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4-05-09 01:41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目前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时出现了多种观点或理论流派,以下仅简要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理论雏形。
(一)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各种自然资源如按照其是否具有自我再生的性质可简单地归为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或由自然界更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后者不具备自我繁殖能力或自然界不能自我更新(或者更新速度与人类利用速度相比极其缓慢),在自然界中的储存量如连续使用会逐步减少,直至枯竭,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两种。
自然资源不但向人类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还以其他多种形式向人类提供服务。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需要的基本来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人类出现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平静的,由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较为单调、平薄的物质需求结构,对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多大的压力。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的质越来越精细,时至今日已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就在人类沉醉于自己取得的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之时,却惊愕地发现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资源危机以及相关的环境危机已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生物物种消失与多样性减少、土地侵蚀与沙漠化、化石能源与矿产的急速消耗以至某些种类已面临枯竭、大气与水体污染、臭氧洞与温室效应等。归结起来,自然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某些用作能源和原材料的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过度地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我们当代人的合理用量和品位,已至接近或部分接近于枯竭;其次,可再生资源由于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其再生能力已受到严重损害,从而限制了利用的可能性。
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人类对它的利用一定要考虑是否会损害该种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或自然界的更新能力,要做好规划、管理、补偿、再造、循环、环境保护等各种工作,以避免其在资源提供的质和量上有所改变甚至退化到不能提供该种资源的水平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没有新的替代品或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以前,由于该类资源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其总存量是固定的,利用了多少,总存量就减少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是绝对的,而“可持续”则是相对的。因此,对这类资源所谓的可持续利用不是保持其存量水平的不变,而是指其利用消耗速率要低到在其存量枯竭之前能发现新的替代品,也就是说可持续利用的速率必须低于或至多只能相当于替代品可能发现或研制出现的时间周期相应值。由于替代品形成或发现速率的不确定性,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能意味着使其消耗速率尽可能降低。
(二)“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
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必须具备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无排他性的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一般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就是无竞争性的消费品,因为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呼吸。在以往的长时期中,许多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日趋严重,如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清洁的水资源等,也已逐渐不再成为可以任意无限使用而不影响他人的纯粹公共物品了。因此,“公共物品”的价值理论认为,环境质量可以看做是公共物品,但它被人类利用是有一定价值和价格的,主要表现为环境质量被恶化后要恢复到原来状态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并且,环境的恶化往往会给相关产业或生产、经营等带来巨额损失;所以,必须从经济学上将环境质量的价值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中,并从经济学上探讨人类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佳模式,以防止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河流上游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造成整条河流的污染,使河流中、下游的农业、水产业、人民生活用水等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学上看是完全得不偿失的;还有许多环境质量恶化在短期内很难评估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有些可能对于将来是更致命的危害,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臭氧层的损耗等,对于这些也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
根据布伦特兰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潜藏的判断是,现今的发展模式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但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已构成了危害。由于当代人与后代人相比较起来具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即客观上使用和占有资源的机会更大,当代人很难抑制自己过度使用和占有资源的冲动。因此,代际之间能否公平的讨论主要出自对未来世代发展机会的担忧上。显然,依据布伦特兰的定义,从财富在代际之间分配的公平性角度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核心仍然是如何看待自然和看待后代人的利益,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采取今天的行动。
通常来说,社会财富应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人造资本是人类活动创造的财富或产品,包括使用的机器、厂房、基础设施、道路和船只等。自然资本是自然界中可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资产,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人力资本包括劳动力(含知识与技能)及相应在教育、健康与营养物方面的投资。一些学者认为,如果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财富总额不少于上代人留给当代人的财富总额的话,就可认为财富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公平的,即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必须区分财富总额中的三种资本类型,应保持各类资本份额基本恒定,但允许其中某特定资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的资本来替代。即某种类型资本存量的减少是以同种类型资本的其他形式的资本来补偿,而非其他类型的资本。例如,对于自然资本而言,耗竭石油所得的收益不仅需要进行自然资本再投资,而且要保证后代所能获得的能源至少与我们今天所消耗掉的能源一样多。特别是要考虑自然资本的某些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如生态系统提供的清洁水源、净化空气、降解废弃物、维持CO2 平衡、过滤紫外线及新药开发库源等功能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的。总体看,追求代际之间总资本存量(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不减少,保证环境(自然)资本的最低安全标准,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可持续发展所给出的约束条件,作为宏观指导策略是具有借鉴启迪作用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世界未来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科尼什曾说过,就社会变革的角度而言,1800年—1850年可称为迅速变革的时期;从1950年开始,我们这个星球出现了一个彻底变革的时期;而70年代以来,变革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称作“痉挛性变革时期”。社会以及人的能力的迅速发展,确实使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宏观领域,人类制造的宇宙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在微观领域,我们已经深入到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并把成果应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和武器制造上。人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前途就会越来越光明。
但是,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自己的这些进步却产生了种种疑虑,人们越来越感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迫切地需要对我们过去走过的发展道路重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需要在价值观、文化和文明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变革,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3. 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环境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国界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关注和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 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2) 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 

(3)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哪些

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下面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介绍,供大家参考。  
     
   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发展内涵   一.共同发展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这个巨系统不可分割的子系统。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是其整体性,每个子系统都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只要一个系统发生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紊乱,甚至会诱发系统的整体突变,这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三.公平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因水平差异而表现出来的层次性,这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发展水平的层次性若因不公平、不平等而引发或加剧,就会因为局部而上升到整体,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四.高效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轮子。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损益的成分。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五.多维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国家与地区又有着异质性的文化、体制、地理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背景。此外,因为可持续发展又是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概念,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实体的可接受性,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包含了多样性、多模式的多维度选择的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全球性目标的约束和制导下,各国与各地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从国情或区情出发,走符合本国或本区实际的、多样性、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是由单个人提出来的,而是最先在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暑。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来的?

6.  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全球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受到威胁。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构成新的障碍。在这种形式下,人类不得不认真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探索新的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将其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明确地提出并给予系统阐述的是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这一大纲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的委托,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支持和协作下制定的。在大纲中可持续发展被理解为“为使发展得以持续,必须考虑社会和生态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考虑生物及非生物资源基础”。
为了使人们对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所提出的观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落实到行动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1年推出了另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文件——《保护地球》。这一文件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人们有时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的概念混为一谈,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持续增长”这个观念是不确切的。严格地说,没有任何自然事物可以无休止地、持续地增长。而“持续利用”这一概念则只能用于再生资源,当人们的利用不超过其负荷极限时有可能达到持续利用,这一概念也不适用于非再生资源。因此,在《保护地球》这一文件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是:“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3年11月成立)于1987年2月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当前人类在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普遍接受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并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现在我们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到了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的共同发展战略,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问题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共同性原则。也有专家认为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再增加三个原则,即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阶跃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性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这里的公平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另一方面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公平性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伦理上讲,未来各代人应与当代人有同样的权力来提出他们对资源与环境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消费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的责任,因为同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的地位,即各代人都应该有同样选择的空间。
可持续原则:这里的可持续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离开了资源环境就无从谈起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和谐性原则(或者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公平性,同时也要求具有和谐性,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指出的,“从广义上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如果每个人在考虑和安排自己的行动时,都能考虑这一行动对其他人(包括后代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需求性原则:传统发展模式以传统经济学为支撑,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的增长,它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立足于市场而发展生产。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世界资源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不断恶化,而且人类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物质仍然不能得到满足。而可持续发展则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可持续发展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的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高效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和需求性原则已经隐含了高效性原则。事实上前四项原则已经构成了可持续发展高效性的基础。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这里的高效性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阶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间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3)包括:
第一,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必须全力防止地球生物资源的衰竭和灭绝。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保护的程度是区分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
第三,人类发展受自然资源所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经营管理战略,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主张产品、效率、资源和环境并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社会稳定和公平相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就是: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生产中要尽量地减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第五,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是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各代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清洁生产和无害环境或有益环境的技术体系等。
四、国家石油可持续发展之内涵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的深入,各国对自己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都进行着长远的战略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妨借鉴专家的观点来对国家石油可持续发展问题略作探讨,由此来窥探国际石油可持续发展观。
石油资源是基础,充足的石油资源和合理的勘探开发投入,可以保证有效的供给。对国内油气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的石油安全既取决于对自然资源潜力的客观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也与这个国家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程度有关。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利用国际资源而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在面对“非常”国际事态情况下,没有国际合作,没有满足国家一定时期需求的石油储备,国家石油安全也难以保证。石化工业的发展规模与布局既与国家石油资源潜力、质量品位和分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与对油气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有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尽管油气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比例却很低。因此,倡导节约利用油气资源,并积极寻求替代能源,就成为实现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上述目标还需要国家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鼓励和推进。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关系。在中国油气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强调油气资源的持续利用,油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油气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首先,石油资源的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油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采取适合中国资源特色的油气资源利用战略,是保护资源、保证中国油气长久安全供应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第二,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油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石油企业既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扩大盈利,发展生产,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又负有保护环境、保障石油持续供应的社会责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石油企业只有建立起高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把企业对经济目标的追求与对社会贡献的责任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石油工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石油勘探开发及运输过程中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产生有害气体和废弃物,或因事故发生泄漏,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石油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也会排放有害物质。因此,石油工业需要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不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同时,赢得持续发展的空间。
正是基于同样的理解与认识,国际著名能源问题专家、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博士2003年4月8日在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政策、出口和贸易促进分会上,就美国能源形势、全球能源安全等问题作了报告。丹尼尔认为(2003):基于美国过去30多年的经历,保障能源安全应遵循8个原则,即:全球只有一个石油市场,美国只是该市场的一部分,美国的石油安全有赖于全球市场的稳定;能源供应多样化是能源安全主要保障之一;应急储备是应对石油中断的第一道防线;现在的石油市场比数十年前已有更大的灵活性,干预和控制只会适得其反;寻求与其他石油进口国建立能源合作关系,不管这些国家是工业化国家、新的“全球化国家”(如中国和印度),还是贫穷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利用高质量的信息并加快信息在石油业的传递减少恐慌;美国需要与大部分石油输出国在一致的基础上保持牢固的对话和合作关系;健康的、由技术推动的国内能源工业是能源安全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考虑目前和未来的环境因素,致力于广泛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这些观点无不从同样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的支持,油气的可持续供应需要国家从多个方面考虑,并坚持油气可持续发展观,采取油气可持续供应措施。

7.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8.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