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2024-05-13 19:40

1. 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人民币?看完涨知识了

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2.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人民币?看完涨知识了

3.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我们对民国时期的大洋一定非常熟悉,因为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大洋和铜板是电视剧中最常见的支付方式,一般人工资的发放也是以大洋为单位。而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概等于现在人民币的100元左右,但是在那个时期,一块大洋却异常的珍贵,因为那时候的物价比较便宜,工资也比较低。关于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100元左右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约等于现在的1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普通工人的工资是每个月5~10块大洋左右,应该就是现在的500~1000元,但是由于民国时期的东西比较便宜,所以可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一些其他的职业,比如律师,大学教授的一个月的工资就比较高,大概月薪300大洋左右,就相当于现在月工资的3万元,而且当时的物价比较便宜,这样的工资可以买到很多的东西,甚至可以在很好的地方买到一栋房子。

二、物件上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正在大幅度的上升。那时候的一个大洋,基本上可以抵得上一个普通家庭收入的1/5,但是就现在的社会来说,一块大洋也就是100人民币左右,大概只够一个家庭几天的饭钱。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物价上涨的非常快,与民国相比,已经上涨了大概有十几倍。

三、如果想要保值可购买黄金
对于现在的货币来说,都存在贬值的风险,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变化太快。所以如果想要保值,还是选择购买黄金比较好。
关于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现在等于多少人民币?

4. 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明末清初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有:“生出无穷事,骗去许多银。” 银锭、元宝、银币,一直是我们过去的硬通货币。西班牙作为最早在南美发展殖民地的国家,在南美地区制造了双柱银元用于流通,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最开始这些银元只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使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习惯称银元为大洋。

到清末,清政府跟外国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清政府自己开始制造银元,民国时银元作为货币流通达到鼎盛,最为人们熟悉就是袁大头,也就是民国时期发行的刻印袁世凯头像的一圆银元,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1912至1927年间又发行了刻印孙中山半身像的一圆纪念币,又称孙小头。
那么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在今天能换多少人民币呢?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货币的换算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参照物来进行对比计算,不过这不是绝对准确的。而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货币是交换价值的一种形式。

大米作为生活刚需,它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都硬杠杠的,任何时候温饱都是第一需要,大米很适合作为参照物来计算到底怎么换算民国时的银元和今天的人民币。民国时,大米大概6-7分/kg,牛奶8分/瓶,猪肉2角/kg。普通人吃一顿饭也就是几分钱,达官贵人吃上一桌上好的酒席也花不了一块大洋。
现在在外面吃个快餐15-20元,两个人点三个菜随随便便就100多元了,下馆子吃得稍微好一点, 点个大菜的话少说也要花费300元以上。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下,人们平时难得吃上荤菜,碰到哪家哪户有喜事,经常“凑份子”喝酒吃席,一份子钱一般就是一斤或两斤猪肉钱。

现在农村经济差一点的地区凑份子一般60元左右,经济好一点地区100元,经济发达地区不在参考范围。在吃饭问题上,一块银元购买力折算到现在至少也有人民币200元左右吧。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大大不同,价值凝结的劳动也会不同。
不同时期的银元购买力也不一样,宣统年间最开始发行的银元“龙洋”价值高,民国刚开始发行银元购买力也很强,后期购买力下降了很多。到今天,银元又会因各种因素,收藏价值也大大不一样,比如一块袁大头武昌银元的收购价格就比一块袁大头普通银元的收购价格高出一倍还多。

我们还可以从人们的工资水平方面来参照折算。1917年刚入大学教书的胡适写信给家里报喜“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每月280块大洋令他非常激动。当时普通教授每月180-280大洋,正教授300-400大洋。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有600大洋。鲁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他在北京的月薪大概200大洋,他的稿费很多。
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黄金地段,一套有40来间房的花园式的豪宅,大概5500大洋。北洋时期小学老师的工资就低多了,一般七八块,这还得是教育发达,经济好的地方,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10块大洋左右,工种好工价高一点也就25块大洋。学徒工就更惨了,一年到头可能就能得到几个大洋。一块大洋,对贫苦百姓来说还是一笔“巨资”。这样看起来,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00-300元的样子。

1914年也就是民国三年,民国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块银元总重七钱二分,89%为银,11%为铜。1钱为3.125g,目前银的价格大概6.33元/g,这样一块银元其中银含量折算的价格大约人民币130元。
其实这些仅仅供参考。物以稀为贵,银元退出流通后,他的价值跟它的收藏价值更加相关。就如前面提到的在北洋时不同时期的袁大头的购买力不一样,现在不同时期的袁大头的收购价格不一样,袁大头的折坏,磨损不一样,价格又有区别。

一块袁大头一般的收购价格在800-1000的样子,一些特别版本价格不一样,武昌版袁大头就比一般的贵一倍以上,它的收购价格至少在2000以上。现在家里有几块银元的,也是好好收藏起来,它的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还是挺高的,卖出去了就再也没有了。当然如果有一两袋银元,你可以考虑拿一些去换点人民币花花。

5. 民国时期十块大洋能够买到多少东西?

说到民国的标记,很多人会想到银元。银元的购买力自然不是铜币、滥发的法币所能比的,俗话说:一块钱不算少,十块钱不算多。在民国时期,十块大洋能够买到多少东西呢?

民国的物价极不稳定,相对来说,北方的物价要比南方低一些,一线城市的物价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出一些。以大米为,20年代的上海,每石大米售价在10个银元,差不多是每斤大米7-8角钱,面粉也是这个价格。
再往前,民国初年那会,一石大米不过6圆左右。而同一时期的贵州安顺一带,正常年月,一石米不过3-4圆。但是到了30年代后期,随着抗战的爆发,通货膨胀严重,全国粮价普遍上涨。40年代末期,在上海,100元法币只能买到2粒米并非咄咄怪事。

完粮食,我们再来说说肉食。那个年代的猪肉比牛肉、羊肉要贵上一些。30年代初期的广州,牛肉一斤0.6圆、瘦猪肉每斤0.9圆,这同民国初年的牛肉每斤0.15圆,猪肉每斤0.28圆,已翻了好几倍。越往民国后期,肉价腾腾上扬,一般家庭真个是吃不起啊,吃着吃着就穷了。
想像在的国民级餐饮--火锅,三五好友吃一顿起码也得两三百元,而在民国时期的北京,一块大洋就可以请上朋友吃顿涮羊肉了。但是如果邀请朋友在饭店吃一桌说得过去的酒席,这一块大洋就不够看了,即便是不含酒水,一顿下来也得3-10块大洋。

著名作家郁达夫好吃,在他的日记里,下馆子占了很大的内容,每月的稿费差不多都花在了饭店里。1923年,郁达夫曾请潦倒困顿中的沈从文去四如春饭馆海吃一顿,花去了一块七毛钱,郁达夫用五块钱买单,找的零钱都给了沈从文。几十年后,沈从文回忆此事,泪眼婆娑,满怀感激。
民国时期的物价水平,三言两语是道不完的,这里也只能略窥一斑。这么说吧,民国时期,在大城市月挣十块大洋,也就跟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职场上的小白领,月入5-7千的样子,扣除房租、伙食费,一月所剩无几了!

民国时期十块大洋能够买到多少东西?

6.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不同时期的货币换算其实是很难有一个标准的,比如说古代某个时期一两银子或者一个铜板能抵现在的多少人民币?这很难有一个比照物去比对,最常用的一个比照物大约就是所处同一时期的米价了,但用米价来做一个比照依旧不能准确的说明问题,因为米价的波动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现在的大米生产量要远高于古代。那么相近时期的货币换算是不是就容易呢?也未必,就拿十年一个时间段来说,十年前同现在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此想要知道百年前的大洋抵现在的多少人民币,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无解的,因为民国的环境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现代社会的虚拟货币,或者说网上支付、通货膨胀之类,对货币换算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当然换算也是可以换算的,但是如果用数字简单表达的话,可能没有办法达到精准的效果,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来换算。
在换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民国的大洋指的是什么?我国的第一批大洋是来自于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最初这些外来银元只在广东等沿海城市使用,后来到了清朝末年,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批自制大洋。到了民国时期,大洋的使用被规范起来,具体可以参考《新国币条例》。
大洋或者说银元的名称都不如“袁大头”更为人熟知,其实这三种叫法指的是一种东西。关于袁大头在民国时期的地位,这里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书中,描写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场景。就是当时的农民种了粮食,一般是留一部分自己吃,另外一部分就会卖出去以补贴家用,卖出去的那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一些我们常说的收购商收购,可是有一些商家就会选择给农民伯伯纸币。
我们现代人对于纸币的使用已经形成习惯,并不会觉得怎样,也很乐意接受纸币,但是民国时期的人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宁愿不卖粮食也不要纸币,必须要用袁大头换粮食。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袁大头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多么地重要,是纸币完全比不了的。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更直观地去看一下袁大头的购买力。首先从“衣”来看,一块大洋可以买十尺布,还是百姓中最受欢迎,也是冬天最为希冀的棉布,那时候的棉衣服可以相当于现在的羽绒服。其次从“吃”方面来讲,一块大洋可以买十斤猪肉,而且我们还不可以用现在的猪肉价格来衡量当时的猪肉价格,因为民国的社会不稳定,所以那时候的肉类应该是比现代社会的贵很多。同时民国初年的白糖价格为六分钱一斤,油为八分钱一斤,你们可以自己在心里换算,一块大洋可以买到多少东西。
看完物价,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人们的收入,这样才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袁大头的使用和购买力。在当时最为繁华的上海大都市,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为二十块大洋,而更为需要技术性的职业,如教师、护士这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群,他们的薪资为每月五十块大洋,而更为复杂或者说高级的工种,如律师、记者、医生、作家这种,则每月工资可以达到两百大洋,这已经是当时社会高收入的代表了,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他的月收入,很长时间稳定在三百到五百大洋之间,后期还有增加,平均来看的话,月收入在四百大洋以上。
所以通过物价和当时人们收入的对比,能够得出一个大体的数据如果一定要说一块大洋可以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的话,私以为一块大洋在民国初年是相当于人民币二百元左右,可以往上调一点。但是大洋到了民国后期就不那么吃香了,按照换算的话,最多可以达到人民币一百块。

7.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的钱币换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来做对比,而参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那么,知道了对比的商品后,还要根据年代的商品价格为例。

1872年时,白米每旧石为2.7银元,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为1旧石=160旧斤=177.7市斤。也就是说当时每斤白米为1.5分银元,这时候的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为一百多块。1901年时,白米每旧石为4银元,也就是每斤为2.2分钱,这时期的一块银元大概为今天70元左右。1911年-1919年,米价涨幅不大,当时每旧石为6银元,也就是每斤米是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只要1角2分,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的一银元相比现在人民币为40-50元。1920-1925年,上海米价到了每市石9.5银元,1市斤=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要5分多钱,1银元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为1角4分左右。这时候的1银元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1926-1936年,米价每市石需要10.2银元,每市斤为6分多。1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为2角左右。这时的1银元等于人民币30-35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清末民初时一块大洋的价值概念。虽然当时上海的物价要比北京高出10%左右。
民国初期到后期的物价相差极大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请吃西餐;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可以买10张演出入场券,而报纸这些,一份只要3分钱,一块银元就可以包月。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五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到民国后期一银元是一担谷。
根据清末时期银子的换算,当时一块银元等于0.8-0.9两银子,以这个价格兑换现在实物的话,那一两银子就100元以上,民国初期时约等于250元。
我们可以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时的工资300大洋来算,相当于现在至少3玩人民币,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5-10个大洋,蔡锷将军当云南总督时月薪也才65个大洋。

以民国初期的物价推算,当时的一块大洋价值约等于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后期时的价值就没有这么高了,只能值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8.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以学者李开周的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对比现代大米价格的话,换算下来约等于145元人民币。
论其购买力,在那时更是丰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块大洋下馆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烧鸡、火腿等“硬菜”。1917年时,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顿都吃“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甚至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就花一块大洋。

历史
大洋是清末到民国期间各种流通的“壹圆”型银币的统称,基本属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
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各种龙洋、(民国)大头、小头、船洋、汉版等,甚至荷兰的2.5盾、法国/比利时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说凡是符合这个规格的都可以认为是大洋(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放任银币自由铸造、流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