经济社会中找到适当位置的中年退伍军人、预计无法晋升的大公司职员或极端个人自治主义者。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人,在现实中没有占据“有利地形”,没有太大的现实利益,也谈不上在社会正规渠道上有大的发展,因些,他们创业的机会成本小、顾虑少,他们通过创业,不仅能够获得收入,找到新的发展平台,而且能够找到一种控制命运、实现自我的感觉。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研习中华古典时所言:“贫人、贱人、被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反而“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业精神。
  创业项目的会计成本形成了对创业者选择的项目的预算约束。

再发一篇你自己选
三鹿的“三聚氰胺”奶粉导致众多婴儿患肾结石的事件一经曝光,社会各界倍感震惊。面对这类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企业的不良经营行为,公众最直接的反应是道德谴责和伦理呼吁。人们会本能地指责相关企业没良心,并要求企业强化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但这样的道德谴责和伦理呼吁虽然合理,却不得要领。因为,造成企业行为扭曲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企业家的个人道德倾向,而在于中国的产业竞争环境。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期望对我国乳品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三鹿奶粉;制度;政策
  
  一、关于三鹿奶粉事件
  
  近来,三鹿奶粉被污染导致众多婴儿患肾结石的事件一经媒体披露,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一种叫做三聚氰胺的化工原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添加在原奶或奶粉中可以使蛋白质增加的成分,正是它导致了众多婴幼儿致病甚至死亡。
  虽然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三鹿奶粉即被紧急召回,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三鹿奶粉纷纷下架,消费者被退还了相应的款项,但喝过三鹿产品的人们还是心有不安,不知是否埋下了不安全的隐患,因为毒奶粉之类的有毒食品带给人们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从近些年先后披露出的苏丹红、多宝鱼、大头奶粉等事件中,人们看到食品领域的安全问题频频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有毒食品被曝光后,人们甚至在预言下一个毒食品是什么,三鹿奶粉紧随其后,不幸言中,三聚氰胺这个新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不同的是,这一事件波及的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恶劣。因为奶粉是许多人尤其是婴幼儿的必需品,而三鹿又是众所周知的品牌。
  然而,事态的发展情况和检测的结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和想象,让人再一次震撼,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作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伊利、蒙牛位列其中未能幸免。结果让消费者大跌眼镜,也让对国产奶粉品牌抱着一线希望的消费者的希望被无情的打破。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前因和后果,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一步分析,希望对我国乳品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所启迪。
  
  二、制度安排与个体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1.制度安排与主体行为
  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当前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如果制度的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激励,则厂商就会通过技术发明、产品创新、改进质量、完善服务等一系列生产性措施来最大化其利润;反之,如果制度不完善,使得企业通过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如制假售假、污染环境、偷税漏税、坑蒙拐骗等就能获得较好收益,那么这类经营行为必然泛滥成灾。这样,整个社会将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牺牲品。
  2.现有体制下的企业行为与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成为追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积极主体,这导致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经济增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最大化与企业发展高度正相关,相当多的地方政府为保障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采用种种保护主义措施来扶持地方企业的发展,甚至不惜姑息地方企业的各种非生产性经营行为。
  由于政府掌握着不受制约的垄断性权力,任何行为主体一旦处于政府的有效保护之下,其他社会力量就难以与之抗衡。其中,尤以普通消费者的地位最为弱势。因为,中国的消费者人数虽多,但高度分散,在受到企业非生产性经营行为伤害时,根本不可能有效保护自己,甚至连企业经营行为及其产品质量的基本真相都无从得知。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各地厂商只要不违背政府追求高增长和财政收入的目标,不引发大的公共危机,就可以依托政府保护大肆制假售假。由此,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环境被严重毒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实际起作用的筛选机制是假胜真败,企业只要不愿被淘汰出局,就只能制假售假,洁身自好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是扭曲了的产业竞争环境孕育着没良心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源于政府行政保护的产业竞争环境扭曲并非奶制品行业的独有现象,它其实在我国各个产业领域中的普遍存在。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假冒伪劣现象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因此,仅仅惩治此次事件中的直接责任人,即使遏制了奶制品行业中的制假售假,仍不能触及其他领域中的类似问题。
  市场是制度的集合,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有赖于明确的制度规范;同时,制度属于公共品,制度的有效供给主要靠政府。我国非生产性经营行为泛滥成灾的现实表明,政府部门未能在提供市场竞争规范方面尽到责任。因为,在企业间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不打击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就是惩罚生产性经营行为,久而久之,必定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产业领域中将只剩下热衷于非生产性经营行为的厂商。因此,如果体制得不到有效的改革,即使奶制品中不再有三聚氰胺,但奶制品厂商的非生产性经营行为却未必就能绝迹。很可能没过多久,性质类似的行为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而消费者对其仍是防不胜防。因为,扭曲的产业竞争环境没得到根治,处于变态竞争中的企业仍将要面对假胜真败的逆淘汰压力。
  
  三、保障企业产品质量的政策选择
  
  制度与制度的实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保证企业提供产品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完善的制度,另一方面更需要有效的制度实施机制。在理论上开发适合于我国企业的竞争机制和理论框架,在实证层次上健全产品质量保障监督体系,探索规范企业行为的制度平台。
  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竞争体系
  有效的法律制度供给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因为制度本性使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分析指出:有效制度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提供了稳定预期,减少了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更好实现自身利益;有效制度能够发挥对行为主体的约束功能,促成主体间的互利合作,实现经济效益;有效制度能够发挥对行为主体的激励功能,鼓励其创新,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地发生。个人或企业必然受刺激的驱使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因此,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应具备两项功能:一是通过确保那些致力于技术发明、进行市场创新活动、投入有效经济要素的企业获得较高而又合法的利润,以达到激励和示范效应;二是限制和惩罚那些靠制假售假、坑蒙拐骗获得非法高额收益的企业,以维护良好的竞争环境。
  只有完善的制度与法规,才能使得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使制售有毒食品者有法可畏。同时,还可以阻断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退路,让执法部门为其在执法过程中的不作为付出法律代价,促使政府迅速向责任政府过渡。
  2.纵向一体化上游奶源企业
  “得奶源者得天下”,作为对上游奶源有着高度依赖的乳品企业来讲此次事件是对这句话更好的诠释,只有好的奶源才能加工出好的产品,脱离了这一实际问题只是去追求设备的先进性、营销手段的先进性和企业理念的前瞻性,只能是缘木求鱼。因此,针对奶源环节,如果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在质量上就可得以保证。
  纵向一体化能够有效抑制上游奶源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及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企业间的交易很容易陷入一次性的交易的囚徒困境博弈之中。同时,如果企业自主拥有奶源,就不存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就能够及时掌握供应信息,保证奶源的质量,这就是福建长富牛奶“身经百测”的原因所在。

5. 从国际投资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春兰空调会走下坡路

从质量上将春兰空调确实很不错,但是从其企业发展来看,该公司目前已步入下坡路,裁员N次后,春兰员工已经所剩无几。这位朋友如目前购买春兰空调,需对以后的售后问题妥善考虑。虽然起质量不错,但难免不出问题。建议这位朋友选择目前比较知名的品牌,如:格力、美的等,其实价格也相差不多。

从国际投资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春兰空调会走下坡路

6. 从国际投资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春兰空调会走下坡路

从质量大将春兰空调确切很不错然则从其企业成长来看该公司今朝已步入下坡路裁人N次后春兰员工已经所剩无几。这位同伙如今朝购买春兰空调需对今后的售后问题妥当推敲。固然起质量不错但不免不出问题。建议这位同伙选择今朝比较有名的品牌如:格力和美的等其实价格也相差不多。
麻烦采纳,谢谢!

7. 从国际投资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春兰空调会走下坡路

从质量大将春兰空调确切很不错然则从其企业成长来看该公司今朝已步入下坡路裁人N次后春兰员工已经所剩无几。这位同伙如今朝购买春兰空调需对今后的售后问题妥当推敲。固然起质量不错但不免不出问题。建议这位同伙选择今朝比较有名的品牌如:格力和美的等其实价格也相差不多。

从国际投资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春兰空调会走下坡路

8. 求一篇大学生投资理财行为分析的论文

太长了,你可以先留下邮箱。发送给你这篇论文

当代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

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投资理财的状况,分别对本校学生和部分外校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共分发了100分问卷。问卷共有18个问题,分别针对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生活费来源,生活费支出,消费结构,投资理财意识与能力,投资理财的方式和渠道,以及它们占生活费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比率大至为5:4。
经统计,被调查对象来自城乡和农村的比例为3:1,生活费每月在500元一下的有18人,在500-1200元之间的有67人,而超过1200的有15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生活费的80%或以上来源于父母,也有少数同学主要依靠兼职打工,奖学金,助学金等赚取生活费。
被调查者每月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一日三餐(限学校食堂),生活用品,通讯费。其次是娱乐项目(包括上网,购物,请客吃饭等)和学习项目(包括各类培训班,书报,文具等)。约有20%同学在购买服装,化妆品以及电子产品上的消费占生活费50%以上。仅有42%的同学有进行投资理财的行为。
在这些选择进行投资理财的同学中,10位同学选择银行存款,8位同学选择保险,7位同学选择买彩票,5位同学选择股票, 3位同学选择银行理财,9位同学选择其他。几乎无人在期货,收藏,信托,基金债券上有所投资理财行为。
而目前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普及投资理财的好处和技能,并且对此感兴趣。仅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于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无所谓,对此兴趣不大,也没有时间。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我们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投资理财意识和头脑。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各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和渠道,提高运用技能,合理安排手中的资金,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的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