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国思乡的故事

2024-05-09 11:38

1. 有关爱国思乡的故事

游轮游览三峡风光时,曾去长江岸边的名山鬼城酆都一游。在天子殿旁的悬崖边,我见到了那久负胜名的“望乡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望乡台是亡魂们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故乡的机会。传说中的阴间望乡台建造得甚为奇特,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无论鬼魂们的家乡在何处,站在上面,都可一览无遗,鬼魂们甚至还能看到亲人们守灵时的哀容,以及今后的生活。望乡台上传出的鬼魂们的凄惨哭声,就连铁面无私的判官钟馗和主宰阴司的阎罗王听了都难免触动恻隐之心。

而现在游客们看到的望乡台,是1985年名山区修复时重建的一座两楼一底,有着重檐四翘角之顶的新式望乡台,楼台高二十余米,台上配置有现代的望远镜,登台俯瞰,江城全貌和沿江景物尽收眼底。游人们兴致勃勃地在台上观赏风景,笑容满面地拍照留念。毕竟是阴阳两隔,阳世的游人们大多是循着民间传说来此看古迹玩乐的,哪会真在意那阴间的鬼魂望乡思乡的悲切呢?

回国探亲顺带旅游的我当然也是这些普通游客中的一员。然而,当我看见“望乡台”三个字的那一刹那间,心中忽然一动,又一痛,泪水顿时盈满眼眶。哦,我虽不是鬼魂,却是个漂泊异国他乡多年的游子,我,还有和我一样的海外游子们,哪个的心中不都是高耸着一座类似的“望乡台”呢?

我向来自称是属于家乡观念淡薄的一族,也曾经特别欣赏“无产者四海为家”的豪言壮语。孩提时跟随父母搬过多次家,从市镇到乡村,从乡村到城市,几番变化;少年时住校读书已算一半离家,但还是恨不能立马全部脱离父母的卵翼出去闯荡,见识世界;青年时果然如愿以偿,背负行装告别父母出外远游,又从城里到乡下,从乡村到城市,从南方到中原,再到北方。一步步,越走越远;一日日,家乡意识更为淡薄。

记得小时候曾问过父母,家乡是什么?故乡又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父母独立成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是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快地说出我填表时的籍贯所在地(其实追溯起来,我的先祖数代前却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亲的故乡。可要是问我的故乡(具体城市)在哪里,我总是不好选择。说我出生的地方吧,幼儿时我就随父母离开了,对那里我根本就没有印象。说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吧(我一直是把那里当作我的第一故乡的),在那里我却没有一个亲戚,找不到别人回乡亲友满堂的热闹感觉。青年时呆过的地方更是几年一换,去时就没打算久呆,走时也怀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心情。唯一能说出的只有我父母现在居住的城市——虽然,30年间,我在那里居留的时间包括探亲、度假等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年。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在北京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小家,也就认同了北京这个新的家乡——尽管一开口,老北京们就会知道我是南方人。虽然也会时时想念千里之遥的父母,可我对家乡也好,故乡也罢,都没有太多的在意。后来,上幼儿园的女儿也问过我同样的关于家乡、故乡的问题,我也用当年我父母的话回答她。她于是跳了起来欢快地叫道:“那我的家乡就是北京,我的故乡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的地方!”

再度漂泊,来到异国。心目中对异乡、家乡、故乡的定义范畴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内涵产生了不同的指向和解释。我对我所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存有一分牵挂,它们都是我的故乡,可我也免不了有些遗憾,它们又不是我心目中那个无可替代的故乡!异国社会的陌生,生活的压力,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都使人更加思念故乡。故乡这个词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有吸引力。而故乡的概念也扩大为中国——祖国,祖国所有的山水,风景,事物,食品,习俗,还有往事都变得那么亲切温馨,那么回味无穷……

那“望乡台”就这样一砖一瓦地在海外游子的心中垒建起来了。

有关爱国思乡的故事

2. 有关爱国思乡的文章急急急

黄昏下,孤零零的身影伫立在城市的天桥中心,看着桥下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漫上了心头,思念的心情被西下的残阳拉得好长、好远。我曾经是那么厌恶的故乡,是因为它的贫穷,我曾经是那么急切地想离开的故乡,是因为它的落后。而今,我身在这繁华大都市里,数着满街的高楼大厦,心里牵挂的却全是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细心回想故乡的山山水水,才发现原来身在故乡的日子里从未曾留意过故乡的一切,故乡的美,故乡的纯,故乡的真,我都视而不见。
  归去的落叶将呼唤着对风的依恋堕入尘土,泥土将它的泪水珍藏一地,在矿藏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思念在等待中疯长,故乡的情在等待中蔓延。眼前飘浮着一浪一浪金黄色的波浪,那是麦苗成熟的风韵。低头聆听麦苗在土地里粗重的喘息,听风在庄稼地里窃窃私语,村民们心里充满了欣慰和安谧。儿时和姐姐手拉着手在麦田边打鸟,那是因为害怕烦人的麻雀偷去父母亲劳动的成果。一声鸣叫,小小的麻雀看见我逃之夭夭,我为逃走的麻雀而兴奋地摇晃着姐姐的双手,仿佛自己已成能帮助父母亲或对父母有用的女儿。稚气的小脸充满着胜利和骄傲,惹笑了正要吹过的秋风,安慰了雄赳赳,气昴昴立在地里的麦苗。  
  故乡的河流,静静地拥有她岁月的安谧,河边上的小林子,安稳地望着对面的小河。白青青的河畔,传来频频蛙鼓的声音,蜻蜓在河中央轻轻飞舞,一脚下去,点醒了正在沉睡的河水。河面上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河水里欢快地嬉闹。儿时的我早已脱悼穿在脚上的鞋子,进到小河的边沿,等待送上门来的小鱼。小鱼像是在和我做着游戏,明明是在河边上的,可当我伸出手的一霎时,它早已逃到了小河的深处。我看见它在小河的深处偷偷探出圆圆的小脑袋,仿佛在得意洋洋地笑着我,我生气地从岸边捡起一块土疙瘩,用力扔向小鱼的身边,可除了水面上溅起一朵水花,小鱼早就游得无影踪了。我只好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小河岸边,叹口气,两手空空地回了家。   
  我思念的故乡,当我凝视窗外迷茫飘渺的雨丝,听着优美、动人的乐曲,我的心被带回了你的身边。曾经触摸到土地的灵魂,我知道,这时的我身处在地球东半部的黄土高坡上。在坡上的空地里,我席地而坐,风从身边吹过,吹走了我身上的尘埃,吹走了我全部的忧伤和欢乐。我开始静静地沉思,心灵便有了一种超俗的意念。身处在原地的时候,没有细心体会,那是因为心早就被轻风吹向远处,可现在回想起来,心灵深处一片的平静。   
  我思念着的故乡,如果我的心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鸽子,那我温暖的窝一定是你----我的故乡。秋色如水,春光明媚,冬夜里的星空,夏日里的炽热,都是我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一棵树、一片土、一朵云、一团雾、一阵风、一滴雨、都在我的眼前浮现。经过弯曲的小路,来到河边的林子,我捡起了落在地上的一片黄叶。看着这片落叶,我把它顺手藏在了岁月的抽屉里,等待新生的机会。   
  城市的高楼里藏不住岁月的痕迹,它迟早会走向别处,而我故乡的抽屉里深藏着的那片落叶,就有着岁月滑过的痕迹,它一直藏在我心灵的深处。   
  多少年已没有看见过雪花飞舞的场面,深圳的天是不会下雪的。   
  大雪纷飞的日子,故乡里一片洁白。白了的屋顶,白了的树枝,白了的山,白了地。   
  站在白茫茫的世界里,心里也纯洁了许多。风乍起,吹起门前放着的柴火,那随风飘动的细枝,在寒风显得瘦瘦。看门的大黄狗也懒得出窝,只探着脑袋,坚起尖尖的耳朵听着门外的动静。村子里的人们不再做农活了,只在家里悠闲地呆着。三三两两的庄稼汉子,约在一起打扑克。新媳妇们则聚在一起手里拿着毛线编织毛衣或者绣着鞋垫,绣着鸳鸯枕套。顽皮的孩子在地下支一个竹筐,等待麻雀进去,好抓它。   
  秋风飒飒,落叶纷纷,我慢慢走在城市的街头,思念如风一般飘向远处。   
  故乡的人是热情的,每当从乡亲们的家门前走过,乡亲们总会热情地和你打着招呼或拉你入屋叨叨家常。家里没有年轻劳动力的老人家,村子里的小伙子总是义无反顾地帮他们照料地里的庄稼,替他们把水缸里的水挑得满满的。乡亲们用纯朴的热情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没有任何的企图,没有任何的杂念,只凭着一股热情的劲头走向你的身边。   
  夜晚下的大都市被远处的霓虹灯笼罩得神神秘秘,到处充满着暖味。三三两两喝醉酒的年轻人,摇摇晃晃地从眼前经过,还不忘对着你调侃一句。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孩子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浑身上下充满着活力。想起故乡的夜。那里星光灿烂,群星会聚,把整个蓝天衬托得更加的清爽,更加的明亮。推开窗户,月儿挂在柳梢的后边,柳枝的影子斑斑驳驳地映在了圆月里。有风吹过,月里人影走动,于是,把满腹的心事,悄悄向她诉说。   
  今晚月色正浓,赶紧许下愿望,托清风、明月把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给生我养我的那片黄土地

3. 关于名人思乡爱国的故事。。。。。。。。。。。。。快快快

陈天华
陈天华(公元1875—1905 年),湖南新化人,民主革命的著名活动家
和宣传家。他写的《猛回头》、《警世钟》等书,起到了革命启蒙的重大作
用。他与黄兴等创立的华兴会,是最早的革命组织之一。为了激励留日学生
爱国,他不惜投海自杀,演出了近代史上感人的一幕,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
“山泽起英雄”
陈天华从小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只好
去给别人放牛,由当过秀才的父亲教他认字读书。十五岁那年,陈天华才得
到进私塾读书的机会。
别看整天要为一日三餐去奔波,可陈天华始终也没放下书,他把乡间能
借到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还是读不够。他特别喜爱民间流行的弹词小说,
有时还模仿着写些山歌小调,这为他后来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革命宣
传,打下了基础。
由于生活在社会下层,陈天华经历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从青年时
代起,就立下了报民报国的远大志向。有一次,他走进路边的一座小亭,环
顾四周的山石草木,潺潺溪水,不由得吟道:
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
说完,他拾起一块石片,将这两句话题在茅草亭的柱子上。
1898 年,陈天华在资江书院读书的时候,正赶上维新派领袖之一的谭嗣
同,回长沙主持“新政”,全省的风气一下子全变了。在陈天华的家乡新化,
有人仿效省城梁启超任教的时务学堂,办起了新式学堂。陈天华马上考入这
个学堂读书。
第一次作文,教师出的题目是《述志》,让学生们谈自己的志向。陈天
华接过题目,不加思索,提笔就写:
“⋯⋯男子汉在最困难的环境中立功,在战场上取胜,要像汉朝的班超、
宋朝的岳飞一样。当今立志,首先应为变法维新出谋献策,为改变国家面貌
建功立业。如果这样进取不成,退一步也要著书立说,与那些老学究们一争
高低。只要我活着,就要做这些事!”
作文写完,陈天华第一个交卷,走出了教室。
教师看了陈天华的文章,非常欣赏。他评论陈天华的文章,立意新颖,
文风犀(xī)利,读了让人有快刀斩乱麻的感受。教师大笔一挥,给陈天华
的《述志》一文打了全校的最高分。
拒婚求真理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志士的鲜血浇醒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不得
不思考:维新改良的道路走不通,那么中国应该往哪儿去呢?陈天华就是这
批青年中的一个。当时,在他脑子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要救国,
只有学外国;
欧美太远,只有去日本。
这时候的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官”,需要一批懂洋
务的人,所以各省都选派留学生去日本。陈天华参加了考试,取得了“留学
官费生”的资格。
陈天华马上要离开祖国了,就越感到时间宝贵,一部《二十四史》,他
翻过了一遍不够,又重头读起。他担心到日本后,就没有工夫系统地研究中
国的历史了。
有一位地方官员,听说有一个叫陈天华的青年,整天埋头读书,还写得
一手好文章,就特意来看他。原来,这位官员有一个爱女,已到了出嫁年龄,
官员一心想把女儿许给一个有前途的才子。这天他见到陈天华,没谈上几句
话,就相中了,便试探着问陈天华:
“你常年在省城读书,总不见有回乡的时候,就不想念你的娇妻爱子
吗?”
“大人有所不知,我至今仍是孑(jié)然一身,哪来的娇妻爱子啊?”
“噢,原来如此,恕我冒昧!但不知你现年多大?”
“不瞒大人,我已是将近‘而立’之年的人了。”
古人有“三十而立”的说法,指人到三十岁应当成家立业了,所以“而
立”之年就成了三十岁的代名词。陈天华的实际年龄是二十八岁,按当时人
“虚龄”的算法,为二十九岁,确已接近三十岁了。在那个时代,三十未婚
的男子是非常少见的。
官员吃了一惊,却打心里更喜欢陈天华了,就提出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他。没想到竟然被胸怀大志的陈天华拒绝了。
陈天华回答说:
“承蒙大人厚爱,无奈当今世道不太平,我怎能用妻儿之情拖累自己呢?
国家一天不安宁,我就不考虑结婚的事!何况我不久还要东渡日本。”
为了追求真理,陈天华毅然放弃了“成家”的考虑,把自己交给了救国
事业。
写血书
1903 年春,陈天华到达日本东京。当时正是日本和俄国在我国东北争斗
的时候,陈天华立即投身到留日学生掀起的拒俄运动中去。他积极参加“拒
俄义勇队”、“军国教育会”的活动,同过去的改良主义思想彻底决裂,走
上了反清爱国的革命道路。
一天晚上,陈天华回想着白天那些热烈的斗争场面,不由得思念起湖南
的父老乡亲。他没有软绵绵的思乡之情,而是想唤醒家乡父老,共同斗争⋯⋯
他铺上纸,猛地咬破手指,一股殷红的鲜血滴在纸上——敬告湖南人,五个
血字,一腔激情,一发而不可止⋯⋯
“⋯⋯湖南同胞们,中国的命运就操在你们手中,你们以为中国没希望,
就真的没希望了,但你们以为中国亡不了,就真的不会亡!⋯⋯父老乡亲们
起来吧,以湖南推动中国的进步,挽救中国的危亡⋯⋯”
写着,写着,陈天华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谭嗣同、唐才常这些湖南维新志
士的形象,泪水从他的脸颊滚落到纸上,他继续写下去⋯⋯
“而挽救中国的危亡,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怕死,只要万众一心,舍死向
前,就没有我们做不成的事!”
一连几个夜晚,陈天华蘸着自己的鲜血和热泪,写出几十封血书,分寄
给湖南的各个学校。所有收到血书的人,都被陈天华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
陈天华不仅向父老乡亲们宣传救亡,还准备回家乡参加反清斗争。这年
冬天,陈天华和黄兴被推举为归国革命运动员,回到了湖南。他已经是闻名
全国的革命志士了。
1904 年2 月,陈天华和黄兴、宋教仁在长沙发起组织了革命团体华兴会。
发动起义失败后,再次到日本,继续宣传革命。
《猛回头》和《警世钟》
陈天华在1903 年夏天,就开始写《猛回头》和《警世钟》,几个月后写
出了初稿。第二年又对《警世钟》做了增补。他回湖南准备发动武装起义的
时候,就把这两本小册子带上,在学校、在新军中广泛散发。
《猛回头》和《警世钟》采用民间弹唱的形式,读起来上口,容易懂,
又充满感情,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讴(ōu)歌我们伟大祖国的段落中,陈天华写道:
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
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
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然而,这样一个富饶美丽的国家正遭受着怎样的灾难呢?请看:
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
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
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
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
痛只痛,东三省,又将割献;
痛只痛,法国兵,又到南方;
痛只痛,因通商,民穷财尽;
痛只痛,失矿权,莫保糟糠;
痛只痛,办教案,人命如草;
痛只痛,修铁路,人扼我吭;
痛只痛,在租界,时遭凌践;
痛只痛,出外洋,日苦深汤。
那么,清朝的统治者又做了什么呢?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陈天华于是呼吁人们起来反清,反侵略,并坚定地告诉大家,这个目的
是一定能够达到的:
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
孙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
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纵不成,也落得,万古流芳。
胜利后的中国将是什么样的呢?陈天华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图画:
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
百兽惊,龙蛇走,魑魅(chīmèi)逃藏。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
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
到那时,齐声叫,中华万岁,
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猛回头》、《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警
世钟》一连被翻印了十几次。湖南一些进步学校还把《猛回头》等作品作为
课本,发给学生学习。有的地方把它排成节目,谱上曲子,到处演唱。就连
一些农村,也读到了这两本书。
清朝政府对陈天华的作品非常恐惧,把它当成“逆书”,严禁流传。结
果却适得其反,越禁止,它的读者反而越多。后来成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说
过,他青年时代是在读了《警世钟》之后,才“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的。
陈天华由于写了《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篇重要的革命文章,被人
们尊敬地称赞为“革命党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和邹容的《革命军》一道,
吹响了推翻清王朝的冲锋号角。
拥护孙中山
陈天华是个情绪激荡的人。华兴会曾几次试图发动起义,结果都失败了,
陈天华的情绪受到很大挫伤。有一段时间,他怀疑革命会很快成功,居然想
通过向清朝政府“请愿”来救亡,差一点和保皇派站到了一起。
1905 年夏天,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的到来,
使陈天华从绝望中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孙中山一见到陈天华,就以赞赏的口气对他说:
“我早就拜读过陈先生的大作,尤其欣赏陈先生在《猛回头》中的一个
政治主张。”
“什么主张?”陈天华迷惑不解地问。
“就是‘合作一个大党’的主张啊,是先生第一个提出的,怎么倒忘记
了。”说着,孙中山爽朗地笑起来。
陈天华这才恍然大悟。接着,孙中山又对陈天华说:
“现在的革命形势很好,当前最要紧的事,就是按照陈先生的主张,把
华兴会、光复会、兴中会等革命团体联合起来⋯⋯”
孙中山的话还没有讲完,陈天华的心境豁然变得开朗,如同拨开云雾看
见青天一样。当天夜里,陈天华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孙中山的话又
在他耳边响起:
“⋯⋯只要我们能做到,大家团结一致,不论革命前的事,还是革命后
的事,都分别有人去考虑,一旦革命成功,共和政府就能立即建立,天下也
就太平了。”
“孙先生讲得太好了,看起来,孙先生这样的人,决不止是民族英雄,
实在是个世界大人物!”陈天华思忖着。他决心站到孙中山的旗帜下,把自
己的一切都贡献给民主革命事业。
1905 年7 月30 日,陈天华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参与起草了同盟
会章程。8 月20 日,同盟会在东京正式举行成立大会,陈天华被选为书记。
原来由陈天华等人主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改
名《民报》,陈天华担任《民报》的主笔,以新的姿态投入了战斗,为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森湾的英魂
留日学生的革命行动一天天高涨,清朝政府害怕了,便勾结日本政府进
行镇压。1905 年11 月,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项禁止中国留学生参加爱国活动
的“取缔规则”,激起了八千多名留日学生的强烈反对。他们罢课,举行各
种抗议活动。
由于日本政府不改变立场,坚持与留日学生为敌,秋瑾等一批人不愿再
忍气吞声地读书,离开日本回国了。陈天华特别关心留日学生反对“取缔规
则”的斗争。然而,他很快就发现,留日学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为追求
真理来的,但也有为功名利禄来的,这使他感到痛心。
留日学生的分歧,使清朝政府与日本当局高兴了,日本报纸乘机大作文
章,对留日学生的正义行动冷嘲热讽,还说他们是乌合之众。这件事对陈天
华的打击,如同雪上加霜,他的心情又变坏了。
12 月7 日上午,陈天华在街上买了一份《朝日新闻》,报上登了许多诬
蔑留日学生的文章和报道,一股怒火又从他胸中燃起。他回到住所后,想了
许久,想了许多⋯⋯
“留学生本来是反清的中坚力量,如今这是怎么了,连留学生总干事会
也不肯负起责任,中国还有希望吗?”
他拿起笔,想写点什么,可是写不出,刚才的思绪仍牵动着他:
“如果留学生的团结坚如磐石,就没有人能击败我们,如今留学生自己
把自己分裂了,中国可就真完了,我能够继续生存在这样的世界上吗?”
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不如用自己的死,来唤醒留日学生,唤醒我四万万同胞,使后来者能
共同为救国而奋斗!”
陈天华的笔最后一次落下,写下了他的《绝命书》,一封是写给留日学
生总干事会的,另一封专门写给湖南留日学生。
第二天,陈天华同往常一样,神态自若,吃过早饭后,他一个人出去了,
没有向任何人告别⋯⋯
当天深夜,人们在东京大森湾发现了陈天华的尸体。他义无返顾地投向
了大海,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奏响了悲壮的爱国绝唱。
用自杀来表示态度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如果陈天华能够坚持斗争,
他会看到革命成功的一天,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他的行为确实
打动了人心,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位爱国英雄的名字,用他的精神鼓舞自己。

关于名人思乡爱国的故事。。。。。。。。。。。。。快快快

4. 表现思乡爱国的作品

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亿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5. 有哪些爱国思乡的文章

“人情同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乡情历来被文人墨客所歌咏。无论是“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飘然旅思,还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黯黯乡愁,都能唤起人们思乡的共鸣和联想。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中将思乡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远离了家乡,才知道什么叫家清水秀,就象远离了故乡,才知道什么是淡淡的乡愁!
  习惯了漂泊的日子,思念不再拥有。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心中有根长长的细丝,另一头,竟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一河碧水,一片落叶,竟成了我思念的源头!忘不了,多少个晚夜,独自眺望,享受江水送来的清爽,那轻轻的薄雾,如今还盈绕在我的心头!静谧的夜,点点渔火,点点滴滴的景色,便涌上了心头!
    故乡是座依山傍水,秀丽而偏僻的小古镇,正确地说是两条河汇合而成。两条河其中一条是宽敞浩瀚却一下大雨就变得混混沌沌的鲁莽的大汉,另一条却是波澜不惊恬静害羞的小家碧玉。小小的一个地方,没有多余的地方发展工业,使小镇远离了污染,逃过了一劫,年复一复地保持着原有的清爽。人们在这里慢悠悠的地过着滋润的小日子,小镇也因有碧波的环绕出落得芙蓉般秀气。
      故乡因水而美,因落后而纯朴。漂泊在外,看到太多的无奈和无情,那一张张冷漠的脸,一句句凶巴巴的话,总让我想起小镇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销烟平和的世界。每次忆起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声声温柔的问候,总让我心中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午夜梦回,梦中一叶叶的小舟摇醒了一个个沉睡的梦,在晨曦中奏响了那首动人心弦的《晨歌》,一张张布满朝阳的金辉的鱼网,轻巧地撒下到那湾碧绿的同时,也撒下了一网网的希望。而我依然如昔日那样悠闲的在河边散步,汲着轻盈的鞋,漫步在翠绿欲滴的林荫,轻轻踏着软细的河沙,倾听着脚低下吱吱的音符,独自享受着这份清静。满地憔悴的花草,仿佛是黛玉葬花时的忧愁,而我,如今却在它忧伤的乐曲中悠闲漫步!因为我懂得花开花落,只是一个轮回,当下一年这季节来临时,馨香还依然。一如我思乡的梦,梦醒了,依然还会走进,走进那碧波荡漾,晨雾萦绕的家乡!

有哪些爱国思乡的文章