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什么?

2024-05-09 02:06

1.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什么?

60、70年代的中国是贫穷的,人的精神却是富有的,穷的有骨气,活的坦坦荡荡。
如今中国富强了,回报给国人的又是什么呢?毒奶粉、毒大米、苏丹红、地沟油、毒虾、瘦肉精,楼房塌方路面塌陷,一桩桩一件件像洪水猛兽危害着社会危害着人的生命,为什么?小锐锐事件验证了人情冷暖,利益冲昏了头脑,生命变的分文不值,害人终害己。
  面对这些真实的中国现象,不知道是不是也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看上去是 提高了,吃的鸡鸭肉肉都腻歪了,可是吃到肚子里的东西都没有大葱沾酱让人放心。吃的是有毒的,穿的是含有甲醛的有害衣服,用的不一定是环保的。没有什么让人能彻底放心的。作为普通的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希望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新气象呢。这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各级领导的廉政之风,需要经商者良心上的升华,需要社会上各阶层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新风气。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为了祖国的富强,加油!

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什么?

2.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6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
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33.3%,平均每年增长10%;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比1949年增长79.2%,平均每年增长19.9%。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3个百分点。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巨大振动一样,也呈现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三年“大跃进”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增长18.2%;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万人,增长43.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10.9%提高到15.4%。
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停缓建大批建设项目,动员2500万左右职工回农村,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857.62万人,下降12.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12.2%。

3.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55周年,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从衣食住行的琐细方面也不难看出北京市民生活中发生的巨变。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标准,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 
裕,30%以下为最富裕。而北京市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1.7%,已处于富裕阶段。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65.4元增加到2003年的13882.6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5倍。

 再看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北京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韩暖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在过去的20多年中,北京人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的“量级”也经历了从“百元级――千元级――万元级再到十万元级”的发展。

 从最初的“填饱肚子”跳跃到了现在的“食不厌精”。北京城市居民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2003年,北京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花费830元,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上升到11%。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18.67平方米。从1994年北京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到2003年,北京市共竣工经济适用住宅1084.4万平方米,销售939.9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

 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2003年,北京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5.6万辆。2004年以来,北京市场月均销售汽车3.8万辆,其中新车2.7万辆。

 想和远方的亲人沟通信息,过去总离不开邮电局,得靠它寄信或打电话,而现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家用电脑已成为北京人生活中的必备品。2003年,北京电话用户达到682.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34.2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7部,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8.3台。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4.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中国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引领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摘要】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问】
新中国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引领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回答】
就在202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2000多元,成为了中等收入国家,人们实现了小康是的生活。【回答】
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回答】

5.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6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
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比1949年增长33.3%,平均每年增长10%;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27万人,比1949年增长79.2%,平均每年增长19.9%。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9%,比1949年增加3.3个百分点。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巨大振动一样,也呈现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在三年“大跃进”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增长18.2%;城市人口由7077.27万人增加到10132.47万人,增长43.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10.9%提高到15.4%。
1962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停缓建大批建设项目,动员2500万左右职工回农村,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47万人下降到8857.62万人,下降12.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4%下降至12.2%。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