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差异

2024-05-11 14:19

1. 中日经济差异

你的问题太空洞,无法详细回答。只能列个提纲:
1、发展程度不同,日本处于成熟工业化阶段,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
2、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日本高度依赖海外资源,中国部分依赖海外资源;
3、经济格局不同,日本以大型私营综合商事为核心,中国以大中型国有控股企业为核心;日本大中小企业布局较合理协调,中国企业发展很不平衡,大而不强、小而不专问题突出。
4、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同,日本对内需的依赖性较大,中国比日本更依赖出口;日本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依赖性很小,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投资。
......

中日经济差异

2. 中日经济差距有多大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中国的科技远远的落后于日本。
2001年的时候,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关志雄先生说至少40年;笔者认识的一位日本经济学教授在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感慨地说:“说差距有100年有些夸张,差距有50年有些保守,应该差距在80年左右吧!” 
作为经济学家,会通过GDP、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电力消费量等方面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但笔者想从科技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近日,在大阪举行的第六届中日经济研讨会上,广汽老总张房有骄傲地宣布“广汽已经成为本田最优秀的海外工厂”。丰田和中国企业的合资,正是中日互补的典型模式。在热火朝天的建厂、造车、卖车后,在中国工人的辛劳后,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一点可怜的加工费。
当然,中国是“世界工厂”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这个地位并没有多少值得骄傲之处。中日处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两国经济界人士都非常清楚。
因为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术,我们处在边缘,我们挣的是打工钱。 
为什么我们处在边缘,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进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资源短缺、国土狭小的日本,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技术领先。业内人士常说,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间;中国人有得是力气,只好在底端干苦力。

3.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问题

中国的经济和日本的经济有高度的依存度。最近两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现在两国经济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日本方面主要是由于国内长期的通货紧缩,日元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来说极大的不利于产品的出口,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加剧,人口每年都在减少,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小,加之主要出口地欧洲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与中国的领土矛盾,导致最近些年出口一直在下降,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现在经济处于一个停滞的状况,现在日本政府负债很高。
中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长期一直处于国际市场的最底端,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进口,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外国企业创造,近些年来人口不断的老龄化,劳动力开始缺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世界各国的工厂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南美洲和东南亚转移。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承担着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主要外销各国,由于主要贸易对象经济不景气(和上边的日本一样),出口遇到困难,只能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国内贫富差距巨大,上层消费有限,下层不敢消费,房地产吃掉了大量的未来消费力,未来几年可能会迎来一个经济放缓的时期。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问题

4.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是很大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发出的“五条誓文”中有一条就是“求知识于世界”。为此明治政府派出一个高层次的、庞大的使团考察欧美。这个使团由政府首脑岩仓具视为团长,所以也叫岩仓使团。 岩仓使团由50多人组成,其中不少是政府的核心人物,如四个副使一个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一个是内阁顾问木户孝允,这是当时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中的两位,还有两位副使是伊藤博文和山口尚方,伊藤博文后来长期担任日本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使团临行之时,当时明治政府的另一个首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说:“内政、外交,前途大业,成败在此一举”,可见其重视程度。 使团于1871年11月出发,到1873年9月回国,历时1年零10个月,访问了欧美12国,写了近百卷的考察实录。 使团的任务是重点考察和研究西方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制度。在美国考察时,由伊藤博文起草的使团工作要点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东洋诸国现行之政治风俗,不足以使我国尽善尽美,而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业,尽皆超绝东洋。由之,移开明之风于我国,特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至同等化域。”大久保利通感慨地说:到西洋这么一看,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岩仓具视在访问罗马时说:“视察各国之情况,像英、美、法、德这样的强国自不必说,虽二三流之诸国,其文化之繁盛,亦为我国殊不可比。”岩仓使团出访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明治政府进一步认清了世界潮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团回国后,明治政府提出了三大政策,这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发展。

5.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当中国在封建体制束缚中艰难前行的时候,彼岸的日本却展开了大刀阔斧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地向西方学习,改革由最初的单纯物质层面拓展到政治制度层面,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改革的结果是突破了封建主义束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是很大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发出的“五条誓文”中有一条就是“求知识于世界”。为此明治政府派出一个高层次的、庞大的使团考察欧美。这个使团由政府首脑岩仓具视为团长,所以也叫岩仓使团。 岩仓使团由50多人组成,其中不少是政府的核心人物,如四个副使一个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一个是内阁顾问木户孝允,这是当时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中的两位,还有两位副使是伊藤博文和山口尚方,伊藤博文后来长期担任日本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使团临行之时,当时明治政府的另一个首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说:“内政、外交,前途大业,成败在此一举”,可见其重视程度。 使团于1871年11月出发,到1873年9月回国,历时1年零10个月,访问了欧美12国,写了近百卷的考察实录。 使团的任务是重点考察和研究西方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制度。在美国考察时,由伊藤博文起草的使团工作要点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东洋诸国现行之政治风俗,不足以使我国尽善尽美,而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业,尽皆超绝东洋。由之,移开明之风于我国,特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至同等化域。”大久保利通感慨地说:到西洋这么一看,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岩仓具视在访问罗马时说:“视察各国之情况,像英、美、法、德这样的强国自不必说,虽二三流之诸国,其文化之繁盛,亦为我国殊不可比。”岩仓使团出访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明治政府进一步认清了世界潮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团回国后,明治政府提出了三大政策,这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经济和富国强兵。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发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清朝政府也向欧美派出一个使团,史称蒲安臣使团。蒲安臣是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中国的使团竟然聘请一个外国人当团长,可见信心和决心之缺乏。使团的两个副使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成员都是清朝中下级官员,职务最高的是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没有一个朝廷重臣。使团的目的也很局限,主要是安抚各国维护和约,不要再提新的要求。这样的使团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蒲安臣病死在半路上,其他使团成员人微言轻,对政府的决策,对国家的发展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岩仓使团,蒲安臣使团这虽是两件具体事,但可以形象地看出中日两国当时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出现后来的结局也是必然的。
为了实现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明治政府首先进行了三项改革。
一是学制改革。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并推行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1947年就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而直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仍是一个尚待完成的艰巨任务。
二是官制改革。为了适应宪政的需要,日本于1885年废除了带有封建体制残余的太政官制度,代之以内阁制,设内阁总理大臣。 三是军制改革。1869年,明治政府成立兵部省,实行兵制改革。1873年实行征兵制。1875年,日本参照德国兵制,将“镇压草寇”为主的兵制,改为适应野战和境外作战的“师团制”,大体上完成了近代兵制改革,从而拉大了中日军事近代化的距离。
在学制、官制、军制改革的基础上,日本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1875年,明治天皇颁发立宪政体诏书,经过十多年的认真准备,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成为日本近代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中国在社会改革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教育方面,虽然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李鸿章等洋务派也力主“另设一科取士”,但并没有动摇与改变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在军制方面,洋务运动期间,除对淮军等部分清军采用了一些洋枪洋炮,进行了一些新式训练以及建立新式水师外,军制的改革十分有限。在官制方面,虽然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说过“变法度必先易官制”,但又感叹“中国文守千年,谁能骤更?”缺乏决心和胆略,也得不到支持,没有多少实际的进展。至于实行宪政就更是清朝统治者当时不敢想、也不愿想的事情。
改革深度和广度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别,当中国还在封建社会末期徘徊时,日本却逐步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这些情况告诉我们,改革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和拓宽,要明确目标、把握全局、循序渐进、配套实施,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领导集团的态度和见识 深刻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

洋务运动主要是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部分封疆大吏和奕欣、文祥等个别朝廷重臣发起和主持的。他们都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这是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开展并持续的条件,但是在朝廷中,也存在着一个反对洋务运动,处处设置阻力的守旧官僚集团,即顽固派。洋务运动每一项改革与建设的举措几乎都受到顽固派的反对和阻挠,办新学堂、修铁路、建海军、派留学生出国都曾经引起过旷日持久的争论,很多事情议而不决,一拖再拖,有的摆不上日程,有的半途而废。
顽固派之所以在这个时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与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有关。慈禧太后是这段时间的实际当政者,她三次垂帘听政,即使在同治、光绪皇帝短暂亲政的阶段,朝廷的实权还是操在慈禧的手中。她虽然不是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有些具体事情也曾予以支持,但她总的倾向是保守的。她最热衷的不是国家的振兴而是个人的权力,她在洋务、顽固两派居中驾驭,保持平衡,既不过分打击顽固派又不全力支持洋务派,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是以明治天皇为旗帜,以改革派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为核心,并且通过西南战争排除了阻碍
改革的保守势力。明治维新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总体布局,形成了朝野协力、上下同心的局面,保证了改革和近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明治天皇的突出优点是励精图治、身体力行。甲午战争前的1886年,他敏锐地指出“立国之务在于海防,一日不可缓。”1892年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大声疾呼:“国防一事,如拖延一日,将遗恨百年。”他决定每年从皇室经费中省出30万元,补充海军军费,并同时决定从各级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上交国库,用于制造军舰,这些做法不但增加了军费,也表达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决心和气度,对全国的民心士气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正在日本加紧军备建设,即将大举入侵的时候,慈禧太后却在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中国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起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中国北洋海军的装备水平本来优于日本,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军舰队,但由于甲午战争前关键几年停止发展,很快被日本反超。
甲午战争初期,明治天皇在广岛设战时大本营,亲自指挥战争,昭示着必胜的决心,而慈禧太后这时却在忙于庆贺60寿辰。1894年11月7日,是太后圣诞的正日子,颐和园里赏戏三天,大宴群臣,热闹非凡,也就在这一天,海军基地大连陷于敌手
除了最高统治者的腐朽,顽固派的牵制,洋务派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拿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一个比较。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重要主持者,伊藤博文是明治中后期最重要的大臣。李伊二人在历史地位和政治声望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人物。但他们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西方的了解程度不同,世界眼光有差异。李鸿章和他的同僚相比当然高出一筹,但他对世界的了解还是比较浮浅。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没有跨出国门一步。伊藤博文对世界的了解比李鸿章开阔、深切的多。他精通汉语和英语,不断从西学中获得知识。1863年,22岁的伊藤博文曾留学英国一年,亲眼看到英国的隆盛和进步,使他深感必须学习西方,变革旧的制度。离开英国回国后的40多年里,他又四下西洋,总计在欧美学习考察的时间共5年半,这样丰富的西洋阅历,使他对世界大势有广泛而深刻的了解。
最高统治者对待改革的态度,领导集团的能力素质,对于近代中日改革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国家政权,开明创新的领导集团,有一批优秀成熟的政治家,有一个政令畅通、上下协同的干事环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近代中日之间的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日之间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6. 日本的经济

1998年6月~7月 
   日本重要经济指标 
  
  
   日本通产政策7月 
  
     
  
   图片参考:moea/~ecobook/japan/picture/ball. 
   趋势分析 
  
   由图一可看出日本的经济正往下滑落,与1997年相较1998年的表现明显较差,其实际情况分由以下几个方面观之:在工业生产方面,至1998年3月止工业生产指数为95.9;国内消费方面,1998年6月日本家庭消费支出平均为30.78万日圆,较前年同期下降1%,已是连续第8个月下降,也是自1963年以来下降期间最长的;商品贸易方面,虽就整体贸易余额观之仍维持贸易顺差,甚且优于1997年同期的表现,但主要是因日本国内需求低迷促使进口锐减所致,至于出口方面,虽由于亚洲地区经济景气低迷、当地币值贬值促使日本出口萎缩,但日圆对欧元、美元的贬值及欧美经济景气佳则有利日本出口扩大,故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贸易的表现与去年差不多,至1998年6月止日本商品进、出口贸易值分为25.28兆日圆及18.71兆日圆。虽然商品贸易部分所受影响不大,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化、景气下滑、工业生产的减缓,企业倒闭的情形下,使得日本的失业率爬升,1998年5月达4.1%,1994年来最高失业率。 
   其次,1998年的货币发行余额亦较1997年为高,1998年5月货币发行余额48.1兆日元,意即流动在外的货币量上升,隐含着物价上涨压力,但受原油价格下跌、东南亚国家币值贬值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抵销日币贬值的效果,故1998年消费者物价表现还算持平,不过1998年明显较1997年高。 
   至于日圆则因美日利率差距,日本国内财政问题、金融问题、政治问题导致国外对日本的信心减低的因素影响,仍持续贬值未因贸易顺差有所改善。 
  
  
  
  
  
  
  
   图片参考:moea/~ecobook/japan/picture/7-p2. 
  ,

7.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2点不同:
一、两者的概述不同:
1、中国经济的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2、日本经济的概述:泡沫经济后成长率一蹶不振,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多数成长率还是来自大企业的资方获利。
二、两者的特点不同:
1、中国经济的特点:
(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2)注重搞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3)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
(4)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2、日本经济的特点:
(1)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后续实际抵押品(房产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2)创业困难,比起欧美在日本创业较难.要探究原因,许多人会举出因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机关借钱.没有创业经验的人要向金融机关借钱相当难.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万一创业失败就必需背负大量负债.针对这问题,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创业及种种经营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还是未知数。
(3)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会一书探讨日本此种怪现象,可能来自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结构,越中下层的人越遭到冲击,而富人阶级却没有遭到冲击甚至因而获利,导致阶级拉大,衍生出价值观崩坏和职场伦理瓦解等文化现象。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的的发展趋势:
1、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2、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3、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4、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特定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经济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什么区别?

8. 中日经济力量对比

  航空航天技术比较

  中日都生产了自己的第3代战斗机。日本是F-2,中国是歼10和歼11。通过研制、仿制,中国完全掌握了第3代战机的设计和生产技术。而日本虽然在某些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并没有完全掌握第3代战机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日本任何新战机仍然必须依靠美国。而中国在第3代战机已经毕业了,同时具备了第4代战机的研制能力。下面通过具体技术分析两国的差距。

  1空气动力设计;中国已经基本解决先进战机的气动设计问题。通过大量的型号设计,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经验的航空工程师和设计师。而日本工程设计经验不足,F-2的外型设计模仿F-16,同时大量设计依靠美方。因此到现在日本还不具备独立的先进气动外型设计能力。

  2 结构和材料;两国水平大致相当。在设计上已经有现成的设计软件,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机体3维数字设计上中国已经走到日本前面。日本的复合材料技术比较先进,其机翼复合材料一体高温固化技术世界领先。但这个技术不够成熟,制造的机翼后来出现裂缝。中国引进了俄罗斯最先进的钛合金加工技术,同时中国复合材料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因此中国已经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先进战机的材料技术。
  3 电子系统;日本在雷达火控技术上领先,日本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属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机载雷达水平还有差距。但在一体化电子系统设计和整合方面中国没有差距。中国掌握了数字电传技术,而日本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4 动力系统;中国已经可以自己设计制造先进涡扇发动机,而日本没有相应的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优势是具有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系统整合能力强。而日本基础工业实力雄厚,特别是电子工业基础雄厚使得它在航空电子具有优势。但日本软件设计技术落后中国,没有独立开发飞机的能力。中国有能力独立或以平等伙伴的地位开发第4代战机。而日本在新一代战机的开发还必须依靠美国。

  在航天技术上,日本H2火箭比中国目前在用的长征火箭要先进。但中国在火箭的可靠性和航天测控和载人航天比日本领先。日本在卫星技术上具有优势,这一方面是日本电子工业基础雄厚,另一方面中国受到西方的技术限制。但中国在卫星应用方面比日本更广泛。总体上中国略微领先日本。在中国新一代火箭成功以后将全面超越日本。
  中日海军技术比较
  以日本最先进的金刚级和中国170舰比较。据可靠消息,170舰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而金刚级使用的是美国的无源相控阵雷达。170舰整个作战系统是中国的,而金刚级的作战系统是美国的。导弹技术上170使用自导防空导弹,而金刚级使用的半主动制导。反舰导弹的差距更加明显。170舰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中国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舰。而日本在作战系统和舰用主机方面还需要依靠美国。金刚级的优势在于载弹量远远超过170 舰。反潜战水平可能优于中国。

  在潜艇方面,中国潜用柴油机还需要进口。国产柴油机噪音大,比功率低。日本技术领先,但比中国使用的德国柴油机无技术优势。中国在AIP技术上国际领先,在燃料电池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日本不具备这个技术。日本千方百计想得到中国的燃料电池技术。在潜艇材料上中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噪音控制上中国也不落后于日本。只是声纳系统还有一些差距。在引进法国和俄罗斯技术以后,这个差距已经很小了。
  中国拥有核潜艇,日本没有。中国核潜艇发展了两代。苛刻的中国海军对新一代核潜艇非常满意。
  从以上分析***在海军技术上已经赶上和超过日本了。但由于过去长期落后,欠账太多,所以中国海军的实力还赶不上日本。但中国海军的赶超势头是有目共睹的。中日在海军技术上的差别同样是中国具有完整全面的军事工业体系,可以自主完成军事装备的设计制造。日本基础工业实力雄厚,在柴油机、和某些电子技术方面领先。但必须依靠美国的一些技术支持才能完整地制造现代化军舰,才能形成海军战斗力。


  现在中国军事工业已经提供中国军队以先进的武器装备,使之不低于日本,问题是PLA如何使用这些装备,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陆军装备技术比较

  以主战坦克为例,火炮、装甲技术中国领先。日本不具备生产高膛压火炮技术,只得引进德国许可生产坦克炮。中国完全具有高膛压火炮自主技术。与德国技术相当。装甲技术在各国都是最高秘密。但中国99式坦克的防护远远超过日本90式。火控技术相当,其2000米动对动首发命中率相当,大约在85%。日本的优势在于动力系统。不过日本使用2冲程发动机表明日本的高比功率4冲程发动机技术不过关。如果中国的1100千瓦发动机过关的话,在这一领域也赶上日本。


  电子信息战技术比较

  日本是世界上电子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极为强大的基础工业实力。这导致了日本的军用电子技术的先进。但日本的硬件先进,但软件落后,日本的软件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国。日本的电子工程化水平一般。中国电子工业基础落后,有一些军用电子原器件不能生产或其质量不高或价格太高,影响到中国军事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影响到陆海空军和卫星的电子系统的水平。但最近几年这个情况有了根本改变。中国电子工业的加工水平达到12英寸,0.13微米加工技术。现在正在开发自主的90纳米的加工技术。中国的IC设计发展也很快,已经在开发最具有挑战性的处理器芯片。中国的工程软件设计原来就不在日本之下。日本的电子战信息战技术还主要依靠美国,LINK11和LINK16是日军的主要信息链路。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整个军事体系是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离开美国,日本的整个军事体系立即瘫痪。而中国是具备一个完整的军事工业和军事科技体系。从整体上的军事技术并不落后于日本,而且更有完整性。而日本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完全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是日本为什么看起来想一个太监一样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