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从这一点来说,成为一个谋略家比成为一

2024-05-15 03:03

1. 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从这一点来说,成为一个谋略家比成为一

想问一下他是怎么计算天体的运行轨道的?几百年前,就有人装逼了!我一直以为我装逼才是第一,原来牛顿才是装逼的史祖。

牛顿曾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从这一点来说,成为一个谋略家比成为一

2. 我能预算天体运行的轨道,为什么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这是牛顿大哥于1720年炒早期股票失败后的叹息。
你今天在这里又叹息个啥个子?

3. 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但不能预测股民的疯狂.-牛顿

"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没说股民,当时的牛顿怎么会说股民呢

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但不能预测股民的疯狂.-牛顿

4.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谎言的历史是哪一本书籍

84岁的索罗斯在达沃斯宣布退休,退出投资管理领域。 
这位传奇大师老了终于说出皇帝的新装-特别对投机于股票市场的人来说,记住他的这名言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投资家)

    附:
疯狂的郁金香
  
  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投机狂热发生在17世纪的荷兰,投机对象不是股票、房地产,也不是荷兰油画,而是一种花卉--郁金香。当第一车郁金香从君士坦丁堡运抵安特卫普时,这种阔叶的多年生球茎草本植物被认为具有重要的“传播知识和观赏艺术”的价值。欣赏和栽培郁金香不久成为时尚,并演变成投机风潮。稀有品种的花价没完没了的攀升,球茎越奇异越值钱。
  贵族、市民、农民、商人、海员、女佣,甚至扫烟囱的老师傅和老裁缝们都沉醉在郁金香的投机热潮中。所有的人都认为:人们对郁金香的狂热会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投机者都会跑到荷兰,以荷兰人开出的任何价格求购郁金香。
  那些起初认为价格不会上涨的人,看到亲戚朋友个个满载而归,无不捶胸顿足,懊恼不已。很少有荷兰人能抵制住这种诱惑。人们不惜拿家具、珠宝、地皮等东西来换取这小小的郁金香球茎,只因为后者更值钱。这场闹剧一直持续到1637年初,价格最终上升到令人不可思议的水平,开始大幅回落:1637年1月以20倍速度增长的郁金香球茎价格在2月以超过20倍的速度全面滑坡。政府出面救市也毫无作用,花价从悬崖上向下俯冲,最后其标价还不抵一个普通的洋葱。99%的人在劫难逃,整个荷兰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之中。
  春去春来,郁金香依旧绚丽的绽放。
  
  
  密西西比骗局
  
  1716年,正当法国经济混乱、债台高筑、财政濒临崩溃之际,从苏格兰来了一个“财神”和“金融奇才”--约翰.劳先生。法国皇室十分欣赏他以纸币辅助金属货币的计划,同意给他一些资本建立“劳氏公司”银行。这家银行发行的纸币用以支付国债,并根据特权可以随意购买和兑换,发行后价值也保持不变。这便使“劳氏纸币”被认为比经常因政府干预而贬值的金银更能保值。由于纸币要有硬通货支持,1717年劳先生又获取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垄断开发特权。他声称那里“遍地黄金”,以此出售密西西比公司不断增发的股票。
  但是,出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并没有用来开采“遍地的黄金”,而是被皇室用来还债。
  公众被密西西比公司丰厚的利润前景所诱惑,申购新股的人要昼夜排队,甚至等上几星期。公司股票的价格扶摇直上,有时几个小时就能涨20%。收购国债的钞票流入股市,股价暴涨又刺激了新股的发行。雪团越滚越大,整个法兰西沉浸在致富的狂热中,经济似乎也真的繁荣起来。
  1720年初,孔蒂亲王没能以满意的价格买到新股,一怒之下把装满三辆马车的纸币拉到劳氏银行兑换硬币。更多的人开始觉得黄金可能比纸币更好,加入到兑换的行列。由于银行缺乏足够的硬币,劳氏纸币在挤兑风潮中被宣布不可兑换,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在恐慌抛售中一落千丈。无数人因此倾家荡产,一贫如洗。
  
  
  南海上的泡沫
  
  1711年,英国牛津的哈利伯爵创建了南海公司。作为承接英国政府债务的回报,公司除了获得政府6%的“安全利率”之外,还赢得南海贸易垄断权和南美金银矿藏开采权。但这个宏伟计划似乎有意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当时仍称雄海上的西班牙声称对这些地区拥有垄断权。在人们渴望发财的狂热气氛下,南海公司垄断贸易徒有虚名这一事实没有人关心。公司股票价格从1720年1月的128英镑,上涨到3月的330英镑,6月的890英镑,7月的1000英镑。从来没有这样多的人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变得这样的富有!受“南海效应”启发,许许多多的公司也纷纷推出各自据称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新发明”,如永动机、新式肥皂、从黄瓜中抽取阳光以及“一个具有巨大优势但一时还没人能说清楚的项目”......所有的股票都有人买,所有的股票都身价百倍。
  最终,南海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感到公司的股票价格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差距如此离谱,于是决定把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抛空。
  消息一泄漏,股价立刻下跌。不久,整个市场就因股价的一泻千里而处于极度恐慌中。政府官员为重树投资信心而付出的努力也不见成效。公众对市场的信心已经完全崩溃,无法挽回。无数公司的股票变成废纸一堆。
  “南海泡沫”危机中的大输家包括大名鼎鼎的天才科学家牛顿。事后他悲叹道:“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无法计算人群的疯狂行为。”
  
  
  美国的教训
  
  正因为自由和繁荣导致的贪婪与恐惧,美国人亲手导演了两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壮观的投机热潮和最惨重的崩盘。
  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美国经济充满了信心。正是这一乐观态度,促成了全国上下的房地产和股市投机热潮。这场投机热潮的最大中心地之一是佛罗里达。那儿气候宜人,人口增长速度快,导致住房供不应求,地价暴涨。全国各地的投资投机者都纷至沓来,希望得到好回报。银行宽松的贷款条件更是火上浇油,房价能在几周内翻一番。人们确信不动产市场绝对没有下跌的可能。虽然时间过了几百年,这一论调却几乎与荷兰人在为郁金香发狂时候的论调一样。
  跟所有的投机狂热相同,这场投机热潮最后也无可避免地走到了尽头。到1926年,市场供过于求,不动产价格开始不断下跌,投机者们只得割肉出局,进而引发了整个市场的崩溃。
  1928年,投机战场从佛罗里达转移到了曼哈顿。这次是华尔街唱了主角。股市投机几乎成为一项全民爱好,成千上万的人无心正业,股票交易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大资金、股票经纪人、咨询公司和上市公司联手操纵股价引诱公众上当的情况比比皆是。正当人们富贵梦正酣时,“晴天一声霹雳”,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市爆发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股指创下当日下跌12.82%的历史记录,拉开了特大经济危机的序幕。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们说:“股价没有反映出它们的真实价格,还应该再涨上去。”股市用下跌来回应。胡佛总统站出来说:“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是健康的,繁荣的。”,股市依然用下跌来回应。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从每股364.9美元跌到62.7美元,跌幅达82.8%。危机中,几千家银行倒闭,几万家企业关门,价值上亿的股票和几百万人的梦想随之灰飞烟灭。
  
  
  电子狂热
  
  20世纪60年代初,科技发展,电子时代来临,华尔街也迎来电子狂潮。当时所有上市的股票名称几乎都与“电子”沾边,根本不管公司的业务是否与电子工业有关系。人们也毫不关心公司究竟是生产何种产品,只要它们听起来和“电子”有关就会引来争购和狂炒。
  美国音乐协会,其经营的业务是上门向顾客推销留声机和唱片,为了上市,将公司名称改为“电子旋律”,该公司的股票发行价为每股2美元,一周后就上涨到14美元。
  一个有40年历史,生产鞋带的小公司,把“鞋带公司”改名为“电子硅片动能催化公司”,公司产品还是鞋带,股价却天翻地覆,直冲云霄。
  当公众沉醉于快速致富的梦想里而不能抵制任何诱惑时,就连“妈妈甜点”之类的糕点公司也不甘寂寞的投入到改名大军中,希望改名后会一夜暴富。
  “电子热”在1962年落下帏幕。争购狂潮变成抛售狂潮,股价一落千丈,许多巨富沦为乞丐。
  
  
  君子兰传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80年代,郁金香球茎的故事在中国重演。
  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市场上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各种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其中包括家庭花卉,君子兰就是最吸引人的一种。这种植物原产地是非洲,引入中国后,成为身份显赫,富贵家庭高贵和品味的象征。
  80年代,北方城市长春将君子兰作为市花,全市一半以上家庭开始种植君子兰。由于君子兰生长期需要好几年,因此供给无法跟上,市场需求便徒然上升,价格开始上涨。这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全国其他城市。许多个体投机者开始筹集资金,将市场上的君子兰一抢而空。很快,君子兰的价格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高度。开始,君子兰一般售价是每株100元,然后价格翻了2000倍,为每株200000元。
  这场投机热免不了会有同样的下场。君子兰还是君子兰,只是价格下跌了99%以上,令无数投机者血本无归。
  
  
  日本“气泡”破裂
  
  20世纪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投机狂潮属于日本。
  二战后的几十年,日本人艰苦创业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国民的富有。80年代中期,不少日本人发现,炒股票和房地产来钱很快,“气泡”迅速弥漫。从1955年到1990年,日本不动产价格上涨了75倍多,股价上涨了100倍。
  人们的投机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根本不相信日本有限的土地价格会下跌,不相信股价会下跌。炒股成为日本大众生活的必需。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的股票市值就超过了全美国所有券商市值的总和。日本高尔夫场地的总价值达5000亿美元,是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价值总和的2倍。根据地产价格,日本只需要卖掉东京市,所获取的资金就足够买下全美地产;只要卖掉皇宫便可以筹到足够的资金购买整个加利福尼亚。
  终于,政府认识到“泡沫经济”的危害,紧急刹车,调整利率,紧缩信贷,希望能把房地产价格涨势遏制住,让股市软着陆。
  但是局势已经不能控制了。日本的股市不是选择软着陆,而是彻底崩盘。1989年年底日经指数差不多40000点的水平,到1992年8月,指数就跌到14300点附近,并从此一蹶不振--截止2002年11月29日,日经指数收盘为9215点。同时,房地产价格下跌了70%。
  
  
  互联网热潮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却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90年代后期,全球迎来互联网热潮。在“高科技,新技术”的口号下,每个人都相信“这一次真的不一样!”亚马逊书店和雅虎等互联网企业,其股价在一年内翻了10倍,没有人计算市盈率,也没有人关心企业是否会盈利。和60年代的电子狂热一样,只要企业改名,加上 .com 立刻就会吸引风险投资家的大笔资金和公众对股票的疯狂抢购。
  美国一家名为“音像网络”的小公司,业务是在网上传播各种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自90年代中期成立就持续亏损,在互联网热潮中把名字改成“广播.com”,股价马上身价百倍,从每股18美元上涨到每股74美元,然后进一步炒到每股300美元。
  大洋彼岸的中国股市也紧跟世界潮流,上百家公司纷纷宣布触网,改名,披上高科技的外衣,忙着挂羊头卖狗肉,上演一幕幕荒诞悲喜剧。
  也许是为了再一次验证金融市场也有万有引力定律,代表全球高科技的美国纳斯达克股指由2000年3月的5048点跌至今年10月的1000多点,共30个月跌幅达78.4%。
  无数投资、投机者的希望与热情,贪婪与梦想最终化为苦涩的回忆与泡影。
  
  
  为何人们总是健忘?为什么人们不会吸取以往惨痛的教训?在郁金香和互联网之间,是风动?是幡动?还是人类贪婪和恐惧的心在动?
  经济史学家说,人类的“金融记忆”是短暂的。可以肯定,人类的”泡沫史“还会继续不断地写下去。
    因此索罗斯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5. 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但算不出人性的疯狂,这谁说的

牛顿
原话:
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性的疯狂。——牛顿
英文原版的找不到了,准确的来说是没精力找。
请原谅
以上☆

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但算不出人性的疯狂,这谁说的

6.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翻译成英语怎么说?

I can compute the orbit that heavenly body circulate, can't compute the humanistic madness however

7. 为什么说?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

这是牛顿说的。牛顿后来有次炒股,赚了不少,之后借了好多亲戚朋友的钱去炒股,结果倾家荡产了。之后他就感慨,说,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
在哲学上体现了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自然规律可以复现,而社会规律不能复现。 所以研究社会规律比研究自然规律要难的多。

为什么说?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道,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

8. 为何牛顿晚年不信科学信神学了?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大致情形是牛顿青年时期很有才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发现宇宙轮,等等。牛顿首先是著名科学家,这是近现代国际社会坚贞不渝坚信的,世界著名的伟大人物,对世界的贡献无人能比。
科学和神学不是截然对立的。科学和神学有着密切联系。神学是一门思想理论,创立在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之上,有一定根源和成果,虽然有不科学的地方。
科学家并不是不能信神学。牛顿时代的社会还是欧洲封建社会神学占统治地位,官方办学都传授神学,神学基督教和天主教与自然科学技术一并开课,都是必考,官方考试录用人员很看重神学成绩,那个时期的人都信神,耶稣是真主。
牛顿是科学家,科学家也可以信神。其实牛顿的成绩在于科学发现,和生活思想并不冲突,并不是他像无神论者一样完全对立。完全对立的无神论者伽利略等人被宗教领袖处决了。牛顿这种重在成果又处理好各方关系的做法还是值得尊敬的,明哲保身,还能发挥余热,将事业做大。
牛顿晚年研究神学,有点偏离科学家轨道。这和他的环境以及状况有关。他在深钻科学的时候,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困扰着他,给他带来不少麻烦。他转而信神,求得精神放松。但他没有背离科学,始终坚持科学,捍卫了自己的发现,巩固了科学成果,并使科学传播开来。
牛顿是皇家爵士,国会议员。教会统治时期的欧洲,牛顿想要发达,离不开教会的支持。牛顿从大学教授到造币厂厂长,都是教会势力中奋斗。只有他有了地位,才能使自己的科学发现更好的被世人接受。保不了自己,自己的发现也会被人遗弃,这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谜。要知道,西方从中世纪以来,一直是被神学宗教统治着的。西方人从宗教及教皇的统治中解脱出来,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仅仅是提倡一个“日心说”,哥白尼受迫害,伽利略被判刑,布鲁诺被烧死,宗教严酷地控制着西方人的思想长达一千年。后来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几个世纪的努力,科学精神才成为西方人思想中一种普遍共识。而这种普遍共识的形成,与牛顿对于三维物理空间最全方位的解读,有莫大的关系。正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才让“日心说”不仅从科学观察与科学实证上,还从理论上做了最权威的证明。可以说,正是牛顿的理论,从根本上对神学,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最致命的打击。
(青年牛顿)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在生命的后四十年里,从研究科学转变为研究神学,他不但用许多所谓的“科学现象”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还从《圣经》里推论出地球存在了六千岁这样一个十分荒唐的结论。那么,牛顿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其实,牛顿说上帝存在,也是有原因的。按照牛顿的说法,三维空间里,天体按照万有引力定律来运行,地球绕着太阳转,甚至太阳系绕着银河系中心转,这并不能证明上帝不在。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万有引力就是上帝创造的天体运行规则。上帝在创造万物的时候,也给万物制定了运行规则,而万有引力就是上帝创造的规则。当上帝创造了万物及万物的运行规则以后,他就不管了,他不会进行人为的干预。这就像一个钟表师创造了一个钟表以后,他就任随钟表自己运动下去一样。
在十一十二世纪教会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教育、法律、医疗、手工技术等等行业都无一例外被教会垄断。可以说除了贵族,能读能写能算的人都在教会里。如今的英语单词里,clerk一次就既有文书,又有教会的意思,可见当时将识字和教会融为一体,教会里的人都是“识字人”。
教会的迅猛发展,让麾下的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开得跟今天的麦当劳一样多。在那里,教士和僧侣进行读、写、算和教义基本知识的学习。他们一面汲取古典文化成果,形成了被称为“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课程;一面开展辩论与讨论,渐渐地形成了一些联盟或者说是协会系,这是大学的雏形。
那么,牛顿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套为神学辩解的理论呢?我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晚年牛顿)
第一,牛顿虽然搞清楚了三维空间里天体的运行规律,但是他搞不清楚宇宙的起源。事实上,宇宙的起源,是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原理以后,才有了相对来说让人比较信服的大爆炸理论。在牛顿的时代,这是一个没办法解决的问题。既然没办法解决,唯有相信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了,没有更好的解释办法。而牛顿的这种理解,和宗教神学其实是两回事。事实上,当时的很多基督教神学人士,都认为牛顿的并不是真正的神学,而是伪神学。
第二,一个人在世界上,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生命有终结的问题。因为生命有终结,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难以接受的。中国古人寻仙问道,希望延年益寿,或者希望得道升仙,就是对生命会终结这个问题无法接受。牛顿早年研究科学,而晚年研究神学,就是因为在牛顿晚年的时候,他需要解决生命会终结的问题。唯有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唯有相信生命是不灭的,才不会那么悲哀,那么让人恐怖。所以牛顿做的所有事情,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神学是合理的,证明上帝是存在的。
(万有引力作用下的天体运行)
当然了,我们现在知道,牛顿的这种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而且就比如他研究出地球才活了六千岁是十分可笑的一样。根本的原因,是牛顿没有一个正确的哲学观和生命观。
牛顿拥有超过30本的圣经。他坚信上帝的存在,相信圣经里提到的这个世界有结束的一天,即基督耶稣要来审判的时候。但是圣经没有说明具体的日期,于是牛顿将圣经作为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对但以理书与启示录进行反复的计算,在耶路撒冷图书馆遗留的一份牛顿手稿中,人们发现他甚至根据圣经计算出了世界末日的大限:2060年。
作为天才,牛顿发明了数学的新分支―微积分;揭示了光的组成原理,宇宙的三大运动定理,但这些都在他三十岁之前,只占他人生的很少一部分。牛顿大部分的人生里,准确地说有差不多二十年,只专心做一件事情:炼金。
爱因斯坦和牛顿为什么最终都信神
爱因斯坦与牛顿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站在了当时的思想领域的最高峰。当他们穷尽了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之后,他们终于发现,关于宇宙问题的最终答案,只能指向神。
牛顿的天才是多方面的,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神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他最有名的著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的基石。
哈雷是牛顿的好友,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轨道就是他所推算的,他不相信宇宙中一切的天体是神创造的。有一次,牛顿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的太阳,四周各大行星各照各的位置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星球立即按照自己的轨道和谐的转动,形象非常的美妙。有一天,哈雷来访,看到这个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不已,立刻问这是谁造的。牛顿回答说,这个模型没有人设计和制造,只不过是偶然间各种材料凑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哈雷说,无论如何必定有人造它,并且是位天才。
这时牛顿拍着哈雷肩膀说:“这个模型虽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阳系,实在算不上什么;你尚且相信一定有人制造它,难道比这个模型精巧亿万倍的太阳系,岂不是应该有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吗?”哈雷恍然大悟,终于相信神的存在。
牛顿的三大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可以这样说,牛顿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的解释是清晰明了的,但对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是无法解释的。世间万物,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这“最初的一击”是从何而来的?沿着这里思路推理下去,最终牛顿把这个“最初的一击”归结为上帝。牛顿也就从科学家走到了神学家。
牛顿这样评价自己的科学成就,只不过是在“追随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他总结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在望远镜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踪迹。”
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他曾谦虚地表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是牛顿,我只不过将牛顿在计算上的错误加以修正而已。”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也认为宇宙法则是“上帝”的杰作”,是“神”在安排星球运行的力量。
有一天,有位记者访问爱因斯坦,请他发表对宗教及神存在问题的看法。正好,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客人。爱因斯坦问:“记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谁将咖啡杯等物放于此处的?”记者答道:“自然是阁下。”爱因斯坦接着说:“小如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来安排;那么您想一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均按一定轨道运行无间,这种安排运行力量的即是神。”
爱因斯坦对“神”的看法发人深省。
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
爱因斯坦进一步举出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
访谈最后,爱因斯坦说到他相信“神”的存在:“因此,今天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总而言之,人的五种感觉是有限制的,无法感觉出神的存在,科学也无法否认神的存在。
只能说牛顿的研究方向变了。
有一段时间,牛顿还研究并投资过股票呢,但是他把10年的工资通通亏进去了,由此成为史上最大的“牛散”。牛顿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一语成箴,要研究神学了?)
好了,现在回到问题中来。
"不信??信??”这种问法是有问题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泾渭分明,哪有这样的事?
照这样说,神学家搞发明创造就一定代表他不信神学?科学家烧香拜佛就一定代表他很迷信(也许他只是寄托对祖先的缅怀,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信不信,得看他自己是如何说的,不是我们旁观者主观臆测。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笼统的说信与不信的问题,科学和神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即便过去的“科学”,以我们今天的理论方法与科技手段,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不科学的成分,反之,神学的存在,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那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有信仰的价值。
所以,换句话说,科学家真正要摧毁的不是神学,而是过去的信仰价值体系,难就难在这里。
对此,我不想从认知的角度(未知总是大于已知)来阐述为何牛顿不信科学与神学,只想从另外的几点说明一下。
第一、弄清楚科学与神学的关系。很明显,二者可以相互并存,并非你死我活、有你无我的关系,哪怕时至今日,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你随便,爱信不信!至于牛顿信不信,信什么,我们别操那个心,那是他个人的事。
第二、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探讨的是科学,但是非科学怎么办?比如人的心理和情感,科学和理性很难解释清楚,所以要学会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看问题,你才能欣赏其中的美来。记得电影《美丽心灵》里最后有一段话,是男主纳什(数学家、纳什均衡提出者,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跟他妻子说的,意思是他一辈子沉浸在数学和逻辑里(疯掉了),最后发现最大的逻辑是“爱”,是妻子对他的感情,治愈了他的疯狂,这个又怎么解释呢?
记得印度文豪泰戈尔也举过一个例子,说:月亮比星星大,如果从科学的角度说,这是错的,月亮怎么可能大过恒星呢?但是从文学的角度,这是对的,因为从直观形象看上去,月亮就是要比星星大。忠实于自己的直觉和感受,这才是文学立场;画画也是这样,看上去,你比远处的树要高(实际经过测量你没有树高,而是距离造成的视觉差),这也是忠于直觉,包括什么“透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不能什么都按按照科学的标准来评判,那样无疑是扼杀美,好无趣啊!
第三、神学不一定坏,科学也未必都好。不能因为科学就否定非科学的一切,这样做是有极大问题的,人类高速发展,如果不重视伦理和社会科学,很有可能因为高科技而走向自我毁灭,而神学属于心灵、心理的范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和滋养人类社会。
牛顿是非常牛逼的科学家没错,但他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机器,他需要科学,也需要神学,就这么简单,拜托!
牛顿生于1642年12月25日(当时的一种历法,好像是夏历),公历是1643年1月4日.由于牛顿生于12月25日.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吧?对了,圣诞节.所以牛顿从小就认为自己和神有渊源.这很正常,换做是我们,如果出生日某个特殊的日子,也会想出很多东西来.牛顿之前物理学可以说有伽利略刚刚起步,一切都尚不明朗.牛顿性格孤僻,极端复杂.源自于他是个早产儿,并且父亲在他没有出生就已经去世,继父是个神父,但年龄很大,从小牛顿没有母爱,继父死后,和母亲一起却发现自己多了弟弟妹妹.牛顿还经常虐待他们.总之牛顿心理上有一定的问题.
  牛顿虽然认为他和神有渊源,从小就十分虔诚,但是他和其他的基督教徒不同的是,基督教徒是通过圣经来研究神和自然的.牛顿则认为,想要更好的研究神和自然界,不是去研究圣经,而是直接去研究自然,只有把自然真正研究透彻,才能更好的理解神传达的旨意.所以牛顿去研究自然科学.注意:牛顿研究科学就是为了更好的研究神!他说过“要做到通过事物的现象了解上帝,实在是非自然哲学莫属”。所以当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以后,贝克莱大主教,就问他,为什么你的著作里没有神的存在,牛顿为了避免贝克莱的非难,在万有引力里加入了神的第一推动力,实际上,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万有引力,在当时这也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解释了.万有引力问题很复杂,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后才给出现在认为正确的解释: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一种几何效应,并没有这个力.这种几何效应使得似乎有这个力的存在,就像惯性力不存在一样,但在非惯性系中却必须引入这个力.当然量子力学却不这么解释.总之引力问题很复杂.牛顿自然解决不了.他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
  牛顿在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面世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当时的物理现象给出了很好的解释.然而,牛顿关于研究自然以研究神的事业并没有完成.因为第一推动力还没找到.类似的情况也还有.而当时的物理已经被他研究的差不多了,所以他只能通过研究神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因而牛顿晚年潜心研究神学.
  牛顿一直是一个宗教徒,并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那样,牛顿开始研究科学,后来不行了,研究神学--错,他一直研究神学,只不过他不是通过圣经研究神学.
一天,不信神的天文学家哈雷(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去老朋友牛顿的家里拜访,当他进到屋里后被一件宇宙行星的小模型(那个时候人类只发现了七、八个行星)所吸引。哈雷仔细的观察这个模型,七、八颗行星在上满发条后错落有致不停的运转着,真是稍微远一点不可,略微的近一丝不能,简直就是巧夺天工啊。不由的感叹--这是哪家工厂设计生产的呢?你快告诉我,我也想买一个,牛顿不紧不慢地说:“没有哪家工厂,它是自成的。”哈雷一听很生气。“你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呢,这样完美的模型怎么可能是自成的呢?”牛顿很严肃地对哈雷说:“你看到这个小小的模型,就知道它必须是有智慧的人造作,而且还要上足发条才能够运转的东西,就不相信它是自成的。但是整个的太阳系的机制,比这复杂万倍,你怎么就可以相信它是自然形成的呢?”哈雷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他回去后认真的思考,研究了宗教,后来他也成为了一个有神论者。
其实牛顿、伽利略、哥白尼、克卜勒这四个最大的天文和物理学家都是研读圣经的,即使将死的时候都在祷告、读经、敬拜上帝,是很虔诚爱神、爱人的基督徒。达尔文年老的时候对一个名叫Lady Hope的苏格兰人说:“感谢上帝,直到今天没有让我沦落成为无神论者。”虽然他的有神论对纯正的基督徒来说不被接受,但至少他承认自己没有沦落成为无神论者。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表述就是有缺陷的。牛顿从来没有不信科学,也从来没有不信神学!
比较贴切的说法,是牛顿一生都对研究感兴趣,只是年轻时主要研究科学,年老时主要研究神学。我们现在看来可能觉得很滑稽,但在牛顿的时代(1643-1727),认为两者不矛盾是主流。更进一步地说,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东西(能吃吗?),近代科学是伽利略、牛顿等人创造出来的。
当时绝大多数人是非常迷信的,什么事都祈求上帝的帮助,认为上帝会出手干涉各种事情,小到个人的身体健康、发财致富,大到国家的兴亡。而牛顿认为,上帝只是创造了自然规律,然后就撒手不管了,让这个世界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就像上好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观点,教会是不能容忍的。
钟表世界观
传教士经常用牛顿来为自己辩护,说“伟大的科学家都信神”,但其实这个例子没有多少说服力。在他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信教,社会对无神论者的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公开不信神的人基本都成烈士了。拿牛顿信教来为宗教撑腰的,就像用传统社会也有许多美满姻缘来论证包办婚姻好似的,纯属耍无赖。时代给过他自由选择的机会吗?
牛顿在早年经历过一次宗教的沉思,加入了一个“异端”教派。在那个时代正统对异端的压迫非常严重,所以牛顿在宗教问题上一直很谨言慎行,生怕被人发现自己属于异端。牛顿去世多年后,凯恩斯(对,就是那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买下了牛顿未出版的手稿,研究了几十年,发现牛顿的宗教思想偏离正统甚远。
从常情而言,科学家关心终极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尤其到了晚年。当你解决了小问题后,自然会对大问题产生兴趣。或者说他们对终极问题的兴趣一直都在,只是早年还有其他问题要忙,知识储备也不足,到了晚年觉得自己有条件来认真研究了。
我们现在知道研究神学是浪费时间,自然规律不需要上帝来创造,但牛顿那时很难产生这种想法。用不着苛责古人,学习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做我们时代该做的事,就是了。
我说这与一滴水有关你信吗?那还是上中学时看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牛顿49岁那年,他的书房发生了一起火灾,许多宝贵的论文原稿化成灰烬。
后来发现是牛顿那天早上因自己匆匆忙忙洗漱,没顾上擦脸就改论文,然后又有事勿匆忙忙离开。脸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片上,由于表面张力的关系,水成了半圆形,这就起到了透镜的作用,阳光通过水滴形成焦点,使下面的书稿起火,从而引发了火灾。事后牛顿非常沮丧,对科学研究兴趣大减,转而热衷于神学。
科学为人提供物质基础,神学为人提供永恒的精神关怀,哲学则平衡科学与神学的关系。无论哲学家科学家还是普通人,人生的尽头都是死亡,神学作为虚无缥缈世界的永恒描述,自然就是人最好的归宿。神学不给人什么,人走向神学是因为人要死亡之时有一个永恒的寄托,这和迷信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也就不难理解牛顿晚年热衷神学了。
正如有人说过“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谁说的无从考证(一种说法是爱因斯坦),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直到看过刘慈欣的《三体》,了解了神级文明,才刷新了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