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2024-05-09 20:17

1.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法律分析: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 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2. .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是什么?

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1.我国的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制度,是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许多不足,导致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等许多缺陷。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不能体现社会公平。目前,我国全社会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大约为2亿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约31%,其中,城镇约93%,农村为3%。这就使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保障水平低,这是针对全国而言,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是社会稳定发展,缩短贫富分化,国家长治久安。

3. 简要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①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改变那种只有国有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才能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险。建立一种新型的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都能合理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我国原有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实质上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对企业关系不大。现在企业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社会保障费用由企业留利中支付,这样社会保障实际上成为"企业保障",增加了企业负担。只有改变原有筹资方式,实行社会统筹,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才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这要求建立劳动力流动机制。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强化,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失去稳定收入。这又会引起一系列新的矛盾,甚至危害社会安定。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建立失业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一方面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使失去稳定收入的人们,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矛盾和改革的阻力。 

④是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需要。我国原有社会保障资金是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任何社会保险费用,这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不相适应。必须改革原有筹资办法,实行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⑤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我国农村原有社会保障事业是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依托的"集体保障"制度。现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有集体保障功能已瓦解。家庭小型化趋势,又使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大量农民脱离土地从事其他产业,又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风险,扩大了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我国农村需要建立以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它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养儿防老"的观念,减少计划生育的阻力,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调节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巩固工农联盟。

简要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4.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确理解是

答案B
本题考查内容属课本基本知识。社会保障所需的资金和服务是由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多渠道提供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的对象还应包括军烈属、离退休人员及城乡贫困居民等。故A、C、D均应排除。

5. 国家建立健全同什么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否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也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超出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在宪法中规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扩展资料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
(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建立健全同什么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6. 论述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偏大、劳动关系失衡、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以及城乡差距与地区发展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存在一定利益矛盾等。这些问题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备直接相关。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已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化的保障体制。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尚未全面地发挥出其缩小差距、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作用。这种状况显然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主要是困难群体得不到有效援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保障功能仅限于食物保障而无法缓解贫困家庭的其他生活困难,乡村贫困人口缺乏制度化的生活保障机制,从而难以使贫富差距偏大的局面得到扭转。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主要是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够,如一些企业或雇主不仅不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与职业福利,甚至也不参加法定的社会保险。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在7.5亿多就业劳动者中,只有1.2亿多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在1.4亿老年人中,只有4100多万人享有退休养老金;在5.4亿多城镇人口中,只有1.2亿多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还不到70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仍然很窄。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按照公平的原则来调节劳动关系,而且还可能加剧劳资矛盾。此外,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与国家教育福利、卫生福利及其他社会保障资源长期向城镇居民倾斜直接相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与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儿童福利事业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等的发展滞后直接相关。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7. 谈谈对社会保障的在认识


谈谈对社会保障的在认识

8. 怎么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完善和保障人权,包括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重体现了对公民经济权利保障,体现了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为本.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保障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它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顾不同方面特别是生活有困难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实现公平正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常效“稳压器”。因此,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在社会的利益分化、阶层分化的现实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合法的基本的生活权利。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分布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健全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并要求“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借鉴瑞典的做法,把私营企业主对职员的社会保险和医疗及养老保障问题划归到企业社会责任范畴,承担起社会保障缴款的责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负担。
   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管理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初见成效,养老保险保障,医疗保险保障,非农劳动者的工伤保障,面向乡村数千万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各项福利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距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有一套相互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执行。
我国正在着力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资金筹集、救助标准测算、评估依据、实施程序等是落实这一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资金筹集可以借鉴瑞典做法,以企业主的缴款为主,以劳动者的缴款和国家的支持为辅,再通过实行基金化管理产生的回报,组成保障资金的来源;采取与个人工资收入挂钩的方法对救助标准进行测算和评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框架,展望未来,应当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快建立健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劳动者和国民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