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历代皇帝

2024-05-06 04:25

1. 夏朝历代皇帝

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生卒年不详。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葬于会稽山。 
启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太康

  太康,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仲康 
   仲康,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 
相

  相,生卒年不详,仲康子。仲康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少康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杼

  杼,又名季杼。生卒年不详。少康子。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槐

  槐,一作帝芬。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芒

  芒,生卒年不详,槐子。槐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泄

  泄,一作帝降,生卒年不详。芒子。芒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不降

  不降,生卒年不详,泄子。泄病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扃

  扃,生卒年不详,不降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廑

  廑,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孔甲

  孔甲,生卒年不详,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在位31年,病死,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 
皋

  皋,生卒年不详,孔甲子。孔甲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 
发

  发,皋子。皋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桀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详,发子。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5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因大禹曾受封夏伯,故以“夏”为国号,后世称夏朝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伯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 
 
夏朝(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因大禹曾受封夏伯,故以“夏”为国号,后世称夏朝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伯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据说启死后,太康即位,出现了一时的政权更迭,即所谓“失国”。再经少康中兴,重建夏朝。到孔甲统治时,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传至桀,夏朝灭亡。约400年,后为商朝所灭。

由于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况。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

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以期对他的地位予以确认。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历史英雄人物。夏的国土由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充到了黄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统领下,以一种联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儿子启即位后,经过甘之战消灭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战中取胜杀掉武观,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一统天下的天子。

神话传说中“后羿射日”中的后羿即是夏朝时的人物,他驱逐了启的儿子太康摄政,但后羿却沉溺于射猎,不理朝政,最后 也被杀死了。

 
很全。。。。。

夏朝历代皇帝

2. 夏朝的历代皇帝列表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下面是有夏朝的历代皇帝列表,欢迎参阅。
         夏朝的历代皇帝列表                      历史  上第一王朝夏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  政治  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  鬼神  ,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  传说  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  文化  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夏朝的国号   
      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既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信的朝代,夏朝国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夏国号的意思,从古到今出现过十几种说法,其中最为传统的、最为普遍的说法,见于《说文解字》,它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许慎,夏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夏,中国之人也,。从交、从页、从臼。臼,两手.交,两足也。”甲骨文“夏”有三个部分组成,上部是“页”(读xie),它指的是人头。两边象手一样(读ju),下面是(sui)是脚的意思。在《说文解字》里的“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人,称夏人,夏人有头、有手、有脚。这不是中国之人独有的特征,而且许慎说,夏为中国之人,其实夏朝还没有出现中国这个名号,中国名号确见于西周武王时期,也可能出现于商朝,既然如此夏国号到底什么意思呢?
   
      要想明了这一点,最好能找到“夏”字最初的写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公认的夏朝的字,但是晚一些的字是有的,这就是商朝的甲骨文,非常幸运的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找到了一连串这样的字,其实他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发展的早期,一个字有不同写法是正常的,象形稍微有一点差距也是正常的。这个字象什么,学者解释很多,有人说是蟋蟀,有人说是天牛,有人说是蝗虫,还有其他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字都是画的蝉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样子,它就是春夏秋冬的“夏”,主要有两点理由:1、形似。2、义合。
   
      形似: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不是图画,象形就是把字,要指代的事物的特征把它表现出来,比方说要表现牛,就画一个牛头,要表现羊,就画羊角,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甲骨文上很多字,就能判断出来。具体到蝉,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有触须,宽宽的额头,另一个特征是网络状得、纱一样的薄翼,这一批字已经具备了这两个特征。
   
      义合:蝉在夏天是常见其形,唱闻其声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夏天,甲骨文的“春”字,表示的草出生的样子,“秋”是庄家成熟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是蝉的意思。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表达的,具体到夏,就是在夏天里叫着得知了,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时代早于夏朝的辽西红山文化中,江南良渚文化中,已经有了玉蝉,可能当时人们意识到了,蝉——蛹,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有关系,这种神秘现象,无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在商周时代,在青铜礼器上,大量地雕缕蝉纹图像,按照清朝冯云鹏兄弟所写的《金石索》的解释蝉纹的意思是取居高饮清之义。两汉时期,在丧葬的仪式中往死者嘴里放玉蝉,以寄托生命如蝉,获得再生的希望。
   
      从很久远的时代,蝉能够蜕变、转生,蝉处于污秽而化成高洁,蝉居高而鸣远,蝉饮露而清高等等,已经逐渐的丰富和明显了起来,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蝉代表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反映了启仿佛秦始皇帝嬴政那样,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愿望。也可以反映全新意义上的,确立了世袭制的夏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崇高地位。那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呢?
     
     
     猜你喜欢:
   
    1. 夏朝历代皇帝列表 
   
    2. 夏朝皇帝列表 
   
    3. 中国夏朝皇帝列表

3. 中国的历代皇帝列表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祐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祐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祐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中国的历代皇帝列表

4. 中国的历代皇帝列表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釐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5. 华夏族(皇帝)顺序表

秦朝 
  始皇帝 政 
  二世皇帝 胡亥 
  三世皇帝 子婴 
  西汉   
太祖高皇帝 刘邦 
  孝惠皇帝 刘盈 
  前少帝 刘恭 
  后少帝 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 刘恒 
  孝景皇帝 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 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 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 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 刘骜 
  孝哀皇帝 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 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 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 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 刘肇 
  孝殇皇帝 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 李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 刘保 
  孝冲皇帝 刘炳 
  孝质皇帝 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 刘志 
  孝灵皇帝 刘宏 
  后少帝(弘农王)刘辩 
  孝献皇帝 刘协 
  三国魏 
  太祖武皇帝 曹操* 
  高祖文皇帝 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 
  烈祖明皇帝 曹睿 
  齐王 曹芳 
  高贵乡公 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 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三国吴   
太祖大皇帝 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景皇帝 孙休 
  乌程侯 孙晧 
  西晋 
  高祖宣皇帝 司马懿* 
  世宗景皇帝 司马师* 
  太祖文皇帝 司马昭* 
  世祖武皇帝 司马炎 
  孝惠皇帝 司马衷 
  孝怀皇帝 司马炽 
  孝愍皇帝 司马邺 
  东晋 
  中宗元皇帝 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 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 司马衍 
  康皇帝 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 司马聃 
  哀皇帝 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 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 司马曜 
  安皇帝 司马德宗 
  恭皇帝 司马德文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 刘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皇帝 刘准 
  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 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 萧鸾 
  东昏侯(炀皇帝)萧宝卷 
  和皇帝 萧宝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 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 萧渊明 
  敬皇帝 萧方智 
  废帝萧庄 
  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 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陈顼 
  后主(炀皇帝)陈叔宝 
  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濬 
  显祖献文皇帝 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 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 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 元诩 
  殇皇帝 元姑娘(真名不详,为元诩之女) 
  幼主 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脩 
  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皇帝 元廓 
  北朝北齐 
  高祖神武皇帝 高欢* 
  世宗文襄皇帝 高澄* 
  显祖文宣皇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皇帝 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北朝北周 
  太祖文皇帝 宇文泰* 
  孝闵皇帝 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 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 宇文邕 
  宣皇帝 宇文赟 
  静皇帝 宇文阐 
  隋朝   
高祖文皇帝 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 
  恭皇帝 杨侑 
  皇泰帝 杨侗 
  秦王 杨浩 
  隋王 杨政道 
  唐朝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武则天) 
  中宗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殇皇帝 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德宗 神武圣文皇帝 李适 
  顺宗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敬宗 睿武昭湣孝皇帝 李湛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一称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唐哀帝)李柷[chù] 
  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温(朱全忠、朱晃) 
  郢王 朱友圭 
  末帝朱友贞(朱友锽、朱友瑱、朱瑱) 
  五代后唐 
  *太祖 武皇帝 李克用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存勖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李亶(李嗣源) 
  闵皇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五代后汉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暠(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五代后周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 
  恭皇帝 柴宗训 
  十国前蜀 
  高祖 神武圣文孝明德惠皇帝 王建 
  后主 王衍 

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辽 
  宣宗 孝康皇帝 耶律淳 
  耶律定(萧普贤女(德妃)为皇太后,称制) 
  耶律雅里(梁王) 
  英宗 耶律术烈[5] 
  西辽 
  德宗 耶律大石 
  感天皇后 萧塔不烟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皇后 耶律普速完 
  末主 耶律直鲁古 
  屈出律[6] 
  宋朝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桓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赵昰 
  末帝 赵昺 
  西夏 
  太祖神武皇帝 李继迁* 
  太宗光圣皇帝 李德明* 
  景宗武烈皇帝 李元昊 
  毅宗昭英皇帝 李谅祚 
  惠宗康靖皇帝 李秉常 
  崇宗圣文皇帝 李乾顺 
  仁宗圣德皇帝 李仁孝 
  桓宗昭简皇帝 李纯佑 
  襄宗敬穆皇帝 李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晟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 完颜亶 
  海陵炀王 完颜亮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 完颜雍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允济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 完颜珣 
  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 完颜守绪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 完颜承麟 习称金末帝、金后主 
  元朝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太宗 英文皇帝 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简平皇帝 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 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孛儿只斤·和世琜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 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即元顺帝)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明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南明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朱由崧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朱聿键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朱由榔 
  清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追尊)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绵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废帝 (私谥:恭宗 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华夏族(皇帝)顺序表

6. 华夏第一位皇帝是谁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而且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故以假宦官嫪毐献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自收党羽。

公元前238年,由于嫪毐企图发动政变,篡夺秦国。但被秦王政先发制人,平定了嫪毐的叛乱,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

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发出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并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

先后于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另外,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7. 中国夏朝历代皇帝列表

名文命,字(高)密,夏朝开国君王
姒启
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夏朝的第二任君王
姒太康
姒太康,姒姓,名太康,姒启长子,夏朝第三任君主
姒仲康
中康,姒姓,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
姒相
姒相,夏朝君主,姒仲康之子
姒少康
姒少康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
姒杼
姒杼,姒姓,名杼,又名宁,姒相之孙,姒少康之子,夏朝第七任王
姒槐
槐,一作帝芬、芬发、祖武,姒姓,夏氏,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夏朝第八位帝王。在位44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姒芒
芒(帝芒),生卒年不详,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他继王位。
姒泄
姒泄,姒姓,名泄,夏朝第十任君主。他的祖父是夏朝第八任君主姒槐,父亲是夏朝九任君主姒芒。
姒不降
姒不降,别名不降、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详,泄子。泄病死后继位。在位5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姒扃
姒扃,生卒年不详,是中国上古夏朝第十二任国王。泄之子,廑(又名胤甲)的父亲,不降的弟弟。
姒廑
廑,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姒孔甲
夏王孔甲,生卒年不详,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
姒皋
姒皋,姓姒,名皋,又名昊或简昊。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五任帝王(一说第十七任)。
姒发
姒发(前1670年-前1652年),姓姒,名发,一名为后发,也叫后敬、敬发或发惠。
桀
夏桀,又名癸、履癸,商汤给他的谥号为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
95%的人还搜了
中国汉朝皇帝列表中国三国皇帝列表
商朝历代皇帝列表商朝皇帝列表

中国夏朝历代皇帝列表

8. 华夏各朝的开国王帝是谁?

所属朝代
皇帝
姓名

秦朝    秦始皇    嬴政    
楚国    楚义帝    熊心    
西汉    汉高祖    刘邦    
南越    南越武帝    赵佗    
东越    东越武帝    余善    
新朝    王莽    
玄汉    更始帝    刘玄    
赤眉汉    刘盆子    刘盆子    
成家    公孙述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曹魏    魏文帝    曹丕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孙吴    吴大帝    孙权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    
东晋    晋元帝    司马睿    
成汉    成武帝    李雄    
汉赵    汉光文帝    刘渊    
后赵    后赵明帝    石勒    
冉魏    冉闵    冉闵    
前燕    前燕武宣帝    慕容廆    
前凉    前凉皇帝    张祚    
后凉    后凉懿武皇帝    吕光    
后燕    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    
南燕    南燕献武帝    慕容德    
西燕    慕容泓    
北燕    北燕文成帝    冯跋    
前秦    前秦景明帝    苻健    
后秦    后秦武昭帝    姚苌    
夏 (十六国)    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    
桓楚    楚武悼帝    桓玄    
刘宋    宋武帝    刘裕    
南齐    齐高帝    萧道成    
南梁    梁武帝    萧衍    
南陈    陈武帝    陈霸先    
西梁    梁宣帝    萧詧    
侯汉    侯景    侯景    
北魏    魏道武帝    拓跋珪    
东魏    魏孝静帝    元善见    
西魏    西魏文帝    元宝炬    
北齐    北齐文宣帝    高洋    
北周    北周明帝    宇文毓    
隋朝    隋文帝    杨坚    
许    许帝    宇文化及    
郑    郑王    王世充    
唐朝    唐高祖    李渊    
武周    武则天    武瞾    
大燕    光烈皇帝    安禄山    
梁    梁帝    萧铣    
大齐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黄巢    
大礼,大封民    世隆    世隆    
后梁    后梁太祖    朱温    
后唐    唐庄宗    李存勖    
后晋    后晋高祖    石敬瑭    
后汉    后汉高祖    刘知远    
后周    后周太祖    郭威    
北汉    北汉世祖    刘崇    
燕    刘守光    刘守光    
吴    南吴睿帝    杨溥    
南唐    南唐烈祖    李昪    
南汉    南汉高祖    刘龑    
前蜀    前蜀高祖    王建    
后蜀    后蜀高祖    孟知祥    
闽    闽惠宗    王延钧    
大长和    圣祖    郑买嗣    
大天兴    悼康皇帝    赵善政    
大义宁    肃恭皇帝    杨干贞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大契丹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朝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西夏    夏景宗    李元昊    
金朝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北辽    北辽宣宗    耶律淳    
西辽    西辽德宗    耶律大石    
大理国    段思平    段思平    
大中国    高升泰    高升泰    
天南    侬智高    侬智高    
兴辽    大延琳    大延琳    
大渤海    高永昌    高永昌    
奚    回离保    回离保    
大楚    张邦昌    张邦昌    
刘齐    刘豫    刘豫    
东夏    蒲鲜万奴    蒲鲜万奴    
大蒙古国    元太祖    铁木真    
元朝    元世祖    忽必烈    
北元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韩宋    小明王    韩林儿    
天完    徐寿辉    徐寿辉    
陈汉    陈友谅    陈友谅    
明夏    明夏太祖    明玉珍    
明朝    明太祖    朱元璋    
南明    弘光帝    朱由崧    
大顺    闯王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    张献忠    
清朝    清太宗    皇太极    
吴周    吴三桂    吴三桂    
中华帝国    袁世凯    袁世凯    
清朝(张勋复辟)    清逊帝    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