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成因

2024-05-10 02:02

1.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成因

一、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国家和地区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二、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10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10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10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10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10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三、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10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为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中国石油威胁论”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这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加夫尼(FrankJ.Gaffney)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汽车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六、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
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10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在已过去的10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10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成因

2.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消极影响

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三、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四、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的运输,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3. 我国的石油能源安全形势如何

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过去油多很好打,成本也低,采的时候还比较粗狂,大油打上来了小油就不要了。现在不一样了,恨不得从石头缝里吸油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抽,注水、加添加剂、加压,甚至采用微生物的办法。现在的油井越来越深,中东国家可能凿个坑就出油,我们少则1-2km,多则要打7-8km深才能采到油。
深海石油资源丰富,但是我国技术太过落后,南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果我国能尽快发展深海石油钻采技术并且在政治上独霸南海局面,那里的油就太可观了。

我国的石油能源安全形势如何

4.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风险特点

您好亲亲,很荣幸为您解答哦~[开心]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风险特点:(1)、高风险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的对象,是地下几千米或上万米的油气资源,就一般而言,相对于地面工程其风险性高于正常情况,而衡量风险性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勘探开发的“成功率”。全世界找到油气田的成功率,最好的概率是30%,一般是20%左右。中国有8大油气资源沉积盆地,找到油气田的概率是25%,有些盆地概率更低,甚至连10%都不到。所以说石油是一个高风险性的行业,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中,风险始终是困扰石油勘探开发的首要问题和主要难题。油气勘探风险大、周期长,在一个有油气前景的盆地,从普查 勘探到发现油气田,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一般需要9年的时间,特殊盆地则需要反复复20多年时间。为此,石油行业为了规避风险,保证未知区域的油气勘探的成功率,一般都设有“风险勘探基金”。(2)、高科技所谓石油高科技的“高”,是相对于常规技术和传统技术而言的,石油高科技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带有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性质。从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高科技的发展来看,高科技不是一个单项石油技术,而是石油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石油新技术群。这个群体的各种成分,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同时,由于石油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连结在一起的,形成石油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体系,支撑石油勘探开发工程。 另外,石油高科技不同于一般科技意义上的所谓“经验的积累”,而是基于石油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而产生的科技。根本性的原因是:石油作为地下流体矿藏、天然气作为气体矿藏,决定了油气勘探开发过程必然是一个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过程,必须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才能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和油田的采收率。。(3)、高投入石油勘探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以低渗透油田开发工程为例,90年代初开发建设1万吨油田生产能力,资金投入0.1亿元,90年代末建设相同生产能力需要0.2亿元,本世纪初是0.3亿元,目前需要0,5亿元,也就是说建设100万吨的油田生产能力需要投资50亿元。在特殊盆地深层进行油气勘探,仅钻一口6000米的探井需要1亿元,常规中等深度的探井需要300到600万元,海洋、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更大。有时随着油价的起伏、地下油气资源品位低,“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为了保证基本的投入产出比例,实现较好的回报,科学决策,采用高技术就是【摘要】
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风险特点【提问】
您好亲亲,很荣幸为您解答哦~[开心]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风险特点:(1)、高风险石油勘探开发工程的对象,是地下几千米或上万米的油气资源,就一般而言,相对于地面工程其风险性高于正常情况,而衡量风险性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勘探开发的“成功率”。全世界找到油气田的成功率,最好的概率是30%,一般是20%左右。中国有8大油气资源沉积盆地,找到油气田的概率是25%,有些盆地概率更低,甚至连10%都不到。所以说石油是一个高风险性的行业,在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中,风险始终是困扰石油勘探开发的首要问题和主要难题。油气勘探风险大、周期长,在一个有油气前景的盆地,从普查 勘探到发现油气田,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一般需要9年的时间,特殊盆地则需要反复复20多年时间。为此,石油行业为了规避风险,保证未知区域的油气勘探的成功率,一般都设有“风险勘探基金”。(2)、高科技所谓石油高科技的“高”,是相对于常规技术和传统技术而言的,石油高科技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带有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动态的性质。从世界石油勘探开发高科技的发展来看,高科技不是一个单项石油技术,而是石油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石油新技术群。这个群体的各种成分,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同时,由于石油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连结在一起的,形成石油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体系,支撑石油勘探开发工程。 另外,石油高科技不同于一般科技意义上的所谓“经验的积累”,而是基于石油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而产生的科技。根本性的原因是:石油作为地下流体矿藏、天然气作为气体矿藏,决定了油气勘探开发过程必然是一个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过程,必须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才能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率和油田的采收率。。(3)、高投入石油勘探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以低渗透油田开发工程为例,90年代初开发建设1万吨油田生产能力,资金投入0.1亿元,90年代末建设相同生产能力需要0.2亿元,本世纪初是0.3亿元,目前需要0,5亿元,也就是说建设100万吨的油田生产能力需要投资50亿元。在特殊盆地深层进行油气勘探,仅钻一口6000米的探井需要1亿元,常规中等深度的探井需要300到600万元,海洋、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更大。有时随着油价的起伏、地下油气资源品位低,“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报”。为了保证基本的投入产出比例,实现较好的回报,科学决策,采用高技术就是【回答】
以下相关拓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石化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主要是对原油、天然气进行加工,销售。石化行业生产线长、涉及面广,仅中国石化集团就有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输油、输气管道近6000km,加油站2.4万个,石化企业的油田、采油厂、炼油厂、化工厂、油库、加油站、输油(气)管线遍及全国城市、乡镇、车站、码头、宾馆、千家万户。中国的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固定资产已达到600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万人,石化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答】
还有问题吗?亲亲,可以具体讲讲吗?或者有什么想聊的吗?[微笑][微笑]【回答】

5. 解决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基本思路

任何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都有自己的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中国当然也是如此。从中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高度出发,中国能源战略和能源外交政策的基点是六个体系的建设,如图2-6所示:

图2-6 能源多元化战略结构示意图

(1)建立国内能源供应体系,实现能源多元战略,即以煤炭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和其他新能源多元发展的供应体系。
(2)建立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即以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多渠道供应体系,并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谋求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元化。鼓励中国石油企业与他国石油企业在第三国联合开采和开发油气资源。
图2-7是中美2006年石油进口构成情况。
(3)建立能源贸易体系,实行油气有序的进出口方针,以及建立与新全球能源安全观相互适应、与可利用能源资源相配合的和谐的全球能源外交体系,大力发展以跨国输油、输气管道和其他能源运输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合作。
(4)建立原油战略储备体系,实行原油消费和适当储备并举的方针。发达国家的原油储备方式不同,中国可以借鉴美欧日原油储备做法,实行实物储备,即原油战略储备、原油商业储备、原油生产储备及汽油和原油提炼品储备等;产地储备,即在查明油气资源的储量后,就地封存,需要时再开发;与产油国沟通与合作,在中国境内建立原油储备基地。国际能源机构26个成员大约储备了40多亿桶原油,中国的原油储备则刚刚开始,其储备量有限,不会引发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剧烈波动。

图2-7 中美2006年石油进口构成(资料来源:中俄哈石油论坛论文集,2007)

(5)建立与节约能源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为此,中国正在加快《能源法》的制定颁布,能源管理将全部纳入法制化管理,并长期贯彻执行。此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不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为核心,与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
图2-8是节能体系示意图。

图2-8 节能体系示意图

(6)建立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能源对话,促进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按照“讲究效益、注重保障、培育规模、协调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国能源的整体优势和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与竞争。为建立全球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2003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及中日韩与东盟之间就加强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把能源合作视为区域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1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开展能源政策对活,并就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和保障贫困人口能源供给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中国积极响应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达成的共识,频频开展同俄罗斯、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能源外交活动,以逐步构建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机制,谋求建立东亚共同石油市场和东亚石油战略储备体制。中美是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尽管在能源方面两国存在明显分歧,但在能源领域面临着共同挑战,其合作潜力很大,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强中美相互交流,对增进彼此理解、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利益、维护两国能源安全、促进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加剧的基本思路

6. 油气企业和行业应该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基础进行

关于油气企业和行业应该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基础进行:亲亲   油气企业和行业应该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基础进行深化和转型。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加速推进的阶段,其核心是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最终实现从化石能源体系向绿色、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转变。能源转型将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十四五”期间油气行业的发展必须顺应趋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转型,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摘要】
油气企业和行业应该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基础进行【提问】
关于油气企业和行业应该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基础进行:亲亲   油气企业和行业应该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基础进行深化和转型。全球能源转型已进入加速推进的阶段,其核心是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最终实现从化石能源体系向绿色、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转变。能源转型将对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十四五”期间油气行业的发展必须顺应趋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转型,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回答】
补充:能源转型对油气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发展,引导性政策不断出台,全社会能源使用方式显著变化,将对“十四五”期间油气消费量、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油气产业链发展模式也会发生重要变化。【回答】

7. 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更安全是因为

天然气和液化气有哪些区别呢?哪个用着更安全卫生呢

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更安全是因为

8. 如何理解我国石油能源安全形势

我国现在石油安全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首先我国的石油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由于现在国家经济大幅度的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激增,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需求量很大,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需求量占消耗量的百分之六十多,可想而知,如果石油能源通道一但被切断,那对我国的经济将会是致命的打击。我国现今实行的是能源多元化的战略,不单单依靠石油,也大量的使用天然气和煤,由于您问的是石油,这里我就不说后两者了。石油现在除了国家自己在沿海地带建立了石油储备库,而且在军队也有大量的石油储备。我国石油的进口主要是中东,和 俄罗斯。那么看地图我们就可以直观的看到,中东的石油是需要航运,俄罗斯的石油是陆运(其实就是以管道运输为主),航运需要经过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这些地方都不在中国的管控之下,所以说这两个地方是中国的命门所在(同样对于日本,这就是为什么要对南海,包括钓鱼岛要强硬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南海和钓鱼岛周边有油气,这里也是航运的咽喉要道,如果中国控制了这里,那么日本将会受制于中国,战争打的是后勤,中日一旦开战,我们切断日本的粮道,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国还与南美国家有一定的合作,与中亚有一些合作,与非洲也有很多的合作(安哥拉等等,非洲是我国的忠实伙伴,但是由于地处遥远的非洲,而且基础设施较差,所以... ...)所以,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是我们需要有信心,毕竟国家实力蒸蒸日上,我们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