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琪的个人经历

2024-05-05 03:56

1. 沈琪的个人经历

1962~1966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67~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原西德马普煤炭研究所访问学者。1981.9~1993.8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任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1990年被国务院聘为博士生导师。其中1991.10~1992.4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1993年9月到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1995~1998年担任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已经在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参编著作6本。于1993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有机化学,包括稀土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在有机和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1957年,沈琪考取南开大学化学系,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2年,适逢全国第一届考研,并不满足于本科所学知识的沈琪又凭着骄人的实力成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于1966年毕业后留所工作。沈琪在导师充满鼓励的眼神中,她读懂了独立自强的可贵。一遍遍查阅资料,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操作,她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实验,越过了科研之路上第一道坎。独立精神从此在她的灵魂深处扎下了根,成为她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一贯品格。沈琪于1979年远赴联邦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进修,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出国前,面对同样事业繁忙的丈夫、一双不满10岁的稚儿,沈琪心里充满了歉意。但她并没有停止追寻科学之光的脚步。在该研究所进修的中国人每月获得的奖学金仅够维持简朴的生活,即便如此,沈琪依然从牙缝里省下一些钱购买了国内紧缺的低温恒温水槽、搅拌器等实验设备带回来。沈琪谈起这段经历,语气非常平静,她说,那个时候,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不想多学些、多带些先进的东西回来。国家派我们出去,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嘛!1981年的夏天,带着简单的个人行装和厚重的实验设备,沈琪登上了回国的班机,在原单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始了创业的生涯。此时的沈琪与两年前有着一样的执著,却因为两年多的积累而显得从容醇厚。沈琪顾不上与亲人叙叙久别的离情,拿上她从德国带回来的大批资料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当时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中科院考虑到她在国外所学的内容和成绩,决定瞄准这一国内的新兴研究领域成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并让沈琪担任研究室主任。此时的沈琪40刚出头,正是耕耘人生的黄金时刻,同样事业有成的丈夫也获得了出国进修的机会,事业上始终并驾齐驱、生活上同样淡泊低调的一对佳偶再次因为对科学的热爱而暂时作别。研究室成立之初,担任主任的沈琪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根本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于是,姐弟俩一个被送到苏州外婆家,一个被东北的奶奶接了去,一家四口人被分在了天南海北四个地方。回国10年,以沈琪为骨干的该研究所进行的“稀土定向催化剂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新型轻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反应性能”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她也凭着出色的业绩获得了“吉林省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诸多荣誉。1993年,沈琪回到了苏州,在苏州大学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创业。苏大为她成立了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沈琪再一次像鸟儿筑窝一样把实验室从无到有逐渐装备起来。而沈琪也没有辜负苏大的期望,1997年她作为负责人之一,承担了江苏省九五攻关项目“光纤用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制任务,她与研究小组率先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树枝状高分子用于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合成,首次提出了利用迈克尔反应一步简便地合成了官能度高、融熔粘度低的树枝状感光高分子,以此研制出了感光速度快、加工工艺性能优异的光纤用紫外光固化涂料,应用单位试验证明其感光速度已超过著名的美国DSM产品水平,为发展我国通信事业做出了贡献。沈琪先后承担“攀登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项目基金资助100余万元,已完成鉴定成果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催化聚合反应性能”研究成果于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以来,沈琪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近五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被SCI源期刊论文引200多篇次。2002年,沈琪教授应邀在国际知名的金属有机化学期刊J.Organomet.Chem上撰写研究综述,至此以她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进一步认可。2006年8月,沈琪申报的“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化学”课题又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资助金额达150万元,标志着她所带领的团队承担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2006年10月19日—2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沈琪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的第十四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国内金属有机化学界的盛会,有来自内地、香港、美国和日本的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3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内金属有机化学界8位院士等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扬苏州大学及以沈琪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

沈琪的个人经历

2. 沈琪的介绍

沈琪,教授,1940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57~196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曾担任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先后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教委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她在稀土金属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很高评价,她所在的实验室首次合成了多个新型轻稀土有机化合物,在系统研究稀土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能基础上开发了两个新的催化反应。

3. 沈琪的介绍

沈琪(1871—1930),字慕韩、穆涵、谷涵,岳家园村人。青年时,入北洋武备学堂,攻读铁路工程专业。后历任山东、京奉、京张各铁路技师,奉天工程局总办,盛京铁工局总办,津浦铁路南北段总稽查,交通部技正、技监等职。1921年(民国十年),兼任铁路管理学校校长,后任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院长。

沈琪的介绍

4. 沈寯琪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1  拼音   shěn jun4 qí 
   2  注解   
  
  沈寯琪(18941969),男,汉族,天津市人,生理学家。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赴美国深造。1922年在美国西留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生理科任讲师、教授。1927年再度赴英国、德国进修。抗战期间去西南大后方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1946年到北京大学医学院任生理教研组主任、教授。1947年9月至1948年8月出任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兼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全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职。
   
   

5. 沈琪的人物生平

他在清朝担任的其他职务还有:天津市政工程局技师、京奉铁路技师、北京练兵公署大楼及兵部大楼监修北京外城市政工程局副总办、奉天工程局总办、盛京铁工局总办、川粤铁路总管理局顾问、京浦铁路北段总稽查及会办、津浦铁路黄河大桥监修,以及京浦铁路南段副总稽查及会办。 1912年沈被任命为交通部技正,先后担任路政局土木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及制图所长。1914年升任路政局局长。1917年12月担任交通部总技监。1918 与詹天佑组织铁路技术委员会,分任正、副委员长,负责遴选土木及机械工程人才并制定交通事务标准。 1919.2-1921.4兼任铁路管理学校校长。1919年6月 詹天佑逝世后,任铁路技术委员会委员长,京绥铁路督办。1920年7月受命担兼任沧州石家庄铁路局长及津浦铁路北段总工程师 。1920年12 月受命组建交通大学。1922年3月受命担任交涉山东问题委员会执行委员 。1922年5月担任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Chief of the Inter-Through Traffic Bureau,同月兼任交通史编纂处监修。 1923年1月卸任路政司司长,担任交通部总技监。此后担任: 购料委员会委员长、计划路线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北京Lung-yen煤矿公司董事会会长 。1915-1917、1919-1922 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巴黎the Haute Etude Chinoise 及中美工程师协会名誉会员。 1928.9-1930.7 任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院长。1930年(民国十九年)病逝。

沈琪的人物生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