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2024-05-02 18:26

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大家一直很纠结的“什么是幸福”就是积极心理学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
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积极心理学,原因是积极心理学很容易找的,而且积极心理学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积极心理学,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积极心理学,之所以这里的积极心理学比较全,其他地方的积极心理学网,可能不如这里的积极心理学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积极心理学,原因是积极心理学很容易找的,而且积极心理学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积极心理学,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积极心理学,之所以这里的积极心理学比较全,其他地方的积极心理学网,可能不如这里的积极心理学全面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大家一直很纠结的“什么是幸福”就是积极心理学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

积极心理学

2.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不等同于心灵鸡汤,心理学它是一个具有慈悲心肠。幸福、积极、快乐是有科学方法去证明,也有很多的结论能够证明这种状态是存在的。它有生理的基础,它有身心的反应,它有具体的后果。
  
  
 不要去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适当的调整。
  
 闻香的东西可以让心情变好。
  
 把工作当做一种享受,一种有意义的事情。
  
 大脑里的海马体是提神经元的方式触动全身,用行动改变心态。
  
 有目的性、根据性的比较,随时改变参照物。
  
 这些结果表明,催产素并不能被简单地称为“爱的荷尔蒙”,它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它并不是绝对“爱的荷尔蒙”,在不利的条件下它甚至让人对社交关系更为焦虑,无法促进人际亲密。
  
  
 Jennifer猜想,催产素的这一特点可能基于催产素的作用机制,她认为,催产素是在大脑记忆的调控下产生作用的,当人们在友爱的环境(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关)下成长时,接受催产素会更友爱;而当人们在不友爱的环境下成长时,接受催产素会更焦虑。也就是说,友爱环境下成长的人接受催产素会激发他们回忆美好时光,因此更易亲近;而不友好环境下成长的人接受催产素会激发他们回忆消极、不愉快的时光,因此更焦虑。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人人要活出自己的天赋,人人要活出自己的优势,别拿自己的弱势去比别人的优势,我们可以去学习改变它,不是去攀比。
  
  
 幸福的含义每个人理解都不同,有的人希望富有、有的人希望有人爱你、有人希望有个可爱的孩子......我的幸福虽然不是每时每刻,但我觉得我走到今天的每一个过往我都是比较幸福的,而且通过学习,我现在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烈了!幸福就是感受爱的能力,通过生活的淬炼,我感受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我们很多时候去追求一种所有实实在在的快乐,其实是一种虚无的。
  
 比如我们去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去喝酒蹦迪,去躁动的会场,去追求名牌,毫无理智的追星,都是一种看似你获得了短暂的愉悦,却也瞬间失去。
  
 我们更应该去追求一种内心的安定的快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假如你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你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就应该去做更多努力,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那种做自己喜欢的事的那种幸福感。在这个我们追求幸福感的过程中,我们是快乐的,是非常有意义的快乐,这会让我们把积极的能量放大,幸福感就会一点点蔓延开!
  
 内心安定、有一张床可以让我休息,有一本书可以让我心安,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以外在的拥有来决定我们是否幸福或者快乐,其实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幸福的能力!
  
 幸福就是踏实、从容、平淡的过好每一天。

3.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爱尔兰籍著名心理学大师阿伦·卡尔所著。卡尔是欧洲顶级名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这本书是他为美国、欧洲高校撰写的心理学教材,是很多欧美大学生们的必学课程,也得到了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院长费利西亚·于佩尔,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一致好评与推荐。积极心理学, 就是研究如何激发我们积极心理与情绪的学问。就是教我们把这些长板发挥到极致的学问。就像一个追着太阳跑的人一样,虽然身后是阴影,但他永远看到的是阳光普照。

积极心理学

4. 《积极心理学》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感到幸福了?
  
        闭上眼睛,回忆十秒钟,然后在心理写出答案。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每天都感到很幸福啊!恭喜你,你的状态真的非常的好。
  
         如果答案是:啊,我的确好久都没有幸福福感了。我很不开心,最近的日子总是很焦虑,身心很疲惫,即使睡了很长时间的觉,也打不起精神来;我感到生活很无聊,工作很无聊,家人很无聊,自己也很无聊,内心很压抑,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也不想改变;我特别嫉妒别人的生活,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开心的样子, 我心里甚至有了恨意,凭什么他命这么好?
  
        如果你写下了这些答案,在为你感到失落的同时,我希望通过下面《积极心理学》的学习,帮助你重新找到久违的幸福与快乐。
  
        这本《积极心理学》的作者,是爱尔兰籍著名心理学大师阿伦'卡尔,这本书是他为美国、欧洲高校撰写的心理学教材,是欧美大学生们的必学课程。我们将分四部分来解读本书,在阿伦’卡尔的引领下,采摘“人类积极心理学”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将这些内容转化成我们的精神养分,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充满幸福、希望与阳光。
  
 一、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在这里,考虑到很多朋友未必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经验,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背景。古今中外它有100年的历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心理的学问。那么,什么要研究呢?是因为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内心和天气一样,有晴空万里,也有突然的暴风雨。一开始,心理学的目标,就是放在如何预防暴风雨上,或者说暴风雨来了,如何尽快把它驱赶走。这就像医院一样,目的是治病,把病人健健康康地送出医院,是每一位医生的最高荣誉。所以,心理学最早的目标是和医院一致的,就是治疗精神疾病。

5. 积极心理学(六):积极关系

客体心理学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是寻找客体关系。
  
 积极的客体关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愉悦,消极的客体关系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个体生存的可能性,而且构建了个体终生适应的特点,并且帮助个体终生向更好的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依恋是一个终生构建的过程,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发展起来的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不断持久,最终发展出其他的依恋关系,如朋友之间的依恋,爱人之间的依恋。
  
  1、回避型 :与别人亲密时令我感觉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当别人想与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这一类型约占20%。
  
  2、安全型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的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的关系太亲密。在人群中,这一类型约占60%。
  
  3、焦虑-矛盾型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父母与亲密好友并不真喜欢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别人亲密,而这有时候会吓跑别人。在人群中,这一类型约占20%。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在回忆年幼生活时倾向于描绘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而回避和焦虑-矛盾型的依恋的青少年则是更多的回忆不信任和感情淡漠的家庭环境。
  
  1、父母关系: 
  
 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幼儿时期的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很早就形成了内在关系的“工作模式”,如果他们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是温暖、接受和鼓励的对待方式,他们就会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
  
  2、教师对依恋关系的作用 
  
 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给予关系上的稳固。
  
 对于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给予关系再造,帮助孩子理解和父母的关系,学习与父母的沟通技巧,发展出和父母安全的依恋关系,并且衍伸到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中。
  
 人际关系: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因素。
  
 所谓和谐的人际关系,指的就是认知一致、情感相容、行动配合的关系。
  
 1、人际和谐:实质上是双方关系是彼此接纳、信任和相互支持的,而不和谐的关系则是缺乏信任,也有较强的防御之心,是消极被动的。不和谐导致的冲突,会使人不计成本的陷入缠斗之中,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因新仇旧恨的积累使矛盾升级,导致关系的破裂。
  
 (1)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偿的交易。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社会性的东西:爱、服务、信息、地位等等。
  
 (2)社会规范理论:
  
 互惠规范:交互性规范,人类道德准则中最为普遍的部分。
  
 社会责任规范:知恩图报。
  
 (3)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自然偏好选择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
  
  1、家长: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面前,尽量少的展现冲突和矛盾
  
  2、教师: 让孩子认识到,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是合理的,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主动的沟通,合理的表达解决矛盾,构建和谐、温暖的交往氛围。
  
  1、概念: 不仅是一种被高度称赞的人类美德,还是当前积极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感恩是一种个体通过感激情绪回应他人的恩惠而获得积极结果的人格特质。
  
  2、结构 :两个维度、四个层面。
  
 感恩态度:认知、情感、意志和感恩内在四个因素。
  
 感恩行为:感恩的外在表现。
  
 1 、概念: 指改变对加害者的态度,从怨恨转变为原谅的心理历程。
  
  2、结构: 
  
 (1) 报复性宽恕 :主要表现在儿童早期,认为他人伤害了自己,只有对自己进行某种补偿,才能得到宽恕。
  
  (2)压力迫使下的宽恕 :在青年早期表现明显,只有在外部压力的迫使下才会宽恕冒犯者。
  
  (3)无条件宽恕 :主要表现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期,宽恕是无条件的,是为了提升爱的体验。
  
 1、通过读书、讲课、体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感恩和宽恕。
  
 2、建立感恩存折和宽恕存折。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教育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唤醒,是对人内在潜质的开发与拓展,它应该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

积极心理学(六):积极关系

6. 积极心理学

利他、感恩、宽恕
  
 
  
  
 二、感恩
  
 1、内观:对家人亲密者,内疚中恢复自信找到被爱的感觉,更应该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
  
 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为别人做了什么/我给他人带去了什么烦恼和麻烦/
  
 2、练习:
  
 家人之间表达感谢
  
 工作中对学生的感谢
  
 娱乐中对快乐时光的感谢
  
 3、记录感恩日记
  
 每天早或晚,五件事,我感恩      ,是因为      
  
 4、写感恩信
  
 三、宽恕:报复心强,回避心强,不愿意宽恕
  
 宽恕他人、宽恕自己,宽恕事件或情境
  
 自身强大,心理健康的人才会宽恕。宽恕是一种美德
  
 强大了才能宽恕。否则就是仇恨,奋斗
  
 2、练习:空椅子技术
  
 和对方重新对话,并且交换位置(画出对方,写上名字,贴在椅背上,对着他们说出来,撕碎他们,一点点凌迟处死)你可以原谅他们吗?宽恕,纯属他们太笨,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宽恕了自己。
  
 可以和自己对话,原谅自己。或者给自己写信,
  
 
  
  
 依恋、爱和丰盛
  
 一、依恋:焦虑性(渴望和敌意)、回避型(不愿意和不信任)、
  
 记日记回忆你的依恋史,用安全或者不安全来描述你童年和现在的体验,并说明它如何影响你现在对家人对他人对朋友表达爱的能力
  
 依恋是小时候对成年的影响。(不安全的依恋即妈妈消失,带来的焦虑)
  
 
  
  
 二、爱情
  
 斯滕伯格三元论
  
 亲密  激情  承诺:激情+亲密=浪漫    激情+承诺=鲁莽之爱  亲密+承诺=同伴之爱
  
 优先了解对方感受,不能只关注自己;消极归因于外界,积极归因于主观
  
 三、练习:赞美另一半,知道你欣赏他
  
 
  
  
 写信感谢你生命中的人,写完感谢信的体会
  
 
  
  
 活在当下,此时此地愉快的感觉幸福的记忆,让他自豪重复的事情让他回忆,或者只是享受现在。这是生存问题
  
 而宽恕就是关系问题
  
 替代父母也可以起到作用。不亲密就讨好,父子母女就是成人的关系
  
 性格孤僻智力好,不受人欢迎。亲子竞赛。
  
 
  
  
 
  
  
 
  
  
 
  
  
 
  
  
 
  
  
 
  
  
 
  
  
 
  
  
 自我疗愈=认知+情绪,先认知到自己对他人有很多投射,接着就是觉察情绪,说清自己的情绪:愤怒、恐惧、焦虑、抑郁、烦躁
  
 自我觉察可以通过书写来梳理,身体记录着你的情绪,或者通过画画去接触你的情绪

7. 积极心理学

一、习得性无助
  
  
 
  
 
  
 
  
 1、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2、习得性无助
  
 2.1、马丁·塞利格曼最初是研究抑郁症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的。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只能忍受。多次实验后,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再响起蜂音器,此时狗不但不会从打开的笼门逃脱,反而只能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2.2、“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泡在一种感到没有希望的环境里,时间长了,意志消沉了,也就懈怠了,感到生活都这样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2.3、对习得性无助的矫正
  
 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学习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不良的认知、情感、动机等。
  
 二、积极心理学,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积极心理学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更不是一种有毒的鸡汤啊,它是建立在有系统的实验的基础上自然科学;
  
 2、积极心理学包括一下五方面:积极的情感、成就、责任、关系和意义。
  
 2.1、积极的情感
  
 最先具备的就是有积极的情绪。例如,你自己可以感受一下自己每天的脸,经常是拉得很长的还是面带微笑的?根据你的脸部表情,请再接着想象一下你的身体状态,你是感到轻松的还是感到不舒服的;
  
 2.2、责任和承诺
  
 或者说是投入感,也可以说是一种承诺。投入和承诺,不是说现在立竿见影,马上有收获。也就是说你对于未来是否有信心,你现在做的事就是埋下一颗种子,等待着春种秋收时候花开、果实收获。让延迟满足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验;
  
 为什么投入感是一种积极心理的必要的条件?你愿意投入吗?
  
 你可能为人父母,你在这个养育孩子过程当中的孩子不是马上会期待回报?这是一个常见的事情吧。可怜天下父母心!你总是感觉投入很多收获很少,你如果还愿意坚持、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的去投入,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大国的匠人精神,你能不能去精雕细琢,享受整个过程而不及结果?
  
 2.3、关系
  
  
 
  
 狭义来讲是人际关系,但是广义来讲它不仅是人际关系包括你和宠物、动物以及自然等一切关系。世间万物日出日落、花开花落、晴天雾霾,你都好好地欣赏和平和地对待,因为这都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再有,我们都是社会人,人有生物性的一面,但人更多是个社会性的人,我们每个人离不开和他人的关系。
  
 2.4、意义
  
 你总是简单地重复一件无聊的事,一定无精打采。有意义就是有目的的,做事总想着做到极致,做到自己能力的最好,也是有目的,也是有意义。
  
 2.5、成就
  
 我们世俗认为的成功有时候是可望不可及的,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们都是普通人。凡事尽力就好。
  
 三、阻碍积极人生观的12项模式
  
 1、从来就觉得自已不过好——现在可能过得不太好,但可能是最合适的,感恩的心会让你总有”人逢喜事精神爽“外貌,一个好的心情了,你就是幸运星了。
  
 2、非黑即白的世界观
  
 3、做得太多,通得太紧;
  
 4、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中突;
  
 5.粗暴地对待反对派;
  
 6、为叛逆找个借口;
  
 7、总想一举成名;
  
 8、极度恐惧;
  
 9、情感上的“音盲”;
  
 10、没有足够好的工作;
  
 11、没有边界感;
  
 12、迷途的羔羊。
  
 一个简单的实验:——积极的情绪怎么去扩展我们的思维建构。
  
 一个简单的填空题,比如说现在给你三个字母,i、k、e,三个字母前再添上一个字母,让他组成一个单词。
  
 大家很快,很容易地填上了b或者l成了bike或者like的词。后来被试者被要求在15秒钟之内完成这个题能写多少写多少,大家在这样小小的压力下也很快完成了。
  
 接着,被试者被分成两组,一组看憨豆先生的片子,另一组看悲伤的片子,15秒后发现看憨豆先生的片子的被试更快完成了填空,悲伤片子的人的脑子好像锈住了,根本没有难度的填空题,有些人竟填不出来或者费了好大劲儿。
  
 说明:积极情绪的调动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

8.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